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读课文“台阶” 提升小说教学品质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tingl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应给自读课文的教学内容做减法,抓住文本语言的特点,关注小说留白的余韵,合理运用助读资料等,提升小说教学的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自读 教学品质 《台阶》
  《台阶》是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小说,是当代小说家李森祥的文章。按照小说的体式要求,教学重点在于对“父亲”这一形象的把握。现在的孩子会懂得父亲、理解父辈吗?能够理解经过漫长农耕社会已融进中国人血液中的“农民”这个文化母题吗?我觉得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以今天的生活经历可能难以理解这篇时间久远、又有地域差异的文章。初中的学生能够进行浅阅读,怎样把浅阅读和这样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文本相结合,如何实现自读有法,提升小说教学的品质,我在执教时做了如下思考和尝试。
  一、给教学内容做减法
  小说教学并非要从字词句到小说各要素的平面铺陈与面面俱到,自读课上,教师要“教”——教学生怎么读懂一篇文章,教师要“导”——给出方向,给出问题,让学生自求答案。“有法”就是要教学生最想知道的点,教这篇小说最该读的内容。
  《台阶》的教学环节极为简略,请学生围绕“父亲”“台阶”两个关键词对小说内容进行概括。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精致细节”的赏析上,情节一带而过。对于细节的赏析,我引导学生找到切入点,比如“青石板”“洗脚”“气力”,并提醒学生注意文章内容的前勾后连,那么文章的意味就会慢慢显露,如果能进行比较,那么可能有更大的发现。
  我先做示范,让学生谈对“父亲”形象的认识,然后回忆“父亲”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或细节,再让学生独立阅读,围绕“父亲”“台阶”找出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以此引导学生探索这位“父亲”的形象,进而完成对小说多元化主题的解读。
  生:我赏析第21节细节。作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不敢放”表现出父亲的窘态。“胸无法挺得高”体现出父亲过惯了低眉顺眼的生活,习惯了卑微的地位,变成地位稍高的人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所以显得“尴尬”。
  (學生用正楷板书“尴尬”。)
  师:同学们知道鞭炮在民间被称为什么吗?
  师:农民喜欢把它叫作“高升”。新房造好了,燃放它表示喜庆,也表示“高升”之意。新房比旧房高。造好新房的父亲本应意气风发、扬眉吐气,但新屋却成了父亲的负担,父亲失掉了自信,“矮小了”。
  师:“仿佛”又怎么理解呢?
  生:“好像”的意思。就是说父亲本应觉得受人仰望,事实却没有,以至于眼睛不知该看哪了。
  师:这就是真实的父亲。
  质疑是打开阅读大门的钥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为此教师应该精心预设核心话题。我预设两个问题,分别是“文中哪些细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何特点?”,以此引导学生读懂“父亲”,理解作者。
  二、抓住语言特点
  小说语言是小说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小说中一些语言的把握,关系到对小说内涵的理解。要把握小说的这些重要内容,就必须抓住关键的语言,加以分析和理解。语言中最生动的是小说中的细节,小说的密码就藏在其中。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台阶》教学中的自读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投入地对语言表达的细节进行精致赏读。
  教学中我抓住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但内涵丰富的词,引导学生仔细玩味。比如“尴尬”“仿佛觉得”“总觉得”“有些不自在”“若有所失”……这些词语描绘了一位不善言辞的“农民父亲”的卑微心理,这也是“父亲”的“悲剧”。学生在赏析细节时也能抓住很“特别”的东西。比如台阶造好之后“父亲”的动作——“捏一捏”“敲一敲”“踩一踩”,力度由轻到重,“父亲”何等爱惜台阶,“踩一踩”时“父亲”的心理是何等满足!又如“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一句中的破折号,体现了如此木讷的父亲在儿子面前“不服老”,表达了“父亲”爆发出的情绪。再如全文尾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所用的标点:这样感情弱化的表达,传递出深深的悲凉,有父亲的使命,有父亲的责任,有父亲的理想,有父亲的未来……一个“老”字,不仅是人老,更是心老。“西风吹老洞庭波”,耗尽一生,父亲的命运并没有真正改变!
  三、关注留白的余韵
  小说是空白的艺术,因为留白,所以引人思考,甚至引发争议。我们作为读者可以发挥想象,来填补人物的空白。事实上,填补空白就是理解作品。这篇小说对“父亲”有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却没有心理描写。对于这些空白,我们可好好揣度并进行补充,以探得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生1:我赏析第13节细节描写。文中这样写道:“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专注的目光”体现“父亲”对高台阶的追求与向往,“飘来飘去”则表明“父亲”有心事。
  师:“专注的目光”里有“父亲”的羡慕与向往。你能说说“父亲”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1:我仿佛听见“父亲”在说,“瞧!人家的台阶多气派!我这辈子一定要拼命干,努力赚钱,赶紧造个有新台阶的房子”。
  师:你想象力真丰富!请你把这一段深情地读一下。
  (生读。)
  生2:我赏析第26节细节描写。文中这样写道:“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写出了“父亲”当时的不自在,连问题都回答错了。   师:他本以为乡邻会问他什么呢?你说说看。
  生2:你家的台阶真高呀!真漂亮呀!
