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化蝶去 经典永流传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0m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现代人以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家庭教育也是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分支。
  挫折是人生的“磨刀石”。历经磨难,但初心不改。上辈们的严肃自律与率先垂范,才是成就下一代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富贵世袭从来难以长久,而好的家风则可以传承。
  注重家风传承,可以实现“润物细无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效果。从盛中国到傅聪,莫不如此。
  ——题记
  1. 音乐可以治疗人内心的失明。
  绝美《梁祝》犹在耳,人间已无盛中国!
  据2018年9月8日《北京晚报》报道:著名相聲表演艺术家常宝华昨天上午与世长辞。常宝华先生常年遭受哮喘病困扰,在北京海军总医院病逝,享年88岁!昨天晚上,又有不幸的噩耗传出——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因心脏病突发而离世,享年77岁。这个突发的消息令很多乐迷不能接受,网上更是一片痛惜之声。
  艺术人生,徳艺双馨。
  提起盛中国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首先想到的是缠绵凄美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生中,盛中国用小提琴拉过上万场“梁祝”。他这样说:“我拉‘梁祝’,就是把西方传统的小提琴演奏技法和中国民族的戏曲音乐语言做一种结合。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刻画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美好的爱情,以死相拼,同时我又把封建的残暴和矛盾冲突加大,越残暴,你就越同情这对年轻人”。
  盛中国的代表作《梁祝》影响几代人。就连小提琴这个乐器都是和盛中国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一首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曲《梁祝》让他蜚声国际。有人做过统计,《梁祝》在全中国有十个版本,其中有五个版本都是盛中国演奏录制的。他还将《梁祝》改编成了钢琴伴奏,加以创新,便于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
  一位网友写道:“我第一次听这首曲子,就是盛老师的版本”。很多人家中至今还保存着盛中国录制的《梁祝》的磁带。如今,重听盛中国的小提琴曲《梁祝》,心底处,温柔、哀伤的琴弦被轻轻拨动,果然不出所料,“美丽总是哀愁的”。
  盛中国1941年出生于音乐之家,父亲盛雪是我国第一代接触西方古典音乐的人,也是小提琴教授,母亲朱冰专攻声乐。盛中国兄弟姐妹11人,有10个成为音乐演奏家。盛氏小提琴之家赢得了“中国乐坛第一名家”的美誉。盛中国自己的女儿,则没有继续小提琴事业,而是学起了美术。“女儿小时候,我也教过她拉琴,可我是急性子,总是觉得她学得太慢,加上我也不怎么严厉,女儿不听我的。”盛中国说。
  身为家中长子的盛中国,5岁那年便开始跟父亲学琴。6岁时就已经能熟背《古文观止》。古典文化的功力应该比较厚了。盛雪的家教严厉得近乎苛刻。他的生活也被媒体报道为“军事化”管理,每天几点跑步、几点做操、几点练琴、几点休息,都由父母做了详尽安排并严格实施。
  盛中国的母亲朱冰在《盛中国学琴记》一文中回忆了盛中国的一件往事:盛中国很自觉,从来不羡慕别的一般大的孩子在窗外玩耍。盛雪给儿子规定,上午练琴到11点结束。可是儿子有好几次把钟针往回拨。问其原因,儿子说:“爸爸让我练琴到11点,我不想让11点这么快就到,所以往回拨,这样就可以多练一会儿琴了。”
  1954年,盛中国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0年,盛中国赴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师从著名小提琴大师列·柯岗。1962年,他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中获奖。1964年,盛中国回国后,在原中央乐团担任独奏员。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盛中国是最早在国际乐坛上为中国赢得荣誉的小提琴家之一,被称为“中国的梅纽因”。
  盛中国把音乐分为流行音乐和经典音乐,他说流行音乐是“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而经典音乐是主食,当音乐能够给你“深层次震撼的时候,你的生活一定很美好”。盛中国表示,一个对音乐感受力很深的人,会拒绝暴力、丑恶和犯罪。
  嗯,说得好,音乐其实可以治疗人内心的失明。什么叫内心的失明?看过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的小说《失明症漫记》,就明白了。萨拉马戈凭《失明症漫记》这本小说荣获199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本“冷酷无情的”的小说,萨拉马戈的叙事冷静如冰水,沉甸甸的文字,慢到你难以适应。文字的段落长到可怕,一段文字往往长达数页,仿佛作者发誓不让那些缺乏耐心的人读下去。萨拉马戈就用这种缓慢的节奏,建立了一个盲人的荒诞世界,荒诞到整篇小说连个人名都没有,就像咱们的口头禅“孩子他妈”“孩子他外公”之类,萨拉马戈给他的人物的称呼是:“等红绿灯的司机”、“第一个失明者的妻子”、“戴着墨镜的姑娘”,诸如此类。
  在萨拉马戈构建的那个荒诞世界里,失明症像瘟疫,这个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成了盲人。一位正在路口等红绿灯的司机,眼睛突然失明了。接下来,一个接触他的路人也患上了失明症。眼科医生很快也被感染,患上了失明症。所有和他们接触的人都先后感染上了失明症,无论贫富贵贱,无论男女老少。
  这些失明症患者从悲伤到绝望,从挨饿到抢夺,再到相互残害。萨拉马戈就用失明症,讲述了一则当代现实寓言。意思是,很多文明人,内心已经失明了,这非常可怕。一个人内心失明,就会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比方说,一个老师,本职工作本来是教学,结果呢,他把主要精力都花心思“写”论文去了。写不出来怎么办?就花钱买。
  最近,教育部下发通知提出,要严厉打击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指导教师未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其指导的学位论文存在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以降低岗位等级直至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任合同”。通知明确了指导教师是查处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的第一责任人。   可问题是,如果指导教师评职称的论文也是找人代笔的,那又该怎么办呢?
