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务必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生活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使小学数学教学更有生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生活化”是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所谓“数学生活化”,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經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从数学的需要出发,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是我们的先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起来的,这些知识是数学中的经典。如果教材以结论的形式出现静态的数学知识,缺少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给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造成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就需要创设一个与知识联系的生活情境辅助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
二、理解生活情境,还数学课堂本色
数学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就是数学。不能让数学在“数学生活化”中迷失了数学课的本质。
在教学第七册“条形统计图”时,我出示了2002年,世界五个城市申办世界博览会,我国上海获得主办权,人们欢呼鼓舞的挂图,可挂图一出现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
生1:这是在哪儿?
生2:有五星红旗。
生3: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
上课出现这样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出示挂图的目的只是引入统计教学的情境,可学生的这些发现与本课的教学无任何关系。新课改倡导“数学生活化”,但生活中的有些内容并不是我们数学应该教学的内容。在出示条形统计图后,你
还能提出哪些问题?除了提出上海比巴黎的票数多,莫斯科比巴黎的票数少这样的问题外,还有人提出了巴黎和莫斯科一共有多少票。上海取得举办权,与巴黎和莫斯科一共有多少票没有关系,这些生活问题在这儿就不需要。
可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来,就必须先赋予这一情境以教学意义,情境只有为数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好情境。数学课首先要为数学学习服务,创设的情境生活化后,还必须进行一番数学化的深加工,教学活力来自充满生命气息的生活世界。同时,我们又要善于改造生活原生态为数学教学所用,使生活情境具有清晰而丰富的数学教学意义,还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
三、运用数学知识,探讨生活未知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老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估算:妈妈一行11人旅游,现在要买11瓶矿泉水,每瓶1元2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算出10元(10乘1等10元)。此时,有个同学说:“10元钱买不回11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也解决了生活中未知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用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假如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来铺地,大约需要多少块?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面积计算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四、服务现实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小学生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数学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物;教学“步测”后,要求学生用步测的方法测出自己家到学校的大约距离。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用数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教“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计算装修房间所需要地板及钱数。于是学生必须对房间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再到市场了解
地板的尺寸规格及单价,然后再进行计算。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既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又如,在教学百分数后,可组织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银行进行存款、取款,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使学生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计算利息的方法以及打折商品的总价计算方法,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用数学的方法去调查和推断社会现象。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后,可组织学生前往工厂、机关、居委会等调查具有大学、中学、小学学历的人数,认真进行分析,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数字进行比较,得出我国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现实,让学生感到我们必须进行不懈地努力,才能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荷兰数学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老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小学数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生活化”是轮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所谓“数学生活化”,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經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从数学的需要出发,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是我们的先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起来的,这些知识是数学中的经典。如果教材以结论的形式出现静态的数学知识,缺少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给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造成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就需要创设一个与知识联系的生活情境辅助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
二、理解生活情境,还数学课堂本色
数学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就是数学。不能让数学在“数学生活化”中迷失了数学课的本质。
在教学第七册“条形统计图”时,我出示了2002年,世界五个城市申办世界博览会,我国上海获得主办权,人们欢呼鼓舞的挂图,可挂图一出现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
生1:这是在哪儿?
生2:有五星红旗。
生3: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
上课出现这样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出示挂图的目的只是引入统计教学的情境,可学生的这些发现与本课的教学无任何关系。新课改倡导“数学生活化”,但生活中的有些内容并不是我们数学应该教学的内容。在出示条形统计图后,你
还能提出哪些问题?除了提出上海比巴黎的票数多,莫斯科比巴黎的票数少这样的问题外,还有人提出了巴黎和莫斯科一共有多少票。上海取得举办权,与巴黎和莫斯科一共有多少票没有关系,这些生活问题在这儿就不需要。
可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来,就必须先赋予这一情境以教学意义,情境只有为数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好情境。数学课首先要为数学学习服务,创设的情境生活化后,还必须进行一番数学化的深加工,教学活力来自充满生命气息的生活世界。同时,我们又要善于改造生活原生态为数学教学所用,使生活情境具有清晰而丰富的数学教学意义,还要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
三、运用数学知识,探讨生活未知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老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在教学“乘法估算”时,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估算:妈妈一行11人旅游,现在要买11瓶矿泉水,每瓶1元2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算出10元(10乘1等10元)。此时,有个同学说:“10元钱买不回11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也解决了生活中未知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用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假如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来铺地,大约需要多少块?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面积计算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四、服务现实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小学生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数学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和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事物;教学“步测”后,要求学生用步测的方法测出自己家到学校的大约距离。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用数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教“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计算装修房间所需要地板及钱数。于是学生必须对房间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再到市场了解
地板的尺寸规格及单价,然后再进行计算。通过这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学生兴趣倍增,既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数学又回到了现实生活。又如,在教学百分数后,可组织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银行进行存款、取款,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使学生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计算利息的方法以及打折商品的总价计算方法,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用数学的方法去调查和推断社会现象。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后,可组织学生前往工厂、机关、居委会等调查具有大学、中学、小学学历的人数,认真进行分析,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数字进行比较,得出我国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现实,让学生感到我们必须进行不懈地努力,才能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荷兰数学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老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小学数学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