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年代法国的报纸文学与商业革命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36年7月1日,巴黎出现两份售价仅为5生丁的报纸。埃米尔•德•吉拉丹(1806-1881)的《新闻报》和阿尔芒•迪塔克的《世纪报》。《新闻报》和《世纪报》年订费为40法郎,只有其他报纸的1/3到1/4,它们受到读者欢迎,发行量直线上升,成为最早获得成功的法国廉价报纸。就创办者的名气而言,德•吉拉丹要远远大于迪塔克,但是后者的《世纪报》更为成功,销量领先于《新闻报》。迪塔克将人情味故事、浪漫文学和政治完美结合了起来。
  埃米尔•德•吉拉丹,人称“通俗报界的拿破仑”。他是亚历山大•德•吉拉丹伯爵和一名律师之女的私生子,1827年出版自传体小说《埃米尔》,1828年创办他的第一份出版物《贼》,这是一份艺术和科学评论月刊。不久,他就成为巴黎社交界要人,出版事业也一帆风顺。1831年创办的《有益知识杂志》行销12万份,1834年出版的《法国年鉴》售出100万本。
  德•吉拉丹1831年娶女作家德尔菲娜•盖伊,1834年当选下议院议员。然而他的最大成就是1836年创办《新闻报》,并在其后20年中担任主编。他和《国民报》发行人卡雷尔发生私人和政治方面的争执,于是按照惯例在1836年7月22日进行决斗。双方同时开枪,德•吉拉丹大腿中弹,却击中了对手腹股沟,并造成了致命伤。有法国学者认为,决斗是一种社会和解方式,一度是法庭之外解决诽谤争执的有效方式;而德•吉拉丹夺去卡雷尔的生命,象征新报业战胜了旧报业。
  德•吉拉丹的政治态度随公众舆论的变化而变化。他属于中产阶级保守派,偶尔显露出进步倾向。1839年他由于国籍不明失去议员资格,1842年重新当选。1848年,他规劝路易•菲利普退位并将摄政权交给其妻奥尔良女公爵。他最初支持第二共和国(1848-1851),在1848年6月起义后被秘密关押10天,转而支持路易—拿破仑,但后来成为拿破仑三世的反对者,于1851年底被流放比利时。第二帝国(1852-1870)时期,他继续摇摆不定。1862年他将停刊的《新闻报》复活,并担任主编至1866年。1866-1870年主编《自由报》(La Liberté)。1872年买下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小日报》(Petit Journal)(50万份)。1874年他主编《法兰西报》(La France),将其发行量提高到6万份,并开辟了最早的体育专栏。以上二报在1877年共和派大获全胜的选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闻报》和《世纪报》的风格大同小异,并且在内容和经营方面与《纽约太阳报》和《纽约先驱报》相似:减少政治新闻和言论,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和法院新闻,以及有关卫生、健康、食品、服装、家庭等方面的知识性、实用性信息;打破法国报纸常规,主要通过广告费而不是订费来维系报纸,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40~50%,接近于现代报纸,由此引发了法国新闻界的一场革命。1838年,《新闻报》第四版的广告以全年15万法郎承包出去,1845年涨到30万法郎。但与美国和英国报纸不同的是,这两份廉价报纸具有相对鲜明的政治立场,并且大大发展了法国报刊与文学的传统联系。《新闻报》是保守派的喉舌,《世纪报》则支持共和派的事业。第二帝国一度不允许共和派报纸存在,《世纪报》在争取下层中产阶级方面着力甚多。
  如前所述,法国报纸的文学传统通过18世纪晚期《论辩报》头版下方最早刊登戏剧批评的feuilleton(横亘版面的文学栏)这种样式固定下来。在整个19世纪,feuilleton成了报纸这座“大厦”的“底层大厅”。到1830年,巴黎人口已达约63万,虽然其中只有一半人识字,但是他们多为戏剧批评的如饥似渴的读者。而文学和政治通过feuilleton巧妙地连接起来,feuilleton成为探视人们的社会和政治态度的主要公共论坛。当时戏剧形式正在发生主要改变:在正统剧院,新古典朗诵剧受到面向大众的浪漫主义韵文悲剧的挑战并被取代;街头剧院发挥了文化含量较低、但不仅是娱乐的功能。feuilleton的题材从戏剧批评扩大到社交新闻、艺术和政治。圣伯夫的《礼拜一》最初作为feuilleton刊登在一系列报纸上,然后他从自由主义的《立宪主义者报》转投官方的《普遍箴言报》,再转投反对派的《时报》。巴尔扎克在1830年与德•吉拉丹等人共同编辑的报纸《政治专栏报》中有feuilleton一词。
