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火眼金睛,击破古诗难题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ffrey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高考语文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察。古代诗歌鉴赏题目堪称学生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的“试金石”,因此日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重视。本文列举考生答题时容易出现的一些误区和错误,给出解决方法,希望对广大教师和考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考 古诗词鉴赏 错点 解决方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语文试卷,古代诗歌鉴赏题俨然成为让老师和学生头痛的“麻烦”,是得分较低的题型之一。学生在解答古诗鉴赏题时容易犯一些共性的错误,走入某些误区,造成丢分。
  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到很多学生把古诗词作品当成文言文来翻译,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一句诗一句诗地转译成现代文,这种做法不得要领,没有抓住主心骨,对诗歌进行支离破碎的肢解,主次不分,造成解读诗歌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解读某些词句的意思时,停留在文字的表层含义上,甚至会牵强附会、随意发挥,这就会落入命题者设计的圈套。
  对策:紧扣题材,落实情感归纳
  解读古诗词,不该拘泥于对字词片面、零碎的理解,应该有全局意识,一个窍门是抓实诗歌的标题,确定主题类型,落实好诗歌情感的归纳。题材就是诗词的内容是什么,古诗词的内容主要有忠贞报国、感时伤世、积极仕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孤高自许,悲秋感伤、羁旅行役、游子思乡,咏史怀古、谈玄说道、即事抒怀,送别怀人、劳动生活、归隐山林,戍边卫国、悲悯黎民、向往田园,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政治讽喻等。
  不少古诗词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题材。如杜牧的《秋浦途中》:“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秋浦途中”,可大致推断出它属于游子漂泊、思乡怀人之作。诗歌一、二句描写水陆风光,展现了诗人行色匆忙、奔走前行的形象及蕭索落寞的心境。三、四句以虚写实,试图与大雁进行对话,流露出旅途中的孤独与无人相伴的寂寞,很有新意。从构思方面来讲,这首诗写得很艺术化,其一,拓宽了诗的表现境界,随着大雁的到来,诗人的笔触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广袤的天边,使诗歌变得更加苍凉萧索,诗情的表达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其二,与大雁对话,痴得可爱,也痴得无奈,无人相伴,只能问及禽鸟,倍添孤独与寂寥;其三,寓情于物,反衬出游子羁旅漂泊、归家之期遥遥无期的苦涩。这首诗言简意赅,简洁的文字之下有丰富的思想意蕴,要细细把玩品味。
  二、盲目刷题,不重视归纳总结
  很多学生在解题时,盲目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以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忽略了从做题中思考、总结,更不对典型错题进行归类汇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理科思维来学语文,学会整理知识点,尤其是技巧性考点,形成系统的、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例如从语言形式角度,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对比与反衬、比拟与比喻,明引与暗引等,表现手法中的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寄情于景(事、物)与托物言志、烘托与对比、伏笔与照应、叙述与议论、白描与工笔、点与面、现实与浪漫等,以上列举的相联系的表现手法或相近的修辞手法,学生在做题时候极容易出现混淆不清、乱写一通的情况。
  对策:抓实考点,落实题型专项训练
  常见的考点,大约包含语言表达、写作技巧、情感主旨、风格特征等几个方面,应该引导学生对其开展板块式复习,集中火力进行专项突破。其中最棘手的当属手法技巧这一块,识记、区别、运用是难点。如景物描写用到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反问。遇到此类题目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玩味,研究透彻,尤其重要的是,在应对考试时,千万不可简单地就景论景,而要缘景明情;不可简单地就物说物,而要体悟象外之象、物外之物。
  三、解题凭主观感觉,不研究出题者的意图
  学生在解答古诗鉴赏题时还有一个常犯的错误,就是注重自我感觉,解题时常常“言不由衷”“答非所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主题解读过分政治化,或者随意拔高了主题。一般说来,高考所选的古诗词,以兴寄人生感怀或臧否历史人物为多,从主旨情感上来说,大部分是格调健康、积极进取的。加之命题人恰恰喜欢在主题政治化这个点上命制试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炼就“火眼金睛”,善于甄别,精准地解读诗歌。
  二是喜欢死记硬背,不懂得灵活变通,答卷时搬弄套语,堆砌文字。解读诗歌时,有些学生喜欢对照自己比较熟悉的诗人或者诗歌流派,先入为主,就很容易出现错误。许多学生感受到了诗词情感的悲凉、哀愁,就想当然地认为它写的一定是奸臣当道、群小蒙蔽圣听,诗人政治失意、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这种解读是片面的。哀愁是人的七情六欲之一,正常人都会有哀愁,杜甫的哀愁也不一定非与忧国忧民有关不可。还有不少学生在解题时套用之前背诵好的模板,机械地解读诗歌,陷入固定模式不能自拔;更有甚者,干脆将能想到的东西一股脑儿都写上,把答题区域都写满,密密匝匝一大堆,可就是没抓住要领,考验阅卷老师的视力与耐心。
  对策:紧扣题目,做好命题思路分析
  解读诗歌不能妄加猜测,随意拔高作品的主题,更不能乱答一气。针对该误区最好的破解办法就是认真分析题干,尤其要重点关注题干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或短语,如“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分析”“结合诗人生平经历”“‘酒’这一意象在两首诗歌中的不同作用”等,总之,做题时候只有研究透出题者的出题思路,才能对症下药,找对方向。当然,做简答题时候,要注意答案与诗歌文本的联系,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统一、点与面相互结合,理论化的表述也不能变成空中楼阁,答题要力图做到文字简洁、有力、到位,鉴赏术语恰到好处,抽象理论与具体内容水乳相融,唯有如此,方能有效提升诗歌鉴赏题的得分。
  综上所述,古诗词鉴赏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更是日常教学与高考中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让师生“闹心”的丢分题。解决好这一难题是师生共同的愿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王志莲《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错误例析及应对策略》,新浪博客,2019年。
