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单亲家庭幼儿往往存在着抑郁、冷漠、怯懦自卑、狭隘自私、自控能力差、易走极端等心理问题和行为。家庭环境是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单亲家庭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可分为父或母单亲家庭、隔代家庭和再婚家庭三类。为使这些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是两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单亲家庭幼儿 心理问题 家庭环境 幼儿园
由于近几十年来离异者不断增多,加上父母一方的意外亡故,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子女也成为当今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最新一项调查,我国的单亲家庭幼儿已占全国幼儿总人数的6.8%。在幼儿园,经常会遇到不少单亲家庭的幼儿。如何对这些单亲家庭的幼儿进行教育,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迫切而突出的现实课题。本文拟对他们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作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一、 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家庭变故,尤其是父母离异,会对幼儿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困扰,形成与一般家庭孩子不同的心态,其在认知水平及人格方面往往表现出较多的缺陷,其心理还会表现出一些消极的不良情绪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抑郁,冷漠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特别是重新组建家庭之后,某些孩子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性格上孤独、冷漠、早熟。在园表现为:人际交往上不合群,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对人有戒备心理,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常大起大落,恐惧、焦虑、忧郁、悲伤,情感脆弱,多愁善感。
(二)怯懦自卑,狭隘自私
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被拒绝感。表现为脆弱、不自信。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他们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经常自卑自责,消极地看待自己,害怕困难,不作任何努力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的目标。有的孩子又过于敏感、好胜,什么都要超过别人,嫉妒心重。
(三)自控能力差,易走极端
由于家庭的缺损,单亲家庭的幼儿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总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用冷漠、嘲讽、残酷的眼光来看待他,对身边发生的与其有关无关的事件总是极为关注,甚至出现“受害妄想症”,时刻处于警觉自卫的心理状态中。单亲家庭孩子自控能力差,爱发脾气或烦躁不安,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也有的孩子道德分辨能力不强,盲目模仿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强、骂人、说谎、影响课堂纪律等。
单亲家庭幼儿之所以产生上述种种心理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单亲家庭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可分为父或母单亲家庭、隔代家庭和再婚家庭三类。
1.父或母单亲家庭环境 单亲孩子的不断出现,大多是因为父母离异造成的。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听到或看到父母之间的吵闹、打骂,更有甚者在父母离婚之前,孩子早就跟其中一方生活。父母离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被父母遗弃”的创伤,一些孩子甚至从自己身上寻找父母离婚的原因,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原故而导致父母离异(在家庭不和直至离婚的这段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关注的焦点是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问题),从而给他们心灵上留下“自责”的阴影。不论孩子在父母离婚后跟哪一方生活在一起,单亲家庭的事实都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环境中,父母的爱只有一方是实实在在的,而来自另一方的爱只能靠孩子自己“感觉”得到。
2、隔代家庭环境 有一些离异的孩子日常是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形成隔代抚养。隔代抚养是培养冷漠和偏激的温床,没有父母在一起生活,孩子就会幻觉自己像孙悟空那样是从“石头缝”中蹦出来的,“根”的感觉没有了,每天生活如浮萍一般,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影响着他们,而隔代家庭使孩子跟成年人的心理距离拉大,他们会感到无助。
隔代亲情具有相当强烈的依附性。在祖辈们看来,孙辈的“不幸”是家庭人伦中的“债”,由他们来“偿还”,因而他们对孙辈就会倍加呵护——在物质上的满足甚至奢侈,在精神上的娇惯与溺爱;而孙辈在感情上对祖辈的依附性很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几乎是孩子情感关系中的唯一依托。表面上孩子生活在一个很自由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满意度”很高,但是由于这种家庭环境的特殊性,隔代亲情不能满足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需要。
3、再婚家庭环境 大多数情况下,离婚的双方会重新组合各自的家庭,我们可称之为再婚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亲情也被重新“分配”。孩子对新家庭中自己能得到多少爱,很没有把握。随着父母的再婚,在孩子看来“仅存”的那一半爱也马上要失去,孩子担心自己的亲生父母不会再爱他,继父(母)对他的态度如何,怎样在新的家庭里生活下去,还会不会有人给他买他喜欢的玩具和好看的图书,还会不会有新衣服穿,能不能有一盒像班里其他孩子一样的彩笔等等。这些在成人眼里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孩子却认为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事件。由于家庭发生了变化,孩子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吵着向大人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紧张担心地观望着。对继父(母)的态度也很敏感,往往不把自己和其他的孩子放在一个水平线上看。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和进取心。
二、 单亲家庭幼儿的教育策略
