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戏的滥觞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5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仲振奎的红楼戏《葬花》的文本关注点出发,结合小说《红楼梦》来探讨仲振奎《葬花》的开创性。全文分为三大部分:从戏曲主体来探讨其特有价值;从情节整一观点来讨论《葬花》的特殊意义;从李渔的“戏曲结构”理论来研究《葬花》的戏曲内涵。当然,作为红楼戏的开创曲目,《葬花》自然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它在为我们树立标杆的同时呈现出了一些不足,因此我们应取长补短,将其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下去。
  关键词: 《葬花》;主体戏曲性;情节整一性;戏曲结构性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和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文学领域,历来以《红楼梦》为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电影、电视作品络绎不绝。而早在清乾嘉时期,就形成了红楼戏曲的创作。
  仲振奎(1749~1811),字云涧,春龙,号红豆山樵。监生,善诗文,工词曲。戏曲有《红楼梦》《诗囊梦》等传奇及《怜香阁》杂剧。作者在《红楼梦》的序言中提到:“壬子秋末,卧疾都门,得《红楼梦》于枕上读之……同社刘君请为歌词,乃成《葬花》一折。”[1]壬子年是乾隆五十七年,即为《红楼梦》程甲本印行的次年,可见作者创作之早。因此,仲振奎是红楼戏创作的第一人,而《葬花》即为红楼戏的滥觞,它为后世的戏曲作家创作红楼戏提供了一个范本。它的开创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主体戏曲性
  著名学者徐朔方先生在《我和戏曲小说研究》中提到:“中国的古代小说戏曲和西方不同,有它独特的成长发展历史。它的特点之一是小说和戏曲同生共长,彼此依托,关系密切。”[2]小说和戏曲在中国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尽管戏剧被称为第七艺术,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戏曲从来和小说就是并生的,并且在古代一直以俗文学统称。作为剧本,应该具有文学和舞台的双重性。而作为舞台演出的脚本,《葬花》沿袭了戏曲剧本的特性,戏曲讲究程式化和动作情节的统一,在仲振奎的这出戏中,不难找到随处可见的角色的动作——科和介,以及各种人物身份的扮相,作者在每句话的末端都安排了很细致的人物动作,如“抛花介”“坐地看书介”等。吴克歧也在《忏玉楼丛书提要》里记载:“当时贵族豪门,每于灯红酒绿之余,令二八女郎歌舞于红氍毹上,以娱宾客,而葬花一出,尤为人所倾倒。”[3]由此可见《葬花》一折当年演出的盛况。近代南北昆剧舞台上演出的《红楼梦》均是此本,清末昆旦小桂林、徐小金宝曾在上海丹桂茶园排演过此剧。也因此使得《红楼梦》拥有了更多的读者——戏曲观众。小说可以供文人墨客欣赏传阅,而戏曲不需要很高层次的文化水平,因而更能够引起观赏者的共鸣,从而达到使《红楼梦》在各个阶层均有反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戏曲《葬花》也起到了传播《红楼梦》的作用。正是由于《葬花》的创作,才使得《红楼梦》由案台之作走向了戏曲舞台。
  2 情节整一性
  《红楼梦》中“葬花”一事分别出现于小说的第二十三回和第二十七回,其中第二十三回是黛玉正要去葬花之时恰逢宝玉,因而引出了一段宝黛共读西厢的经典桥段。第二十七回黛玉去探望宝玉,恰见宝玉、宝钗一同进入怡红院,再去敲门的时候恰逢晴雯和碧痕拌嘴,谎称宝玉睡了,因此悲从心来,在第二天葬花的时候唱出了这首《葬花吟》。而在戏曲《葬花》中,出于对观众心理的接受和舞台演出的考量,仲振奎将两回“葬花”合于一折。在《红楼梦》传奇凡例中,他对自己的改編作品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句这样写道:“宝玉、黛玉情事亦不能尽载,可补者于白中补之,否则亦略而不道。”[4]这是他创作整个《红楼梦传奇》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他合并两回合的初衷。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提到过“情节是对事件的安排”,这同样适用于中国古典戏曲。