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域文化为突破口,教好唐诗阅读专题课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一直是一个难点。最难的地方,莫过于学生读不懂。古诗词特有的“诗家语”,作品年代的久远,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都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在学生既读不懂又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如果老师还在一味地灌输,不停地分析好在哪里,妙在何处,无异于自说自话。2020年,正当我的教学准备进入唐诗之旅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的计划。教育部一纸“停课不停学”的命令改变了原有的授课方式,一夜之间变身为“主播”的我,有点狼狈地操作起自己并不熟悉的网络平台,开始了自己的线上教学之旅。线上教学最大的难度在于控制学生的“开溜”,这意味着我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学习任务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以保持“在线”。让学生自已读懂唐诗,成了我必须解决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第六部分“实施建议”要求“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讲,自己展开研究,应该是保证学生“在线”的好办法。具体到唐诗方面,虽名家不可胜数,名篇汗牛充栋,然以边塞诗和江南写景抒情诗最为风格迥异,读懂此两类诗歌,可见唐诗之大概。我决定打破教材篇目的限制,开展边塞诗和江南写景抒情诗的专题教学,以此两类诗歌反映的迥异的地域文化为突破口,创设一定的情境,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比较两类诗歌在意象、意境、情感、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深挖这些差异后面的文化基因,将诗歌鉴赏与唐代社会探密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激发兴趣并多读、读懂的目的。
   一、预热和准备
   1.预热:以地域文化为抓手来研究唐诗,对我是有利的。因为是旅游爱好者,塞北与江南之地我基本已走过,留下的印迹不少,所以我先向学生讲了一通去塞北和江南旅游的经历,向他们展示了一些当时拍的照片,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塞北漫漫黄沙与江南小桥流水的不同。在学生心动之际,趁机告诉他们,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美丽在唐诗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我们要做的是让唐诗带我们去欣赏这种美丽。
   2.准备: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要将全班分成塞北与江南两大组。一个问题就能完成这个任务:“疫情结束之后,如果假期有旅游的机会,你想去塞北还是江南?”根据学生自己的回答将其分为塞北和江南两大组,各自选出组长。
   准备工作的第二步,就是要精心设置情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既然学生喜欢旅游,姑且就把这次的专题阅读活动命名为“跟随唐诗去旅游”吧。我设置的情境是:如果高二5班要组织一次去塞北或江南的旅游,你是导游,你会带大家到哪里?请结合一首唐诗向游客介绍一下这个地方。任务一布置下来,班群里即时炸开了锅。没做过导游怎么办?对那些地方一点都不了解怎么办?怎么结合诗歌呢?怎么知道诗歌写的是哪个地方?……但这些已经不是语文老师关心的问题了,组长确定内容,分配任务,准时开讲。
   二、启动与阅读
   在私下指导了两位组长、也给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之后,班级唐诗阅读活动正式开始。课堂大部分时间就交给学生了,每节课40分钟,15分钟边塞诗导读,15分钟江南写景抒情诗导读,每组推出已做好准备的主讲人,介绍今天要游览的地方,结合诗歌时必须讲解创作背景、诗歌大意、思想感情,并作简要赏析,欢迎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见解。剩下的10分钟为答疑和学生归纳总结时间。
   也许是充分利用了网课期间方便获取资源的优势,学生的唐诗阅读教学比想象中好。因为之前介绍“一带一路”时曾给学生提到过“丝路诗歌”,渲染过“丝绸之路其实也是一条诗歌之路”,塞北组的同学从中获得了不少灵感。他们不仅画出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而且依次找出了唐诗描写得较多的地方,陇山(陇头、陇西、陇右)、凉州(武威)、玉门关、阳关,西域境内的交河、铁门关、轮台、疏勒等地都被唐诗带到了同学们的眼前,其中既有被人熟知的边塞诗名篇,如李颀的《从军行》等,也复习了之前课内学过的一些作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使至塞上》等;而江南组的同学则选择从北到南的顺序,带领全班同学好好领略了一下扬州(维扬)、金陵(今南京)、京口(今镇江)、姑苏(今苏州)、钱塘(杭州)的明山秀水,杜牧写扬州的名篇,李白写金陵的佳句,都出现在了课堂上。
   当然,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老师放任自流,实际上,在这次唐诗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是阅读的指导者,要调控学生讲课的内容,还是阅读的参与者,每天要跟学生一起读唐诗,还要查阅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每天在平板推送,拓展学生的阅读过程。资料的提供方面,我注重了地域文化方面的解读文章,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如石云涛《唐诗中的阳关意象》《唐诗中的玉门关意象》、郝润华《唐代“凉州”意象及其嬗变》、刘梅兰《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唐代河西边塞诗歌研究》、马悦宁《唐代丝绸之路的盛衰与边塞诗风的嬗变》、张兴龙《唐诗中的扬州都市空间》、陆精康《唐诗中的“金陵王气”》……这些文章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老师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此次阅读,实在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我设计了一个唐诗阅读的任务清单,要求学生每读一首诗必须完成清单,在QQ上传笔记。清单如下:
   三、检测与分享
   此次唐诗阅读教学活动持续了三周多时间,为检测此次阅读效果,我在班上开展了两个活动,一是开设一堂名为《唐诗中的塞北与江南》的公开课,一是指导学生写小论文。
   公开课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是学生进行阅读汇报,总结边塞诗和江南写景抒情诗在意象、意境、情感、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也可在其它方面各抒己见。第二节课为“高考古诗词解题大比拼”。我找出近年来高考题里涉及塞北与江南的唐诗,边塞诗如《雨雪曲》《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江南写景抒情诗如白居易《早兴》、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让两组的学生来了个限时答题比赛,据此总结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及答题技巧。比较遗憾的是,这次公开课直到两个月后复学才上,效果有点打折扣。