单亲家庭幼儿的成长与教育现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仅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从目前来看,需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两个方面来入手。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长环境。对单亲幼儿的家庭来说,需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改变或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1、重视幼儿的感受,让孩子勇于面对现实。研究表明,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孩子常常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父母婚变,家庭往往是战场,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其实,孩子是敏感的,会感受家庭的变化。家长要调整思想认识和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企图隐瞒发生了什么,那样会增加他的不安,失去对大人的信任。作为家庭的一员,他有权利知道家庭破裂的事实。坦然、真诚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告诉他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这种生活和原来相比会有一些不同,你们需要做一些调整来适应;你们还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你们共同努力去克服。但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爸爸妈妈都像以前一样爱他,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
孩子了解了其所面临的现实后,要勇于让孩子承担责任,走向成熟。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不要为了弥补而过度补偿、溺爱,尤其是老人;不要因为孩子心灵上受到创伤就百般袒护。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或许会多些委屈,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锻炼的机会,更加自强自立、有胆识、有毅力,或许更能有勇气成就一番事业。
2、以身示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父母是孩子塑造自我的镜子。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要十分注意自身对孩子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及不负责任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经常带孩子去听音乐会,看书画展,和孩子一起做有趣的游戏等等,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以淡化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创伤。使孩子尽快地从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中走出来,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3、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是一种良好的矫治方法。为孩子创造机会,把小伙伴请进家里或让孩子投入到群体中去,更多地参加集体活动,享受与正常儿童共有的快乐。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经常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
4、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都是必不可少的,单亲家庭要努力去满足孩子对这两种爱的渴望。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不要把孩子做为报复对方的武器,要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方或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因此,最好不要硬性中断亲人之间的关系,抚养孩子的一方要允许孩子与另一方联系,不抚养的一方则要多来看望孩子,在对方来看孩子时,应提供最大的方便。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和离异的父(母)及其家庭亲属交往。在完整的双重的爱的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更健康、更活泼,思维想象格外健全。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5、不要向孩子控告对方的无情和不负责任。离婚使当事人双方结下很深的芥蒂,有些家长还会忍不住去说对方的坏话。“妈妈不要我们了”、“男人都是坏东西”之类的语言,这种诅咒传达给孩子,会让孩子从小对异性没有好感,长大以后用怀疑、憎恨、厌恶的眼光看待异性,人际关系很敏感,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其婚姻生活也不容易获得满足。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6-7 岁以后,会模仿同性家长的行为而形成自己这个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如果母亲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男性。如果是一个男孩子,他的行为就容易有女性化倾向,优柔寡断、扭捏狭隘、思虑过多等,这对孩子的一生是不利的。孩子需要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他们有自己探索和憧憬的权利,不要以自己所谓的“经验教训”来教授孩子,这样会对其未来产生消极影响。
(二)幼儿园教育
除过家庭,幼儿园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环境。特别是对单亲家庭的幼儿来说,幼儿园时期是其能否健康成长、摆脱因家庭剧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的关键阶段。因此,幼教工作者的责任重大。
1、要以爱来赢得单亲家庭幼儿的信任。西方哲学家雨果曾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用装满爱的心灵来对待幼儿,对幼儿富有同情心、体贴入微,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的行动指南。由于处于单亲家庭,孩子的内心普遍孤独,最渴望的就是爱,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在正面引导教育的同时,要在生活上多关心幼儿,学习上多帮助幼儿,感情上多亲近幼儿,思想上多开导幼儿,特别在人格上要平等善待幼儿。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比其他成人高得多,老师应该利用这个独特的优势,先悄悄地关注他们到底在意哪些事,喜欢什么。对他们犯错误要多一些宽容和帮助,减少一些责备,不要用“你有几个爸爸、妈妈”的话去伤害他们。老师不能嫌弃他们,要通过询问、抚摸、亲吻、拥抱、照料、关怀等手段向他们传递爱的信息,让他们深深感到虽然从父母那儿失去了一份爱,但仍能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份爱。老师要号召小朋友一起来和他游戏、玩耍、竞赛,让他成为小伙伴中的一员。
2、多进行家访,加强家长工作。家长对孩子情绪、性格上的影响大,帮助孩子先要帮助家长,才能最大意义上的帮助孩子。因此,要经常与这些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调节其对孩子不利的情绪,避免把孩子当做出气筒,避免孩子受到消极家庭氛围的影响,为孩子多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
