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尽收天下”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地理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切入点和载体,也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区域地图亦成为高考命题中的必备组成元素,可谓是“题题不离图、无图不成题”。由于区域地理内容庞杂、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学生在短时期内全面掌握绝非易事。二轮复习中如何带领学生层层过关,通过地图轻松高效地复习区域地理,并将学科内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一图尽收”,形成完整的地理脉络和综合思维能力,笔者就此内容将多年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
  一、识图关——准确定位
  “文综的瓶颈是地理,地理的瓶颈是区域,区域的瓶颈是地图”,学生对区域地图尤其是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图(或称微观地图)的认知普遍薄弱,因而先要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突破识图关。具体做法:①教会学生区域定位方法,具体有经纬网定位法、海陆位置定位法、地理事物轮廓定位法、地理特征定位法、地理注记定位法等。②规定一周认图时间,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突击性认图;③在全班范围内集中检查。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经过突击性训练,在限定时间内学生区域定位能力会有很大改观。
  二、画图关——心中有图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要使区域地图记忆牢固,形成清晰的地理思维和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只做到区域定位远远不够。应要求学生画出简单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培养学生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做到“心有成图”、得心应手。
  对于世界地图,要求粗线条勾勒,建立全球海陆分布模型;对于各地理分区,则要求模糊记忆其经纬度范围(如图1、图2)。
  对于中国地理,先教会学生画出轮廓(用几何图形分解法,如图3);再在轮廓图上画出中国主要的经纬线(图4);第三在轮廓图上补充我国主要山脉、地形区、等积温线、等降水量线等重要内容;第四模糊记忆中国各大地形区的经纬度范围。当学生按此步骤画图越来越熟练,各种地理信息就会定格在一定的地域中,并牢固地储存于大脑中形成清晰的“脑图”,中国地理的学习则会自然轻松、自信而高效。
  三、联想关—— 一图尽收
  在区域地图上尽情联想拓展,设计各种模拟题进行训练,以达到识图—析图—明图的复习效果。具体要求:①在区域上适当补充地理事物(地形、河流、等值线、城市、交通线等);②以高考试题难度命制试题;③试题联系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④适当关注区域热点和焦点问题;⑤按区域复习思维模式设计问题,先自然后人文地理,具体涉及: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地形、地质、河湖水文、自然带、土壤等);人文地理(人口与城市、工业与农业、交通、商业等);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现状、成因、危害、措施等);选考地理(旅游地理、灾害地理、环境保护等)。
  经过自己精心“包装”的区域地图,已经变得“有血有肉”,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一图尽收天下”的做法,可最大程度发挥地图在自然与人文地理中的纽带作用,在促使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Ⅰ: 据波斯湾地图(图6)设计如下问题:①区域定位,描述地理位置;②红海盐度为世界最高,分析原因;③曼德海峡表层的洋流流向及成因;④阿拉伯半岛上为什么多为无流国;⑤为何沙特阿拉伯西海岸的艾卜哈(红海沿岸城市)是著名的避暑胜地;⑥沙特阿拉伯近几年兴起圈圈农场,它是依靠抽取地下水灌溉而形成的,评价其发展的区位条件;⑦沙特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若在其西北内陆或东部沿海建厂,请比较各自的优势和劣势(2014年新课标全国1卷37题变式题);⑧埃及人口、城市、农业分布特点及原因;⑨评价埃及旅游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例Ⅱ:据恒河及孟加拉湾地图(图7)设计以下问题:①区域定位;②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成因及气象灾害;③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及成因;④图示区域恒河水文特征与“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恒河水文特征有什么区别(2011年全国2卷37题变式题);⑤乞拉朋齐为 “世界雨极”,分析原因;⑥说明恒河下游与印度河下游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并解析原因;⑦加尔各答是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分析其发展的有利区位;⑧印度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⑨尼泊尔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缺乏能源,分析该国地形、地势特点;评价该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