  现在评职称必须发论文,真的有点本末倒置了,比方说医生,主业应该是看病吧,可是,当下的评职称评定机制呢,把发表论文当成评职称的硬指标,医术水平是高还是低,反而无关紧要了。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有需求就有市场。淘宝上“代写论文”竟公然成了一个行业。店家宣称论文由“高校讲师,并且是211院校的”代写。一篇3千字左右的文章,收费大约在三四百元。初稿一般7—10天内完成,后续包通过包修改,定稿之后会给客户出一份检测报告,保证抄袭率在30%以下。具体流程是:淘宝付款—交稿—发货—修改—客户满意确认。订购一篇硕士开题论文,一般30天内完成,交易流程是:先在淘宝拍下1/3件“商品”,付1/3的款,店家给1/3的文章,客户满意后再拍下1/3件“商品”,店家再给1/3的文章,最后客户付清剩余的1/3款,店家交全稿。首付款1/3是2400元,最后的全款是7200元。
  我相信,以盛中国的为人,让他暂时放下小提琴,去“撰写”小提琴的论文,估计他不会去做吧。
  盛中国的人生,是由音符链接的人生履历表。但他的名片上还有另外一个头衔:“中国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副会长”。演奏之余,盛中国喜欢下厨,他能用普通的材料做出美味。在日本,他曾经做过一道很受欢迎的汤,鲜美的鸡汤搭配腌火腿的咸香味,佐以香菇的浓郁,最后用柚子皮切成的小丁去除油腻感,带来水果的清香,并给汤取了清雅的名字“秋天的梦”。
  1987年3月28日,那是盛中国和濑田裕子第一次在日本举行音乐会的日子。当时,27岁的裕子为盛中国担任钢琴伴奏。
  相似的家庭背景,类似的价值观和职业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认识7年之后,1994年,盛中国与小他19岁的日本女钢琴演奏家濑田裕子结为夫妻。婚后,夫妇俩的账户是分开的,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到底有多少钱。每场演出下来,盛中国把1/3的收入划拨到妻子户头上,其余的打到自己账户上,家中大小开支由他负责。
  有人用“琴瑟和鸣”、“珠联璧合”来形容盛中国和濑田裕子的婚姻。他们在做客《夫妻剧场》《玫瑰之约》等电视节目时,濑田裕子把婚姻生活形容为“像做雕塑一样”,两个人只有耐心、专注地去塑造,才会一点一点打磨出理想的婚姻的模样。
  2.择一城终老,爱一人白头。
  日前,微信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盛中国:五位数是对我的侮辱》。文章讲的是20多年前的一次关于盛中国的演出花絮。大意是说,当时香港某大企业家在北京建的大酒店开业。企业家派人请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先生。盛中国先生一听是伴宴,就委婉地拒绝说没法到现场。于是工作人员就对盛先生说,如果盛先生去,企业家可以出五位数。于是盛先生说你这是在污辱我。
  那篇文章的作者感慨说:艺术得受到应有的尊重,别人不拿你当人,你一定要自己拿自己当人,无论是权贵还是巨商。在这个现在泥沙俱下的金钱社会,艺术家更应看得起自己!别拿自己不当人!别真的是像我在剧本里说的“这个社会为什么这么不可信,就是因为男人拿尊严不当尊严,女人拿身体当本钱!”
  我经常对朋友说,为什么别人越来越不把你当一回事情,因为你太好说话了。什么事情,别人一找你就答应;什么东西,别人一给你就要。这样你就变得没那么珍贵了。做人除了说“是”之外,还是要偶尔说一下“不”。亲和力虽然很重要,但是人的价值,有时却是靠拒绝而来的。
  “先达之人可尊也,不可比媚;权势之人可远也,不可侮慢”。向盛先生致敬!盛先生经常义演,还与妻子共同建立了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基金,把演出收入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他放弃了拥有美国绿卡和日本国籍的机会,因为他终生捍卫的是当初父亲给他的这个响亮的名字——盛中国!
  面对名与利,盛中国说:“我的艺术,我的小提琴,只能献身,不能亵渎。”这就是艺术家的骨气。
  记得几年前,盛中国接受中央台记者采访时,就表明他的艺术理念:不能认定卖钱的就是好东西。不能让所有的艺术都进入市场。为什么?因为艺术分两种,一种它极具商业价值,比如说像二人转、相声,它在市场里面非常活跃,反过来像地方的剧种,它的受众非常少,不具有商品竞争力,多少年我都在提这个问题,要慎重对待,要具体分析。很多地方剧种,会唱的人已经老了,年轻人没人去学它,将来就没有了。我们一定不能再陷入那个怪圈——哪个卖钱就是好东西,不卖钱的就不是好东西。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念,不能认为卖钱的就是好东西。艺术不能太功利。太功利是出不了好艺术的。这个就是艺术的初心。“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说文解字》)”。“初”字的原意和裁缝有关。裁缝“裁衣之始”就要先有个宏观的规划,想好怎么动剪刀,往哪个方向走。一旦确定了,就当笃定、从容,一以贯之。这就是不变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诗经·大雅·荡》有云:“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就是说,在信息更新以秒计的当下,谁都希望有个好的开始,但很少有人善始善终。为什么这样呢?很多人奔钱去了,丢了艺术的初心。
  藝术不能太显学,不能像娱乐明星那样,天天追求“上头条”。喧嚣是成就不了艺术的,那最多是炫耀。盛中国认为,从小学过音乐的孩子,不一定能成名成家,但会“多愁善感,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会很善良且容易感动,将来走上社会,都是一个受到社会欢迎的人。不会给社会添麻烦。”
  这话说得好,音乐让人美好,从小学音乐的孩子变坏的可能性小。这里,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华西都市报》于2009年报道过这么一个案件:8月10日下午1点过,一个身高1.70米的成都漂亮姑娘,因为自己的裙子被一个三轮车夫挂破,于是质问对方:你可以不赔偿,道个歉不过分吧?   两个人从争吵发展到厮打,最后,在成都市抚琴西路361度专卖店门口,这个姑娘,被一个开电动三轮车的30多岁男子残忍地当街暴殴致死。
  姑娘年方27,是个女大学生村官。如果不是因为这场惨剧,她将在下月披上婚纱。当时,除了《华西都市报》,成都本地的其他媒体也都对这一事件投入大量报道。
  有因必有果。那个电动三轮车主为什么如此暴戾?《华西都市报》的报道细节是这样的:这个三轮车主,起早贪黑,靠拉客养家糊口。成都公交车相当发达,本地人很少有人坐三轮车,坐三轮车的多是外地人。8月,那是旅游淡季,外地人不多,这个电动三轮车主从早上到中午,没有拉到一个客人,心情当然不爽,憋了一肚子虚火。偏偏又生事端,他的车不小心挂了一个姑娘的裙子。在他看来,挂到那么一点点,都不算个事。对方让他道歉,他一肚子虚火一下冒了出来,吵架,动手。大街上,他打了人家姑娘,姑娘扯着他不让他走。厮打,流血,再厮打……不让走,他就再打,直到打得对方松手,他才松了一口气,起来拍屁股,开三轮车回家,众目睽睽下全身而退。然后,他回到家给孩子做饭,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警察很快到了他家。把他带走。问他为什么打死了人还像没事人一样回家做饭?他说,我当时不知道她死了。没想到打几下就能把人打死。她松开手,不再紧紧地抓住我了,我以为自己终于解脱了……
  你看看,噩耗背后是更加残酷的麻木,是内心的失明。假如,我是说假如,假如那个三轮车主从小就喜欢音乐,并受过相关熏陶,或者,他只是爱好音乐,哪怕是流行歌曲,比如喜欢“Beyond”,那么至少他的生活还有一抹亮色,断不至于走极端,做出那么残酷的事。说起来,“Beyond”这个名字,早已是一个经典,一个传奇,一个时代的印记。《大地》《情人》《只想一生跟你走》《友情岁月》等歌曲,已成为经得起时间打磨的经典。
  一个真正喜欢“Beyond”的人,也不大可能这样残忍、这般无动于衷。多欣赏音乐,减少一些戾气。礼仪之邦,不能只写在纸上,我们社会行为,能不能“孔子”一点?