戏曲中的情节并不等于故事的本身。而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解释和展现人物的性格。《葬花》中仲振奎通过这么一个极细微的情节来表现宝、黛二人在共读西厢的过程中逐渐地心意相通,产生了惺惺相惜的念头,很好地保留了曹雪芹的表达观念,同时剧本也为演员的演出活动提供了蓝本,能够为观众呈现出宝、黛二人的爱情,给观众思考的空间。杨掌生在《长安看花记》中有关于对仲振奎《葬花》的记载:“仲云涧填《红楼梦》传奇,《葬花》合《警曲》为一出。南曲抑扬抗坠,取贵谐婉,非鸾仙所宜。然听其【越调斗鹌鹑】一曲,哀感顽艳,凄恻酸楚,虽少缠绵之致,殊有悲凉之慨。”[5]杨掌生生活在道光时期,当时《葬花》仍能盛演未衰,说明其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力。而由于仲振奎将两回“葬花”合于一折,使得后人所编“葬花”,均将两者合在一起,可见其在戏曲结构上对后人的影响。
  3 戏曲的结构性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著。”[6]仲振奎严格遵守李渔的“戏曲结构论”,而这也使得《葬花》这出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够脍炙人口。
  李渔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短短的一折戏,却通过宝、黛二人共话《西厢记》而互生情愫,此后二人感情升华,黛、玉感同身受,作出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的哀叹。尽管囿于舞台演绎的时间问题和空间跨度,作者仍能在这有限的戏剧表演中进行巧妙的布局。戏的开场由宝玉之口道出宝、黛的关系,因而两人共读《西厢记》,并借其中言辞传达心意。正如李渔所说:“编戏有如缝衣……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紧密。”作者将书中两回合于一折,但是小说中的主要观点却丝毫未少。李渔提出“减头绪”,认为“殊不知戏场脚色,止此数人,便换千百个姓名,也只此数人装扮”,显然仲振奎深谙舞台演出的规律性,假如只是演出《葬花吟》一出的话,全场都由饰演黛玉的旦角出场,观众无法直接地了解事件的起末,难以激起很大的兴趣。戏曲毕竟是一个商业性质的演出。观众的数量维持是戏曲永葆生机的重要因素。而在演员设置上也存在着问题,由一个旦角一唱到底很难满足受众多元化的要求,同时对演员本身的分工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尽管仲振奎的《葬花》作为红楼戏的开山之作有着非凡的意义,但就清代戏曲整体而言,较元明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和明代的“汤沈之争”是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后人吕天成在《曲品》中评价说:“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在戏曲中,两者缺一不可,曲律是戏曲特有的,而才情和文采也是一个好的剧作家应当具有的创作素质。仲振奎尽管注意到了两者的结合,但是和被誉为“中华艺术宝库”的《红楼梦》比起来,在文辞上仍有欠缺和不足的地方。
  4 结语
  作为对“黛玉葬花”在清代的戏曲方面的传承,仲振奎先生的《葬花》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作为首出《红楼梦》在戏曲方面的作品,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这也能够使后世的红楼戏的创作吸取长处、弥补不足,对后世的戏曲创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M].中华书局,1978:113.
  [2] 徐朔方.我和小说戏曲研究[J].杭州大学学报,1998.
  [3] 一粟.红楼梦书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22.
  [4] 吴毓华.中国古代戏曲序跋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544.
  [5] 杨掌生.长安看花记.清代燕都梨园史料[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6] 李渔.闲情偶寄[M].中华书局,2014:36.
