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让我们看到了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机器,课堂不再是老师一言堂,教学活动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不再是复印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下,历史课堂是开放的,是灵动的,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初中历史;开放性;学习探究
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知识也不能局限于课堂、教材,更不能只是老师传授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小组探究等方式,课堂已经是开放的。人们对历史的评价也不再是只看教科书,只听权威的,都有自己的认识、观点。这与新课程、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更是符号社会认知的,也是与时代、与历史同步的。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再是看考了多少分,我们要看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对学习的认识,对学习的态度,对学习的关注,对历史的评判。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独立性的人”。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对历史的态度要一分为二。初中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时期,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他们有敏锐的观察力,活洛的思想,快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对世界有自己的认识、有独特的判断,有自己的选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他们的想法、做法,合理地、正确的能够给予热情的肯定,相左的也要加以鼓励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思维的品质。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渐立渐固,学生也敢于发问,敢于主动与老师质疑。因此也就有了如下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哪一派的学说更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一讨论中的学生根据上网查找的资料,课堂上剑拔弩张,放胆争鸣,出现各抒己见的白热化情景。由于教师不时的对新的不同的观点给予肯定,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識,锻炼了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认识到在思想上要把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可以教育引导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健康成长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在历史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训练和展示自己的独特的才能,让他们能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赏的滋味。特别是在小制作活动中,当同学们拿出自己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制作的形形色色的商周青铜器,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观摩时,教室里就会出现一片欢乐的海洋。老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体会着中华民族先民们的聪慧与伟大。在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中,让同学们观看89页的四个兵勇,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用黄泥制作出来,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进行评奖。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加强,同时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再如小游戏:用各地不同的方言说一句话,再用普通话重复一遍,这既让学生真实感受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必要性,又锻炼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研究者,而不是当作接受者。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识,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再对新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形成新的观点。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的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者。教师也是一个研究者,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分享彼此之间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经过近几年的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教学和反思,我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不在于教师个人的滔滔不绝的讲述,眉飞色舞的表演,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是否和老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景,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辩论秦始皇的功过;角色扮演并评判刘邦、项羽等人物;生活中的“破釜沉舟”透视;史图结合画出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历史课本剧表演等。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参与研究。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课堂上形成了融融的学习氛围,而且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得到尊重,建立起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和谐的关系得以巩固。
“与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要艺术性的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与学生交换看法,纠正其错误观点,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而不是旧的传统的那种被动式的师讲生听、师主生从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展开的教育教学,能够刺激我们的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不就正好达到了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吗?学生的心灵得以开放,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力得以开发,这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梦寐以求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上,要以尊重、理解、宽容、赞赏的态度来处理师生关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意愿,维护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同时还应该学会宽容,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多样性,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会欣赏他人,这样才有利于在师生之间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浪潮,我们肩负重任,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课程、新课改理念,正确处理好教材与课程、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他们一个展示个性和才能的平台,以学习为舟,以研究为桨,以人格为帆,新的课堂改革一定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西沱中学校)
关键词:初中历史;开放性;学习探究
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知识也不能局限于课堂、教材,更不能只是老师传授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小组探究等方式,课堂已经是开放的。人们对历史的评价也不再是只看教科书,只听权威的,都有自己的认识、观点。这与新课程、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更是符号社会认知的,也是与时代、与历史同步的。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不再是看考了多少分,我们要看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对学习的认识,对学习的态度,对学习的关注,对历史的评判。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独立性的人”。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对历史的态度要一分为二。初中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时期,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他们有敏锐的观察力,活洛的思想,快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对世界有自己的认识、有独特的判断,有自己的选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他们的想法、做法,合理地、正确的能够给予热情的肯定,相左的也要加以鼓励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思维的品质。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渐立渐固,学生也敢于发问,敢于主动与老师质疑。因此也就有了如下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哪一派的学说更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一讨论中的学生根据上网查找的资料,课堂上剑拔弩张,放胆争鸣,出现各抒己见的白热化情景。由于教师不时的对新的不同的观点给予肯定,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識,锻炼了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多年的教学工作让我认识到在思想上要把学生看作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可以教育引导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健康成长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在历史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锻炼学生的动脑、动口和动手能力。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训练和展示自己的独特的才能,让他们能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赏的滋味。特别是在小制作活动中,当同学们拿出自己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制作的形形色色的商周青铜器,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观摩时,教室里就会出现一片欢乐的海洋。老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体会着中华民族先民们的聪慧与伟大。在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中,让同学们观看89页的四个兵勇,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用黄泥制作出来,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进行评奖。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加强,同时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再如小游戏:用各地不同的方言说一句话,再用普通话重复一遍,这既让学生真实感受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必要性,又锻炼了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作研究者,而不是当作接受者。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识,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再对新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形成新的观点。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的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者。教师也是一个研究者,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分享彼此之间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经过近几年的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教学和反思,我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不在于教师个人的滔滔不绝的讲述,眉飞色舞的表演,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是否和老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景,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辩论秦始皇的功过;角色扮演并评判刘邦、项羽等人物;生活中的“破釜沉舟”透视;史图结合画出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历史课本剧表演等。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分析、参与研究。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课堂上形成了融融的学习氛围,而且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得到尊重,建立起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和谐的关系得以巩固。
“与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要艺术性的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与学生交换看法,纠正其错误观点,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而不是旧的传统的那种被动式的师讲生听、师主生从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展开的教育教学,能够刺激我们的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不就正好达到了使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吗?学生的心灵得以开放,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力得以开发,这也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梦寐以求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上,要以尊重、理解、宽容、赞赏的态度来处理师生关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意愿,维护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同时还应该学会宽容,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多样性,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会欣赏他人,这样才有利于在师生之间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浪潮,我们肩负重任,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课程、新课改理念,正确处理好教材与课程、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他们一个展示个性和才能的平台,以学习为舟,以研究为桨,以人格为帆,新的课堂改革一定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西沱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