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素质的提高,对阅读能力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需要人们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但是以往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人文精神,缺少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共处的渗透,而出现了过多的追求知识的情况。因此各教师应当努力进行阅读教学的观念更新和重组,掌握阅读教学的总体原则,增添学生阅读方式,从而改善学生的阅读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160
一、更新和發展阅读方式,培养阅读方法。
阅读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它承载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任务,承载着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也逐步变化,因此要改变和发展学生的阅读方式。
1、赏析性阅读。这种阅读就是欣赏,就是评析。比如读《月光曲》时要欣赏月光下大海的美好景象,读《忆江南》会陶醉于江南自然风光等等。在欣赏性阅读时要把情与景、形与神、欣赏与评析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欣赏的角度去读,在评析中提高。
2、探究性阅读。即在阅读中探究,在阅读中研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标的、有步骤的去阅读,注重知识、情感、理想的结合,强调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开展探究性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3、批判性阅读。是与赏析阅读相对应的,也就是在阅读中不光只使用赞美的眼光、肯定的态度,还要对材料进行剖析,得出褒扬的结论,做出客观的评析。批判性阅读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载体,是构建和谐民主课堂氛围的途径,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上策。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应当在保持学科固有的特点的同时,博采众长,拓展开放,开发利用,这样才能引来源头活水,使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知识空间翱翔。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教学六年级语文《积累运用》中的对联,读了书上的对联后,我问:“同学们,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对联,能告诉大家吗?”学生兴趣顿升,有的说春联,还有丧联、婚联、寿联等说了许多。有的说在电视上听过,当下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出个上联,同学们能对出下联不:四方亭上望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全班齐声答到:万岁驾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全班皆笑。后来还说了许许多多的对联,最后,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对联整理,并装订成一个小册子,供全班同学浏览。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加阅读量,因为只有增加阅读量,才能有语文素养的质变。
2、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在开放的生活环境中,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既是学的过程,也是用的过程,只有在生活环境中学习语文,才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对小学生而言,在接触生活、了解生活、深入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形成了语文素养,而且提高了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等,是有利而无一害的。
3、语文与其它学科相结合。语文课程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阅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等多重任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保持语文学科特点的同时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例如在阅读叶绍翁《 游园不值 》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时,就可以把语文和美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绘画中体验美、感受美。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要想让他们真正深入地去阅读,教师就应当从各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悬念是由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满足而造成的。在阅读时不断的适时的设置悬念,使学生对阅读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景阳岗》时,学生读到“望见前面有一家酒店,门前挑着一面旗,上头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岗”时,教师可问:“为什么酒店上的旗子上写着‘三碗不过岗’?”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课文学习,从而激起阅读兴趣。
2、情境表演,启发学生兴趣。在阅读教学时依据内容特点,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编成话剧。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合作意识,更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例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我就让学生有的演蔺相如,有的演秦王,还有赵王、廉颇、兵将等。学生激情四射,像模像样,阅读效果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3、开拓想像,诱发兴趣。阅读常常借助想象,通过想象再现文章或诗句中的人或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例如学习《清明上河图》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后,口述图画的内容,如市郊的景象是薄雾未散,村舍农田,驮队船队等。市区的景象是屋宇古柳,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等,然后让学生自由选一段,描绘出其中的景象,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水平。
4、激发情感,引发兴趣。从古到今,有许多佳作之所以传颂不衰,常读常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作家、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通过讲读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主动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激荡。例如在教学《 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小女孩饥寒交迫,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要求,使学生读后产生强烈的同情心,阅读兴趣高涨。例如《穷人》一文中,桑娜和她的丈夫在极度贫寒的状况下,桑娜能毫不犹豫地伸出上帝之手来抱养西蒙的遗孤,而他的丈夫听说西蒙死去,也决定收养他们。学生读到这时,桑娜夫妇的善良跃然纸上,跳然入目,渔民生活的贫苦使学生感到现在生活的幸福,从而引发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学生能利用合理的阅读方法,以浓厚的阅读兴趣,扩展学习空间,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侍冬梅.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升策略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82.
