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教材部分注释注音商榷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概是由于编者的疏忽,或者审查不严的原因,现行语文出版社版初语教材中的一些注释、注音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有的注释、注音有误,有的该注音的地方却没有注音。由于笔者的知识、可查阅的工具书有限,拿不定主意,现提出来,切盼专家同仁予以指教,以免给以后的教学带来麻烦,给学生的学习造成混乱。
  1.七年级上册《陌上桑》一诗对“头上倭堕髻”中“倭”的注音为wǒ。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包括《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都没有这个读音,只有wō音,解释为:古时对日本的称呼。此处注音有误。
  2.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对“轼”的注释是:古代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登轼”呢?车前作扶手的横木能登吗?许多资料对“登轼”的翻译是:登上车前的横木。这就让我糊涂了,难道作扶手的横木很粗吗?这句话大概这样理解更为恰当:曹刿先是下车查看车轮印,然后登上车倚轼而望。
  3.七年级上册《戴震难师》一文对“难”字无注音,教参对此字也没有详细说明,似乎读nán和nàn都行,当读nán时作“为难”讲,当读nàn时,作“责难、问难”讲,这两种解释似乎都讲得通,但结合课文内容,我以为应当选择nàn这个读音。
  4.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对“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焉”的注释是:这里相当于“呢”。笔者觉得此处注释不妥,“焉”作代词更为恰当。这句可翻译为“只能够在远处观看,却不能够靠近去玩弄它”。如果作“呢”讲,怎样翻译呢?笔者查阅资料得知,“焉”在古代汉语里作代词这种情况是很多的。由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445页有这样一句话:“句末的‘焉’如果意义很虚,不能再解释为代词就是语气词了”。由此看来,九年级上册《捕蛇者说》里对“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中“焉”的解释为“于此、从这里”也是不妥的。“焉”释为代词更为恰当,指代《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5.七年级下册《包拯》里“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位以遗权贵”一句中的“遗”,应该读wèi,意思是:赠送、赠给。但此处没有注音,也没有释义。而恰恰后一课《岳飞》一文中“吴蚧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以遗之”一句里“遗”字有注音,读wèi,解释为“赠送、赠给”。其实应该在前一课注音、释义。
  6.七年级下册《强项令》里对“强”字没有注音,只对“强项令”三字作了注释: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硬;项,脖子。对于“强”的读音,有许多专家都认为读jiàng,笔者认为读qiáng更为恰当。读qiáng时,表示“刚强有力”,在本文中指脖子硬,性格倔强。读jiàng表示“刚强不屈,固执”,那么“项”字就显得多余了。
  7.《强项令》里“军士吏被甲、锐兵刀,彀弓驽,持满与”八年级下册《细柳营》里“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中的“被”字,均没有注音,到底读pī还是读bèi呢?笔者查阅了《辞源》:被,从衣皮音,有“披”、“覆盖”等意。因此,笔者认为读pī较准确。还有像《陈涉世家》里的“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字同样如此,读pī。
  8.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注释是: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也就是无事可做的人,有“清闲”的意思,难道仅仅是“清闲”就能够领略到如此月色之美境?显然不是,联系全文及写作背景,应把它解释为“闲情逸致”更准确,更符合意境,更符合苏轼愤世嫉俗和飘逸旷达的性格。
  9.九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对“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三夫”的注释为:三个人。笔者认为此处的解释不妥,查阅了一些资料,在古代汉语中“三”、“九”通常都是虚指,不表示实数。如:“三教九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都表示概数。因此,这里的“三”理解为表示概数的“几”较恰当,这句话可译为:“于是愚公就率领家中能够挑担的几个人。”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也不能保证不出一点差错,但笔者希望今后的教材编修工作应更加深思慎取,一丝不苟,尽最大可能避免各种瑕疵的产生,因为教材不同于一般的书籍。
  (作者单位:道真县平模中学)
其他文献
本人非教育界知名人士,今天却要对高考作文题发表几句看法。  虽然2008年高考早已落下帷幕,但人们对高考试题特别是作文题优劣得失的评价声,依然是彼伏此起,不绝于耳;由于评价的角度不同,标准不一,以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评论之前,先要确定一个标准。那么,评价高考作文题的标准应有哪些要求呢?我认为第一是它的公平性。所谓公平性是指大家共同站在一个起点上,没有谁能够有侥幸的优势。也就是:一要保证让考生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作者46岁被贬黄州时所做。苏轼空有满腹才华,不被朝廷重用,内心凄凉,无处排遣,来游赤壁无非是借古人之事消胸中之块垒。他当时所游赤壁乃是赤
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之花”。中国戏曲博大精深,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包含精美的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戏曲引入课堂,唱一唱戏曲,对语文学习有特别的效果和作用。  唱一唱戏曲,可以活跃气氛。很多学生抱怨语文课比较沉闷,其中有教师不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因素。在语文课上唱一唱歌,无疑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是由音乐的特点决定的。而戏曲是音
如果稍加留意,我们便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古文中涉及到的文学体裁里,有不少名称虽完全相同,但内涵迥异。分属不同种类的文体。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中认真辨析、准确把握,以免相互混同,影响对不同文体的理解。下面将中学语文古文文体知识中涉及到的几组名同实异的古代文体分别做一辨析。    一、传①指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也叫传记,如《柳敬亭传》《张衡传》。②叙述历史故事的作品(多用作小说名称),如《水浒
最近,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讲的是《病梅馆记》。课上,我围绕题目设置了四个问题,问题环环相扣,分析比较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颇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味道,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有一种畅快淋漓的释放感,特别引以为自豪的是课堂布局的精巧与新颖。这自然也得到了在场领导与同行的一致好评。  我带着尚留余温的成功感走进了“韩特”(特级教师韩守宏老师)的办公室,想单独地听听他对那堂课的评价。他用有“韩特”特色的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应是“实”与“活”的统一,他强调语文课的基本训练既要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又要生动活泼、不拘一格。今天看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语文教师依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问”。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各种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共同组成了课堂教学的问题环境。良好的问题环境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呢?笔者认为:问题的设置应把握好“五度”,即法度、信度、深度、梯度和密度。    一、遵循“法度”    所谓“法度”,就是以大纲为
这是《鸿门宴》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分析人物形象。我首先说:“《鸿门宴》是个大舞台,谁是演技最高超的演员?谁是演技最不过关的演员?谁是操作难度最大的演员?幕后导演又是谁?现在要进行奥斯卡评选,请各位评委发表意见。”当四个问题一抛出,教室中立即弥漫着惊奇兴奋的情绪,作为教师的我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参与的热情。  “刘邦的演技最高超。”一个学生急不可耐地说。  “从哪里可以看出?”  “他随机应变,善拢人心。
美国社会学家特纳认为:“冲突即指各派之间直接的和公开的旨在遏制各自对手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学校、课堂是置身于社会之内的,它们作为社会的次级系统,也有着这样那样的冲
人们通常认为,金钱是提升动力、敬业度、工作满意度和绩效的有效工具。然而一些公司却发现,有时增加工资或提供丰厚的奖金不足以改善这些问题,组织绩效仍无法得到有力提升。有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