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风起,蟹脚痒。”又到了吃大闸蟹的季节。蟹有河蟹、海蟹、湖蟹之分,是营养丰富的食物。蟹肉中含15%左右的蛋白质,并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尤以钙、磷、铁和维生素A含量为优。蟹除作为美食外,还有一定的食疗作用。但营养学专家认为,在享受蟹肉美味的同时,还需注意吃蟹的安全与卫生。这里归结为吃蟹“一二三四五”。
一要:
煮透了再吃。由于河蟹生活在湖、河中,蟹体常被肺吸虫等寄生虫感染,所以在食前应先洗净,再放在已煮沸的笼屉或蒸锅内蒸煮半小时,以确保细菌、寄生虫等彻底杀灭。同时宜与姜末、醋同吃,既可增加蟹肉的鲜美味道,又有去寒、助消化的作用。
有吃醉蟹、炝蟹的习惯的人,这里给你提个醒:这种吃法很不卫生。在医学上,70%的浓度酒精具有杀菌的能力,可用于皮肤等消毒。而醉蟹、炝蟹所使用的白酒,其酒精浓度含量仅为50%~60%,并不具备杀菌能力,更无法消灭深藏在蟹体内部的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所以,蟹一定要煮透了再吃。
二不:
1.不吃死蟹。河蟹主要以水生动物尸体等为食,因此消化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致病菌和有毒物质。活蟹消化道的屏障能力较强,可将这些病菌等局限于胃肠道中。但蟹死亡后,这些细菌就会大量繁殖,并可扩散至蟹的其他部位,使蟹肉中的氨基酸等分解而产生多种有害物质及毒素,食用后会造成身体不适,极易引起食物中毒,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2.不与柿子同食。因柿子中含鞣酸,蟹肉富含蛋白,两者相遇可凝固为鞣酸蛋白,食之不易消化,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食物中毒现象;蟹与花生仁也不宜同食,因为花生仁的脂肪含量高达45%,油腻之物遇凉的食物易致腹泻。此外,蟹与泥鳅以及香瓜等也不宜同时食用。
三洗:
1.浸。将蟹放在缸、盆或大锅内,用淡盐水浸泡半小时左右,使之吐尽腹中污物。
2.刷。用旧牙刷将蟹腹、螯、肢脚的每一处于水中充分刷干净。刷螯上绒毛时,用左手捏住背壳,并让蟹的双螯,触及盆的边缘,使之夹住盆边,同时轻轻拉住,就可以顺利地用牙刷蘸水将绒毛刷净。
3.出粪。用左手捏住背壳,用右手将螃蟹的一只螯(如左螯)捏拢并揿到蟹口左侧,随即用左手食指压住,再将右螯如法处理,用左手大拇指压住。此时,用右手指甲将蟹脐盖从脐尖翻出,就可看见附着在蟹脐盖上的直肠中有一段黑色的东西,这就是蟹粪,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提住蟹脐盖根部向脐尖推挤,即可将蟹粪挤出,并趁其盖未闭合时,再浸入水中用牙刷将脐口的污物洗涮干净。
四除:
1.除蟹鳃。蟹鳃俗称棉絮,长在蟹体两侧,形如眉毛,呈条状排列,是蟹的呼吸器官,一般染有病菌和污物,吃时应先将之除去。
2.除蟹胃。通常讲的“蟹和尚”,位于蟹壳前半部,紧连蟹嘴;与蟹黄混在一起,形如三角形小包,其内有大量污泥、病菌,吃蟹时应除去。
3.除蟹心。位于蟹黄或蟹油中间,紧贴蟹胃,呈三角形,吃时应细心地把它除去。
4.除蟹肠。于蟹脐中间,呈条状,其内脏有黑色污泥和病菌,在清洗或吃时应把它除去。
五不宜:
1.肝炎患者不宜食螃蟹。肝炎病人由于胃粘膜水肿、胆汁分泌失常、消化机能减退,而蟹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易吸收,易使食物滞留肠道中腐败,往往造成消化不良和腹胀、恶心、呕吐,甚至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加剧病情。
2.心血管病人不宜吃螃蟹。螃蟹含胆固醇较高,每100克蟹肉和蟹黄中,分别含235毫克与460毫克。冠心病、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的患者,食用这类食物,会引致胆固醇增高,加重心血管病的发展,因而应少吃或不吃螃蟹(尤其是蟹黄)。
3.过敏体质的人不宜吃螃蟹。因为此类人吃蟹后,蟹体中特异蛋白通过肠壁进入肌体而发生过敏反应,产生大量组织胺等,容易引起胃肠等平滑肌痉挛、血管性水肿,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的还会引起荨麻疹或哮喘。此外,患有皮炎、湿疹、癣病以及疮毒等皮肤病的人也要慎食,因为吃蟹可促使病情恶化。
4.患有胆道疾病的人不宜吃螃蟹。胆囊炎、胆结石的形成与体内胆固醇过多和代谢障碍有一定关系,食蟹易使病情复发或加重。
5.孕妇宜少吃或不吃螃蟹。因蟹有散血的作用,孕妇食后易产生流产等后果。中医认为,某些水产品有活血软坚的作用,食用后对早期妊娠会造成出血、流产。螃蟹虽然味道鲜美,但其性寒凉,有活血祛淤之功,故食之对孕妇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