其他文献
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也占有相当大的分值。同时,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走近古人的有效途径。所以,为了能够有效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师就不能忽视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只有将有效的教学方法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本文从创设情景,感知文言文内涵;正确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言”“文”统一,强化理解能力;
摘 要:新时代的历史教师除了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要做“时间的逆行者”,要带领学生一同“穿越”时空,铭记民族大义与民族气节,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延展生命的长度、拓宽思维的广度、增加思想的深度三个层面,叙述新时代历史教师应注重的教学方向与教学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师 教学意义 教学方向  历史是什么?我想它不仅仅是一个个逝去的灵魂,也不仅仅是一段段尘封的往事,更不仅仅是
摘 要:文言文教学的核心是字义教学,教师可依据《说文解字》分析小篆字形,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常用字字义,掌握从本义到引申义之间的演变,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掌握了常用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文言文的教学难题便不攻自破。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说文解字》为依据探究文言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说文解字》 字形 词义  文言是相对于唐宋以来的语体文而言的书面语言,是两汉以后、五四以前以秦汉典籍所反映的古代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对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是,能够专心听别人的讲话,能够更全面地讲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能与他人交流。笔者通过随堂听课、与老师和学生交谈以及与学生做游戏等方式调查了部分学校开展口语教学的情况。调查发现,在当前小学低年级口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口语交际课不足、教师情境创设不够、学生表达不充分、不会倾听等问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谈几点认识。  
摘 要: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拼音上多花些时间,训练学生用拼音写句子、读句子,达到直接朗读拼音的程度。低年级学生还要增加识字量。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大量识字,大量背诵,能够积累许多素材。而在背诵、朗诵中使用普通话,则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关键词:强化拼音 识字量 背诵量 普通话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生要识字2500个,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掌握听说读写技能,提高语文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1.043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大浪淘沙后的艺术结晶,是专家学者千挑万选的精品佳作,这些作品措辞典雅、韵律优美、内涵丰富,比较适合学生。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即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词句凝练、意蕴隽永的特点,因此给鉴赏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初中生理解能力有限,学习这些作品时难度很大,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可在
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属性,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小学生正处在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还能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阅读的技巧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以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为核心,提出并分析了当前小学语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推广,我国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利用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教育 渗透策略  初中阶段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情感价值与认知观念的重要时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教育资
“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论证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但是一些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往往只注重堆砌事例、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却忽视了所引事例(名言)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忽视了围绕论点进行援事析理的推理过程,从而削弱了议论文的论辩力度。  如果在论证过程中强化三种意识,从议论文段的论证结构、援事析理、逻辑推理等三方面着手,合理引用材料,遵循事理
摘 要:写作即语文,通过对写作技巧的培养,能使学生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谋篇布局能力、审美能力,写作充分体现着一个人的“三观”和思辨性,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当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传统的写作教学注入生机,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辅助教学,成为提高传统写作能力、培养思维逻辑与独立观念的新方式。本文从当下初中写作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