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凡》说起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h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读大学的时候,我曾参加过杭州很多高校组织的话剧活动。那时候,浙大有个剧社叫“黑白剧社”,他们经常会排演孟京辉的剧《思凡》。相对于学生们自己写的那些文艺腔十足的剧目,我更喜欢孟氏的。《思凡》一头一尾是中国传统戏《思凡》和《双下山》的故事,两部分中间插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十日谈》中的两个故事:小尼姑色空在仙桃庵内度日如年不堪寂寞,她思恋凡间生活逃下山来,路遇从碧桃寺下山的小和尚本无,两人产生了感情。两个青年在小客店过夜,半夜里一个青年去和主人的女儿同睡,主人的女儿又错把另一青年当作自己丈夫,险些闹出事来……如此并不相关的故事组成话剧《思凡》剧情。也许是我天生的诗人思维作祟,剧中的台词被下意识铭记,此后很多个莫名的时间节点我非常想对自己说:“为什么我要困在这里?一个没有真正自由的地方,如何能够让灵魂真正地休憩?”
   我们当然应该尊重私奔的原始意义,比如我们的教科书或者宣传的时候,就会把“反抗封建礼教”这样的词语强行植入。卓文君被司马相如的才情吸引,循着琴声,和他演绎了“夜奔”的传奇。虽然后来因为司马相如要纳妾而生出怨艾,但你不能就此否认这次私奔的意义。私奔是卓文君的一小步,却是中国爱情自由的一大步。在森严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女子从没有遵循过自己心灵的声音。而这次反叛确实是被传为千古绝唱的,就好像在歌舞升平中放进《将军令》,令整个屋子充满了变奏的气息。
   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铜墙铁壁般的礼教束缚着人们。梁山伯和祝英台其实也很想私奔,只是因为被束缚和捆绑,他们最终只能用殉情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传奇的炮制者们用两只蝴蝶给这个悲剧增添了一丝甜蜜,就像黑漆涂抹在祠堂森严的栏杆,在阳光下也会发光。可是他们注定不会私奔,有时候我甚至在想,祝英台其实也未必做好了殉情的准备,可能她只是想在出嫁前经过梁山伯的墓地,去祭拜一下她曾经的同窗,祭拜一下“与君分杯水”的情谊,也祭拜一下自己残留的青春,从此甘为人妻,和世上所有被剥夺爱情的青年人一样生活在阴影中,直到生命灯枯油尽。
   其实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管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螺旋式发展的,宽松程度也在时时刻刻发生变化。当然,这样的博弈也一直伴随着悲喜,总体而言,束缚人的一方总是能旗开得胜。《礼记》上这么说:“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良贱不婚”。也就是说,假如小儿女们自由恋爱受阻、相约私奔的话,则女方没有资格为妻,双方家族都只认为她不过是一个妾而已。“古代社会对于‘私奔’的惩罚极其严厉,男方当事人会被氏族祠堂除名,其土地充公,人被绑到门板上,被族棍打伤甚至打死;女的要么被送回家,要么投到井里淹死。若是女方家庭好,属于大家闺秀被穷小子勾引私奔的,女方家庭则会把男方赶出势力范围。但是无论男女,当事人家庭都会在社会上觉得‘抬不起头’。”当然,这大部分和我国古代的乡绅自治有着极大的关系;家族性的惩罚,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滥用私刑。
  
  二
  
   私奔的故事曾真实发生在我的生命里。这次私奔,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伪善。在我出生的那个小山村,邻居小青是个美丽的村姑。自小她就吸引了很多男生的目光,但她略显乖戾,不会完全听从家里的安排。她读初中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位乡村医生,她母亲觉得这是不可多得的乘龙快婿,于是,热情地邀请赤脚医生住进了他们家,还煞费苦心地让他和女儿住进同一个房间。虽然风言风语传遍了整个乡间,但她母亲的坦然让人震惊。也许,在那个时刻,小青看见这个年轻的刚刚从卫校毕业的医生,也曾有过少女的萌动,可是,最终,她决定逃离。那时候,我已经居住在县城,和她经年未见了。有一次,她突然跑到我的初中来找我,在学校边上的县体育中心,同學们都以为我女朋友来了。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我隔壁邻居。如果那时候我和她私奔了,或许能成为全校话题的中心。然而,她只是来找我借钱,她说,爱上了远方的一个男孩。是的,她准备逃离母亲粗暴安排的生活。可惜她的少女时代还没有“me too”运动,否则她也许并不需要这样一场私奔。