  师:“父亲”想好的措辞没有用上。
  在这两个教学环节中,我用追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的内心,并用语言把想象的画面转化成文字,来咀嚼“父亲”这一形象。
  四、运用助读资料
  在小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下发、展示资料,或学生间交换资料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欣赏或探究小说内涵。这些资料有课文背景资料、课文分析资料、课文鉴赏资料、课文评价资料,以及课文有关影像资料等。助读资料是教学的“来源”,也可以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中“多学”。
  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文章标题《台阶》,能不能换成《父亲》或《一个父亲的故事》,或者《新屋》?
  (媒体展示助读材料)“九”除了表示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以外,还常表示“多”的意思。《三部九侯论》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九”是最高数,超过九,就要进一位,又回到“一”了。 “九”从“多”又引申出“高”“深”等含义。
  学生针对探究性的题目互相交流,分析问题,兴趣浓厚,讨论热烈。
  《台阶》课堂教学中,我运用助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内容,快速切入文章;用助读资料将“父亲”的具体形象升华到形象所代表的典型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台阶”的象征意义,为理解小说主旨作铺垫,为学生多元化地解读主题提供思考角度。教师用智慧带领学生进行研究。
  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说教学中,教师经常过度关注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而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基于小说“长于叙述”的文本特质和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与创新的要求,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自读”与“有效”的契合点。
  自读课文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為主要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能有效迁移和拓展。《台阶》教学中,学生不但要掌握情节,看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更要通过思考和辨析,解读多元的主题,这样才能真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说的结尾写道:“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我抓住这个思维点,让学生围绕“这人怎么了”展开探讨。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认为是“父亲”失落、疑惑的心情的反映,也有的认为是反映了“父亲”建成台阶后的不知所措和精神的空虚……在质疑讨论的基础上,我及时抛出下一个“抓手”——“这篇小说的主题有很多的内涵,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看法”。教师把“学路”“教路”和“文路”相结合,提供一个让学生探讨和发挥的平台,这是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力,促进人生发展。学习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让学生真正获得 “人”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辑陈恒舒说,自读课是连接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自读不等于不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台阶”。这个“台阶”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将个体对生命的体验渗透到对文本有层次的教学解读中,激发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生命体验,从而更好地认识人性、自我、人生和社会,达到“多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地理阅读素养是中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在日常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创设多种教育情境,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理解、运用和反思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  阅读素养 创设情境 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 提升能力  按照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定义,“阅读素养”是指“学生为取得个人目标,形成个人知识和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地理阅读素养是中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期刊
一、教学背景  本节课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参建议该内容5课时完成,本节课设计是第1课时,是一节概念课及其性质探究的教学。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经历观察、分析、猜想、论证,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其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核心内容。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一展示,和各位老师交流、讨论。  二、教学目标  1.能在三角形全等、翻折对称基础上了解等
期刊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几何图形的证明需要学生重点学习和掌握。在学习证明前,对于什么是证明,证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证明,都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和系统学习。  本课例选自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证明”的第二课时。在本节课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证明的定义、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其次,引导学生经历证明命题的过程,初步树立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意识;最后,让学生在证明过程中感受欧几里得的演绎体系对数学的
期刊
摘要  空间观念是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基础,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基于对空间观念内涵的理解,综合多版本教材分析,呈现教学设计,阐述教学立意,指出应在“图形与几何”的开篇教学中聚焦空间观念的培育,帮助学生明晰图形研究“三要素”,传递图形研究“套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空间观念 图形世界 研究套路 核心素养  “丰富的图形世界”是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起始
期刊
江苏省靖江市滨江学校创建于2012年8月,位于长江之滨,是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建校以来,学校秉承“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坚持“宽基教育、个性发展、多元成才”的办学理念,以水的高尚品质“清、灵、韧、融”作为育人目标,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翰墨飘香、民鼓激昂、沁香茶道、三模启航、游泳、STEAM SOS等一系列课程构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滨江文化”
期刊
江苏省无锡市蔡成德名师工作室由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江阴市名师蔡成德主持。工作室共有成员16人,分别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或市區级优秀青年教师。  工作室致力于黄厚江老师提出的“语文共生教学”理论的实践与推广,遵循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依据“本色语文”的基本主张,实施语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工作室成员认为,“言语形式与言语意涵”的共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其他一切共生都以此为根基向外延展。工作室课题“
期刊
英语教学中,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该是学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内容。在初中阶段探究主题意义引领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深层次解读教材、实践应用、迁移创新,以及有效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以牛津译林版《英语》7AUnit 7 Shopping Reading板块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明确主题意义引领,优化阅读教学设计。  一、创设良好情境,有效引入主题  英语教学贵在创设丰
期刊
摘要  “赛课”已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较为常见的方式之一。结合两年的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赛课活动,从参与的教师所展现出来的教学基本功可看出,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水平,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应重视平时的修炼。  关键词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 优课评比 教学设计 结构化板书  笔者有机会连续两年(2019年和2020年)参加了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初中数学优秀课评审工作。2019年,赛事采取14名
期刊
[理念阐释]  这节关于红色经典《红星照耀中国》的名著读后指导课,其个性化之处在于全课基于学生读书笔记实施教学,并努力寻求达成三个方面的目标:语言,在积累品析中建构;方法,在迁移学用中内化;情怀,在连通比较中厚植。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读完了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并做了6篇读书笔记。谁来解读一下这个书名的含义?  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
期刊
设计理念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等,其中科学探究是关键,而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实验。初中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让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枯燥的原理、定律变得不再晦涩难懂。下面以“平面镜”的教学为例,探讨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实验:点燃玻璃板前的一支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透明的玻璃杯中也有一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