  这个世界需要音乐,需要美好。世界再残酷,也要为自己的童心找到安放之处。抵御这个繁杂世界的最好办法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用拒绝长大的童心,提供温柔的庇护。只要童心未泯,就始终充满快乐。
  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开拓之路,泉水的心灵才显得格外纯洁。艺术家保持那一份天真很重要,这就类似“盲视”。不少漂亮女生都有这种感觉:当她走在路上,能感觉到“背后的眼睛”在注视自己,回过头时,发现果然有个人真的在看着她。
  有人说,漂亮女生的回头率高。女人都有第六感,所以不奇怪。可是,你没有发现么?男人也可以感觉到背后有人在看着你。你知道你为什么可以感觉到有人在看着你吗?
  这个就叫“盲视”,能看到“看不见”的东西。
  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一种性格:拗。择一城终老,爱一人白头。认准了事情,一条道走到黑(只要是正道),即使错了,也不肯轻易放弃。因为,否定了错误,也就等于否定了自己。正如汤显祖写过的几句唱词:“似醉非关酒,闻香不是花,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豫剧大师常香玉为什么说“戏大于天”?没有一种执着的“拗”或者说牺牲精神,谈什么传世之作?
  “斜杠”时代,很多人丢了这种“拗”,经常向各种人情世故妥协。和“90后”比起来,我们这代人恐怕已经是被拍在沙滩上的“前浪”。因为,我们见面的口头禅居然是“等我退休了……”如何如何。我小时候的励志偶像是陈景润,老师不厌其烦地讲,陈景润多么多么专注,他研究“1+1”过于痴迷,撞到树以为撞了人,不停地道歉。现在陈景润这样性格的人还有吗?即使有,我们还会像当年那样当成“美谈”吗?
  有个故事,说乾隆年间一次殿试,两名考生比赛。乾隆出上联“烟锁池塘柳”,一考生立刻弃权,另一个想了半天才弃权。前者被钦点状元,原因是他知道这是“天下第一难”的上联,后者可能不知道。现在这样的聪明人越来越多了,但像盛中国先生那样认为“五位数是对我的侮辱”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人说了,那是因为盛先生不差钱。好吧。那陶渊明差钱吧?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弃官务农。辞职之初他说自己的心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和乡亲的感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但是,没钱啊。于是,他一个人拄着拐杖,怅恨中写下这样的诗句:“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沒有钱买蜡烛,只能烧柴当明烛。
  7岁时,盛中国第一次公开演奏。9岁时,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并广播了他独奏的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大作曲家的经典作品,被称为“天才琴童”。1954年,13岁的盛中国以最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盛雪敏锐地感觉到,被掌声鲜花环绕的盛中国开始有了一点儿自满浮躁的苗头。有一天,课间操集合时,盛中国“正靠在教学大楼中离操场最近的一个阳台上,旁若无人地拉着小提琴”,最担心儿子炫耀琴技的盛雪怒不可遏,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打了他一巴掌,盛中国委屈地跑回了家里。尽管后来也多少承认自己的教育方式失当,但盛雪无论如何都希望儿子记住,“年轻人还是收敛些好”。
  这个“收敛”就是要守住初心,就是要谦虚谨慎,避免炫技。炫技本质上是一种软弱。成功的秘诀之一绝对是闭上尊嘴,事成之前不发一言,埋头苦干,事成之后保持低调,不夸夸而谈,几乎是所有成功人物老练的处世态度。黑夜哭给自己听,白天笑给别人看,这就是所谓的人生。作家米兰·昆德拉说:“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别人不知道你没有关系,你自己必须知道自己,不能迷失。《诗经·黍离》中有这么一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即引用了《诗经》这一句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不由让人想起前不久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里那句经典的话外音:他们的爱与风华,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无问西东。   卑微地讨好别人,只会换来别人的无视,这世界只有自身的强大,才能换来别人对你的重视,只有平等的对待,才能换来真正的尊重。
  前几天,出版界有个反馈信息:曾经红透半边天的唐家三少、唐七公子、辛夷坞、罗振宇、郭敬明、落落等畅销书作者的书全部成了滞销书,根本卖不动,出版社的编辑称之为“垃圾书”。而马尔克斯、钱钟书、三岛由纪夫、乙一、王小波、三毛、张爱玲、林达等作家的书,历经时间的淘洗,依然是好书、畅销书。好书,是熠熠发光的明珠,读着它们,梦中也噙香。
  这可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好书的内容纯洁如玉,闪烁智慧,与那些快餐文字相比,如一杯黄酒比之白开水,一块秦砖比之薄瓦。
  读者不是傻子,即使傻也不会一直傻下去,总有梦醒的一天。一旦梦醒,就不会再读那些“脑残书”。记得前几年,一个26岁的女生告诉我,她买了安妮宝贝所有的书。有的书她不敢看。我特别不理解,怎么可能?我没有读过安妮宝贝的书,所以不明白她的感受。随手翻看书中的一页,“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散后,泪流满面”,这是安妮宝贝的书里的话,心里为之一振,对寂寞芬芳的小女生来说,驯服心头猛虎,平息贪欲骚动,谈何容易呀。华宴终散,在黑暗痛楚的长夜,一个人独嚼寂寞,真的可以泪流满面。
  有一句古老的拉丁文箴言:Festina lente。这个句子由两个反义词组成,大致可译成“渐快”或“要快,但不要急”。一张一弛,慢中求快,静中有动。凡成事者莫不有此等品质。
  写作就是我人生的道场,就在这个道场继续修炼吧。文学和艺术一样,说到底是“无用之学”,你追求来钱快、追求有用。我告诉你:方向反了,只能南辕北辙。江山代有才人出,想当年,在盛唐的上升期,王维完全成了诗坛至尊。王维的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色籁俱清,读之肺腑若洗”。《旧唐书》记载,代宗皇帝读王维诗,“旰朝之后,乙夜将观”。清人赵殿成说:“唐时诗家称正宗者,必推王右丞。”但到了中唐以后,李杜取代了王维。
  在那个远古时代,伏羲“王天下”的时候,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取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见《系辞》)可见,八卦起初和算命无关,只是谈人神之间的关系,讲天与人的关系。你把《周易》写成算命的书,纵然畅销一时,终究不是正道。
  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近代科学甚至整个西方文明、西方科学传统都建立在一个概念之上,即数学因素”。西方传统有个关键词:数学因素。这里的“数学”是个因素,换句话说,就是数学化的世界观,就是说“万物均可计算”,西方科学传统其实是数字化生存。这和我们东方文化传统主张宏观的看法不一样。
  最近重读《傅雷家书》,感慨良多。《傅雷家书》中,一封写于1959年10月1日国庆节的信,有这样的话:“为(演出)这件事,我从接信以来未能安睡,往往一夜数惊!”“因为这一点也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的荣誉,英国人对男女问题的看法始终清教徒气息很重”。
