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 凉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511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爹肩上扛一架凉床,嘎吱嘎吱地走。长生跟在后面,一把篾扇啪啪地摇动,心早已飞到晒场。
  晒场不远,地势高,通风,向阳,耗费了几块肥土修成,又宽又大。那时集体的小麦、玉米、稻谷等都运到这里晾晒。如今包产到户了,晒场按户头被分化成一些小方块,方便家家户户都有地方晾晒粮食。
  天气炎热,夜不能寐。那时候农村很少有电风扇,更别说空调了,为了避暑,村民们经常把篾席之类的拖到室外睡觉。
  玉米丰收后,堆在晒场上,几个烈日一照,颗粒松动,需要一粒粒地搓下来晒干后才能存放。一到晚上,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晒场,一边乘凉聊天,一边忙手里的活计。长生知道,这段时间,晒场的晚上最热闹,他的一帮小伙伴们都会去那里玩儿。
  刚搁下饭碗,长生就吵闹着到晒场上乘凉。娘说:“光贪玩不行,你得帮手搓玉米。”长生爽快地答应了。
  黄澄澄的玉米堆在晒场上,一家围成一个小圈子,留有过道,便于区分。爹来到自家那堆玉米旁边,把凉床平放上去,转身去保管室取出两只箩筐,笑着对长生说:“如果今晚你把筐装满了,说明你没白喝这几年玉米羹。”
  长生看见个子差不多与他一般高、肚子却比他胖好几倍的箩筐时,他暗暗叫苦。到处瞅了几眼,他的小伙伴们一个都还没到,他只好坐在凉床上,把箩筐放在跟前,握住一个玉米,先用两只大拇指搓动,等到露出两排齿印,再把手掌上那团凸出的肌肉按上去,用力一搓,玉米粒脱落,掉进筐底,发出沙沙的声响。
  爹坐着没动,默默地吸烟。长生想,爹白天太累,难得清清静静地休息一会儿。谁知长生刚搓完几个玉米,爹就行动起来,一双大手转得飞快,玉米粒冲进箩筐,欢腾跳跃,像哗哗的流水。
  每个玉米都留有太阳的余温,像刚从蒸笼里取出来似的发烫。而整个晒场,则像一个刚熄火的瓦窑,熱浪翻滚,暑气逼人。没有风,蚊子少了露水的滋润,旱死得所剩无几。晒场外边的老槐树上,几只知了沙哑着嗓子,有气无力地哀号。
  长生浑身淌着汗,两只小手开始疼痛,但他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憋着一股劲儿,巴不得在小伙伴们到来之前完成任务。
  一轮月牙儿悄悄升上天空,缓缓地移动。满天星斗,忽明忽暗。不知何处吹来一丝风,凉凉的,柔柔的,在晒场上匆匆露个脸,又调皮地溜掉。
  夜色渐浓,来晒场的人越来越多,那场面,绝不亚于开会和看露天电影。人们嘻嘻哈哈地说笑,心照不宣地相互传递着丰收带来的喜悦。几个老年人躺在凉椅上,手里搓着玉米粒,嘴里抽着旱烟,不慌不忙地讲着老故事,不时吞掉一口唾液,把烟管扯下来磕一下,很享受的样子。
  长生那帮小伙伴们来到他面前,叫长生跟他们一起去玩儿。长生指指那只大箩筐,可怜巴巴地说:“我还有很多玉米没搓。”
  娘忙完家务也来了。娘手里抱着篾席、被单和枕头,还有一条木板凳。娘将木板凳放倒,长生看见其中一只板凳脚上挂着一只破胶鞋,鞋底朝上。娘拿着玉米往鞋底上使劲儿一搓,玉米粒就像摇风车似的溅下来。
  长生觉得好神奇,迫不及待地说:“娘,让我试试。”
  娘说:“你四五岁的娃儿,手上力气不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长生噘着嘴,身子摇晃起来,双手按在娘肩上推搡:“让我试试吧。”
  爹在一旁嘿嘿地笑着:“这娃儿,不到黄河心不甘,就让他试试。”
  娘起身让开,长生就学着她的姿势,拿一个玉米在鞋底上搓动。可怜得很,只稀稀拉拉地掉下几粒。长生吸溜着鼻涕,要哭不哭的样子。
  娘环顾一眼晒场,说:“你去玩儿吧,别把身上弄脏了。”
  长生望着箩筐,玉米粒只在筐底薄薄地铺了一层。长生犹豫道:“离完成任务还差得远啊!”
