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旧约》里有一则传记,讲史上最早的美人计。
当时亚述帝国几近攻陷伯夙利亚城,一个叫朱迪斯的寡妇带女仆投奔亚述军营。朱迪斯年轻、貌美、在战乱中仍保持得体,这是美人计可行的前提。亚述帝国的将领赫罗弗尼斯深受魅惑,朱迪斯很快赢得预期的地位。在赫罗弗尼斯一次熟睡时,朱迪斯割下了他的头颅。
在文艺复兴时期,朱迪斯的故事成为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素材。我最喜欢的,是克里斯托弗诺·阿罗里的《朱迪斯与赫罗弗尼斯的头颅》。
老女仆忠心耿耿,从右边侧身去观察朱迪斯,看上去紧张、忧虑,还有一些困惑,但朱迪斯却神情冷淡。一個自下斜向上的视角笼罩着她们两人,视角的方向与朱迪斯眼睛所视的方向相对,显得她正在望着画外,似与看画的人交流。
大局暂定,她手提最骁勇的将军之头,而欢喜或恐惧丝毫不曾在她身上流露。她抑制着自己的感情,等待画外的人们给她一个评判。
一个年轻的女英雄,同时也是足够机智奸诈的女人,她有自己深不可测的城府。出于旧约的立场,后半部分事实几乎没人提到,或是被选择性忽略。然而,像朱迪斯这样处境的人,她之所以动用诡计,探索恶,是为了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
2
我把这三篇小说称作“地狱三部曲”,只是一个玩笑。这个名称铺张浮夸,带着雷声大雨点小的黑色幽默。
《恶有恶报》里写到了一些非常个人化的想法,也是我的真实感受。比如小时候每次拜佛时,我都没什么愿望,只是祝菩萨自己能过得开心。我希望他们真的存在,希望他们比我们凡夫俗子更明白快乐与存在的意义。再比如,我探索恶的动机和丁比较接近,“了解恶,然后克服它”,当我周围天平失衡时,愿自己能有办法扶弱者一把。这不只出于正义,平衡本身也是一种美学。
这篇小说以两种语境写成,故事部分戏谑轻松,信件部分真诚痛苦。读完最后一封信件,会发现“我”已经杀了收件人。这个情节的加入,原本是想在一些认真的探讨总结以后,让读者忽然出戏,发现这个看似真实的语境也是虚构的,以突兀来反叛真实。实际处理的时候,却没有表现得很好。
《大厦将崩》写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黑暗冰山,但所体现的是一种和解的态度。当然仍会有痛苦,因为除和解以外没有其余选择,非常被动。不过情绪这种东西总很短暂,大部分时候大家都是豁达的。有一天我走过一个高校,时至初秋,除学生外,附近许多居民也在校园里散步。学校养了许多猫,形形色色的人经过时,都会蹲下去逗猫。这很有意思,有竞争关系的学生、紧张微妙的师生、争吵过的邻里,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疏远乃至不和的人可能逗过同一只猫。他们对猫都格外温柔,而这种无伤大雅的温和才是人生常态,猫似乎也因此具有象征含义。这段情节也被写进了小说。
“火山纪”是一个虚构的地质纪,那个时期人类还没有诞生,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火山纪》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可惜它没有走向什么新高度,而是趋向一种模糊的毁灭。小说中写到,“如果神明能看见她们,它也只会失望,或以无用的宽恕来折磨她们,再一次强调她们的堕落。”绝望的人不再相信神,同样也不相信地狱的存在,这一切只是让她感到别扭。小说的结尾相对开放,她回到火山纪的原始时代,逐一杀死追赶她的动物。这可能是她吃药过量后的幻想,也就是说一种心理投射;但杀戮也可能在真实世界发生,“栅栏”对应酒店的一道道门,追赶她的人则为了阻拦她,他们以为她发了疯,而她基于幻想的情景杀害了他们。
3
这三篇小说都涉及对困境、对地狱的不充分探索。毕竟,谁能真正讨论清楚地狱呢?那些讨论地狱的人,不过是作了一种自己愿意相信的选择,并以哲学为障眼法,尽可能把观点修饰得体面。
作为万千拙劣的摸索者之一,我早已起程。学生时代,因一些细碎的契机,我察觉到人的许多努力都是南辕北辙,即便如此,他们仍怀有那么多无畏的热望,这让我感动又难过。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出落在孩童身上狭隘的怜悯,当然是好笑的,因为无知而潜藏的高高在上的视角也是错误的。但在当时,我极认真地想过许多问题,很早就有了保护他人的雄心。要是能成为朱迪斯,成为辛德勒,或者随便哪片农田里的守望者,凝视深渊又有何不可呢?