[2]杨宁.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250+25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160
一、更新和發展阅读方式,培养阅读方法。
阅读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它承载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任务,承载着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也逐步变化,因此要改变和发展学生的阅读方式。
1、赏析性阅读。这种阅读就是欣赏,就是评析。比如读《月光曲》时要欣赏月光下大海的美好景象,读《忆江南》会陶醉于江南自然风光等等。在欣赏性阅读时要把情与景、形与神、欣赏与评析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欣赏的角度去读,在评析中提高。
2、探究性阅读。即在阅读中探究,在阅读中研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标的、有步骤的去阅读,注重知识、情感、理想的结合,强调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开展探究性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阅读能力、思维能力。
3、批判性阅读。是与赏析阅读相对应的,也就是在阅读中不光只使用赞美的眼光、肯定的态度,还要对材料进行剖析,得出褒扬的结论,做出客观的评析。批判性阅读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载体,是构建和谐民主课堂氛围的途径,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上策。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应当在保持学科固有的特点的同时,博采众长,拓展开放,开发利用,这样才能引来源头活水,使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知识空间翱翔。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教学六年级语文《积累运用》中的对联,读了书上的对联后,我问:“同学们,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对联,能告诉大家吗?”学生兴趣顿升,有的说春联,还有丧联、婚联、寿联等说了许多。有的说在电视上听过,当下有个同学站起来说:“我出个上联,同学们能对出下联不:四方亭上望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全班齐声答到:万岁驾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全班皆笑。后来还说了许许多多的对联,最后,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对联整理,并装订成一个小册子,供全班同学浏览。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加阅读量,因为只有增加阅读量,才能有语文素养的质变。
2、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在开放的生活环境中,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既是学的过程,也是用的过程,只有在生活环境中学习语文,才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对小学生而言,在接触生活、了解生活、深入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形成了语文素养,而且提高了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等,是有利而无一害的。
3、语文与其它学科相结合。语文课程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阅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等多重任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保持语文学科特点的同时与其它学科相结合。例如在阅读叶绍翁《 游园不值 》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时,就可以把语文和美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绘画中体验美、感受美。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要想让他们真正深入地去阅读,教师就应当从各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悬念是由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满足而造成的。在阅读时不断的适时的设置悬念,使学生对阅读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景阳岗》时,学生读到“望见前面有一家酒店,门前挑着一面旗,上头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岗”时,教师可问:“为什么酒店上的旗子上写着‘三碗不过岗’?”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课文学习,从而激起阅读兴趣。
2、情境表演,启发学生兴趣。在阅读教学时依据内容特点,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编成话剧。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合作意识,更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例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我就让学生有的演蔺相如,有的演秦王,还有赵王、廉颇、兵将等。学生激情四射,像模像样,阅读效果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3、开拓想像,诱发兴趣。阅读常常借助想象,通过想象再现文章或诗句中的人或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例如学习《清明上河图》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后,口述图画的内容,如市郊的景象是薄雾未散,村舍农田,驮队船队等。市区的景象是屋宇古柳,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等,然后让学生自由选一段,描绘出其中的景象,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水平。
4、激发情感,引发兴趣。从古到今,有许多佳作之所以传颂不衰,常读常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作家、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通过讲读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主动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激荡。例如在教学《 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小女孩饥寒交迫,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要求,使学生读后产生强烈的同情心,阅读兴趣高涨。例如《穷人》一文中,桑娜和她的丈夫在极度贫寒的状况下,桑娜能毫不犹豫地伸出上帝之手来抱养西蒙的遗孤,而他的丈夫听说西蒙死去,也决定收养他们。学生读到这时,桑娜夫妇的善良跃然纸上,跳然入目,渔民生活的贫苦使学生感到现在生活的幸福,从而引发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学生能利用合理的阅读方法,以浓厚的阅读兴趣,扩展学习空间,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侍冬梅.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升策略探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82.
[2]杨宁.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