  “谁给你任务了?”娘问,瞪了爹一眼。
  长生嘟着嘴不作声儿。
  爹又嘿嘿地笑着:“你先去玩儿吧,转来把任务完成。”
  娘把一个玉米芯扔过去,爹身子一闪,顺势倒在凉床上,笑得打起了滚儿。长生一溜烟儿跑得无影无踪。
  长生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晒场宽,人多,长生随便往哪里一蹲,对方要花许久的工夫才能发现。长生先捂住嘴哧哧地笑,笑对方太笨。一旦被发现,他拔腿便跑,好开心。
  正玩得起劲儿,萍姐姐和玉松哥来到晒场。萍姐姐一头黑发披在肩上,可能刚洗过,用一把梳子不停地梳理,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玉松哥左手抱着一捆玉米梗,右手递一根到嘴里边咬边嚼。孩子们一拥而上——那些玉米梗是玉松哥去玉米地里挑选的,甜甜的像甘蔗。
  玉松哥把玉米梗依次分发,一人一根。孩子们认真地啃嚼着,咝咝地吸出汁水。长生听娘说过,玉松哥和萍姐姐在“耍朋友”,他缠着他们教唱歌。萍姐姐也不谦虚,放开歌喉,长生和小伙伴们随声附和。歌声如潮,从晒场飘向很远的夜空……
  不知过了多久,晒场上的余热渐渐地消退,水泥地上有了冰凉的感觉。皓月当空,繁星点点,夜晚显得祥和静谧。长生累了,眼皮直打架,想睡觉。多数人沉沉睡去,偶有年迈之人在有一句无一句地闲聊,伴有玉米粒稀疏的跌落声。
  临睡时,长生问娘:“我睡哪里?”
  娘指指凉床:“你和我睡这里,让爹滚篾席。”
  长生看见不远处,玉松哥和萍姐姐挤在一张篾席上,用被单蒙住全身,被单在微微抖动。长生懒得细想,打了个哈欠,倒头便睡。
  半夜,长生起来撒尿,发觉自己睡在了篾席上。他嘀咕道:“娘不讲信用,怎么让爹溜到凉床上去了?”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刑警大李在QQ上跟网警“侠骨柔情”说:“一个叫‘肉包’的3岁男孩失踪两天,你帮发个桃源警讯。”说完,扔来一文档,消失。  “又这样。”侠骨柔情哼唧,十指噼啪敲打键盘说,“你好歹给我点儿籽儿啊,不然怎么种菜?”那头儿半天仍无动静,侠骨柔情忍不住骂骂咧咧,说:“总把老子当偏房。”  还好,除小肉包失踪的基本情况,文档中尚有一张人见人爱的肉包脸部照片。何不先贴照片博喜爱,再博同情?该同情吧?一个没爹、妈
期刊
丁大头卖了一只羊。  从屠户家回来,丁大头南一阵北一阵乱窜,像一只吃饱了的羊羔子。到了村头,丁大头就开始数票子,一直到家门口,丁大头还在数票子,哗哗啦啦,动静儿很大。  邻居小葱看见了,瞪大了眼睛。  丁大头说:“看你以后还敢说我是贫困户不,贫困户的票子都唰唰的。”说话的时候,丁大头还把手中的票子朝小葱眼前甩了甩,让小葱看清楚票子是真的还是假的。  小葱张大了嘴巴。  丁大头把票子装进口袋,打了一
期刊
乌云已经堆叠起来了,夜黑得愈加浓密。  二环高架上空荡得很,公交车便开得很快。盡管耳朵里塞着耳机,陈米已经歪在椅子上昏昏欲睡了——她向来睡得很早的。下午与朋友约在玉林吃饭,食物不太令人满意,又换了家慢慢吃了甜品,等到上公交时,已经快十点半了。而到家,还有四十分钟的车程。迷糊中,脑子里交织上演着今天下午的种种:水煮牛肉辣得不行,歌手唱了《月半小夜曲》,赵青说她新买了橘色口红……  车窗啪嗒啪嗒地响,
期刊