  信的结尾处,傅雷写了这样一段话:“在此举国欢腾、庆祝十年建国十年建设十年成就的时节,我写这封信的心情尤其感触万端,非笔墨所能形容。孩子,珍重,各方面珍重,千万珍重,千万自爱!”
  傅雷心血终于没有白费,将傅聪培养成了钢琴大师,但作为父亲,他却无缘在台下欣赏儿子的演奏。这种痛苦近乎撕心裂肺吧。作为父亲,傅雷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充满当时的“口号话语”。
  从1959年终于被批准可以和儿子通信时,他这样描写自己心情:“我从接信以来未能安睡,往往一夜数惊!”“一日未尝去心”,可见,他当时的心情不是“忐忑”二字能够形容的,而是恐惧,无边的恐惧。“一夜数惊”,说明睡眠非常不好。
  传家二字耕与读,防家二字盗与奸,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挫折是人生的“磨刀石”。历经磨难,但初心不改。上辈们的严肃自律与率先垂范,才是成就下一代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富贵世袭从来难以长久,而好的家风则可以传承。名门子弟之所以没有“纨绔”化,乃因大都有一个“好爹”或者长辈。
  素位而行,不忧不怨。注重家风熏陶,可以实现“润物细无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效果。从盛中国到傅聪,莫不如此。
  對这个世界,除了LV的价格和名校的划片招生政策之外,不妨再多一点“无用”的兴趣。
  碧草青青花盛开
  彩蝶双双久徘徊
  千古传颂深深爱
  山伯永恋祝英台……
  这是一曲凄切哀婉的绝唱,这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
  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梁祝》故事,如今可谓妇孺皆知。大众最熟悉的是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戏曲影片《十八相送》一段,英台的妙语连珠,莲舌生花,她敞开千百年来重锁紧闭的心扉,倾泻出内心火一样的爱情,呼唤着对方心灵的共鸣。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两大板块构成的:典籍文化和民间文化。前者主要代表正统文化,后者主要代表民众之间口口相传的非正统文化。《梁祝》故事就属于后者,无论是元代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明代冯梦龙的拟话本《李秀卿义结黄贞女》,还是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近现代的戏曲名作《英台抗婚》,都在用不同的形式讲述《梁祝》故事。这个故事的广泛流传,说明民间文化具有不可抗御的艺术生命力。
  梁祝化蝶去,经典永流传。《梁祝》之美,美在旋律。《梁祝》问世迄今58年来,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而且缭绕于地球各处。诚如有一位华侨所说的那样,“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梁祝》”。有些音乐学院招生或重要的音乐赛事,甚至还将《梁祝》列为必考曲目。
  没有人否认《梁祝》的成功是个奇迹。《梁祝》是1959年问世的,到1960年就走出国门了,像蝴蝶一样越飞越高。《梁祝》,英文翻译为“The Butterfly Lovers”,蝴蝶情侣,这个英文名字意味深长。   很难想象,在那个狂热的年代,却产生了这么安静的作品。1958年初秋,当“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成员们为选什么题材向国庆10周年献礼而争论不休时,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面对最后集中的三个题材做抉择:1.大炼钢铁;2.女民兵;3.《梁山伯与祝英台》。孟波选择了3。有人对“宣扬爱情至上和封建迷信”提出异议。孟波解释说:“《梁祝》虽是爱情故事,但宣传的并不是封建迷信,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抗争。我们中国革命的任务之一,就是反对封建主義,推翻封建统治。反封建的主题既然是进步的、革命的,就可以向国庆献礼。”
  在那个年代,在“大炼钢铁”的政治气候中,文艺界盛行“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却照样产生《梁祝》这样的另类作品:用小提琴如泣如诉的音色,表现一曲以古老的浪漫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更何况《梁祝》中还有梁祝死后化蝶这个“封建迷信”的东西。现在想来,这种成功真的很不容易。成功的背后,是需要相当大的胆识和勇气的。曲作者之一的何占豪后来曾透露,当年《梁祝》的初稿完成后,首次试奏时曲中还没有“化蝶”,只写到英台哭坟与投坟殉情为止。后来,孟波建议说:“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是人们对美好的向往。”这才加上了“化蝶”,于是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化蝶”,是梁祝文化故事发展到成熟、完美时出现的点睛之笔。爱情被毁灭了,但爱情的火种是扑不灭的,它是火凤凰的涅槃。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他们用西洋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表达中国元素,从而使这对中西合璧的“蝴蝶”自由翱翔在天地人间。两个少男少女相互倾慕,因故不能遂愿而双双殉情,如果没有“化蝶”,这个故事实在太寻常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在魏晋南北朝的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后经不断改造、加工,成为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何占豪与陈钢这两位作曲家在创作此曲时,还只是音乐学院的在校学生。陈钢后来对记者说:《乐记》中有一句话:“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情”字,在音乐中一定要有真情。不能是矫情,更不是无情,现在很多音乐就缺乏这个。日本著名音乐家1987年听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后称:“这支曲子是很神圣的”。
  梁祝故事诞生于何时呢?有说东晋的,有说晋末的。
  记得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的《梁祝》故事,大意是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杭州某书院,书院四周环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三载,同吃、同住、同劳动(挑水等)、同读书,一次,英台换衣时,细心的师母发现了她的女儿身。但梁山伯一直没有发现英台是女儿身,所以与英台建立的是一种兄弟般的感情。后来的十八相送,英台虽多加暗示,但梁山伯书呆子,不解风情,手足之情如故。后经他人点化,梁山伯方知英台原是女儿身且对自己有意,因此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娶英台。
  这个传说不太符合逻辑。古代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为什么不就近求学,而偏偏要到千里之外的杭州求学呢?古代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家人如何放得下心呢?