  《新闻报》和《世纪报》开创了法国通俗报业,它们与其他日报创造了法国文学新闻事业,通过市场竞争和契约关系,第一次利用feuilleton缔结了报纸与知名小说家的“神圣同盟”。受feuilleton形式的影响,小说家以难以置信的险情展开叙事,在每次连载的结尾设计出关子(悬念),形成了读者的期待心理。结果,历险题材的长篇小说以周或者月为长度全文刊登,它们也被称为feuilleton,实际上就是今人所说的小说连载。
  巴尔扎克是第一个在报纸上连载小说的。原先分为6个部分的《高老头》1834年在《巴黎评论》上分4期连载,次年结集成书。1836年10-11月,《老处女》分12期在《新闻报》上连载。从1843年到1837年底,《新闻报》发行量达2万份。甚至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也是在《巴黎评论》上连载的。巴尔扎克之后的付诸报纸的文学大师有弗雷德里克•苏利埃、大仲马、乔治•桑以及无与伦比的“通俗长篇小说之王”欧仁•苏。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描述了这座首都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现实的关联,反映了作者的共和主义和社会主义观点。它在《论辩报》上的连载从1842年6月19日持续到1843年10月,该报发行量从5000份上升到10000份,对销售的拉动超过巴尔扎克作品。此前,从1837年起第一个在《论辩报》上连载的小说是苏利埃的《魔鬼回忆录》。
  报刊与文学的联姻不但将一群潦倒文人造就成富翁,而且帮助制造了法国报纸发行量在19世纪后半期跃居世界第一的神话。《立宪主义者报》后来也变成官方报纸,1831年曾发行23000份,但是到1844年跌至3600份。韦龙博士拯救该报的诀窍是出价10万法郎击败《新闻报》,从1844年6月到1845年7月连载欧仁•苏的《流浪的犹太人》,《立宪主义者报》的发行量飙升到1846年的25000份。欧仁•苏在以后14年中按此标准获得稿费,激进派报刊誉之为大仲马的头号对手。保守派作家大仲马当时报酬最高,年收入近20万法郎。而当时工人日薪为2法郎,普通写手的每行稿费在75生丁到1法郎之间。欧仁•苏日后成为欧洲第一个报业巨头,曾拥有巴伐利亚王国的《南德意志报》等报刊。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报纸上大量登载的社会新闻激发了一些作家的创作灵感。司汤达在1830年出版的《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一角色,他的原型是报纸社会新闻栏一则真实故事的主要人物:一位名叫安托万•贝尔泰的神学院学生在弥撒中试图枪杀他的女保护人W夫人,1827年12月他被格勒诺布尔法院判处死刑。投机钻营、不择手段、厚颜无耻、忘恩负义这些习性被移植到了于连身上。从《红与黑》到下文所提及的19世纪其他作家的创作,可以看出法国新闻事业与文学事业的孪生关系。
  抽文:《新闻报》和《世纪报》开创了法国通俗报业,它们与其他日报创造了法国文学新闻事业,通过市场竞争和契约关系,第一次利用feuilleton缔结了报纸与知名小说家的“神圣同盟”。
其他文献
首先让我做个假设:如果梅贻琦先生穿越时空来到今天,身为一位大学校长,他将如何管理一所大学?或者换个说法,作为一个卓越的教育家,他将如何在追求数量的时代里,造就有质量的人?为了解答这个虚拟问题,有必要整理一下梅贻琦先生的教育理念。  他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实用的,同时又是超越实用的。他所定下的清华大学教育方针,可谓简洁之至,即“造就专门人才,以供社会建设之用”。与此关联的是,他很看重学校对学生的职业指
期刊
1909年8月,游美学务处(清华前身)在北京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这里面,有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金邦正、梅贻琦,还有化学家张子高(张准)、生物学家秉志等人。  游美学务处是清政府专设的选派留美学生的机构。《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的赔款,后来美国又将一千多万美元逐年退还,用以选派中国学生到美留学。  这
