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巡视员朱三平:
农家书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湖南省自2006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以来,到目前全省所辖14个地(州)市、122个县(市、区) 共建农家书屋43835个,提前完成建设任务。
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在政策指导、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湖南省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把农家书屋工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经过6年的发展,农家书屋扎根三湘大地,真正服务于农家。
在“鱼米之乡”湖南,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农民的致富课堂、农村的文化殿堂、学生的第二课堂。
《农家书屋》:请您从思想认识、政策措施、实施过程等方面,谈谈湖南省是如何推动并建设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
朱三平:湖南省在2006年试点建设200家农家书屋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考评责任制,明确了责任主体,量化了工作任务,制定了考核标准,实行月调度、年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我们坚持立足农村实际,综合考虑行政村分布状况及经济、文化现状等因素,因地制宜,把农家书屋建在村部、村级活动中心、村小学、祠堂或农家商店、农民文化户等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在国家要求每个农家书屋2万元的配置标准上,省市各级还分别给予资金支持。采取村支两委推荐、县市区批准、集中培训后挂牌上岗的做法,选配了一大批有一定文化层次、责任心强、素质较高的热心人士,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为调动管理员的积极性,各地对先进书屋和优秀管理员实行奖励,通过新闻媒体对先进典型进行大力的宣传。
《农家书屋》 :湖南省农家书屋建设,是如何与时俱进顺应新农村建设和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的?
朱三平: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初期,我们就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全省相继出台了《农家书屋管理规定》、《农家书屋管理员制度》、《农家书屋借阅制度》等相关制度;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乡村基层组织也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出版物借阅意见反馈制度,为出版物的采购和更新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引导农民读好书用好书,我们将全民阅读活动与农家书屋阅读活动紧密结合,开展知识讲座、读书征文、新型农民培训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有一技之长或有较高威望而乐于行事的农户为中心,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因地制宜,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作家和文艺单位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以农家书屋建设发展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创作了《书香满农家》、《我们的老公都变乖了》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和小品、歌曲等文艺节目,在当地巡回演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也增强了农家书屋的吸引力。
《农家书屋》:湖南省在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形成哪些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模式?
朱三平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涉及面广,投资总额大,而且后续运行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我省坚持在投入上不搞 “一刀切”,在确立前期建设配套投入标准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各级财政设立农家书屋维护管理经费、出版物更新经费和工作经费,并与配套专项经费一起列入财政预算”,确立了政府投入的主体地位,为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后续建设和管理服务,巩固和发展农家书屋建设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引导和鼓励农家书屋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各地积极发展了一大批与商业活动相融相生的农家书屋,带旺了人气,带火了生意;有的村以其它方式适当补偿农家书屋运行经费及管理员报酬,鼓励农家书屋逐步发展成为“农村图书馆”,鼓励管理员成为“文化专业户”,并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继续投入书屋建设,既解决了后续投入问题,又破解了管理员的报酬难题。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社会捐助投入办法,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共建农家书屋,政府投入型、企业捐助型、部门帮扶型、上级援建型、名人冠名型等各种类型并存,形成了长效扶持机制,有效解决了维护管理、图书更新等问题,增强了农家书屋活力。
《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在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发展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朱三平:农家书屋的建设,激发了农民群众用知识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推动了农民致富创业和社会就业,成了农村的“致富屋”、“黄金屋”,很多人的命运由此改变。农家书屋还弥补了长期以来农村文化贫乏的现状,引领农民群众自觉摒弃过去的低级娱乐方式,过去的一些 “麻将村”,自从有了农家书屋后,打麻将的人少了,学实用技术、学保健知识的人多了,村风也越来越文明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村民自发组织了农民夜校、秧歌队、腰鼓队、篮球队、龙灯队……几乎每个村都有它特色的业余文化生活。