  梁祝爱情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却富有传奇色彩。相传,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在红罗山书院就读。三年后,二人分手,梁山伯十八里相送。梁山伯带着英台留下的蝴蝶玉坠到英台家求婚,遭到拒绝。回家后,梁山伯一病不起,不治身亡。祝英台听说后,悲痛欲绝。自此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不久在家人逼迫下,嫁给马文才。英台含愤上轿,行至梁山伯墓前,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悲伤过度而死,后被葬在梁山伯墓东侧。
  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周质平在一次演讲中说:中国人所争取的第一个自由不是信仰或言论自由,而是婚姻恋爱的自由,从《孔雀东南飞》到《三言二拍》,从杜十娘到巴金小说《家》的三兄弟,这些小说描述的都是少男少女怎样在父母之命、旧传统中争取恋爱婚姻的自由。在亲情和爱情的冲突中引发“孝”与“不孝”的讨论,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爱情向亲情抗争的做法是不受中国社会肯定的。
  这个观点我大致是认同的。唯其如是,梁祝故事才有了升华版:祝英台纵身入墓,与山伯之灵魂化为双蝶,翩翩起舞,比翼高飞。
  “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飞翔,梦醒,发现自己还是庄子。“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张潮《幽梦影》)。
  蝴蝶被人格化了,也被哲学化了,成了自由自在的文化意象。“东家蝴蝶西家飞”(李贺《蝴蝶飞》),唐诗里面,“蝶”被描绘出各种色彩和哲学意味,比如“惊蝶”“水蝶”“睛蝶”“玉蝶”“狂蝶”“异蝶”“庄蝶”“韩蝶”“化蝶”“冷蝶”“早蝶”“晚蝶”“黄蝶”“彩蝶”“紫蝶”“皓蝶”“黑蝶”“灰蝶”“苑蝶”“野蝶”“幽蝶”“仙蝶”“风蝶”“归蝶”等等。
  胡适曾经写过一首白话诗《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首诗其实是爱情诗,写的正是他和韦莲司,从称呼“朋友”到“蝴蝶”,说明了两个人的恋爱关系。年轻英俊、满腹经纶的胡适与比他大5岁的美国女画家韦莲司小姐相爱,两个人书信往来持续50年。胡适说:“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见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韦小姐一人耳。”后来,在北大,有人根据这首诗,给胡适起了个绰号,叫他“黄蝴蝶”。
  胡适出生于1891年,14岁时其母为他订了婚。1911年,19岁的胡适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1913年,在康奈尔大学认识了该校地质系教授的女儿韦莲司。1915年,胡适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随杜威学哲学,并获博士学位。胡适在留学时提倡一个主义——“不婚无后”,一个人不要结婚也不要有后代。当然,这个“不婚无后”主义,也只是说说而已。事实上,胡适“既婚且有后”。
  1917年,胡适回到中国到北大教哲学史,同年,与江冬秀结婚。
  “有情人终成眷属”,这话含有安慰的成分。胡适提倡解放妇女、婚姻自由,但终究不能解放自己。母命难违,“孝顺”一如“原罪”,我们的文化里,大家都觉得亏欠父母的太多太多。在“孝顺”的外衣下,爱情向亲情屈服,才是符合主流的选择。胡适终因母亲催促,回家结婚,无奈和韦莲司分手。1917年,举行婚礼前,胡适写了一封信告诉韦莲司:“我马上要结婚了,但我老实告诉你,我心情一点都不高兴,只是要完成生活里的实验,人生没有办法不走这条路,所以我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而我已经在北京开始了白话文运动,多么希望留在北京工作,而不要把这段时间抽出来跑到安徽完成我的婚事”。
  结婚前,胡适说我只有一个要求:结婚前和冬秀见一面。不会毁约,只是见一面。当时江家的人答应了,但等到胡适去了,江家人又改变主意,不让见了。胡适在日记里非常情绪化地写道:“我和冬秀的婚姻从来没有任何意念要毁婚约,唯独当下很想拍案而起,既然不让我见,不必谈了,目前可从这个婚姻里解脱出来”、“可我继而一想,我受了几十年的教育,读了二十几年的书,连这样的场面都不能应付吗?我应该有能力应付这个场面”、“倘若我拍案而起,拂袖而去,我胡适的面子有了,可江家的面子呢?”想到这里,胡适就“若无其事的含笑离开了江家”。
  胡适结婚以后,还把结婚的照片寄给了韦莲司。
  为了胡适,韦莲司虽没有成为其眷属,却仍然一往情深,终生未嫁。韦莲司写给胡适一封信说:“我不会为了讨你的欢心跟别人结婚,你是我唯一想嫁的男人,可我也知道我这一辈子不可能嫁给你”。
  韦莲司甚至还帮忙照顾胡适赴美留学的女友曹诚英,真君子也。
  说起来,胡适与小表妹曹诚英的邂逅,还是在他与江冬秀的婚礼上。曹诚英是作为江冬秀的小伴娘出现的。胡适后来曾做诗一首,题名《怨歌》,诗中承认了他们的一见钟情,“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婚(嫁)时”。
  曹诚英,又名珮声,1902年生于安徽绩溪。17岁时嫁给了邻村一富家公子胡冠英。但因婚后三年仍无身孕,胡冠英在母亲的安排下纳了一个小妾,曹诚英提出离婚。
  1923年胡适以养病为由,来到西湖烟霞洞。著名诗人汪静之曾说:胡适来杭州的目的是为探视独居的“小伴娘”。曹诚英以陪伴胡适养病为名,到烟霞洞与胡适同居一室。临别时,胡适写了首《西湖》,在诗的最后一节写道:“前天,伊却未免太绚烂了!我们只好在船篷阴处偷觑着,不敢正眼看伊了”。胡适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晴了,天气非常好。下午我同珮声出门看桂花,过翁家山,山中桂树盛开,香气迎人。我们过葛洪井,翻山下去,到龙井寺……”上世纪30年代,曹诚英到康奈尔大学学农学。胡适就拜托韦莲司照顾他的表妹。现在想来,多亏江冬秀不识字,否则,她要是识字的话,看了胡适的那些日子呀、情诗呀,还不闹个天翻地覆?
