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高考语文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察。古代诗歌鉴赏题目堪称学生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的“试金石”,因此日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重视。本文列举考生答题时容易出现的一些误区和错误,给出解决方法,希望对广大教师和考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考 古诗词鉴赏 错点 解决方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语文试卷,古代诗歌鉴赏题俨然成为让老师和学生头痛的“麻烦”,是得分较低的题型之一。学生在解答古诗鉴赏题时容易犯一些共性的错误,走入某些误区,造成丢分。
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到很多学生把古诗词作品当成文言文来翻译,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一句诗一句诗地转译成现代文,这种做法不得要领,没有抓住主心骨,对诗歌进行支离破碎的肢解,主次不分,造成解读诗歌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解读某些词句的意思时,停留在文字的表层含义上,甚至会牵强附会、随意发挥,这就会落入命题者设计的圈套。
对策:紧扣题材,落实情感归纳
解读古诗词,不该拘泥于对字词片面、零碎的理解,应该有全局意识,一个窍门是抓实诗歌的标题,确定主题类型,落实好诗歌情感的归纳。题材就是诗词的内容是什么,古诗词的内容主要有忠贞报国、感时伤世、积极仕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孤高自许,悲秋感伤、羁旅行役、游子思乡,咏史怀古、谈玄说道、即事抒怀,送别怀人、劳动生活、归隐山林,戍边卫国、悲悯黎民、向往田园,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政治讽喻等。
不少古诗词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题材。如杜牧的《秋浦途中》:“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秋浦途中”,可大致推断出它属于游子漂泊、思乡怀人之作。诗歌一、二句描写水陆风光,展现了诗人行色匆忙、奔走前行的形象及蕭索落寞的心境。三、四句以虚写实,试图与大雁进行对话,流露出旅途中的孤独与无人相伴的寂寞,很有新意。从构思方面来讲,这首诗写得很艺术化,其一,拓宽了诗的表现境界,随着大雁的到来,诗人的笔触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广袤的天边,使诗歌变得更加苍凉萧索,诗情的表达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其二,与大雁对话,痴得可爱,也痴得无奈,无人相伴,只能问及禽鸟,倍添孤独与寂寥;其三,寓情于物,反衬出游子羁旅漂泊、归家之期遥遥无期的苦涩。这首诗言简意赅,简洁的文字之下有丰富的思想意蕴,要细细把玩品味。
二、盲目刷题,不重视归纳总结
很多学生在解题时,盲目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以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忽略了从做题中思考、总结,更不对典型错题进行归类汇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理科思维来学语文,学会整理知识点,尤其是技巧性考点,形成系统的、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例如从语言形式角度,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对比与反衬、比拟与比喻,明引与暗引等,表现手法中的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寄情于景(事、物)与托物言志、烘托与对比、伏笔与照应、叙述与议论、白描与工笔、点与面、现实与浪漫等,以上列举的相联系的表现手法或相近的修辞手法,学生在做题时候极容易出现混淆不清、乱写一通的情况。
对策:抓实考点,落实题型专项训练
常见的考点,大约包含语言表达、写作技巧、情感主旨、风格特征等几个方面,应该引导学生对其开展板块式复习,集中火力进行专项突破。其中最棘手的当属手法技巧这一块,识记、区别、运用是难点。如景物描写用到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反问。遇到此类题目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玩味,研究透彻,尤其重要的是,在应对考试时,千万不可简单地就景论景,而要缘景明情;不可简单地就物说物,而要体悟象外之象、物外之物。
三、解题凭主观感觉,不研究出题者的意图
学生在解答古诗鉴赏题时还有一个常犯的错误,就是注重自我感觉,解题时常常“言不由衷”“答非所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主题解读过分政治化,或者随意拔高了主题。一般说来,高考所选的古诗词,以兴寄人生感怀或臧否历史人物为多,从主旨情感上来说,大部分是格调健康、积极进取的。加之命题人恰恰喜欢在主题政治化这个点上命制试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炼就“火眼金睛”,善于甄别,精准地解读诗歌。
二是喜欢死记硬背,不懂得灵活变通,答卷时搬弄套语,堆砌文字。解读诗歌时,有些学生喜欢对照自己比较熟悉的诗人或者诗歌流派,先入为主,就很容易出现错误。许多学生感受到了诗词情感的悲凉、哀愁,就想当然地认为它写的一定是奸臣当道、群小蒙蔽圣听,诗人政治失意、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这种解读是片面的。哀愁是人的七情六欲之一,正常人都会有哀愁,杜甫的哀愁也不一定非与忧国忧民有关不可。还有不少学生在解题时套用之前背诵好的模板,机械地解读诗歌,陷入固定模式不能自拔;更有甚者,干脆将能想到的东西一股脑儿都写上,把答题区域都写满,密密匝匝一大堆,可就是没抓住要领,考验阅卷老师的视力与耐心。
对策:紧扣题目,做好命题思路分析
解读诗歌不能妄加猜测,随意拔高作品的主题,更不能乱答一气。针对该误区最好的破解办法就是认真分析题干,尤其要重点关注题干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或短语,如“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分析”“结合诗人生平经历”“‘酒’这一意象在两首诗歌中的不同作用”等,总之,做题时候只有研究透出题者的出题思路,才能对症下药,找对方向。当然,做简答题时候,要注意答案与诗歌文本的联系,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统一、点与面相互结合,理论化的表述也不能变成空中楼阁,答题要力图做到文字简洁、有力、到位,鉴赏术语恰到好处,抽象理论与具体内容水乳相融,唯有如此,方能有效提升诗歌鉴赏题的得分。
综上所述,古诗词鉴赏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更是日常教学与高考中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让师生“闹心”的丢分题。解决好这一难题是师生共同的愿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王志莲《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错误例析及应对策略》,新浪博客,2019年。
