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明理,感受文言魅力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从选文的篇目,还是教材所占的比例来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始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教学?我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觉得要传授好这部分知识,最重要的就是:披文入情明理,感受文言魅力。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是文学作品的学习。一味地咬文嚼字,会让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因此要先把学生引入到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去,让学生从世俗的繁杂生活中走出,逐渐沉静下来,披文入情明理,感受文章魅力。
   首先,创设情境,批文入情
   从方法来说,情境的设立是讲求不拘一格、富于变化的。音乐绘画的先声夺人、典故的铺述、诗歌的旁引以及背景介绍等等,都对审美心境的营造、审美欲望的强化起到很好的作用。在《雨霖铃》与《锦瑟》的比较阅读教学中,我就抽取了作品中共同的文化元素“送别”,以大量的诗歌作品铺排陈述,再加以概括: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形式的繁复,别有生命的选择,这无数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别离是伤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设立了这样一种氛围,创设这样一种情境,有利于学生去浮戒躁。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一直以来学生就有种心理压力——文言文难懂。此文属于先秦叙事散文范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第一课时我借用了一个网络版的戏剧导入,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让文言文课堂少了一点学究气,多了一份轻松愉快,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地探究文章内容的热情。虽是“大俗”,但能整体地把握作品,得其精髓。
   其次,感受魅力,批文入理
   文言文的审美阅读,学生的阅读、鉴赏等审美活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披文入情,披文入理。
   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石奢自刎》后,谈谈如何看待石奢自刎,并结合《陈情表》体会“孝”在传统伦理和道德建构中的深刻内涵。《石奢自刎》这个故事里有两种观念: 一是“忠”,一是“孝”。当这两者构成了激烈的矛盾之后,无法进行价值的评判和选择,石奢只能选择自刎。对这个思路的梳理,是建立在对《石奢自刎》这一文本的自主阅读基础上的。石奢的自刎,是愚忠,还是痴顽?个体的选择是怎样依托于它存在的文化背景的?联系《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表述,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那时的李密该如何进退,这样学生就会深刻的理解《陈情表》的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
   第三,拓宽意境,潜移默化
   在讲授苏轼的《赤壁赋》时,我曾经作过这样的尝试:抓住文中三个关键性的意象——“美人”“蜉蝣”“声色”来鉴赏作品。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之兴,是由于那份执著于用世的儒家情怀;庄子《逍遥游》里“蜉蝣”显现的是任侠居山、弃官不仕的超然形象;“声色”中佛家的禅意玄思,展露出的随遇而安的乐观旷达,都凝结在这三个意象之中。于是,在苏轼身上,儒的积极用世,道的洒脱阔大,禅的妙悟自得完美地统一了起来。而这种统一又是对传统文人的人格的一种因袭。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既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又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启迪。
   总之,文言文教学可以是也应该是生动的,调动学生审美体验的教学活动,在审美体验的愉悦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定会得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讨总结,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目标。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良好的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浅见。   第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学习。在生活中,在练习册中,学习情景就在学生作业题中出现,学生不但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掌握了,还与同
期刊
构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成为教育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无疑是建设和谐班级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可以使人奋发向上,而且可以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谐班级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协调好班级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对和谐班级的建设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系统中主要关系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学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教师之间尤其是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同事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阐述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曾经单方面强调工具性,注重的是语文作为思想的工具性和政治的工具性的特点;在应试教育中又把语文当成是应试的工具,在教学中注重语法知识的训练,把课文瓦解成支离破碎的信息点,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后来语文又变为单方面强调人文性,认为“文以载道”,强调语文教育
期刊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可以来自家庭、社会,可以来自学校,同时也可能是自身的原因。其主要表现有:文化知识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自我约束能力差。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不合群,容易自暴自弃,有很强的对立情绪,不服管教,自卑感强,自制力差。我在从事多年中学教学中,深感挖掘和培养“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
期刊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堂好比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一个个教学活动就是这条项链上的一粒粒珍珠,而各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语,则是串连这些珍珠的红丝线。缺少了这条红丝线,再完美的珍珠,也打造不成璀璨的项链。可见,得体的过渡语至关重要。那何谓过渡语呢?所谓过渡语,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教学语言。富有魅力的教学过渡语最能彰显教师的教学机智,展示课堂魅力。   那么有魅力的过渡语应该如何设置呢?  
期刊
高考作文除了追求立意的新颖和结构的精巧外,语言的创新和富有文采也是考场作文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云想衣裳花想容”,语言同样需要衣裳,需要美容,这样才富有魅力。下面笔者就多年来的阅卷感受对广大考生提出如下四个方面注意事项:   一、准确使用词语,增强语言表现力   一般说来,词语生动主要靠准确使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例1:你在荒漠的青冢默默对着夕阳残雪,你在西子湖畔依依地牵着细柳清风,
期刊
时下,中学生的作文语言干瘪呆板,空洞无物。如何引导、训练,我试着从记叙文语言特点入手,做些探索。   记叙文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文采。例如:“在冷冽的清晨中,蔷薇树冒出了一点又一点粉色的花蕾,如同小小的火苗在这白茫茫的迷境中拼命燃烧着。”(《破碎的梦》)作者写蔷薇树的花蕾,如同火苗拼命燃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示蔷薇花的色彩鲜红欲滴,如燃烧的火焰般耀眼夺目,形象而贴切;蔷薇蓓蕾绽放,如火焰般拼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因害怕写作而讨厌作文课,即使把文章写出来,也是篇幅短小、空洞无物,有的甚至干脆拷贝别人的作品。究其原因,我觉得这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情况下,学生都能叙事完整,但却不能捕捉并描写细节,以至于文章缺乏文采。因此,指导学生巧用细节传神韵,就成为了我们作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仿写课文中的细节   学生
期刊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基本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发展个性。这就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设计应由形式单一、方式单一、功能单一走向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多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天性,顺应学生的学习规律,拓展作业的内涵,让作业更富人情味,让学习洋溢生命气息,让学生释放自我潜能,
期刊
我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她滋养了无数中国文人学士。然而,初中古诗歌教学的现状却很不乐观。据了解,很多学生初中三年的早读时间都花在古诗歌和文言文的背诵上了,考试时还拿不到高分。弄得初三师生焦头烂额。能否给初中的古诗歌教学规范一个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思路?笔者根据自己在不同年级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古诗歌教学的三种境界“入诗·入境·入情”,归纳了古诗歌教学的五个步骤“诵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