  胡适与韦莲司深情50年,止于书信往来。他们之间确实是柏拉图之恋。1960年9月,胡适在华盛顿参加“中美学术合作会议”,再次见到韦莲司。这一年韦莲司75岁,这一次生离,其实也是永别。韦莲司卖掉房子,搬到一个小岛上,用毕生积蓄成立胡适基金会,直到86岁高龄无疾而终。
  1962年,胡适因突发心脏病去世,韦莲司写信给胡适长子胡祖望:“在他的墓边放十朵白色水仙,每五朵绑成一捆,你不必写是谁送的,就悄悄地放在他的坟旁”。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雪泥鸿爪,翰墨因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也许,曾有那么一只蝴蝶轻轻飞过。
  4.秋季尤其要注意预防心脏病。
  说完了音乐和《梁祝》故事,咱接下来谈谈健康吧。
  大家都知道,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是因心脏病突发而离世的。
  高血脂、高血压、肥胖是三大信号,这些都是“心脏病”的“危险信号”。心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在许多国家,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居总死亡人数的首位,而且,多数心血管病死亡发生在创造力最高、对社会和家庭贡献最大的年龄组。我们看新闻报道,1961年,梅兰芳突发性心脏病遽然去世,享年68岁。如果顺着时间追溯会发现,京剧“四大名旦”都是被心脏病夺去宝贵生命。
  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是人体最后一个“罢工”的器官,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和灵敏的预警机制。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三种: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性猝死。冠心病猝死的病理过程是:在冠状动脉硬化和心肌缺血的基础上,突然发生心脏骤停。
  因此,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观察来自身体的“报警信号”,比方说,胃痛也可能是个“卧虎藏龙”的“报警信号”。心脏病引起的胃痛是一种憋闷、胃胀的感觉,有时还同时有钝痛、灼热感、剧痛及恶心的感觉,还可能出冷汗,持续半小时以上,就要特别注意了。再比方说,颌骨疼痛、牙痛。心脏病引起的牙痛与急性牙髓炎牙痛颇为相似,医学上称之为心源性牙痛。又比方说,咽喉部不适,在劳累时咽喉部会有紧缩的感觉,很多人会去耳鼻喉科就诊,但是检查喉部并无异常,而心电图会提示有心肌缺血。再比方说,左臂和左肩疼痛较常见,有时也会放射到右臂。疼痛一般为钝痛,而不是剧痛,通常仅限于前臂内侧,还有可能放射到小指和无名指。这往往是心绞痛的前兆。有些心脏病只有到了中期才会被发觉,有时候,过度疲劳感也要小心观察。正常的活动却感觉到过度疲劳,甚至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不能忽视心力衰竭的表现。
  这是一个个令人心痛的案例:名扬中外的香港武打传奇明星李小龙神秘猝死;著名相声艺术大师马季在北京家中突发心脏病去世;59岁的相声大师侯耀文心源性骤死家中;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在运动时猝死;美国“超级女飞人”乔依娜突发心脏病猝死;著名的小品演员高秀敏突发心肌梗塞猝死;麦当劳全球董事长兼CEO吉姆·坎塔卢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享年60岁;《廣州日报》社社长汤应武,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年仅50岁;一代天王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因心脏病突发逝世,终年50岁;上世纪中国男篮巨星穆铁柱因心脏病辞世;年仅39岁的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生瑜死于心脏病……
  为何名人屡屡猝死心脏病?应该怎样预防猝死?心血管病专家研究发现,香烟中的尼古丁会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加重心肌缺氧、增加动脉硬化危险,从而导致心脏病发作。虽然我们目前改变不了必须面对的生活压力,但可以花点心思关注自身健康,尤其是事业冲刺时期、事业有成时期、安享晚年时期等心脏的各个危险时期。
  因此专家建议,戒烟、按时进行有氧运动和健康饮食是预防突发冠心病的最好方法。另外,饮食尽量清淡,减少糖摄入。据新华社报道: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上发表报告,揭露美国糖业在约50年前通过操控研究等手段,淡化饮食中添加糖有导致心脏病的风险,同时强调胆固醇和高脂肪饮食是心脏病的罪魁。作者指出,这种观点影响了营养学认识和公共健康政策几十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当时的美国糖业行业组织糖研究基金会支付近5万美元聘请哈佛大学教授撰写评论文章,排除糖与心脏病的关联。评论文章于1967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篇文章强调饱和脂肪是引起心脏病的主要饮食原因,淡化糖摄入的风险因素。
  《美国医学会杂志》201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2000年到2009年,在ICU中度过生命最后时间的患者比例从24.3%增至29.2%,于医疗机构中度过的患者从21.6%增至42.2%。美好的东西总嫌短暂,比如生命。看似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世事弄人。“生存还是毁灭”这个莎士比亚之问,在今天这个越来越重视生命伦理学的时代,这句话似乎应该转换成:究竟是“只有活着才有希望”,还是“有了希望才会活着”?这是个问题。因为,ICU的生命支持系统非常强大,只要不撤掉仪器,人便可以长时间地留在病床上。自然死是一种尊严死,积极抢救后离世同样是一种尊严死。关键看你怎么选择。选择是艰难的,但只要做出选择,死亡便有尊严。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心脏不好,会影响脏腑和五官。《黃帝内经》里,把五脏六腑比喻成11个官员,“心主神明”,心的级别最高,相当于皇帝。“主明则下安”,“主”要是不明呢,连带着脏腑都会出问题。比如说,心和肝的关系,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如果心血不充盈,或心运行气血功能失司,就难以正常运行肝脏所藏之血,久而久之,使肝气郁结,变得急躁易怒。
  心脏不好,肺也会连带不好。心肺是相护的,肺为心之华盖,肺好了,能够吸收到更多的氧气,提供给心脏。所以,傅青主先生治病,很少孤立地调某一个脏腑。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就需要全身肝脏一起调理。
  秋季尤其要注意预防心脏病。秋天在你眼里是什么样的呢?秋高气爽、霜叶红于二月花?还是“我言秋日胜春朝”?在唐宋诗人、词人的笔下,秋往往和“离愁”联系在一起。
