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教学之攻略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考语文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逐年加大。文言文板块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成为决定中考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2010年开始中考文言文的考查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模式:以课外文言文取代了课内文言文的考查。笔者依据中考对文言文阅读的具体要求和题型,结合所教班级的学情和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初步总结了中考课外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攻略,即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步骤一:速读解文——明意
  这是指按照从标题到文章的顺序,结合文中注释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弄清文章说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阐明了什么观点,抒发了什么情感。
  许多考生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匆忙上马,拿到题目就找答案;或者在阅读中,遇到“拦路虎”“绊脚石”就停下来苦苦思索。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速读全文并不苛求字字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师问:同学们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首先读什么?
  生答:先读标题,再读文章。
  师追问:为什么首先读标题?
  生答:文言标题有时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继续追问: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答:像《孙权劝学》《愚公移山》等。
  师答:好的。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答:有时还会暗示文章的文体和重点内容。
  师继续追问:你也来举个例子吧。
  生答:像《爱莲说》中“说”字就点明了文章的文体,从中就知道了文章是借莲花来比喻君子的。
  生答:像《隆中对》《曹刿论战》中的“对”和“论”暗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师答:刚才几个同学不仅发现了文言文标题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能找出课内的文言文标题来举例,很有说服力。真不错!(掌声)
  师问:那从《子鱼论战》这个标题中你们读出了什么重要信息?
  到此,学生在教师的步步追问和引导之下,开始关注标题的重要信息。大多数学生浏览标题后能及时抓住《子鱼论战》的“论”字,通过阅读明白:“论”是对宋襄公贻误战机导致泓水之战失败的分析。那么接下来考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为下面理解文言词汇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基础。
  步骤二:回读解言——迁移
  这是指在基本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回读文章解释文言词汇。结合语境解释加点实词的含义,能理解虚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联系上下文翻译重点语句,真正做到文言能力的迁移和提升。
  对实词的考查一般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中考课外文言文中对实词的考查并不是特别难,只是有些考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方法而产生畏难情绪,缺少自信,还未尝试,就先退缩了。笔者在文言实词教学中总结了一套简单易行的实词理解方法。
  一是课内勾连法。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实词考查一般都是常用的文言实词。考生首先要重视实词积累。对于课文内学过的、重要文段里出现的、特别是课内文言文注释里作注解的实词,不仅要理解其在语境中的含义,还要懂得勾连迁移。例:
  屏显: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师问:“败绩”一词怎么解释?
  生答:大败,失败。
  师追问:你答得很好,你在哪里学过这个词?
  生(想了想)答:《曹刿论战》中有“齐师败绩”。
  师:这名同学很聪明,能迅速回忆课内文言文中曾学过的该词意思,并且迁移到课外的文言阅读中,这个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部分实词解释,这个方法其实就是“课内勾连法”。
  师问:那么“股”这个词能用这样的方法解释吗?
  生答:可以。《口技》里曾经学过“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解释为大腿。这里说宋襄公伤了大腿。
  师:看来这个同学非常注重平时的实词积累,并且能迅速掌握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实在了不起!(鼓掌)
  二是语境替换法。“课内勾连法”不是万能胶,在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一些陌生的或是不太熟悉的实词,可能就不管用了。这就需要同学们能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推断该词的语境义,用语境替换法解释实词并在句中加以验证。例:
  屏显: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克之。
  师问:你能找到生活中与画线实词相同用法的词语吗?
  生(纷纷举手):南辕北辙、重蹈覆辙、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三是生活联想法。有些文言文实词的用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我们可以联想生活中的经常出现的词语或者成语来推断该实词在句中的含义。例:
  屏显: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师问:这个“济”字在句中如何理解?
  生答:过河。
  师追问:为什么解释为“过河”,你联想到了哪个词?
  生答:因为我想到了“同舟共济”这个词。
  师(赞)道:你太棒了!
  师道:这里的“济”还可以根据句子结构来推断词义。前一句说:宋军已经排好队伍;后一句说:楚军没有完全渡河。下面,我再给大家出一个难一点的。
  屏显: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师问:你能推断出这个“赞”字在句中的意思吗?
  生答:帮助。
  师(佯装吃惊)问:回答得怎么这么快?
  生(自信笑)答:不是让我们联想生活吗?我们经常听人说:赞助啊,“赞”就是“助”,所以我解释为帮助。
  师笑道:这个方法就叫做“生活联想法”。
  陌生的文言实词,就像是一座座横亘在考生眼前的小山,考生一步一步地在山路中艰难地摸索,会遇到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干扰。笔者认为教会学生联想生活,可以根据现代汉语对不同义项进行组词来确定词义,或者借助成语来推求词义,甚至可以借助句子结构推断词义。考生一旦掌握了切实可行的方法,“翻过山就是海”,可以大大降低实词理解的难度,给予考生文言阅读的勇气和信心。
  回读文章,考生们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了文言实词的含义,整理了初中阶段重点了解的“之、其、而、以、于”等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并不代表考生就能顺畅地翻译重点语句了,还必须对他们进行文言语句翻译的指导。文言文翻译过程中要遵循哪些原则呢?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需要翻译,如:人名、地名、书名、年号、官职等。为了忠实原文,翻译就得尽量做到字字落实,省略的内容尤其是主语、宾语和量词要补充进来。要学会采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替换单音节词,遇到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需要及时调整语序。尽量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例:
  屏显:及楚人战于泓。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师问:这三句话翻译时要注意什么?