   唐代边塞诗和江南写景抒情诗内容丰富,呈现了唐代的社会风貌,隐含了大量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论题,因此,此次阅读教学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求学生完成他们的小论文。中学生的论文不必太深奥,切入口要小,我要求论文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唐代边塞诗是一种怎样的诗歌?2.唐代江南写景抒情诗具有怎样的风格?3.你更喜欢唐代边塞诗还是江南写景抒情诗?为什么?4.从唐代邊塞诗和江南写景抒情诗中,你还读到了哪些信息(如自然风光、风土人情、音乐、舞蹈……)?5.读了那么多边塞诗和江南写景抒情诗,你觉得唐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你最喜欢哪一位诗人?为什么?学生根据兴趣重新组合,分工合作,查阅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小论文,全班展示分享,优者投稿。
   总的来说,此次唐诗专题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方式,以地域文化为突破口,创设“跟随唐诗去旅游”的情境,把阅读诗歌的任务下放给了学生,比较成功地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效果不错。
   [本文是广东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高考情境化试题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QJK043)》阶段性成果。]
  林丽芳,广东省广州市培英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活动指有意义的活动设计,开展具体活动有助于刺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促使他们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和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是实践性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实践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设计各种语文课堂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一、范围的全面性,参与共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篇优秀课文的解读,除了基本的文体及其它工具性内容之外,更需要关注课文自身的内涵。当然,在应试背景下,这些内涵常常会由教师主动解读而学生跟在教师后面慢慢“领悟”,这个领悟的过程是被动的,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因而学生的领悟结果,也多半是记住教师所强调的那些可以应付考试的所谓重点。严格来讲,这样的文本解读过程不是真正的文本解读,真正的文本解读一定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动生成相关的认识,并且将这些认识有效地上升为一种素养。
〖教学内容的设计思想〗   本课拟探究2020新高考新题型——原句改句题的答题策略。原句改句题,这是个新题型,还在探索中。但任何一种类型题目,都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找。同时,虽在高三,但也想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模式的探索。探索语文学科如何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实现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模式向自主合作
设计意图:《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及其夫人与儿子的往来书信辑录而成的一本家书.它收录了100多封自 1954 年到 1966 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聪)的家信.对于
期刊
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依托网络数字资源,初中语文教学迎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创建初中语文智慧课堂,需要从多角度、多途径入手。为了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夯实语文知识,拓宽语文眼界,教师应积极把握新时代数字技术的优势,创建现代课堂模式,为学生营造良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并学会学习。   一、运用多媒体播放,感悟文本意象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古诗词内容。古诗词虽然篇幅略小,但其却凝聚着浓浓的
助读系统顾名思义是以“助读”为核心,旨在教材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的助读系统是指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所提供的一系列材料。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解、题解,课文插图,作者介绍等。在此学习过程中,助读系统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个很好帮手。助读系统提供的自学材料大部分是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筛选出的有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资料。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语言。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民俗风情。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
《枣儿》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初中唯一一个戏剧单元,意在使学生认识戏剧体裁,培养戏剧意识,学会鉴赏戏剧。《枣儿》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三篇,它是一个话剧小品,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在描写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交往中,通过丰富复杂的潜台词生动形象的刻画人物心理与情感,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极具学习价值。   结合当前诸多相关课例,发现在当前《枣
近年来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广大中职院校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了提升。然而,中职院校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也难以避免会出现些问题。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都存在着问题,阻碍了中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将中职语文教材打散重新组成新的教学项目,让学生自主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和探究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外书籍等多种
区域语文学习资源指的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利用信息技术等方式进行范围内教学资源的共享,进而形成一个学习工作共同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某特定地区的教师也要进行区域语文资源共享,通过创设虚拟学习社区的方式进行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互动交流,提升教学质量。   一、精品共享,拓展视野   在虚拟学习社区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进行精品教案的分享。若某位教师对某些教学内容的研究十分深刻,又或者在实践活动中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