  宋代词人吴文英在《唐多令·惜别》这样描写秋天的萧瑟:“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无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宋代词人柳永写词,这样描写秋天的忧伤:“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便纵有万般风情,更与何人说?”李清照说她的秋天,满目萧瑟,瘦得不经风,独自把酒东篱,她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代名相范仲淹的词里写得更是愁绪满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到了张继,他写诗则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霜满天”之后,竟然是“江枫渔火对愁眠”,睡不着觉了,“江枫”和“渔火”对愁,张继真乃大才也。诗写得太朦胧,太美好,我甚至怀疑:张继的朦胧是不是他患上视物模糊症?类似于今天说的“白内障”?因为,白内障的主要症状是视物模糊、眩光、重影等。在现在医学的概念里,白内障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晶状体混浊而导致视物模糊,老化,遗传、眼部疾病、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药物等都能引起白内障。由于年龄增长,晶状体退化导致混浊,为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类型;遗传、感染等因素导致出生前后出现晶状体混浊,为先天性白内障;眼部疾病如青光眼、高度近视,可引起晶状体混浊,为并发性白内障;糖尿病由于影响晶状体代谢,导致晶状体混浊,称代谢性白内障;一些药物,如激素,长期应用可以引起激素性白内障;外伤也可以引起白内障,如眼睛被剪刀或铁钉刺伤,导致晶状体混浊,引起外伤性白内障。
  苏东坡的人生就是秋天,秋天就是人生。他写《念奴娇·大江东去》,不无苍凉地感叹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杜甫诗中把秋写得沧桑变换、瑟瑟寒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潇湘妃子则说:“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寄秋心”。到了李商隐,秋天甚至有了恨意:“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秋季是由热转凉的过渡季节,寒热往来反复无常,使人防不胜防。
  秋季既是一个凋零的季节,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一提“秋后”,很多朋友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秋后算账”呀、“秋后问斩”呀诸如此类的词。这里的“秋后”就是指秋分以后,而不是立秋以后。“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6个节气。秋分在气候学上的意义与春分、夏至、冬至是一样的。秋分的最神奇之处与春分一样,昼夜平分,相反的是,秋分后白天将越来越短。
  早在先秦时,就已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制。“秋分祭月”不同于“中秋拜月”。古人认为,阴气太重会影响国家祥和与百姓的身体健康,所以朝廷要祭祀月亮,以保国泰民安,此即所谓“遂行夕拜之祭以祀月”。到了清朝,规定祭月时间为:“秋分日酉刻”。酉时,相当于现在说的黄昏时刻,也就是下午5时至6时。“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见《帝京岁时纪胜》)。现在北京还有“日坛”和“月坛”,正是明清两朝祭祀日月的地方。
  问斩为什么选择“秋后”?春后、夏后、冬后,为什么不行?一叶知秋,秋天,意味着肃杀和凋零。宋词人吴文英有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所以,东汉元和二年,章帝刘炟下诏称:“王者生杀,宜顺时气”(见《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得很明白:“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天人感应”这个观念在刑罚上的体现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天垂象,圣人则之”,所以,“制五刑以法五行”,实施刑罚,也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五行之“道”。这样才能得到上天护佑;反之,若违背天道,则会导致“天事”不顺。庄子评说古代的学问,说“《易》以道阴阳”。《周易》整个就是谈论阴阳的。“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   过去是农耕社会,靠天吃饭,比“芒种”更忙的节气是“秋忙”,忙着收获谷物,老百姓说“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农谚也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一年忙到头,是否有收获呢?古人就选择“秋分占卜”。“秋分连夜雨,迟早一起死”,说的正是老百姓特别怕秋分这天夜雨下个不停。
  “秋收冬藏”嘛,人要健康,就要与四季变化相适应,中医认为:“顺之则生,逆之则病”。
  《黃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说,立秋后三个月,是阴阳之气较为平均,寒气上来,但地表的热气尚未散尽。“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后夜越来越长,提出“早睡”观点。否则,“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这个“早睡”观点与传统的“秋收冬藏”保健理论是一致的。《素问》意在告诉人们,秋分后不宜再像夏天那样生活,“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也就是说,适应季节变化才能保证健康,违反季节规律就会生病,即中医所说的,“顺之则生,逆之则病”。俗话说的“秋补”,宋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说:“勿犯贼邪之风,勿多食肥腥”、“勿饮阴地流泉,令人发瘴脚软”。
  晚上的11点到凌晨1点,这是胆经开。胆能够把肝脏里面的毒素从胆汁排出来,所以最好是11点到凌晨5点钟这段时间,处在深度睡眠状态。凌晨1点到3点,是肝经气血流注的时间,这是肝脏最忙的时候。也就是说,人正在睡觉的时候,肝脏一直在忙,把这血里面的毒素代谢掉。凌晨3点到5点,那是肺经的时间,肺气流。清晨5点到7点,该大肠忙碌了,忙着排便。
