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闺女买的白底蓝花的窗帘,时而明亮,时而幽暗,就像闺女小时候故意跟他撒娇耍赖。这会儿,老伴正在美国伺候她的月子,不然,他用不着隔一个时辰就瞥一眼那块窗帘。
  此时,耳边忽然又响起老伴的话,“老家伙,吃一辈子粉笔末也吃不够,这才退休半年多,就又想吃了?”
  老伴说得没错。他的学生——崔凯,现在是一所技工学校的校长。那天,崔凯亲自登门请老师出山给技校的学生上数学课。
  因为崔凯太了解自己的班主任了。他从初中就带他们班,一直到高中毕业。那时的他三十八岁,喜欢穿雪白的衬衫,浓眉大眼,刮得干净的国字型脸红光满面。
  他熟悉全班四十八名学生,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
  恢复高考那年,他带的这个毕业班,正赶上上山下乡的“尾巴”。眼瞅其他几个毕业班,纷纷走向农村广阔天地。他却苦口婆心地劝他们留校跟他大有作为。结果全班学生一个不少,全都留下来复读。
  后来奇迹出现了。全班有一名学生考上北大,两名学生考上上海交大,十八人考上本科,二十二人考上大专,剩下的全去了中专学校。当时全国升学率只有7%,他带的班级全面开花。
  不知什么时候,初升的太阳终于镀亮了那块窗帘,他赶紧起床。
  出门前,他特意穿上那件新买的白衬衫,再拎上那个用了二十多年的棕色手提皮包,站在镜子前,不知为什么,让他有一种仪式感。
  日子过得风一样快,四季轮换得好像是一眨眼的事情。一晃他已近耄耋之年,崔凯也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最近两年,他的记忆力衰退得厉害,而且常出现幻觉。老年痴呆症,正在慢慢侵蚀着他的身体。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崔凯突然接到师母电话,“崔凯吗?大事不好了,你们老师不见了!”电话里传来她焦急的大喘气声。
  “师母,您老别着急,到底怎么回事?”
  “每天中午十二点前,他准时回家吃中午饭,可到现在他也没回来。市场、商场、公园,他能去的地方我都找遍了。这可咋办呀!”
  “师母,您别急,我马上就去找。”崔凯边安慰师母,边大脑飞速地想着老师可能去的地方。崔凯首先去了公安局和医院,结果无功而返。
  崔凯一时也没了注意。老师会去哪儿呢?他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走着,倏忽间,崔凯想到一个地方,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昔日的母校校园里,操场上一群孩子吵吵嚷嚷地踢着足球,不远处的主席台上,有一个人坐在那一动不动,就像一尊雕像。
  崔凯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过来,果然是他。
  他目光呆滞地看着远方。直到发现气喘吁吁的崔凯,他的眼睛倏地一亮:“崔凯呀,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崔凯一怔,马上回过神儿来:“来了,刚到,是你的母校,东北师范大学。”
  “太好了,王志超的北大录取通知书也刚到。”望著他苍白的脸上掠过的一抹红晕,此时,崔凯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
  三个月后的这一天,也是崔凯他们班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日。于是,他们便自编自导了“旧路青山在,余生白首归”的一幕。那天,四十八名学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母校。有从美国、加拿大赶回来的,有从海南放下孙子就回来的,还有从新疆放下和田玉买卖不做跑回来的……
  那一刻,他们坐在教室里,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室的门,就像等待一位大明星闪亮登场。
  当他身着雪白的衬衫,手提他们熟悉的皮包出现在门口的那一瞬,时间仿佛停滞了,他们一下子又回到那昔日的学生时代。
  他步履蹒跚地登上讲台,随着他的一声“上课。”他们一个个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唰地一声都站了起来:“老师好!”那声音如雷贯耳般在教室里回荡。
  他颤颤巍巍地打开学生花名册。
  “彭海霞。”“到!”坐在第一排,一头白发的彭海霞起立,声音清脆地答道。
  他望了一眼她,像是自言自语:“海霞,你今天表现挺好,没有迟到。其实,你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每天早晨给奶奶做饭,还要送到医院,来回跑能不迟到嘛。奶奶好点儿了吧?”彭海霞眼睛红红地连连点头。
  “邓大军。”“到!”他向彭海霞的同桌邓大军摆了摆手示意他坐下。然后,装出一副盛怒的样子:“你这个坏小子,如果以后再往女同学的书包里放癞蛤蟆,我饶不了你!”
  “于志伟。”“到!”第三排,站起来一个胖乎乎、憨头憨脑的人应声答道。他的声音一下子变得和风细雨起来:“志伟,你是我们全校最合格的劳动委员,几年如一日,天天一大早来班级生炉子。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学们,你们每天来到暖烘烘的教室,知道他每天早晨几点钟来到学校吗?六点钟就来了呀!”
  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有人开始小声抽泣,像是在岁月皱褶里爬行的小动物,发出窸窸窣窣的细微声响。
  “李耀光。”“到!”最后一排的一个大个子站了起来。
  “耀光呀,以后你打完篮球,把你的胶皮鞋穿上,好不?”