   那时候的我,也没有现在这样的胆魄。说实话,在内心里我是支持她的。如果换作是我自己,也会义无反顾地离开。那时候,因为和父亲吵架,我曾离家出走数次,我一个人都能义无反顾地离开,何况是为了爱情呢?然而,我始终都无法战胜胆怯,我怕借钱给她之后,她的父母找到我的话,会毒打我一顿,最终我只能拒绝了她。看到她消失在夕阳下,我有点茫茫然:因为自己的怯弱,羞愧的虫子爬满了我周身。
   后来,小青还是义无反顾地去远方找那个小伙子。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果不其然的是,她的家人几天后找到了我。我向他们叙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但他们还是不相信我的陈述。他们一直在寻找着,可她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了。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报警,那时候没有手机,网络也没有普及,人们还是靠电话联系。小青有我家的电话,他们嘱咐我,如果她来电的话,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他们。
   而小青始终是命运多舛,后来,她和乡村医生离婚了。这次她没有选择私奔,长大成人之后,她已经变得独立,来自家庭的压力已经丝毫不能左右她。她终于再次获得了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在前几年,她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小好多岁的小伙子。可是,正当她准备和这个小伙子迎来爱情结晶的时候,一纸诊断书让她的人生再度蒙上阴影。罹患宫颈癌的她,切除了女人应有的器官,她变成了一个连过性生活都举步维艰的少妇。
   这是一个关于私奔的忧伤的故事,这个故事里,充满了完全的悲剧色彩。这正像我曾生活的乡村,她被悲剧性的外衣裹挟而不能动弹。在那个自杀、他杀交错的年代,他们曾演绎过的故事,很快被人们所遗忘。没有人会为此流泪,这些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品,仿佛为他人的平淡生活注入一点肾上腺素,而这些故事在人们的复述中经历多年依然摇曳生姿。
   虽然她的故事是悲伤的,但我们也可以撷取其中值得称颂的部分:居住在莫干山区域的人们,从小就具备了私奔的因子。这是和水乡迥异的江南,为江南的柔腻、婉约增添一点纯天然的野性。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只包含很小的区域,杭嘉湖、苏锡常、松江等地全都是平原,在丝绸的温润中长大的孩子们,是无法私奔的,地理造就的人格属性像3D打印机一样,被准备无误地打印在他们的人生里。
其他文献
宁起有见如须弥山,  不取空见如芥子许。  彼處之球围绕着每一个此处旋转。[1]  ——尼采   在大相国寺那边  在大相国寺那边,情况是这样复杂,我只好躲进厕所数我的钱。其实厕所里也不太平,不过好在还有挡板,可以让我安心地数钱。一五,一十,十五,二十,钱不多,但是怎样才算多呢?在大相国寺那边,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大家都心照不宣,就好像这个问题并不存在,而存在的问题又都不那么重要:这
期刊
向来不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创作者,这条路走得也算磕磕绊绊。这里的得天独厚或许含义丰富,天何指,厚何指,都有多种解释。最初创作的热情来源于阅读,在漫无边际的文字海洋里,偶遇自己偏爱的风格。譬如读王祥夫先生的《婚宴》,陶醉于其中一个接着一个衔接自然的细节。作者能对一场乡间婚宴如此了如指掌,而这又不全然是虚构,每道菜的制作过程、人物的每个转身,都明显透露出作者把控场面、人物的老道能力。介于真实与虚构的中间地
