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知识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以人物“手记”的形式和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涓生似断实续的思绪片段,合成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作品中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动人情思的细节安排,都表现了作者艺术技巧的娴熟。《伤逝》中浓重的抒情笔调也是别具一格的,它加强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关键词:个性解放;爱情;悲剧
《伤逝》写于1925年10月,收入小說集《彷徨》。作品通过一幕爱情悲剧,探讨人生的道路和爱情的价值观以及“五四”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子君和涓生是经过“五四”民主思潮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个性解放的影响下,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面对世俗的鄙薄和冷眼,“坦然如入无人之境”,涓生断然的和几个“忠告”过他的朋友绝了交,他们大胆的相爱并且幸福的结合了,然而,这一对为争取自由幸福的婚姻而付出重大代价的新婚伴侣,最后演出的却是一出爱情悲剧。其原因既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破坏与迫害,也是他们本身的弱点——软弱、自私、目光短浅和狭隘的个人主义有关。
一、盲目的“一切为了爱”的狭隘的爱情观妨碍了他们对爱情的本质和价值的正确理解
子君和涓生是在追求“个性解放”理想基础上的爱情,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正像涓生在感到爱情出现危机时头脑里萦绕着的那些话:“回忆以前,我才觉得大半年来,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那么人生的要义是什么,涓生当时并不清楚,所以他们的爱情之花便由绽开而枯萎,而死亡,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一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目的达到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内容加以充实,没有更高的目标继续追求,爱情就会僵化、凝固、衰老,以致死亡。他们同居以后,他们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捶着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生活的凝固导致了思想和爱情的凝固。“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的思想牢牢地禁锢着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爱,便无可奈何地退回父亲那里,独自负荷着虚空的爱的重担,走完人生的长途。虽然涓生曾经意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去做,这说明,以“个性解放”为基础的反叛者,毕竟目光短浅,思想脆弱,力量单薄。在涓生的思想中,任何东西都可以放弃,就是不能放弃他自己。他的自私和懦弱也是他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
二、社会黑暗势力的重压与摧残,加速了涓生与子君爱情幼苗的衰亡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还要去添些谣言,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的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可以说社会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
鲁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对他们是寄予了深深地同情的。他没有单纯地对主人公们的个人弱点进行重责,相反却首先怀着对黑暗势力的无比憎恨,谴责了他对这些反封建战士的残酷扼杀,同时对他们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是,尽管如此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刻画,也可以清楚的看出鲁迅已经感觉到,知识分子由于本身的弱点,已难于独立完成反封建的历史重任。
总之,“个性解放”只有融入到社会解放中的斗争中才有价值,知识分子个人的生活必须和全社会大多数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爱情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它是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社会的进步与解放,想取得个人的爱情幸福是不可能的。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成教院)
关键词:个性解放;爱情;悲剧
《伤逝》写于1925年10月,收入小說集《彷徨》。作品通过一幕爱情悲剧,探讨人生的道路和爱情的价值观以及“五四”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子君和涓生是经过“五四”民主思潮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个性解放的影响下,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面对世俗的鄙薄和冷眼,“坦然如入无人之境”,涓生断然的和几个“忠告”过他的朋友绝了交,他们大胆的相爱并且幸福的结合了,然而,这一对为争取自由幸福的婚姻而付出重大代价的新婚伴侣,最后演出的却是一出爱情悲剧。其原因既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破坏与迫害,也是他们本身的弱点——软弱、自私、目光短浅和狭隘的个人主义有关。
一、盲目的“一切为了爱”的狭隘的爱情观妨碍了他们对爱情的本质和价值的正确理解
子君和涓生是在追求“个性解放”理想基础上的爱情,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正像涓生在感到爱情出现危机时头脑里萦绕着的那些话:“回忆以前,我才觉得大半年来,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那么人生的要义是什么,涓生当时并不清楚,所以他们的爱情之花便由绽开而枯萎,而死亡,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一切,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目的达到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内容加以充实,没有更高的目标继续追求,爱情就会僵化、凝固、衰老,以致死亡。他们同居以后,他们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捶着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生活的凝固导致了思想和爱情的凝固。“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的思想牢牢地禁锢着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爱,便无可奈何地退回父亲那里,独自负荷着虚空的爱的重担,走完人生的长途。虽然涓生曾经意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去做,这说明,以“个性解放”为基础的反叛者,毕竟目光短浅,思想脆弱,力量单薄。在涓生的思想中,任何东西都可以放弃,就是不能放弃他自己。他的自私和懦弱也是他和子君爱情失败的原因。
二、社会黑暗势力的重压与摧残,加速了涓生与子君爱情幼苗的衰亡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还要去添些谣言,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的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可以说社会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
鲁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对他们是寄予了深深地同情的。他没有单纯地对主人公们的个人弱点进行重责,相反却首先怀着对黑暗势力的无比憎恨,谴责了他对这些反封建战士的残酷扼杀,同时对他们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是,尽管如此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刻画,也可以清楚的看出鲁迅已经感觉到,知识分子由于本身的弱点,已难于独立完成反封建的历史重任。
总之,“个性解放”只有融入到社会解放中的斗争中才有价值,知识分子个人的生活必须和全社会大多数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爱情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它是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社会的进步与解放,想取得个人的爱情幸福是不可能的。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成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