  复习中若要求每位学生将几十个微观地图都一一拓展、设计若干个问题,显然既浪费时间精力,又不能保证质量,此时应发挥集体群策群力作用,分工合作完成高难度作业。其做法是让每位学生集中精力负责3~5个区域地图,针对每幅图高标准、高质量地设计5~10个题目,再互相修正补充,并集中复印装订成册。这样,很短时间内,大家都拥有一本涵盖几乎所有区域、大容量、拓展版的高考模拟卷和区域地图集,通过以“地图为纽带、以点带面式”的区域地理复习,既可强化区域定位,又能明确“区分差异性、归纳共同性”的区域学习思路,同时也学会了区域利弊评价和探究优化发展模式,最终达到对学科内知识进行归纳、整合、拓展的能力,这本特殊图集对学生后期复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位地理实习教师课堂教学的剖析,发现其秉持的教学理念较先进、采用的教学方法较新颖,如导课、主干知识呈现、承转、例题设计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体现出同样的教材,不一样的诠释与思考。  关键词:地理图表;导入承转;课堂练习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来我校实习。笔者被她形式新颖的内容呈现,简洁纯净、干脆利索的语言表达以及工整规范的备课笔记等教学素养深深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包括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但是“灾害”就真正只有害吗?本文以气象灾害
摘要:本文通过不同角度的比较,归纳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方法,用区域差异思想审视世界海陆分布、审视地理工具的使用、审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陆地上不同尺度区域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差异提供思路。  关键词:区域差异思想;世界海陆分布;渗透  区域差异思想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别性,将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来理解地表”[1],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学科思想之一。“世界的海陆分布” 相关课程标准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借助“K学界”平台,将其链接到“谈天说地言人”公众号菜单栏,尝试由单一的课堂环境转向课堂与在线相结合的多元教学环境,由此服务于学生个性化、精准化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K学界”平台;自主学习  一、“K学界”平台及其功能  1.“K学界”平台的内涵  “K学界”平台是一个兼有PC端和移动端(智能手机App)双重应用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其在线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该平台秉承“
摘要:地理学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从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史教学的要求,地理学史在教科书的分布、呈现方式、教育教学意义,地理学史的使用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地理学史;地理教科书;渗透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地理学史是研究地理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地理学学科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1]。地理学史是重要的教育要素,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当地时间2013年5月29日,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再现“曼哈顿悬日”美景(图1)。曼哈顿悬日(Manhattanhenge)是指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出现的自然现象,由于曼哈顿街道大多呈棋盘式布局,在“曼哈顿悬日”出现时,曼哈顿每条特定朝向的街道都沐浴在落日余晖之下,时间长达15分钟。据此回答1~2题。  1.除5月29日外,日落时阳光洒满曼哈顿街道的壮观景象
支架式复习策略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复习方法,这里的支架类似于建筑工程中使用的“脚手架”。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各级各类支架,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各支架间的关联图示,进而使其熟练掌握地理特征及成因的复习方法。支架式复习策略强调逐渐减少教师指导成分,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目标,将监控学习和探索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  一、策略的提出依据  1.新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图”章节为例,结合近30年来地理教学大纲及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从教材内容选取、组织、呈现等角度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教材的变化,并从中获得启示。  关键词:教材内容选取;教材内容组织;教材内容呈现  一、 教材内容选取紧跟课标要求  1.丰富科学,突出活动教学  表1是不同时期地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地图”部分知识点的要求,1992年的教学大纲对每个知识要点进一步规定了具体要点
2012年秋季以来,福州市以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文简称“新义标”)为依据,采用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本文所列举的教材案例均为人教版)开展教学活动。新义标对“课程性质”的修订,保留区域性、综合性这两个独特的特征,增加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本文简称“三性”)等特征。地理课程性质“五性”的变化,决定了学习评价、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一、内容分析:三个视角,统筹落实“新义标”
1.什么是可燃冰  可燃冰(化学式CH4·8H2O),学名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