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证明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iujyk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几何图形的证明需要学生重点学习和掌握。在学习证明前,对于什么是证明,证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证明,都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和系统学习。
  本课例选自苏科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二节“证明”的第二课时。在本节课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证明的定义、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其次,引导学生经历证明命题的过程,初步树立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意识;最后,让学生在证明过程中感受欧几里得的演绎体系对数学的贡献。
  一、引入数学文化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为了引导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先介绍由欧几里得编著的数学巨著——《几何原本》。在这本巨著中,欧几里得将前人在数学上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公认的真命题定为公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证实了许多命题。
  设计思路:引入数学文化,既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欧几里得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又能提升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
  二、新知探索
  在本环节中,先了解证明和定理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证明命题的过程。
  在经历证明命题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一些基本事实,并展示初中阶段还会学到的部分基本事实;再引导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正确性需要说理证明,让学生回忆学过的两个命题,说明它们是否正确,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通过说理得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说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有理有据。
  在引导学生经历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经历证明命题的过程,感受数学推理的严谨性。仍从基本事实出发,证明“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在证明的过程中,要渗透以下四个步骤: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據命题的条件,结合图形,写出已知;
  (3)根据命题的结论,结合图形,写出求证;
  (4)写出证明过程。
  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在首次证明命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以上步骤,逐步解决问题。首先,分析命题,根据题意,尝试画出图形;其次,在已有图形的基础上,根据命题,用数学符号语言写出已知和求证;最后,完成证明过程。
  在以上环节中,第一环节注意画图的规范性(图1)。学生在画图时易粗心或不规范,这也是以后在高年级会出现的问题,因此,在七年级教学时就可以多做强调,为学生以后学习证明打好基础。第二环节中,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已知和求证常常会出现语言不够精练的问题。例如在证明本命题时,已知:如图1,在直线a、b、c中,a⊥c,b⊥c。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学生在书写时常常会遗漏“在直线a、b、c中”,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会在做题的同时教会学生准确地整理出已知和求证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证明命题,能规范写出证明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要求学生每一步推理都要做到有理有据,完成严谨的数学推理过程,为以后证明更为复杂的过程夯实基础。在全部环节结束后,给学生再次总结在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时所需的步骤,呼应起始环节。
  设计思路:尝试将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数学符号语言,包括图形、已知和求证三个部分。在教学中,可增加小组合作时问,组内学生互相帮助,完成转换,进入下一证明环节。转化文字语言为符号语言并证明基本事实,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会证明命题,能规范写出证明过程。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证明过程中务必要求学生每一步推理都有理有据。
  在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证明后,需及时进行巩固。
  1.已知:如图2,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EH平分∠AEF,FG平分∠EFD。 求证:EH∥FG。
  2.已知:如图3,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 ,AB∥CD , EP平分∠FEB , FP平分∠EFD 。
  求证 : EP⊥FP 。
  以上题目均可安排两种练习,分别是证明过程的练习和将已知求证转化成文字语言的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巩同复习。
  设计思路:经过学习后,可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并且尝试用一句话概括这个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引导学生将数学符号语言转化成精练的文字语言;这一环节中,题目难度略有上升,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又可以引导学生做适当提升。
  三、随堂练习与检测
  题目可以从教材中选择,注意由浅入深,既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又能提升学习效果。
  设计思路:练习与检测设置多种题型的题目,注意难度有梯度。关注学生规范写出证明的过程,且在证明过程中,能做到推理严谨、书写规范。
  四、课堂小结
  小结的形式可多样,要包含的内容有:
  (1)陈述证明、推理、事实依据的概念;
  (2)引导学生在证明时做到:注意前因后果,做到言“形”一致;
  (3)强调言之有理,落笔有据。
  笔者会再次强调说理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习中,既可以利用反例来说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也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从正面说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说理”是确认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的有力工具。
其他文献
教育格言  学习数学,学会思考,学以做人。  教学主张   数学是美丽的、和谐的、活力的,数学课堂是智慧的、灵动的、深邃的。现在的数学课堂应由知识的传授向数学育人转变,由程序性知识教学向策略性知识教学转变,在教学中,依据学情,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从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策略性方面构建数学思维活动,经历知识探究过程,启发思考,启迪智慧,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展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凸显数学的人
期刊
《女娲造人》是统编语文教材七(上)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为自读课文。在教学时,笔者做了如下调整:在教学顺序上,把它提到本单元之首;在课文类别上,把它调整为教读课文。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新课标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课程总目标提出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对第四学段(七—九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第六单元针对以上目标,选文涉及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所有文章皆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收录了李清照的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阅读和赏析这首词,对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提升精神品格有着一定的意义。下面,笔者就以《渔家傲》的教学为例,分享一些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从整体上把握诗词  东汉哲学家桓谭在《新论·离事》中说:“举网以纲,千目皆张。”这句话的意思是:打鱼时,抓住网上的纲绳,渔网
期刊
摘要  学生朗读能力不断提高,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而朗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学生对诗歌的阅读与理解。教师应以朗读促阅读,创设情境,营造朗读氛围,巧妙用重音、停连等朗读技巧,让学生体会意境,以朗读升华诗歌鉴赏,最终提升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上,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诗歌 朗读 重音 停连 文化传承  诗歌教学可以从朗读入手,以点带面,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现代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提升
期刊
吴良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吴良根为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任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初级中学校长。工作室现有成员12人,分别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工作室致力于初中化學实验的优化、创新及数字化实验的应用研究工作,倡导“手脑并重‘做’化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不仅要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而且要动脑思考,在动手、动脑“做”化学的过程中,理解和构建知识。工作室先后完成了江苏
期刊
摘要  家长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是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学生家长走进课堂,有利于学生理解家长的想法,加强亲子沟通:有利于开拓师生的视野;有利于增进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教师要帮助家长作为助教进入课堂,建立家长教学资源库,设计家长参与课堂教学的多种多样的方式。  关键词  家长 课堂 实践 思考  江苏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程廷伟曾经分享过一个教学案例:在讲授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
期刊
摘要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从教授基础知识、提升朗读能力、训练创作水平三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实现从语文识记到实际运用的转变,真正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基础知识 朗读能力 创作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探索新型的教学思路。我认为可以从教授基础知识、提升朗读能力、训练创
期刊
摘要  桑代克的效果律认为,学习数学需要做一定量的题目,以让学习效果展现出来。但教师要指导学生一题多想,一方面避免不必要的题海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升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尤其是让扩散思维得到发展,进而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发挥其主动性,探究数学奇幻之美。  关键词  初中数学 一题多想 扩散思维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着学生做题目的
期刊
摘要  地理阅读素养是中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在日常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创设多种教育情境,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理解、运用和反思文本的能力。  关键词  阅读素养 创设情境 培养习惯 激发兴趣 提升能力  按照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定义,“阅读素养”是指“学生为取得个人目标,形成个人知识和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地理阅读素养是中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期刊
一、教学背景  本节课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参建议该内容5课时完成,本节课设计是第1课时,是一节概念课及其性质探究的教学。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经历观察、分析、猜想、论证,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其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核心内容。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作一展示,和各位老师交流、讨论。  二、教学目标  1.能在三角形全等、翻折对称基础上了解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