3、积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现实。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都认为自己没爸爸(妈妈)了,担心这个“秘密”被别人发现,教师必须全面透彻地了解每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掌握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把握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在适时适地适度的前提下,对孩子讲讲父母离异的原因。如可以这样温和地说:“爸爸妈妈生活在一个家里很不开心,不得不分开来居住。虽然我们分开了,但你终究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我们还是很爱你的。”再跟他讲清父母已经离异,不会因为你的忧伤、胡闹、发脾气而又重新生活在一起,你只有好好地跟着他们当中的一方学习、游戏,才能让爸爸妈妈放心,这样对自己的身体、成长都有好处。
第四,多鼓励、多赏识。尽管离异家庭的孩子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他们也有许多闪光的地方。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在班上大力宣扬,扩大他在集体中的正面影响力,让其他孩子感受到离异家庭的孩子也都不错。如父母离异的丹丹小朋友,满嘴尽是脏话,这与她母亲常常骂人有关。作为老师,既不能改变她的环境,也不能评论其母亲,更不能呵斥丹丹:“不许这样说!”最好的办法是用赞赏的眼光去表扬她心灵手巧,乐于助人,抓住这个“切入点”,专门安排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让她去做,使她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再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去激励她,让她认为自己是个很有用、很好的孩子。这样,她自己也会想办法克服那些不文明的口头禅。
第五,增强抗挫力。离异家庭的孩子在他们的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就经历了父母离异的暴风骤雨,他们比别的孩子更早更多地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多了些成长的烦恼。教师更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意志力,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如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培养他们做事的自觉性,有时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设置一些小障碍、小困难,有意识地让他们去克服,培养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坚持力;有时还可以增加一些干扰做事情的诱惑力,看他们能不能战胜诱惑。如果他们能完成得很好,老师可以及时鼓励他们。
第六,强行制止法和消退法。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盲目冲动的种子”,单亲家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对一些易造成危险的行为,老师就必须强行制止,以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对发怒、打人等行为,可采用消极强化的“消退法”来纠正。老师先将他请入寝室,让他隔离现场,在寝室里冷静,在他完全冷静下来后,再对他进行耐心说服教育。
总之,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比较复杂,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尤为重要,这需要家长与幼儿园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方面付出更多的爱,花费更多的心血与精力,去教育他们,引导他们,感化他们,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享受与家庭健全孩子一样的温暖与关爱。
关键词单亲家庭幼儿 心理问题 家庭环境 幼儿园
由于近几十年来离异者不断增多,加上父母一方的意外亡故,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子女也成为当今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最新一项调查,我国的单亲家庭幼儿已占全国幼儿总人数的6.8%。在幼儿园,经常会遇到不少单亲家庭的幼儿。如何对这些单亲家庭的幼儿进行教育,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迫切而突出的现实课题。本文拟对他们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及教育策略作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一、 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家庭变故,尤其是父母离异,会对幼儿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困扰,形成与一般家庭孩子不同的心态,其在认知水平及人格方面往往表现出较多的缺陷,其心理还会表现出一些消极的不良情绪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抑郁,冷漠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特别是重新组建家庭之后,某些孩子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性格上孤独、冷漠、早熟。在园表现为:人际交往上不合群,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对人有戒备心理,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常大起大落,恐惧、焦虑、忧郁、悲伤,情感脆弱,多愁善感。
(二)怯懦自卑,狭隘自私
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被拒绝感。表现为脆弱、不自信。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他们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经常自卑自责,消极地看待自己,害怕困难,不作任何努力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的目标。有的孩子又过于敏感、好胜,什么都要超过别人,嫉妒心重。
(三)自控能力差,易走极端
由于家庭的缺损,单亲家庭的幼儿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总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用冷漠、嘲讽、残酷的眼光来看待他,对身边发生的与其有关无关的事件总是极为关注,甚至出现“受害妄想症”,时刻处于警觉自卫的心理状态中。单亲家庭孩子自控能力差,爱发脾气或烦躁不安,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也有的孩子道德分辨能力不强,盲目模仿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强、骂人、说谎、影响课堂纪律等。
单亲家庭幼儿之所以产生上述种种心理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单亲家庭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可分为父或母单亲家庭、隔代家庭和再婚家庭三类。
