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个性化的问题诊断与矫正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提倡文本解读个性化,文本解读个性化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文本感知和必要的生活参与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现实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异步现象。
  问题一:解读与文本感知的异步
  读书就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获得个人体验和感受。学生只有充分地阅读、思考,亲密地接触和感知文本,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思想深刻”的个性化解读。一些阅读课上,文本还没读通读熟,就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讨论,漫无边际地想象,看似气氛热烈,其实不着边际,理解肤浅,甚至谬误百出。
  矫正:静下心来感知文本
  教师把文本视作一般性的阅读材料,阅读成了流于形式的蜻蜓点水。学生对文本只是照了照面,还没有读懂文本说了些什么,是怎么说的,就抢先“哇啦哇啦”地议论开了,美其名曰为“超越文本”、“批判性阅读”、“拓展性阅读”。这种浮光掠影的文本感知,思想是肤浅的,质量是低下的,易使学生养成读书心浮气躁、囫囵吞枣、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真正的文本解读必须静下心来、潜心感悟。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文字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与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阅读是一种双向交流,这种交流的基础,就在于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思考、理解。“蚕食桑而后吐丝,蜂采花而后酿蜜”。我们的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也应以扎实、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倾听文本。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感悟才是原汁原味的,才是超级震撼的。只有各自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生发出精神的交流。
  在现实学生个性化解读行为的必要条件中,体现在主体方面的关键就是阅读能力。包括对语言的感觉、传导、反应、识别的生理能力;对信息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心理能力;对文本的理解、说明、鉴赏、质疑的实践能力;对文本的同化、顺应、重构、整合的认知能力。而这些阅读能力的习得都离不开足够的读书训练时间作保障。著名教育家张田若先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不仅要把书读起来,还要读出味来。”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多方设法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全神贯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这是实现文本解读个性化的基本条件,也是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交流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读出与同学、老师对话的“底气”,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读出自己关注的问题。
  问题二:解读与生活参与的异步
  任何读物,都是作者在某个方面生活经验的表述,诉诸于文字,以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从读物中接受意义、提取信息,但是读者必须有所支付,付出了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情感和态度等。然而当前的一些阅读课上,学生的文本解读显然已经与生活积累异步。教师简单、静止、机械地让学生就文本解读而解读文本,而置其他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于不顾,致使原本可以丰富、多元的文本解读变得枯涩、乏味。
  文本所蕴涵的生活底蕴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相似生活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内容。如果上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雪景,再让学生欣赏一下下大雪的录像,我想学生的体会就不至于干巴、空洞了。可见加强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应成为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的核心要义。
  矫正:激活生活参与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师要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和扩充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在文本语言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从而让学生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广阔生活情境中去体验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解读文本,就是解读生活,阅读主体的生活经验就是其阅读理解的仓库。阅读的理解就是读者的生活经验的汇兑,就是读者与作者在某一生活领域中的体味的碰撞。生活经验越丰富,阅读的理解就越深刻。古人强调治学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要由“万里路”的生活经验来解读,“万里路”的体验要由“读万卷书”来承载。可见阅读过程中的生活参与是极其重要的。
  文本解读个性化必须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评生活,丰富生活阅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中介来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之间的矛盾。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让学生个性的生活经验、文本材料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解读文本。阅读教学一旦顺利地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把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文本的理解,把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与切身感受移植到文本中,就会产生一种超原型阅读,使其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深入化、系统化;使文本的符号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使文本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和生命而得以复活;使文本中隐含的思想、观念,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演变,我国教育、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领域不断衍生出新的事物,给人们生活创造新的便利。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不断拓展,组织架构不断完善,但是在快速演变的社会语境下,仍然有进步和完善的空间。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网格化管理是一个新的突破口,对优化志愿服务质量和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网格化管理为研究对象,以期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作家迟子建通过精心创作的小说作品,向人们展示着她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对于美好的追求.她通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同时,她在艺术上也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通过对作家迟子建的部分小说的精读探究,从叙述视角、叙述语言和叙述模式等方面来分析其小说的叙述特色,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迟子建小说的文学创作价值.
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能拓宽学习的渠道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表达、学习和交流能力,同时可提升学生活动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本文基于成人学习理论,设计新时期大学生团队素质拓展学习活动。通过明确学习活动设计的意义与作用,依据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从划分时间、编排过程和引导实施三个环节整体设计活动流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和实现教师角色转型。
摘要:强化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可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的内生动力,体现校长的领导力;而提升校长领导力,需正确理解学校文化的本质,了解学校文化视角下的校长领导力的内涵与修炼路径,以此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学校文化;校长领导力;校长培训  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强化学校文化引领作用”“在师生中深入开展‘一训三风’征集提炼、培育弘
海报通过细致构图,利用图像、色彩、文字等模态符号表现影视作品的主题,勾勒角色特征及暗示故事情节,达到调动观众好奇心、引起观影兴趣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视觉语法分析热播剧《隐秘的角落》系列角色海报,探讨其中不同模态符号之间如何共同构建图像语篇意义、传达信息,以期丰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解析海报的实践应用。
儿童英语诗歌教学作为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可以将语言知识技能与核心素养培养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提高综合语言能力的同时,掌握学习技巧、提升思维品质,发展文化品格。本文从核心素养概念和英语诗歌特点入手,简要阐述了儿童英语诗歌教学的重要价值,并结合具体的诗歌选材、课堂教学设计实施案例探讨了如何进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儿童英语诗歌教学。
魏书生,当代教育界的一颗明星、教育改革家,他“千方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从科学的角度组织教学,减少无效劳动”的思想、方法,极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引领当今所倡导的课程改革。他创造的“六步教学法”更是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被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所推崇。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能在盘锦这块教育沃土、在魏书生科学民主的教学思想熏陶下教书育人,使我感到非常荣幸。于是,在这种浓郁的教学改革大潮的氛围中,有一股强
期刊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专业法律课程建设的理念及理论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还存在着学校教育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与社会现实需求不相匹配等诸多问题。法律风险教育与一般法律教育有些许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借助新媒体技术将法律风险融入高职院校非法律专业法律类课程教学,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走近当前小学英语课堂中存在的预设误区,笔者认为,要规避这些错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预设,使教学资源尽可能生成在预设之内。同时,又该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以形成精彩的生成。  一、走出误区,为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以及学生的现状,预先对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做一系列的展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由此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在农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让数学更好的贴近学生生活呢?  一、创造教材中学数学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