  是故,“白露”过后,老年朋友应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适当锻炼身体,使机体逐渐适应天气冷热变化,预防心血管疾病。民间有句谚语“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9月8日“白露”正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昼夜温差较大,冷暖变化极不规律,从而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促进了血栓的形成。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影响心脏血液的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默尔索说:“活着的人都是幸运儿,世上只有这一种人。”你说,还有什么道理可讲?活着的,还有所谓成功的,不过是幸运而已。每念及此,都会默想起纳兰性德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话。对比那些轰轰烈烈的所谓“成功”,春睡不起,赌书笑对喷茶,这些寻常小事,是何等幸福啊。只是,很多年以后,才能像李商隐《锦瑟》中所写的那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其他文献
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当代艺术”更多时候是一种形式艺术,甚至说是一种模仿艺术——形式斑斓而内容空洞,“个性”彰显而思想贫乏,“语言”新颖而不知所云——它似乎不怎么受人欢迎。说到底,中国的“当代艺术”并不是自主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而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一种舶来品。与其他本土固有的传统文化样式相比,它似乎更像是一种暴发户式的艺术,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艺术界都像得了这样一种“流行病”,真乃“千树万
期刊
刘震云的《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是2017年中国文坛值得注意的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呈现了在网络传媒席卷社会、“包笼”天下的时代里,文学叙事面临的危机,值得作为一种写作的症候提出来讨论。  书写时代的精神状况  刘震云的《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如题目所示,有着鲜明的书写整体时代的倾向,其对时代精神状况的洞察和捕捉也是较为精彩的。“吃瓜时代”是看客的时代,也是利益分化、人心离散的时代,这个时代所产生的情义危机
期刊
我读《夏生的汉玉蝉》(《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时,没来由的会有一种“被催眠”的感觉。从接受美学角度上看,小说并不十分“友好”,滞涩的叙事、混沌的情节、破碎的结构、单频率的节奏,仿佛都在故意挑战读者的阅读耐心与毅力,尤其是两条故事线之间频繁的切换闪回,犹如一块机械摇摆的怀表,引人慢慢进入到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为了营造“催眠”环境,作者有意识地打乱线性因果逻辑链,而采用了一种类似
期刊
陶宏魔幻现实主义绘画作品。陶宏出生于1970年重庆忠县,其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的世界”,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中国现实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将我们的现实和幻想融于一体,深切地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象征意义。陶宏所画的佛像大都是以红色为主的形象,背景则是淡淡的远山和静水,宁静和谐的氛围暗示着佛与山水的天然联系。他笔下的佛,不怒不喜,淡定从容,嘴角挂着淡淡微笑
期刊
作家孙丽生的长篇小说《寒门子弟》,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与还原了一个底层人物如何改变个人命运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与众不同,在于作者在展开底层人物命运书写的同时,将主人公置身于“乡土农村”与“军旅生活”两个题材中,并在“乡土经验”与“军旅经验”之间进行自由切换,小说最后,作者以横截面的方式在主人公即将展开的“校园生活”中戛然收尾,给读者留下大量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让读者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来“填补空白”
期刊
俄罗斯经典默剧《瞧这一家人》剧照。《瞧这一家人》描绘了不靠谱却彼此相爱的六口之家的坚韧与包容。剧中熊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大作战令人捧腹,四个热衷恶作剧的孩子甚至走向台下,与观众现场“枕头大战”;全剧妙趣横生,有着百看不厌的“笑”果,是一盘融入了“英式滑稽戏”、“法式哑剧”以及“超现实元素、浓郁的俄罗斯式幽默”的什锦菜,充满了欢笑、愤怒和丰富的情感;这部剧是治疗抑郁的解药,也是抗拒悲伤的良方。陈佩斯曾表
期刊
笼罩这一小块地方时  才能看清面目,这一个字  是一场雨后,一株绕树的绿藤  张嘴说出来的,喇叭形的深喉  来自于一棵柳树,一棵石榴,一棵银杏  一面划定边界的围墙,将外面的喧嚣  收拢于石榴叶上一滴水珠,压下来  远处,更远处,一滴,就够了  它是一个立体,会走动  从中心到墙角,从柳树到银杏、到石榴  里面三条一人宽的小路,是踩出来的  不管走到哪里,鼻息都紧贴着我的面颊  不出声的时候用花的
期刊
在大海众多的诗歌中,“花”诗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在电脑上乍一打开,油菜花、迎春花、杜鹃花、荷花、菊花……等等摇曳多姿,组成的“花海”一浪高过一浪,让电脑屏幕也似乎散发出阵阵花香。  大海在生意场上思路活泛,左右逢源,是一位与时俱进、善于抓机遇的时代“弄潮儿”。深入研究他的诗歌,却发现他的内心驻扎着很多不容动摇的传统观念。这使得他的诗歌在当前的文学潮流和其个人内心坚守的夹缝之间,绽放出了独具个性的诗性
期刊
好诗歌的价值,不仅以其展示个体生命的深度来衡量,还要以其照亮人类生存舞台的亮度来考量;而且,“向下”单维度的持以怀疑、反诘的态度很容易获得思想上的深刻,珍贵的“思想高地”则是建立在精神“向上”的言说之上。我们很惊喜地在陕西诗人远洲的诗歌中看到了这些优秀的文本品质。  远洲对生活的体验是极其深刻细微的:“我听见骨头里年轮散开的声音/它们水波一样荡开 传远”(《沉重突然来临》)。这样的深层生命经验支撑
期刊
1. 五月天:给快乐以标签。  多日以后,我一边散步一边想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想起跟友人去他家酒店的那个炎热的下午。  朋友家的酒店里要开发一道新菜:“脆皖鱼”。中餐厅的师傅们没有足够的经验,把一条条体格龐大的鲜活脆皖鱼,拿着小鱼网逐个放到一格一格的海鲜池内。海鲜池的空间实在太小,脆皖鱼别说游来游去,即使转个圈都很吃力。水浅不说,自由活动的空间实在太狭窄,尽管有氧气输入,这地方实在不是久留之地。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