1.父或母单亲家庭环境 单亲孩子的不断出现,大多是因为父母离异造成的。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听到或看到父母之间的吵闹、打骂,更有甚者在父母离婚之前,孩子早就跟其中一方生活。父母离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被父母遗弃”的创伤,一些孩子甚至从自己身上寻找父母离婚的原因,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原故而导致父母离异(在家庭不和直至离婚的这段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关注的焦点是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问题),从而给他们心灵上留下“自责”的阴影。不论孩子在父母离婚后跟哪一方生活在一起,单亲家庭的事实都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环境中,父母的爱只有一方是实实在在的,而来自另一方的爱只能靠孩子自己“感觉”得到。
2、隔代家庭环境 有一些离异的孩子日常是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形成隔代抚养。隔代抚养是培养冷漠和偏激的温床,没有父母在一起生活,孩子就会幻觉自己像孙悟空那样是从“石头缝”中蹦出来的,“根”的感觉没有了,每天生活如浮萍一般,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影响着他们,而隔代家庭使孩子跟成年人的心理距离拉大,他们会感到无助。
隔代亲情具有相当强烈的依附性。在祖辈们看来,孙辈的“不幸”是家庭人伦中的“债”,由他们来“偿还”,因而他们对孙辈就会倍加呵护——在物质上的满足甚至奢侈,在精神上的娇惯与溺爱;而孙辈在感情上对祖辈的依附性很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几乎是孩子情感关系中的唯一依托。表面上孩子生活在一个很自由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满意度”很高,但是由于这种家庭环境的特殊性,隔代亲情不能满足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需要。
3、再婚家庭环境 大多数情况下,离婚的双方会重新组合各自的家庭,我们可称之为再婚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亲情也被重新“分配”。孩子对新家庭中自己能得到多少爱,很没有把握。随着父母的再婚,在孩子看来“仅存”的那一半爱也马上要失去,孩子担心自己的亲生父母不会再爱他,继父(母)对他的态度如何,怎样在新的家庭里生活下去,还会不会有人给他买他喜欢的玩具和好看的图书,还会不会有新衣服穿,能不能有一盒像班里其他孩子一样的彩笔等等。这些在成人眼里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孩子却认为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事件。由于家庭发生了变化,孩子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吵着向大人提出自己的要求,而是紧张担心地观望着。对继父(母)的态度也很敏感,往往不把自己和其他的孩子放在一个水平线上看。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和进取心。
二、 单亲家庭幼儿的教育策略
单亲家庭幼儿的成长与教育现在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仅靠某一方面的努力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从目前来看,需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两个方面来入手。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长环境。对单亲幼儿的家庭来说,需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改变或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1、重视幼儿的感受,让孩子勇于面对现实。研究表明,儿童从2岁起便能真切感受到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到愉快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如果家里整天吵吵闹闹,孩子常常处于提心吊胆、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就易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问题。父母婚变,家庭往往是战场,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其实,孩子是敏感的,会感受家庭的变化。家长要调整思想认识和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企图隐瞒发生了什么,那样会增加他的不安,失去对大人的信任。作为家庭的一员,他有权利知道家庭破裂的事实。坦然、真诚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告诉他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这种生活和原来相比会有一些不同,你们需要做一些调整来适应;你们还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你们共同努力去克服。但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爸爸妈妈都像以前一样爱他,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
孩子了解了其所面临的现实后,要勇于让孩子承担责任,走向成熟。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不要为了弥补而过度补偿、溺爱,尤其是老人;不要因为孩子心灵上受到创伤就百般袒护。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与同龄人相比,他们或许会多些委屈,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锻炼的机会,更加自强自立、有胆识、有毅力,或许更能有勇气成就一番事业。
2、以身示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父母是孩子塑造自我的镜子。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或者母亲,要十分注意自身对孩子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特征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及不负责任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经常带孩子去听音乐会,看书画展,和孩子一起做有趣的游戏等等,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以淡化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创伤。使孩子尽快地从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中走出来,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3、多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是一种良好的矫治方法。为孩子创造机会,把小伙伴请进家里或让孩子投入到群体中去,更多地参加集体活动,享受与正常儿童共有的快乐。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经常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
