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源于细节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f1s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因害怕写作而讨厌作文课,即使把文章写出来,也是篇幅短小、空洞无物,有的甚至干脆拷贝别人的作品。究其原因,我觉得这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情况下,学生都能叙事完整,但却不能捕捉并描写细节,以至于文章缺乏文采。因此,指导学生巧用细节传神韵,就成为了我们作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仿写课文中的细节
   学生写作往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写人则或帅或靓,写景就山明水秀,既无个性,又不生动。因此,应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引领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独具匠心的细节描写,逐步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并用之于自己的写作中。课文中细节描写的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运用富有生命力的词语,对描写对象作形象刻画。如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可以让学生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本来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通过这种引导,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并在写作中自觉运用这种写法。
   二是运用简笔勾勒,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以《孔乙己》为例,作者并没有对孔乙己的语言作过多的赘述,但仅仅“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寥寥几笔,就让这个受科举制度毒害极深的书呆子的个性特征跃然纸上。
   三是前后呼应,加深影响。如莫泊桑的小说名篇《我的叔叔于勒》中写父亲菲利普看到船来,就总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让读者在这反复的语言中清晰地看到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那里边装着的唯一的生活动力就是“钱”。正是这个隐秘,使他们的眼睛充满了贪婪,使他们的周身,他们的一言一动、一颦一笑,都现出一副拜金的可怜相。
   四是善用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如三毛在她的《胆小鬼》中描述她偷钱之后的心理:整个人变了,坐也不是,立也不是,好像生了病。其实,母亲发现掉了钱,并没有怀疑三毛,可是,她“样子的确像在发高烧,口袋里的五块钱就如汤里面滚烫的小排骨一样,时时刻刻烫着我的腿。”用比喻的手法,夸张地形容钞票烫着腿的感觉,在客观上当然不是事实,钞票怎么会滚烫呢?可是在主观感觉上,非如此还真不足以描绘她内心的紧张与不安。
   五是恰当运用环境描写。《孔乙己》中无论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都暗示了人物的生存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提高了文章的感染力,也恰如其分地烘托了人物。
   二、用心观察,为细节描写铺路
   艺术大师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小事或某一瞬间对心灵的触动,留意周围人们的行为举止,并坚持在每天的“一分钟日记”中记下自己的感受。
   三、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在教会学生细心观察、抓典型细节、精炼选词的基础上,我又专门上了一节作文技法研讨课,让学生掌握了“细化动作,延长过程”“运用修辞,画其神韵”“变换角度,增加层次”“类比联想,添其内涵”四种刻画细节的基本方法,并教育学生在完成习作后先自己修改,接着再小组内互改,听取同学的建议后再次修改。俗话说得好:“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难免粗疏或片面。互评和交流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开阔视野,促进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
   实践证明,通过指导学生细节描写,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独到的笔触去描绘眼中的世界,用缜密的思维去分析生活,让他们的语言个性在写作中得到表现和完善。只要坚持,相信他们的作文,一定会因细节描写而发出耀眼的光芒。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缺乏基本的文言环境,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感觉很吃力,有的甚至对文言文产生一种逆反和恐惧心理。为解决自己的这些烦恼,很多认真的学生采取了购买翻译书的办法,课前课后都死啃翻译书,将课文的全文翻译和文言现象总结牢牢记住,以此来完成教师的考查和平时的练习。这样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呢?笔者认为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一、机械记忆,毫不得法   学生阅
期刊
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长久、内在的积极性呢?《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可见,教师采用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推动力量,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注重对学生有效的激励
期刊
“考场作文的立意不仅要准确,而且还应该在行文时将其显豁地展现出来,在作文中要不断提到文题,点明你的行文和命文的关系,引领阅卷教师随你的思维而去。”“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   部分阅卷老师的话告诉我们高考作文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老师在瞬间被它吸引、打动。太曲折、太含蓄,是高考作文的大忌。高考作文提倡“短、平、快”,应尽量写得醒目、明朗。而巧妙点题不失为作文
期刊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目标。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良好的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浅见。   第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学习。在生活中,在练习册中,学习情景就在学生作业题中出现,学生不但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掌握了,还与同
期刊
构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成为教育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无疑是建设和谐班级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可以使人奋发向上,而且可以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谐班级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协调好班级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对和谐班级的建设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系统中主要关系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学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教师之间尤其是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同事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阐述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曾经单方面强调工具性,注重的是语文作为思想的工具性和政治的工具性的特点;在应试教育中又把语文当成是应试的工具,在教学中注重语法知识的训练,把课文瓦解成支离破碎的信息点,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后来语文又变为单方面强调人文性,认为“文以载道”,强调语文教育
期刊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可以来自家庭、社会,可以来自学校,同时也可能是自身的原因。其主要表现有:文化知识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自我约束能力差。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不合群,容易自暴自弃,有很强的对立情绪,不服管教,自卑感强,自制力差。我在从事多年中学教学中,深感挖掘和培养“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
期刊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堂好比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一个个教学活动就是这条项链上的一粒粒珍珠,而各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语,则是串连这些珍珠的红丝线。缺少了这条红丝线,再完美的珍珠,也打造不成璀璨的项链。可见,得体的过渡语至关重要。那何谓过渡语呢?所谓过渡语,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教学语言。富有魅力的教学过渡语最能彰显教师的教学机智,展示课堂魅力。   那么有魅力的过渡语应该如何设置呢?  
期刊
高考作文除了追求立意的新颖和结构的精巧外,语言的创新和富有文采也是考场作文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云想衣裳花想容”,语言同样需要衣裳,需要美容,这样才富有魅力。下面笔者就多年来的阅卷感受对广大考生提出如下四个方面注意事项:   一、准确使用词语,增强语言表现力   一般说来,词语生动主要靠准确使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例1:你在荒漠的青冢默默对着夕阳残雪,你在西子湖畔依依地牵着细柳清风,
期刊
时下,中学生的作文语言干瘪呆板,空洞无物。如何引导、训练,我试着从记叙文语言特点入手,做些探索。   记叙文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文采。例如:“在冷冽的清晨中,蔷薇树冒出了一点又一点粉色的花蕾,如同小小的火苗在这白茫茫的迷境中拼命燃烧着。”(《破碎的梦》)作者写蔷薇树的花蕾,如同火苗拼命燃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示蔷薇花的色彩鲜红欲滴,如燃烧的火焰般耀眼夺目,形象而贴切;蔷薇蓓蕾绽放,如火焰般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