内容提要:《果蝠》是海量抗疫文学中很具思想意义的文本,一篇典型的科学启蒙小说。它有意避开疫情文学的纪实性与时效性的惯常框架,而以应对疫情的科学思想与艺术思考而开拓出灾难叙事的另一种可能性。小说内容形式完美结合,既揭示了生态与人类生活的隐秘内在关联,揭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生存和科学焦虑,又以其高超的叙事艺术传达了生态平衡与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精神,显示了抗疫文学独有的个性风采,是当代短篇小说难得的经
期刊
待到胡琴咿咿呀呀地响起,鬼戏,毫无预兆地拉开了大幕。  鬼戏,顾名思义,就是唱给鬼听、演给鬼看的戏。  此时,生、旦、净、末、丑,不管大角儿还是小学徒,只要上了戏台,个个都严肃认真,绝不敢荒腔走板;胡琴师、板子手,也一丝不苟,不敢差半个音,少半个板。  班主刘半音,带着戏班,在这十万大山里转悠了大半辈子,深知这大山里,如星星或是萤火虫般散落着的小山村,都有一千年不变的规矩,那就是戏班在正式演出的前
期刊
庚子年的春日阳光明媚,春光正好。张庄村一夜无梦的张大娘起了个大早去后岭上掐香椿,捎带着也看看香椿树下沉睡多年的老伴儿。旷野上静悄悄的,脚下的土地蓬松柔软,带着春日苏醒的泥土的芳香和弹性。从远处来的风轻轻地抚着老伴儿坟头上蒲公英的小黄花。  张大娘看了两眼,就开始去掐新发出的香椿芽。掐完香椿累得慌,张大娘便在坟头上坐下来看那一朵一朵好看的蒲公英,看坟头上那些去年焦枯的草又刚刚发出新的芽。看来看去其实
期刊
家里有一套空房要出租。新房,刚装修好不久,应该很好出租的,但是在中介登记了快两个月也没租出去。这一天,茉茉花了5分钟自己在58同城发了广告,付了60元置顶推广费,当晚就有人和她联系了。  对方看了房,问好房租之后,双方约定在周日签租房合同。  周日茉茉带上打印好的合同开车过去,租房的夫妻俩都过来了。男的不怎么说话,甩手掌柜,都是女的在说。女孩穿着超短裙,黑色短靴,肉色长筒袜。那种颜色,好像不属于冬
期刊
某天,我的电话响了,是个陌生号码,这让我很紧张。犹疑着接通了,对方跟我很熟的样子,声音有些慵懒:“忙吗?有没有时间?”我嘴上“哦哦”着,同时脑子飞速旋转,过滤掉一些名字,听他继续说:“就今天下午,出来陪我坐会儿?”  想起是谁了……  城市不大。两家离得不远,却有些年没见了,也不通电话,我们之间的友谊似乎还停留在少不更事的年代。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应对。他也没有察觉出我的慌乱,语气近乎哀求:“我
期刊
起初女人向他走来时,他并没有在意,直到女人站住,迟疑着问:“你是……林振明吗?”  他才抬起头,疑惑地看着她:“是啊。”  女人说:“我是刘霞。”刘霞!这个名字让他一激灵,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能在这儿遇见她。  这是个简陋的车站候车室,空气中弥漫着烟味、汗味和方便面的味道。林振明坐在靠近角落的位置,旁边是一个面无表情的中年男人,一个手提袋放在他俩之间的地面上。  刘霞在林振明旁边坐下,问:“你怎么来这
期刊
明朝成化十一年,三月,陈文瑜调任龚州知县。他带着两名随从、一个书童,坐一叶扁舟,沿江南下。其时,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一路江水苍茫,烟波浩渺。没过几日,古城龚州将近,陈文瑜走出船舱,伫立船头,眺望两岸景色。杏花烟雨,桃红柳绿,陈文瑜诗兴顿起,吟道:“龚州平原小路斜,两岸村落百姓家;眼前分明桃源景,只欠溪流泛落花。”此时,江风吹拂,衣衫飘飘,龚州城郭遥遥在望。  至龚州渡口,下船登岸。码头上,早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