期刊
蔡邕之秋   听到一首古琴曲《秋月照茅亭》,乐曲中有大气象,透着孤冷、孤寂与孤傲,曲终仍有余音,绕耳缠心。相传,此曲是东汉蔡邕所作,之所以说是“相传”,因为还有左思所作一说。我也相信,左思能做出这样的琴曲。但是,在史册上大多认为是蔡邕所作。我有怪癖,凡历史上有争议的事儿,我都感兴趣,喜欢查个水落石出。《秋月照茅亭》有五段词,读过之后,我也认为此曲是蔡邕所作。左思与蔡邕在才华上是伯仲之间,心境上也大
期刊
杨庆祥:这次是第23次联合文学课堂,我们邀请到著名作家乔叶,来讨论她的最新作品《藏珠记》。她有几部作品非常重要,比如《最慢的是活着》《认罪书》,《藏珠记》是她最新的长篇,稍后我们将进行讨论。首先请乔叶说几句。  乔叶:我特别开心能够在这里参加讨论会。我参加过讨论鲁敏的那期联合文学课堂,感受过这个气氛。我非常喜欢和青年学者探讨问题,也很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若谷的文章我看过了,我觉得写得很好,但还是蛮
期刊
一   闫廿先驱车赶往福吉胡同时,脑子里还盘桓着刚刚的一幕。阿鲜坊的鱼片果然薄如蝉翼,吸盘一样粘附在碟子上,于是邓厚朴借萃如两次搛起失败,而大方地把自己的匀给她。那筷尖上有他的口唾,闫廿先心生不悅,暗自怀疑两人已经交上手。萃如酒意微醺,粉脸透春,歪着脑袋对邓厚朴说谢,那货受了鼓励,眼风越发放肆。旁人见怪不怪,继续木着脸吃喝。闫廿先借故要走,手机响了,那边问是闫主席吗?闫廿先没好气地,你谁?西城区
期刊
银耳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的烟刚掉进了马桶里。当时我只是起身,准备去掏挂在墙上大衣口袋里的手机,嘴唇却抖了一下。那微弱的火星向下掉落,熄灭在我刚留下的液体里。我料到银耳会突然打来电话,我甚至彩排过我们该如何对话,但还是过于突然。我用无名指划过屏幕,指尖撑起手机,话筒那里先传来的却是她的哭声,呜呜咽咽,断断续续,一个音节贴着一个音节蹦出来,全是用汉字写不出的发音。我任着她呜咽,听着那些音节透过一个狭小
期刊
他  父亲陷入肝昏迷,是大年初二的晚上,昏迷前还教了我最后一样:如何正确给人搓背。他裸身坐在塑料凳上,双手把住淋浴的冷热水阀,埋头露背给我,脊骨节节可见,像饿了很久的流浪狗,左手的热水阀烫,抓会儿松会儿,但必须这样顶着劲儿,不然扛不住我力道。别画圈儿,皮疼,拉长线,顺溜使劲儿。他偏过头指导道。我也光着身子,只穿内裤,脑袋以下全湿,左手套搓澡巾,右手压左手助力,遵循指点,匀劲儿由脖颈至尾巴根儿来回拉
期刊
盖文·巴特(Gavin Butt):  盖文·巴特,作家、艺术史学家、电影导演和策展人,曾任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系系主任,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史、当代视觉文化、表演研究、流行音乐和酷儿理论。“重审价值”是他的理论核心,通过关注被“严肃”的学术界忽略或者鉴定为无艺术价值的文化事件和艺术作品,建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叙事。他编著的图书和期刊在多国出版,并且为英国弗里兹国际艺术博览会 、英国文化基金
期刊
弃旧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苏东坡的这首《如梦令》,最为弃旧熟记,主要就在于文间显示俗常生活场景和一语双关的禅意。   另一首也是这样: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呵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弃旧是湖州城里中药房的一名药剂师,也是一名居士。十八岁那年一心要出家,皈依在浙北名刹法
期刊
1   眼前是一片白花花的热气,阿清刚掀开蒸笼,便往后退一会,让那刚蒸熟的香气先从这锅里散开。很快,房间里荡满了米温热的清香,她麻利地把蒸笼里的发糕放到木板上,用菜板上的那细长刀把白花花的发糕横七竖八地切成了几块。   “啪叽——”是阿清的妹妹阿红推开门,晨起的阳光正洒在门口的电线杆上,被架起的条条电线同样切成了横七竖八的好几块。远处的山蒙在雾里,只有黑色的那座挣脱了雾的包裹,机械的撞击声像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