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耕梨:和文本智慧对话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anghuaduzh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非但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出现了一种弱化的势头。教师拿到文本以后,更多地不是对于文本静心地品读,而是“目光炯炯”地到处寻找容易“出彩”的地方,不是对于文本语言文字的沉潜细嚼,而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寻求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工具的“友情加盟”,很多教师对于文本的关注只是停留在字词的默写、词语的理解,课文朗读流利的层面上,这样文本解读的现状,如何能够保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升呢?笔者认为,2011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文本的解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一种情势之下,重提对于文本的深度解读显得尤其重要。如何能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呢?以下是我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深度解读——和孩子一起走进文本
  文本的深度解读首先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其中的“深度”一说,体现在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读者,教师进行文本的阅读时,要有独特的阅读视角,更要有独到的阅读发现,解读文本不是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真知灼见,而不是拾人牙慧,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对于文本,不仅要做到正确解读、准确的解读,还要做到有创意的解读。解读文本时,不仅要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弄清词义、了解大意等,还要对文本有一种整体的贯通的解读,它体现在让自己置身于一个比较广阔的阅读领域来俯视平面直观的文本,深入地发掘出语言文字内在的意蕴、深刻的哲理或是曼妙的情思,从而带给学生更丰厚的语文学习体验,带给课堂一种更为深厚、丰富的思想与智慧。
  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作者认真对话,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教师的“读”,不是泛泛而读,更应该是一种静心凝神的研读,是一种“慢慢走,欣赏啊”的阅读情怀,深度的解读体现在不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也不是照搬参考书,而应深度挖掘文本,形成自己对于课文内容深刻体悟,对于生活及人生的深切领会。然后,把这种感悟及领会,在课堂教学中,用恰当的方式去引领,让学生触摸、吸收到文本内在的丰厚与深邃,从而得到精神上的美好享受。
  二、深度解读——通向文本深处的一条蹊径
  (一)理性探究,细读文本
  对于文本要做到深度解读,就要做到对文本整体的全面把握,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才能够真正地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发现亮点。因为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在观察、理解和表达客观事物时展开的路子,它既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观察分析的思考过程,又呈现作者思维思考的结果,是作者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的表现。遵循作者思路进行细读,才能走进文本的深处。阅读文本时。我们可以从理清文章的结构入手,然后抓重点词句领会。教学时,可以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深入领会;也可以先抓住重点词语领会,然后理清课文的思路。重要的是要带领学生从“整体”去认识文本,引领到“部分”去进行精读,最后再回到“整体”生发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够说在文字的世界中走了一个来回,在字词句段中锤炼了一番。
  比如《九寨沟》一文,通过九寨沟美景的叙述描写,表现了九寨沟的自然之美与空灵之美,但是,课文的语言文字描写的空间是很有限的,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这样有限的语言文字,放飞我们心灵中想像的翅膀,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丰富的补充与拓展,这样的文字就会变得不再平面与呆板,而是立体而又丰富,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有滋有味,那插入云霄的山峰、那广袤无垠的森林,那清澈见底的湖水,那奔跑跳跃的可爱动物们,都仿佛出现在了眼前,让我们身临其境。
  (二)多元研读,走进文本
  1、沉入词语,反复斟酌。
  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要立足于语言的品味,我们不仅要关注开头、结尾的表达方式,而且对词语的运用,特别是一些常见词语有着特殊含义的、不常见、新鲜的词汇、反复出现的词语、叠词等,长句、短句的交互使用,一定要仔细推敲,这样会让我们有丰富的收获。词语是能够表达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就是要把文本读到最小,细微到词语。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状态,让自己的精神与胸怀充分地敞开,并且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努力开采隐匿在文本中的一切可利用资源,才有了对于一个“小”的多重解读与丰富解读。
  2、关注标点,引导揣摩。文本中的标点符号虽小,但它却意蕴深远、回味悠长,常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之感。所以有人把标点比作无声的诗,无形的画,而在平时的解读文本中,我们却很少将目光聚焦到那些“小不点”上。其实,作为书面语言的独立分支,标点不仅有断句停顿之功,还有传情达意之效。如果说标点是“书面语中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和作用的符号”的话,那么这个小小的问号就化作了点燃思维、引发情感的生命符号。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对标点的关注有时会让课堂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利用插图,丰富体验。书上的插图,是成本低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对文本插图进行有效的开发,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深层次的提高。但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插图却被多媒体所取代。其实,插图在课文中虽然是以静态的形式出现,但是它描绘的事物却是动态的。我们要在教学中,力求化静为动,把色彩亮丽的静止画面转化成具有鲜活生命力或者鲜活个性的动态场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深度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对教师专业人格的修炼,是对教师言语的敏感性的一种砥砺。深度解读的过程,就是我们教师重新发现自己、丰厚自己又升华自己的过程,当我们在这样的深度解读与深度追问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情感变得越来越细腻,自己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深刻,而自己的教育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充满了诗意。