4、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都是必不可少的,单亲家庭要努力去满足孩子对这两种爱的渴望。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不要把孩子做为报复对方的武器,要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方或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因此,最好不要硬性中断亲人之间的关系,抚养孩子的一方要允许孩子与另一方联系,不抚养的一方则要多来看望孩子,在对方来看孩子时,应提供最大的方便。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和离异的父(母)及其家庭亲属交往。在完整的双重的爱的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更健康、更活泼,思维想象格外健全。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
5、不要向孩子控告对方的无情和不负责任。离婚使当事人双方结下很深的芥蒂,有些家长还会忍不住去说对方的坏话。“妈妈不要我们了”、“男人都是坏东西”之类的语言,这种诅咒传达给孩子,会让孩子从小对异性没有好感,长大以后用怀疑、憎恨、厌恶的眼光看待异性,人际关系很敏感,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其婚姻生活也不容易获得满足。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6-7 岁以后,会模仿同性家长的行为而形成自己这个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如果母亲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男性。如果是一个男孩子,他的行为就容易有女性化倾向,优柔寡断、扭捏狭隘、思虑过多等,这对孩子的一生是不利的。孩子需要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他们有自己探索和憧憬的权利,不要以自己所谓的“经验教训”来教授孩子,这样会对其未来产生消极影响。
(二)幼儿园教育
除过家庭,幼儿园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环境。特别是对单亲家庭的幼儿来说,幼儿园时期是其能否健康成长、摆脱因家庭剧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的关键阶段。因此,幼教工作者的责任重大。
1、要以爱来赢得单亲家庭幼儿的信任。西方哲学家雨果曾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用装满爱的心灵来对待幼儿,对幼儿富有同情心、体贴入微,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的行动指南。由于处于单亲家庭,孩子的内心普遍孤独,最渴望的就是爱,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在正面引导教育的同时,要在生活上多关心幼儿,学习上多帮助幼儿,感情上多亲近幼儿,思想上多开导幼儿,特别在人格上要平等善待幼儿。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比其他成人高得多,老师应该利用这个独特的优势,先悄悄地关注他们到底在意哪些事,喜欢什么。对他们犯错误要多一些宽容和帮助,减少一些责备,不要用“你有几个爸爸、妈妈”的话去伤害他们。老师不能嫌弃他们,要通过询问、抚摸、亲吻、拥抱、照料、关怀等手段向他们传递爱的信息,让他们深深感到虽然从父母那儿失去了一份爱,但仍能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份爱。老师要号召小朋友一起来和他游戏、玩耍、竞赛,让他成为小伙伴中的一员。
2、多进行家访,加强家长工作。家长对孩子情绪、性格上的影响大,帮助孩子先要帮助家长,才能最大意义上的帮助孩子。因此,要经常与这些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调节其对孩子不利的情绪,避免把孩子当做出气筒,避免孩子受到消极家庭氛围的影响,为孩子多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
3、积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现实。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都认为自己没爸爸(妈妈)了,担心这个“秘密”被别人发现,教师必须全面透彻地了解每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掌握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把握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度,在适时适地适度的前提下,对孩子讲讲父母离异的原因。如可以这样温和地说:“爸爸妈妈生活在一个家里很不开心,不得不分开来居住。虽然我们分开了,但你终究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我们还是很爱你的。”再跟他讲清父母已经离异,不会因为你的忧伤、胡闹、发脾气而又重新生活在一起,你只有好好地跟着他们当中的一方学习、游戏,才能让爸爸妈妈放心,这样对自己的身体、成长都有好处。
第四,多鼓励、多赏识。尽管离异家庭的孩子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他们也有许多闪光的地方。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在班上大力宣扬,扩大他在集体中的正面影响力,让其他孩子感受到离异家庭的孩子也都不错。如父母离异的丹丹小朋友,满嘴尽是脏话,这与她母亲常常骂人有关。作为老师,既不能改变她的环境,也不能评论其母亲,更不能呵斥丹丹:“不许这样说!”最好的办法是用赞赏的眼光去表扬她心灵手巧,乐于助人,抓住这个“切入点”,专门安排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让她去做,使她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再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去激励她,让她认为自己是个很有用、很好的孩子。这样,她自己也会想办法克服那些不文明的口头禅。
第五,增强抗挫力。离异家庭的孩子在他们的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就经历了父母离异的暴风骤雨,他们比别的孩子更早更多地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多了些成长的烦恼。教师更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意志力,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如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培养他们做事的自觉性,有时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设置一些小障碍、小困难,有意识地让他们去克服,培养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坚持力;有时还可以增加一些干扰做事情的诱惑力,看他们能不能战胜诱惑。如果他们能完成得很好,老师可以及时鼓励他们。
第六,强行制止法和消退法。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盲目冲动的种子”,单亲家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对一些易造成危险的行为,老师就必须强行制止,以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对发怒、打人等行为,可采用消极强化的“消退法”来纠正。老师先将他请入寝室,让他隔离现场,在寝室里冷静,在他完全冷静下来后,再对他进行耐心说服教育。
总之,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比较复杂,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尤为重要,这需要家长与幼儿园教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方面付出更多的爱,花费更多的心血与精力,去教育他们,引导他们,感化他们,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享受与家庭健全孩子一样的温暖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