  教室里一片笑声,他们笑中带泪,深情地望着讲台上的他。
其他文献
记忆的长河不时会荡起层层涟漪。我的少年时代挖野菜的时光就是其中一朵美丽的浪花。它带给我温馨、甜蜜、快乐。  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们辽南水乡地区,庄稼院的孩子没有不认识野菜的。记得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和邻家的伙伴成群结队的挖野菜。阳春三月开始,一些野菜就露头了。什么苣荬菜、婆婆丁、荠菜、小根蒜……这些野菜在三月份都能挖到。稻田边的坝梗,纵横交错的水渠旁,探头探脑的野菜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
期刊
一开一闭间,方显内外天地。两扇门庇佑着一户人家。  望着那扇门,久久不愿离去,我在思索着这扇门和这家人所交融的岁月,双手无数次摸在门环后留下的斑斑痕迹。  临走前,我细细地盯着这两扇漆黑的小木门,它的份量,重过东侧邻家新装的朱红大铁门。小木门上仿佛留下了一个个字符,或是驴的梅花篆的蹄印。纵使周围发展再快,木门没打算改变自己,它留给路人的,永远是和驴一样最质朴的品质,它也没打算改变自己,终将在陪伴主
期刊
晴朗的蚂蚁  我看见了蚂蚁眼里的暴风雨  但瞬间,云开日出  蚂蚁晴朗起来  它们继续跋涉,艰辛赶路  背托肩扛,虽然  只是些残花剩果,甚至  半粒大米  但是,它们很满足  它们为了奋斗和生存,认定一条路线  决心走到底,没有恐慌  没有胆怯和畏惧  像一队黑亮的小山民,要把储备的食品  运回洞里  当两只蚂蚁停下歇气  只相互用安慰而带鼓励性的目光  默默对视  轻轻微笑,一对患难与共的好兄
期刊
请客  忐忑的心,揣摩未到的客  内心的话已翻炒多遍  哪些是硬着头皮必须说的  哪些是审时度势可说可不说的  哪些是打死也不能说的  许多事都坏在嘴上  许多人都死在嘴上  在人世间漂流,每个人都想抓住  一根寄命的稻草?  包间内桌子,椅子,盘,碟,壁画  吊灯,台签。你的局促无处安放  它们都是冷眼的看客  看你们表演,言不由衷,虚与委蛇?  或掏心掏肺,感激涕零  所有这些或轻于鸿毛,或重
期刊
靠近黄昏的花园  风驰过天空,草木蒙上金色  聆听花神轻吟浅唱  没有过多的奢求  玫瑰丛中的月野  以及城市,院庭  神采盎然的夜  面对幽暗的蓝天  幻想是一个个童话故事     景象,在傍晚时  色调浑厚,  万物主宰着似梦般幻境  魔镜呀,那些景象同样也适合于我的梦  诗排成文字一样的仙鸟  波平浪静的水面上  故事可以压低沧桑     羽毛闪成暗夜中的光明  诗句开始一行行跃动  
期刊
有轨电车  一只蝸牛,两只触角  三两行人沿着轨道拐进旧时光  第一次进城,坐人民公社22马力拖拉机  咣当咣当。路中央蜗着这个绿皮家伙  我断定她曾记得。却没坐过  一晃就三十多年。她从看客到坐客  绿色蜗牛在岔路口上,转出一个漂亮的弯  托举惜别的告白  它的热情似火,跃过西天  如同一朵红色的蝴蝶,在生命中飘飞  目送它的背影  我的眼前闪过一抹光亮  心被揪住了一样疼  在无常的时空中,我
期刊
野簃  苍翠和苍老都是时间的艺术  没有高大和低矮之分  落叶,回应的厚实  足够放大一整座山的空,守林人在夜晚  翻炕竹笋的手  慢慢卷曲,像弯月的幅度  臂上偶尔掉落的干叶  我以为是,古槐上几朵木耳  而年轻的竹笛于山口一声声弯回来  飞进敞开的木门  风,在蛛网前突然止步  饕餮纹  其实,饕餮纹和妊娠纹都是某种  身份的原型  占用片刻空间,在生活  深刻的视角,将出身和盘托出  它表现
期刊
风停了,雪花大过磨盘,一团团从天上砸下。  一群衣衫褴褛的抗联战士,与一匹驮着两个受伤女战士的瘦马,一起在雪野中,冲过雪幕,往北山冲去。一串白色的脚印像一条打了结的绳索,在山野雪原上蜿蜒。  将军,与留下的三个战士趴在雪地里阻击日本兵。将军依着大树,目视前方,手里的快慢机随着手臂的挥动,发出声声怒吼。子弹像长了眼睛,往山下嗷嗷叫着扑来的日本兵身上钻。日本兵被撂倒好几个,将军清楚,拦不住日本兵,就不
期刊
一连两个周末,剑平都回老家河边散步。迎着暖暖的霞光,他一会儿牵束柳条数它们的芽苞,一会儿蹲在水边照镜子,照着照着,就撩串水花,把自己的影子赶跑。  村前的小河,是剑平儿时的乐园。记忆里,河对岸陡壁上,盘着两棵老柳树,浓密的柳荫下有方深潭,传说连着东海龙宫,是龙王小女儿的梳妆池。惊蛰这天,十里八乡的乡民都来洗头,祈求乌发生发。县剧团的三叔不知何故谢顶,年年洗,却不灵。奶奶说,都说水生发,其实,人心底
期刊
李林蕴到大巴山支教的时间是3年,他掐着指头算回城的日子,因为女朋友江媚已给他下了“最后通谍”,要是不回来,她就要结婚,但新郎一定不是他。  李林蕴支教的七曜山区,平均海拨1600多米,汉、土、苗族杂居,很多人家还过着仅能吃饱饭的生活。有住窝棚的,有住岩洞的,有的住户全部家当不值500块钱,因此这里的学校派不来老师。  7月10日,学校刚放假,李林蕴准备离开他生活了3年的土地,心中依依不舍。他放心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