  【作者单位:灌南县孟兴庄镇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与刺激物或刺激手段是密切相关的。凡是新异的、变化的、对比的、强烈的刺激手段,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情绪。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和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凡是吸引他们的直观性的东西,往往能引起他们的直接兴趣。而直接兴趣可以使人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从而不费很大力气就能关注该
【背景简述】  《开心里个来》是苏教版小学音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根据江苏民歌(《吴江歌》,源自宋代民歌《几家欢乐几家愁》)改编的现代民歌。歌曲中间加入一段表现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数板,表达了人们开心自豪的心情。在民歌中加入数板,增强了歌曲的现代感,是这首歌曲最大的特色,可谓是“老歌新唱”。想要适当地引导学生用富有弹性地声音完成说唱部分、带着开心自豪地情绪完成演唱部分,并能对这两部分进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改革中起着主导地位的作用。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总结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对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的几点总结。  一、 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意识  在教学《小鸟的世界》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鸟和鸟、背景和鸟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设置一个童话故事,森林里的树丛被人们砍伐,只有光秃秃的山坡,小鸟的家没有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识字量大、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因此“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成了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将字形识记复杂化  识字教学中,老师们为突出字形教学的难点,注重识字方法的研究。课堂上,他们极力沟通字形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增强意义识记的成份,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
一、阅读教学增效教辅的教学策略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接受启蒙教育,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积极的作用。增效减负策略下的阅读教学强调对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不仅如此,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方式也可以不断优化,高效的阅读教学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收获。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逐渐培养他们具备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很多时候
口语交际作为学生的一项必备能力已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能够文明和谐地交流。部分老师对口语交际课教学深感头痛,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口语交际课教学效果较差的一个表现有: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清楚,或者说得匆匆忙忙,不够具体。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要想把口语交际课上好,就必须抓住口语这个突破口。  一、口语交际来源于生活,挖掘生活信息  “生活即教育
少先队是有中国特色的儿童组织,这个组织的性质的定位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因此,全童入队是少先队文化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小学阶段,红领巾始终飘扬在儿童的心路成长历程之上。这一路星星火炬照亮征程,亿万儿童成长互动。  透过少年儿童清澈透明、不掺一丝杂质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热情和纯真。天真烂漫的童心使少先队文化充满浪漫色彩。在少年儿童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当用鲜花、掌声、欢笑认真地给儿童制造出浪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中,有一部分是以介绍物理学中运动和力为内容的,其中有一个实验场景“我们的小缆车”,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将一个玩具小车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一端拴上细绳,细绳的另一端拴在铁钩上挂在桌角,不断增加垫圈的个数,观察当挂上几个垫圈的时候小车会动,以及垫圈挂的越多,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怎样,再填写实验后的表格,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总结小车的运动和受力的关系。笔者认为,这张表格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和源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它真正发挥学习动力。教师必须将探究欲望的激发作为切入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这种求知欲转化为科学兴趣,从而使学生绽放科学素养之花。  一、立足生活,精选探究内
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在科学教育中突出科学精神的培养,而忽略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也成为一种现实。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会带来诸多弊端:一是科学教育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人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全部用于造福人类,因而导致高科技犯罪等现象的发生。二是科学教育的片面发展不仅无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冲突的解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些矛盾和冲突。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