其他文献
摘 要:现阶段,社会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动漫和游戏产业作为重要的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应从卡通雕塑出发,积极培养创作者的三维空间造型能力,为动漫和游戏行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本文主要从卡通雕塑创作中需要的能力入手,全面细致地分析和介绍了以卡通雕塑创作为例培养三维空间造型能力的各种情况。  关键词:三维;空间;造型能力;培养;卡通雕塑;创作  0 前言  随着社会
期刊
摘 要:我国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使影视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空间,影视作品井喷式出现。叙事作为影视作品艺术特性的核心特征,是保证影视作品作為艺术独立性的根本,因此关注影视叙事能力、纯粹影视艺术性、回归价值导向本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影视作品;“叙事能力”;缺失;现象;危害  0 前言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57.12亿元,同比增长3.73%,观影人次为
期刊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创作途经与创作方法。从主题诉求、叙事节奏、镜头语言、艺术烘托及人物台词等五个方面,我们可以对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元素有较为明晰的认识,进而找到通往电影美学领域的路径。  关键词:电影创作;主题诉求;叙事节奏;镜头语言;艺术烘托;人物台词  电影艺术是现代科技和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结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及多种先进科技手段的综合艺术。电影与其他艺术相异的美学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历史背景、音乐结构、创作特征、调性布局、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总结该作品第一乐章的协奏曲特征,从而对这位伟大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特点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对该作品的音乐创作特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格里格;民族;音乐特征;调性;协奏曲  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年),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民族主义浪漫派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
期刊
摘 要:欧洲语境里的“哥特式”指蛮荒粗野的人,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哥特艺术影响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多个领域,成为一个拥有多重意义的艺术和文化象征运动。除了所熟知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在文学领域也颇具影响,哥特式小说所描绘的中世纪城堡、修道院、荒野废墟奠定了哥特式影片的美学基础。哥特式运用在动画当中多以恐怖、阴森、黑暗为主题,以浓重的色彩渲染气氛,从而表现人内心的
期刊
摘 要:《1699桃花扇》是东西方戏剧的一次尝试性融合,对副末角色进行了进一步创新。本文将从副末角色的叙述性、抒情性、空间牵引性方面,结合西方戲剧中歌队的功能,分析其在剧中的功能及意义。  关键词: 《1699桃花扇》;副末;歌队;间离效果  昆曲中的副末的产生发展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早在唐代之时,参军戏中便有苍鹘一角,而副末正是源自于此。而在宋代官本杂剧中,便已经产生了称为副末的角色。宋代吴自牧
期刊
摘 要:施光南作为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以卓著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因此,探讨和研究施光南创作的音乐,对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声乐;传统文化;艺术创作  1 施光南的音乐之路  施光南作为我国最为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是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他的创作题材广泛,旋律优美,被称为“时代歌手”。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共十三
期刊
摘 要:“侘寂”的本质含义是指一种残缺之美,需要我们从世俗的审美中跳脱出来,静下心去欣赏人、事、物的不完美。这种理念被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调本质的素朴之美,即简洁并让人安静的设计美学。本文中将从“侘寂”的源头禅宗思想切入,通过传统和现代设计界的相关案例,浅析日本的“侘寂”之美,以及它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发展和衍生。  关键词:“侘寂”之美;禅宗思想;朴素;简约;本质;自然  1 “
期刊
摘 要: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其在经历了漫漫的历史长河后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画将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张宣纸上,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动画是当代新兴的艺术种类,中国的水墨动画不仅在造型与笔墨的绘画技法上学习了水墨画的形式、结合了诗书画印的形式,在画面意境和深远意味上也沿袭了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在水墨动画中,富有诗意是其特有的区别于西方动画的显著特征。含蓄、谦和的中国水墨精神正通过水
期刊
摘 要:当今世界,各国的交流日趋紧密,必然带来文化交流的融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应运而生。翻译如何更好地实现国家汉办的语言文化宣传,让世界在进一步了解中国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国家汉办的门户——国家汉办网站英文版的翻译策略,并从文化图式和功能对等两个角度阐释其应注意的翻译原则。  关键词:全球化;国家汉办;外宣;文化图式;功能对等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