  生(纷纷)答:第一句是省略句,也是倒装句,要注意补充主语。第二句是省略句,要补充主语和宾语。第三句是特殊句式,要注意调整语序。(请同学将自己译好的句子读出来)
  师问:你觉得哪名同学翻译得最好?
  生答:我觉得后面的同学翻译得越来越好。前面四名同学没把“既”字翻译对,这里应该译为“完全”,不是“已经”。
  生答:“及楚人战于泓”是倒装句,应该是(宋)及楚人于泓战。
  生答:“又以告”是省略句,(子鱼)又以(之)告(宋襄公)。这里“以”是“把”的意思,“之”代词,指这个情况。
  生答:“何有于二毛”是省略句,也是倒装句。应该解释为“对老人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
  师道:简单地说,翻译句子的过程就是解释句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并且将若干词汇的意思串起来,如果是特殊句式还得调整句序。
  师问:谁能来简单概括一下翻译句子的基本流程或方法?
  生(讨论)答:解词——串意——顺句。
  在文言语句的翻译教学中,始终贯彻文言翻译“留、补、换、调”的四字原则,运用“解词——串意——顺句”的翻译方法,通过课堂文言教学的训练以及相互间的评价,培养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的水平。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作文是学生与教师普遍头疼的话题。学生怕写作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无话可说,不知道怎么说,老师不知道怎么教,怎么改。作文真的这么难吗?应该不是!从直观体验来说,人的表达的学习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语言学习,二是文字学习;前者是口头表达,后者是书面表达,从本质上说两者性质一致。前者学习是从无到有,后者学习是从有到书面落实,是转换,从逻辑推演来说,前者理应比后者困难
期刊
近日,笔者有幸领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和王崧舟的教学风采。巧合的是,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在教学中借助板书“口”,形象地给学生指点学习方法,直接指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真切切地获得提高。  一、妙用“口”,在“忽悠”中渗透阅读方法  下面是薛法根教学《九色鹿》片段。  师:《九色鹿》源自一个佛经故事,画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墙壁上。这是一组连环画,有九幅图。我们读到的这个故事
期刊
《只拣儿童多处行》(苏教版第十册)是现代儿童文学作家冰心的一篇游记散文。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发现了几个精彩的片段,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片段1】  出示:你们知道冰心奶奶吗?选择一个方面,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吧。  1.作者生平;2.作品风格;3.主要作品。  生1:冰心,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  生2:我读过冰心奶奶的《小橘灯》《再寄小读者》。  生3:冰心奶奶热爱儿童,她说
期刊
教学目标:品味文学作品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并让学生学会用肖像细节来凸显人物特点。  专家点评:人物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语言细节、行为细节、心理细节等,本案例抓住肖像细节,采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断其一指”策略,指向明确,目标集中。这正是高效课堂的标志之一。  课堂呈现: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文章是怎么刻画金岳霖的肖像的?请大家找一找相关语句,并且咀嚼一下这些语句写出了金岳霖先
期刊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如何挖掘这些宝藏,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在教学《沉香救母》(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0、11课)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关键词语想象  小学语文教
期刊
一、 真实的文本解读,需要告别“一字情结”  在我们的意识中,一个作品一层结构,一个作品一个主题。于是,我们在走进作品的大门,看到第一层风景之后,便不由得停下脚步。像马朝虎的《水》,教师一般也就带着学生只读到作者在文章中明确写出的东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是学生一读就知的东西,无需教师进行引导。当然,也有教师会在此基础上稍作延伸:有水的日子那么“乐”,缺水的日子那么“苦”,作者以“乐
期刊
第一次听到“生态课堂”这个名词,是在几年以前。我觉得,生态课堂应该就是叶澜教授所说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它“低能耗,高效率”,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它充满着人文情怀,闪耀着智慧光芒,洋溢着成长气息。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绿色”“生态”的气息,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洋溢着生命绿色的课堂,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的事业目标。  紧扣生活,构建开放的绿色生态课堂。开放,从内
期刊
在这草长莺飞、姹紫嫣红的季节,我们随南通教育代表团支教来到了四川广汉这座新型的、有着特殊意义的学校。姜树华老师执教的《窃读记》,不仅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工具性与人文性交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构建“学”的课堂,行走于“言”“意”之中。由重教师的教,讲究精致、精美,行云流水,严谨有序,到重视学生的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倡导学生的自学、自悟、自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借助活动单,迈开“让
期刊
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上,崔峦会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如何根治阅读教学这一根深蒂固的弊病?特级教师姜树华用自己的研究行动
期刊
《鞋匠的儿子》这堂课是姜树华老师在第四届“教育家论坛”暨首届“两岸三地有效教学如皋高层论坛”研讨活动中的一节展示课。我以为,这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成功运用的一个典型课例。“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学生依据“活动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有价值的问题引领之下小组合作,碰撞思维;然后进行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在取舍、选择、甄别、评价的过程中感悟体验,生成建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启发、唤醒、纠偏、提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