在写作上,这三篇是一种尝试,写完并与之告别后,还会做其他各种不同的尝试,以期在尝试中更接近真正的好小说。
至于我所理解的好小说,其实很难用某单一的标准来评判,尤其在这样一个时代,环境与语言在受冲击后变化迅速,最好的做法,反而是多阅读鉴赏,不要轻易下结论。
只是有一些常说到的标准我是不认同的,比如“真诚”。早期阅读时,我也曾把“真诚”作为标准,一个人如能坦诚面向大众,多么难得,但这显然是一个误区。首先,真诚应当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真诚根本不具备可比性,因为它的参照体系是它自我的主体。A的真诚与B的真诚永远不可能放进同一个体系,否则就违背了它的属性,而小说之间显然是可以作出有价值比较的。至于狭义的真诚,一些聪明的人把它归纳成一种能力,涉及到认知、自我表达的完成度等。这也不足以完全定论一篇小说的好坏,它只是小说基础之一。如奥登所言,人们应该假定自己是真诚的,然后将这个问题抛诸身后。
再比如“有趣”,不能说它错误,但这是一种过于抽象的偷懒说法。有趣同样是一种低位阶的小说品质,如果把它提升一步翻译,在有意思的前提下,小说需要形成一种独特的自我,即布罗茨基说的“表情独特的面孔”。如果再提升一步,这种独特可能要具备一定的高度或更清晰的排他性。
《旧约》里有一则传记,讲史上最早的美人计。
当时亚述帝国几近攻陷伯夙利亚城,一个叫朱迪斯的寡妇带女仆投奔亚述军营。朱迪斯年轻、貌美、在战乱中仍保持得体,这是美人计可行的前提。亚述帝国的将领赫罗弗尼斯深受魅惑,朱迪斯很快赢得预期的地位。在赫罗弗尼斯一次熟睡时,朱迪斯割下了他的头颅。
在文艺复兴时期,朱迪斯的故事成为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素材。我最喜欢的,是克里斯托弗诺·阿罗里的《朱迪斯与赫罗弗尼斯的头颅》。
老女仆忠心耿耿,从右边侧身去观察朱迪斯,看上去紧张、忧虑,还有一些困惑,但朱迪斯却神情冷淡。一個自下斜向上的视角笼罩着她们两人,视角的方向与朱迪斯眼睛所视的方向相对,显得她正在望着画外,似与看画的人交流。
大局暂定,她手提最骁勇的将军之头,而欢喜或恐惧丝毫不曾在她身上流露。她抑制着自己的感情,等待画外的人们给她一个评判。
一个年轻的女英雄,同时也是足够机智奸诈的女人,她有自己深不可测的城府。出于旧约的立场,后半部分事实几乎没人提到,或是被选择性忽略。然而,像朱迪斯这样处境的人,她之所以动用诡计,探索恶,是为了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
2
我把这三篇小说称作“地狱三部曲”,只是一个玩笑。这个名称铺张浮夸,带着雷声大雨点小的黑色幽默。
《恶有恶报》里写到了一些非常个人化的想法,也是我的真实感受。比如小时候每次拜佛时,我都没什么愿望,只是祝菩萨自己能过得开心。我希望他们真的存在,希望他们比我们凡夫俗子更明白快乐与存在的意义。再比如,我探索恶的动机和丁比较接近,“了解恶,然后克服它”,当我周围天平失衡时,愿自己能有办法扶弱者一把。这不只出于正义,平衡本身也是一种美学。
这篇小说以两种语境写成,故事部分戏谑轻松,信件部分真诚痛苦。读完最后一封信件,会发现“我”已经杀了收件人。这个情节的加入,原本是想在一些认真的探讨总结以后,让读者忽然出戏,发现这个看似真实的语境也是虚构的,以突兀来反叛真实。实际处理的时候,却没有表现得很好。
