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站在21世纪,回首世界各国家的发展,在其物质发展中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作为支撑,那它取得的成绩也不会有根基,因此,一个国家最终的发达程度,文化传承的优劣可以说是决定因素之一了。如今,发达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最大的差异就是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忠实态度。民族音乐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来阐述传承民族音乐的必要性。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继承;必要性
一、国际音乐教育的多元化趋势
随着20世纪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音乐学家的艺术观、哲学观、音乐现在经过了多次的变革之后又重新走到了人类音乐萌生的起点上,即音乐首先具有的是一种文化属性。可以说音乐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以展现其文化特点与价值的一种艺术形式。对音乐如此般的重新认识,对当今的音乐教育理论界来说,属实是教育思想的升华。
从文化视阈中来窥视音乐,方能真正领悟到中国民族音乐在文化领域,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因此才能更加的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当今国际音乐教育界的首要任务是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教育。多元文化视角与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音乐教育的向前发展,必须改变以欧洲音乐文化为中心的观念,建设以多元化文化为价值观的教育理念。
音乐教育中的两个突出的问题,即“多元”与“本位”。之所以西方学者重视“多元音乐教育”,是因为他们的“本位”早已确立了“世界音乐主流”的地位,甚至还被其他国家视为人类音乐发展的“公理”和“巅顶”,已经不需要加以强调。但我国音乐文化却是另一番境地,我们的“本位”在遭受西方文明冲击后,已经失去了根基。因此,针对目前的境况,我国应该大力提倡“本位音乐”的回归,并将其作为我们立足于世界文化丛林中的根本。這里所说的“本位”就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一种能够承担起在世界文化竞争中捍卫民族精神的脊梁,一种能够有力的证明中国身份、中国价值的文化底蕴。
如今,西方音乐已经不再作为“公理”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追捧,融合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已经得到音乐教育界的共识。同时,美国在《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也纳入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认识到本土音乐的重要性,如南非也改变了过去以欧洲为核心的音乐传统教育模式;韩国音乐教育也在逐渐地加大本土音乐教育的比重。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民族文化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如何能够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树立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各国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在这个浪潮中,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也已成为各国研究的对象。21世纪的国际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二、传承中华文明需要民族音乐的精神力量
据历史记载,我国音乐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可证明我国音乐的可考历史已有8000年。从远古时期音乐有了雏形直至21世纪音乐内容的丰富,中国音乐的历史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早在周代,就制定出了一套非常严谨的宫廷礼乐制度。从“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古老的传说就能窥视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魏晋音乐家嵇康在《声无哀乐论》想较现代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早一千多年提出了音乐美学思……中国音乐文化取得的光辉成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趣以及音乐思维方式,中国音乐讲究的“口传心授”、“心口相传”就是汉语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思维方式体现,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将对万千社会感知以及人文精神进行内化的体现。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乐记》言:“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中国音乐的美是深邃的。陆时雍曾言:“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中国音乐中有描绘山水之景、月下之景、渔樵之乐的自然之韵;有拟禽鸟之生态、传花木之精神、写人事之氛蕴的传神之韵;有寄托哀怨之情、思念之情、虔诚之情的抒情之韵。如《梅花三弄》的清纯之质,《阳关三叠》的真挚之情以及《平沙落雁》的从容之态,《寒鸦戏水》的跪姗之趣,无不让人感受到中国音乐独特的东方韵味。
我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无不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从古代的自度曲到现代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要对民族音乐的传统有足够深入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承继学统,开拓未来。把“根”留住,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要想屹立于世纪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抓住本土文化的“根”;要想和世界交流,必须要将本土文化做体系化处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思想。在各民族的音乐中,无论是器乐还是民歌,无不渗透着各民族最精炼的传统文化理念,体现着各民族的生存发展的智慧。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包含了浓厚的思想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
因此,对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能够迎合世界音乐多元化发展的浪潮,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同时更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的传承[J].二中国音乐学,
2004(1).