关键词:高考 古诗词鉴赏 错点 解决方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语文试卷,古代诗歌鉴赏题俨然成为让老师和学生头痛的“麻烦”,是得分较低的题型之一。学生在解答古诗鉴赏题时容易犯一些共性的错误,走入某些误区,造成丢分。
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笔者观察到很多学生把古诗词作品当成文言文来翻译,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一句诗一句诗地转译成现代文,这种做法不得要领,没有抓住主心骨,对诗歌进行支离破碎的肢解,主次不分,造成解读诗歌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解读某些词句的意思时,停留在文字的表层含义上,甚至会牵强附会、随意发挥,这就会落入命题者设计的圈套。
对策:紧扣题材,落实情感归纳
解读古诗词,不该拘泥于对字词片面、零碎的理解,应该有全局意识,一个窍门是抓实诗歌的标题,确定主题类型,落实好诗歌情感的归纳。题材就是诗词的内容是什么,古诗词的内容主要有忠贞报国、感时伤世、积极仕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孤高自许,悲秋感伤、羁旅行役、游子思乡,咏史怀古、谈玄说道、即事抒怀,送别怀人、劳动生活、归隐山林,戍边卫国、悲悯黎民、向往田园,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政治讽喻等。
不少古诗词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题材。如杜牧的《秋浦途中》:“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秋浦途中”,可大致推断出它属于游子漂泊、思乡怀人之作。诗歌一、二句描写水陆风光,展现了诗人行色匆忙、奔走前行的形象及蕭索落寞的心境。三、四句以虚写实,试图与大雁进行对话,流露出旅途中的孤独与无人相伴的寂寞,很有新意。从构思方面来讲,这首诗写得很艺术化,其一,拓宽了诗的表现境界,随着大雁的到来,诗人的笔触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广袤的天边,使诗歌变得更加苍凉萧索,诗情的表达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其二,与大雁对话,痴得可爱,也痴得无奈,无人相伴,只能问及禽鸟,倍添孤独与寂寥;其三,寓情于物,反衬出游子羁旅漂泊、归家之期遥遥无期的苦涩。这首诗言简意赅,简洁的文字之下有丰富的思想意蕴,要细细把玩品味。
二、盲目刷题,不重视归纳总结
很多学生在解题时,盲目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以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忽略了从做题中思考、总结,更不对典型错题进行归类汇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理科思维来学语文,学会整理知识点,尤其是技巧性考点,形成系统的、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例如从语言形式角度,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对比与反衬、比拟与比喻,明引与暗引等,表现手法中的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寄情于景(事、物)与托物言志、烘托与对比、伏笔与照应、叙述与议论、白描与工笔、点与面、现实与浪漫等,以上列举的相联系的表现手法或相近的修辞手法,学生在做题时候极容易出现混淆不清、乱写一通的情况。
对策:抓实考点,落实题型专项训练
常见的考点,大约包含语言表达、写作技巧、情感主旨、风格特征等几个方面,应该引导学生对其开展板块式复习,集中火力进行专项突破。其中最棘手的当属手法技巧这一块,识记、区别、运用是难点。如景物描写用到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反问。遇到此类题目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玩味,研究透彻,尤其重要的是,在应对考试时,千万不可简单地就景论景,而要缘景明情;不可简单地就物说物,而要体悟象外之象、物外之物。
三、解题凭主观感觉,不研究出题者的意图
学生在解答古诗鉴赏题时还有一个常犯的错误,就是注重自我感觉,解题时常常“言不由衷”“答非所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主题解读过分政治化,或者随意拔高了主题。一般说来,高考所选的古诗词,以兴寄人生感怀或臧否历史人物为多,从主旨情感上来说,大部分是格调健康、积极进取的。加之命题人恰恰喜欢在主题政治化这个点上命制试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炼就“火眼金睛”,善于甄别,精准地解读诗歌。
二是喜欢死记硬背,不懂得灵活变通,答卷时搬弄套语,堆砌文字。解读诗歌时,有些学生喜欢对照自己比较熟悉的诗人或者诗歌流派,先入为主,就很容易出现错误。许多学生感受到了诗词情感的悲凉、哀愁,就想当然地认为它写的一定是奸臣当道、群小蒙蔽圣听,诗人政治失意、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这种解读是片面的。哀愁是人的七情六欲之一,正常人都会有哀愁,杜甫的哀愁也不一定非与忧国忧民有关不可。还有不少学生在解题时套用之前背诵好的模板,机械地解读诗歌,陷入固定模式不能自拔;更有甚者,干脆将能想到的东西一股脑儿都写上,把答题区域都写满,密密匝匝一大堆,可就是没抓住要领,考验阅卷老师的视力与耐心。
对策:紧扣题目,做好命题思路分析
解读诗歌不能妄加猜测,随意拔高作品的主题,更不能乱答一气。针对该误区最好的破解办法就是认真分析题干,尤其要重点关注题干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或短语,如“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分析”“结合诗人生平经历”“‘酒’这一意象在两首诗歌中的不同作用”等,总之,做题时候只有研究透出题者的出题思路,才能对症下药,找对方向。当然,做简答题时候,要注意答案与诗歌文本的联系,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统一、点与面相互结合,理论化的表述也不能变成空中楼阁,答题要力图做到文字简洁、有力、到位,鉴赏术语恰到好处,抽象理论与具体内容水乳相融,唯有如此,方能有效提升诗歌鉴赏题的得分。
综上所述,古诗词鉴赏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更是日常教学与高考中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让师生“闹心”的丢分题。解决好这一难题是师生共同的愿望,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王志莲《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错误例析及应对策略》,新浪博客,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