《大厦将崩》写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黑暗冰山,但所体现的是一种和解的态度。当然仍会有痛苦,因为除和解以外没有其余选择,非常被动。不过情绪这种东西总很短暂,大部分时候大家都是豁达的。有一天我走过一个高校,时至初秋,除学生外,附近许多居民也在校园里散步。学校养了许多猫,形形色色的人经过时,都会蹲下去逗猫。这很有意思,有竞争关系的学生、紧张微妙的师生、争吵过的邻里,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疏远乃至不和的人可能逗过同一只猫。他们对猫都格外温柔,而这种无伤大雅的温和才是人生常态,猫似乎也因此具有象征含义。这段情节也被写进了小说。
“火山纪”是一个虚构的地质纪,那个时期人类还没有诞生,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火山纪》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可惜它没有走向什么新高度,而是趋向一种模糊的毁灭。小说中写到,“如果神明能看见她们,它也只会失望,或以无用的宽恕来折磨她们,再一次强调她们的堕落。”绝望的人不再相信神,同样也不相信地狱的存在,这一切只是让她感到别扭。小说的结尾相对开放,她回到火山纪的原始时代,逐一杀死追赶她的动物。这可能是她吃药过量后的幻想,也就是说一种心理投射;但杀戮也可能在真实世界发生,“栅栏”对应酒店的一道道门,追赶她的人则为了阻拦她,他们以为她发了疯,而她基于幻想的情景杀害了他们。
3
这三篇小说都涉及对困境、对地狱的不充分探索。毕竟,谁能真正讨论清楚地狱呢?那些讨论地狱的人,不过是作了一种自己愿意相信的选择,并以哲学为障眼法,尽可能把观点修饰得体面。
作为万千拙劣的摸索者之一,我早已起程。学生时代,因一些细碎的契机,我察觉到人的许多努力都是南辕北辙,即便如此,他们仍怀有那么多无畏的热望,这让我感动又难过。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出落在孩童身上狭隘的怜悯,当然是好笑的,因为无知而潜藏的高高在上的视角也是错误的。但在当时,我极认真地想过许多问题,很早就有了保护他人的雄心。要是能成为朱迪斯,成为辛德勒,或者随便哪片农田里的守望者,凝视深渊又有何不可呢?
在写作上,这三篇是一种尝试,写完并与之告别后,还会做其他各种不同的尝试,以期在尝试中更接近真正的好小说。
至于我所理解的好小说,其实很难用某单一的标准来评判,尤其在这样一个时代,环境与语言在受冲击后变化迅速,最好的做法,反而是多阅读鉴赏,不要轻易下结论。
只是有一些常说到的标准我是不认同的,比如“真诚”。早期阅读时,我也曾把“真诚”作为标准,一个人如能坦诚面向大众,多么难得,但这显然是一个误区。首先,真诚应当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真诚根本不具备可比性,因为它的参照体系是它自我的主体。A的真诚与B的真诚永远不可能放进同一个体系,否则就违背了它的属性,而小说之间显然是可以作出有价值比较的。至于狭义的真诚,一些聪明的人把它归纳成一种能力,涉及到认知、自我表达的完成度等。这也不足以完全定论一篇小说的好坏,它只是小说基础之一。如奥登所言,人们应该假定自己是真诚的,然后将这个问题抛诸身后。
再比如“有趣”,不能说它错误,但这是一种过于抽象的偷懒说法。有趣同样是一种低位阶的小说品质,如果把它提升一步翻译,在有意思的前提下,小说需要形成一种独特的自我,即布罗茨基说的“表情独特的面孔”。如果再提升一步,这种独特可能要具备一定的高度或更清晰的排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