[2]姚艺君.浅谈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背景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4).
作者简介:刘默(1990—),男,壮族,黑龙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继承;必要性
一、国际音乐教育的多元化趋势
随着20世纪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音乐学家的艺术观、哲学观、音乐现在经过了多次的变革之后又重新走到了人类音乐萌生的起点上,即音乐首先具有的是一种文化属性。可以说音乐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以展现其文化特点与价值的一种艺术形式。对音乐如此般的重新认识,对当今的音乐教育理论界来说,属实是教育思想的升华。
从文化视阈中来窥视音乐,方能真正领悟到中国民族音乐在文化领域,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因此才能更加的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当今国际音乐教育界的首要任务是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教育。多元文化视角与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音乐教育的向前发展,必须改变以欧洲音乐文化为中心的观念,建设以多元化文化为价值观的教育理念。
音乐教育中的两个突出的问题,即“多元”与“本位”。之所以西方学者重视“多元音乐教育”,是因为他们的“本位”早已确立了“世界音乐主流”的地位,甚至还被其他国家视为人类音乐发展的“公理”和“巅顶”,已经不需要加以强调。但我国音乐文化却是另一番境地,我们的“本位”在遭受西方文明冲击后,已经失去了根基。因此,针对目前的境况,我国应该大力提倡“本位音乐”的回归,并将其作为我们立足于世界文化丛林中的根本。這里所说的“本位”就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一种能够承担起在世界文化竞争中捍卫民族精神的脊梁,一种能够有力的证明中国身份、中国价值的文化底蕴。
如今,西方音乐已经不再作为“公理”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追捧,融合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已经得到音乐教育界的共识。同时,美国在《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也纳入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认识到本土音乐的重要性,如南非也改变了过去以欧洲为核心的音乐传统教育模式;韩国音乐教育也在逐渐地加大本土音乐教育的比重。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民族文化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如何能够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树立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各国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在这个浪潮中,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也已成为各国研究的对象。21世纪的国际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二、传承中华文明需要民族音乐的精神力量
据历史记载,我国音乐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可证明我国音乐的可考历史已有8000年。从远古时期音乐有了雏形直至21世纪音乐内容的丰富,中国音乐的历史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早在周代,就制定出了一套非常严谨的宫廷礼乐制度。从“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古老的传说就能窥视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魏晋音乐家嵇康在《声无哀乐论》想较现代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早一千多年提出了音乐美学思……中国音乐文化取得的光辉成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趣以及音乐思维方式,中国音乐讲究的“口传心授”、“心口相传”就是汉语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思维方式体现,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将对万千社会感知以及人文精神进行内化的体现。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乐记》言:“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中国音乐的美是深邃的。陆时雍曾言:“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中国音乐中有描绘山水之景、月下之景、渔樵之乐的自然之韵;有拟禽鸟之生态、传花木之精神、写人事之氛蕴的传神之韵;有寄托哀怨之情、思念之情、虔诚之情的抒情之韵。如《梅花三弄》的清纯之质,《阳关三叠》的真挚之情以及《平沙落雁》的从容之态,《寒鸦戏水》的跪姗之趣,无不让人感受到中国音乐独特的东方韵味。
我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无不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从古代的自度曲到现代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要对民族音乐的传统有足够深入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承继学统,开拓未来。把“根”留住,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要想屹立于世纪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抓住本土文化的“根”;要想和世界交流,必须要将本土文化做体系化处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思想。在各民族的音乐中,无论是器乐还是民歌,无不渗透着各民族最精炼的传统文化理念,体现着各民族的生存发展的智慧。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包含了浓厚的思想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
因此,对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能够迎合世界音乐多元化发展的浪潮,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同时更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的传承[J].二中国音乐学,
2004(1).
[2]姚艺君.浅谈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背景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4).
作者简介:刘默(1990—),男,壮族,黑龙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