期刊
自由、独立之现代之风骨,在大学精神衰微的当代,仍是一个教育古国的大学之道和文明之光。大师云集,学术灿然,人才辈出,清华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辉煌的坐标。1929年,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纪念碑,铭文里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清华人的精神、风骨的形成,伴随着中国政治、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激变;考察它形成的情境和路径,正是百年中国不绝如缕的人文源流和现代梦想。
期刊
收回利权而创招商局,诚恐官办难久,海警易停,则分商包办可也。——汤寿潜    1910年8月23日,群情高涨的浙江保路绅民被来自北京的一道上谕彻底激怒了,在他们眼里十分勤勉、称职的浙路公司总理(总经理)汤寿潜,竟然被清廷严词革职了。    在担任浙路公司总理之前,汤寿潜早已作为东南互保的筹划者和立宪运动的领袖而名动天下。在清廷的眼里,他一直是个棘手的角色,因为他总是站在江浙绅民一方,事无巨细都与清
期刊
2000年的一天,英格兰东北部诺森伯兰郡阿伦维克镇巴特书店的店主曼利(Manley)先生在翻开一箱旧书时,被箱底“一张折叠起来的硬纸片”吸引了,他打开它,发现那是一张红色的旧海报,印着五个单词:“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静,坚持向前)”,单词的上面是一顶王冠。    曼利先生不知道这张海报的来历,他把它拿给妻子看,俩人都认为它非常棒并且决定把它张贴在书店中。很多人看到这
期刊
2010年夏日的一个清晨,邓惠双老人推开木门,挪着小脚,走上了屋后的青石板路。山上几天前下了场雨,有点凉意,路边的指甲花开出一丛丛粉红色的花朵,再往前有几个大石包,上面的菩萨,邓惠双是再熟悉不过了。    黄金村八组坐落在四川省丹棱县城以西一个小丘陵上,小地名叫郑山,村里有几块硕大的石包,上面雕刻着一龛龛不知年代的佛像。邓惠双还记得,六十年前她从邻村嫁到这里,那些菩萨的眼睛、鼻子还清清楚楚,不知何
期刊
1946年10月10日,静寂荒凉的清华园,一下子热闹起来。自从1937年秋离开秀美的清华园,师生们再度聚首于此,举办复校开学典礼。  自从5月份着手复员,至10月开学,五个月中,西南联大三校师生及眷属四五千人,间关万里,自西南边陲迁回平津,清华师生有二千左右。六年前,他们的校长梅贻琦曾把清华比喻作风雨飘摇之秋的一艘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驾驶者唯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此时虽有长夜漫漫之感,但相信不久
期刊
维基解密是新生事物,但是人类对秘密的渴望及探求却不是。根据古希腊传说,迈达斯国王的理发师看到国王长着一双驴耳朵的时候,无法承担独自保存秘密的压力,跑到河边芦苇丛旁边挖了个洞将这个秘密讲出来,每当风吹过,芦苇都会说出这个秘密。  大权在握者都倾向于如迈达斯那样,将一些问题,尤其是关于军事、外交的问题保密。但是几个世纪以来,也一直有如朱利安阿桑奇那样的人,认为保密本身是错误的。没有哪一方获得了决定性的
期刊
中国正进入一个纷乱的变革年代。共和与立宪,尊孔与废经,新文化与旧道德,一场又一场交锋与论战接踵而至,在清华园里也掀起阵阵涟漪。昔日同窗好友,因吾道不同各行其路,最终形同陌路,乃至反目成仇。  1981年,垂垂老矣的浦薛凤开始在台湾《传记文学》上回忆青春岁月:“那时清华学校的国文老师是赵瑞侯,他曾对人说过:‘我一生教过的学生不下万人,但真正让我得意的门生,只有四人。’”  浦薛凤是清华辛酉级(192
期刊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1945.9 穆旦:《森林之歌——祭野人山死难的兵士》  1941年10月30日,西南联大昆华工校二楼大教室。许渊冲第一次有了生离死别的感觉。当学生代表、低他一级的学妹林同珠带领大家合唱“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the happier we’ll be”。往常平淡无奇的学生生涯顿时显得熠熠生辉、格外亲切。多年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