农家书屋为农民群众提供了释疑解惑的平台,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同时,也解决了在外打工家长的后顾之忧,一些农家书屋的管理员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到书屋看书学习,并兼任辅导老师,把书屋建成了孩子们读书学习的“第二课堂”和知识乐园。
农家书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湖南省自2006年试点建设农家书屋以来,到目前全省所辖14个地(州)市、122个县(市、区) 共建农家书屋43835个,提前完成建设任务。
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在政策指导、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湖南省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把农家书屋工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经过6年的发展,农家书屋扎根三湘大地,真正服务于农家。
在“鱼米之乡”湖南,农家书屋已经成为农民的致富课堂、农村的文化殿堂、学生的第二课堂。
《农家书屋》:请您从思想认识、政策措施、实施过程等方面,谈谈湖南省是如何推动并建设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
朱三平:湖南省在2006年试点建设200家农家书屋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考评责任制,明确了责任主体,量化了工作任务,制定了考核标准,实行月调度、年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我们坚持立足农村实际,综合考虑行政村分布状况及经济、文化现状等因素,因地制宜,把农家书屋建在村部、村级活动中心、村小学、祠堂或农家商店、农民文化户等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在国家要求每个农家书屋2万元的配置标准上,省市各级还分别给予资金支持。采取村支两委推荐、县市区批准、集中培训后挂牌上岗的做法,选配了一大批有一定文化层次、责任心强、素质较高的热心人士,担任农家书屋管理员。为调动管理员的积极性,各地对先进书屋和优秀管理员实行奖励,通过新闻媒体对先进典型进行大力的宣传。
《农家书屋》 :湖南省农家书屋建设,是如何与时俱进顺应新农村建设和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的?
朱三平: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初期,我们就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全省相继出台了《农家书屋管理规定》、《农家书屋管理员制度》、《农家书屋借阅制度》等相关制度;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乡村基层组织也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出版物借阅意见反馈制度,为出版物的采购和更新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引导农民读好书用好书,我们将全民阅读活动与农家书屋阅读活动紧密结合,开展知识讲座、读书征文、新型农民培训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有一技之长或有较高威望而乐于行事的农户为中心,结合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因地制宜,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作家和文艺单位深入农村体验生活,以农家书屋建设发展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创作了《书香满农家》、《我们的老公都变乖了》等一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和小品、歌曲等文艺节目,在当地巡回演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也增强了农家书屋的吸引力。
《农家书屋》:湖南省在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形成哪些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模式?
朱三平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涉及面广,投资总额大,而且后续运行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我省坚持在投入上不搞 “一刀切”,在确立前期建设配套投入标准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各级财政设立农家书屋维护管理经费、出版物更新经费和工作经费,并与配套专项经费一起列入财政预算”,确立了政府投入的主体地位,为推动农家书屋工程后续建设和管理服务,巩固和发展农家书屋建设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引导和鼓励农家书屋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各地积极发展了一大批与商业活动相融相生的农家书屋,带旺了人气,带火了生意;有的村以其它方式适当补偿农家书屋运行经费及管理员报酬,鼓励农家书屋逐步发展成为“农村图书馆”,鼓励管理员成为“文化专业户”,并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继续投入书屋建设,既解决了后续投入问题,又破解了管理员的报酬难题。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社会捐助投入办法,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共建农家书屋,政府投入型、企业捐助型、部门帮扶型、上级援建型、名人冠名型等各种类型并存,形成了长效扶持机制,有效解决了维护管理、图书更新等问题,增强了农家书屋活力。
《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在新农村建设和“三农”发展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朱三平:农家书屋的建设,激发了农民群众用知识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推动了农民致富创业和社会就业,成了农村的“致富屋”、“黄金屋”,很多人的命运由此改变。农家书屋还弥补了长期以来农村文化贫乏的现状,引领农民群众自觉摒弃过去的低级娱乐方式,过去的一些 “麻将村”,自从有了农家书屋后,打麻将的人少了,学实用技术、学保健知识的人多了,村风也越来越文明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村民自发组织了农民夜校、秧歌队、腰鼓队、篮球队、龙灯队……几乎每个村都有它特色的业余文化生活。
农家书屋为农民群众提供了释疑解惑的平台,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同时,也解决了在外打工家长的后顾之忧,一些农家书屋的管理员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到书屋看书学习,并兼任辅导老师,把书屋建成了孩子们读书学习的“第二课堂”和知识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