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媒体的全球进程调查21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tar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艺术(BioArt)是一种以生物组织,细菌,活体和生命进程为对象的艺术实践,艺术家借助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生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等在实验室或者画廊以及艺术家工作室制作生物艺术作品。
  前不久由张尕策划的《媒体中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延展生命)系列展览,生物艺术多年来重要领域的多个先锋人物,如Eduardo Kac、Oron Catts都得以展现。而之前一届展出的Stelarc更是这一领域最重要的实践者之一。
  


  而具体生物艺术或转基因艺术是如何开始的,以及如何被纳入到新媒体艺术领域的,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有着不同的解释,如同近期我参加的一个苏黎世的试验室项目,作品和试验大多来自生物和化学变化。
  一个方面这如同实验室的现场凸显了来自科学的、未知领域的知识,干预了来自科学实验室的道德约束,美国曾经干预类似项目,并将其关闭。从这一点上看生物艺术有着来自科学和社会介入的双重危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生物艺术被称之为“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个方面是此类艺术往往没有一个惯常的符合视觉艺术,或是观念艺术的形态,其状态往往是进程中的,而非一个艺术性的结论。更加接近实验室和科学研究进程,当然在观念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引发观念和产生与人性的关联。
  


  还有这一新兴的艺术正在称为热点,同时它的基础来自基于非艺术实验室,或是更加大胆的触及生命的秘密,所以它一方面有着新艺术的外衣,另一方面完全的离经叛道。
  介绍这一特殊的艺术类型,并非因为它已经称为新媒体艺术的主流,而是因为之前讨论的关于基于艺术的实验室和基于科学、设计等领域的艺术,正在有一个这样的延伸,这个延伸非常符合来自艺术环境追求新奇和特殊性的需要。同样符合来自科学家的对这一融合所产生的激发观念的需要。
  生物艺术的先驱Stelarc先生,曾经是行为艺术的先驱,后其作品讨论的范畴逐渐的扩展到,人工智能和基于技术的对身体的延伸,90年代中期其作品“第三只手”(Thind Hand)涉及了关于网络和控制,以及身体机能的条件反射和表现。后来作品中“手臂上的耳朵”(Ear On Arm),则成为众人讨论的焦点,艺术家改造自己身体的行为艺术源流和来自科技源流的新媒体艺术终于汇集到一起。
  此类艺术并没有一个终局,尤其如ORON CATTS建立的SymbioticA(共生机构),再次将我们带入一个新艺术和新科学的希望之中,不同于70年代后的实验室机制,这个机构建构在大学之中,甚至为艺术家驻留、学者访问,以及本校学生提供了便利,是一个开放的基于神经生物科学和艺术的特殊机构。
  来这里也不需要在争论什么是新媒体这个问题了,因为这在根本上回到了观念艺术,和科学发现的大胆想像中。当Oron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给我讲他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但是他有一个试验是通过实验室培养一块肉,最后他吃了这个培养皿内的“肉”。
  


  你可以说这很邪恶,这反人类,这完全是疯狂的,但却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基于一个艺术家的身体和妄想完成的艺术品,并最终被艺术家消费和消解。
其他文献
作为八零年代出生的外省人,我的青春期可以一劈两半,前半截在河北老家,灰暗贫乏的小城,极度的压抑,读书听摇滚,愤怒和躁动。后半截则是在北京,膨胀,斑斓的超级都市,剧烈的震荡冲击,海量的信息,目睹种种怪状和奇观,曾经的压抑变为焦虑,愤怒和躁动转化为怀疑和扭曲,前半截是线性的,后半截更像拼贴。  在90年代末,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摇滚乐一道,对很多青年人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即是其中一个。它们仿
期刊
书名:我们最幸福:北韩人民的真实生活  作者: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  译者:黄煜文  出版:麦田2011/06  书名:这就是天堂!我的北韩童年  作者:姜赫、菲利普·格兰杰罗(Philippe Grangereau)  译者:陈怡华  出版:卫城2011/06  唐诺曾为文分析,从柏拉图的《理想国》、摩尔的《乌托邦》、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到奥韦尔的《1984》,在人类
期刊
活动讯息是城市的厚度,一个城市的文化的测量表。北京大部分的时节是个日不见阳光,夜不见月亮的灰暗城市,却是华人世界疯子最多,文化底蕴含量最高的城市。每个伟大的城市都有一群人或一份刊物证实其伟大,而北京,正是由这家夫妻店所开张的生活便利签给标记完成的。    以下为破的访问:破:我很想知道,做生活便利签对你们的婚姻生活有帮助吗?你们每月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有多少?约会的时间呢?  elvita威:Elvi
期刊
2011年1月15日,鄢醒(1986年生于中国重庆,生活和工作在中国北京)在我策划的一个展览中呈现了一个名为《DADDY项目》(2010)的行为作品。在这次令人心酸的呈现中,鄢醒面对着白墙站立,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他在单亲妈妈的照顾下成长的经历,向在场的观众坦露了自己曾经承受的家庭暴力、生活的巨大动荡感、来自家族的认同感及爱的缺失,以及在他整个生命历程中都不曾有过的父爱。开始这场讲述时,鄢醒把
期刊
卢迎华>>  “Afterall展览历史”丛书关于1989年第三届哈瓦那双年展的特辑中刊登了哥拉多·墨斯凯拉(Gerardo Mosquera)所撰写的文章《在全球和本土语境中的第三届哈瓦那双年展》。哥拉多·墨斯凯拉是居住在哈瓦那的批评家和策展人,是哈瓦那双年展的创始人之一,在1989年第三届哈瓦那双年展结束后由于不满双年展机制本身日趋加强对于艺术的审查和管制而辞职。这篇文章追溯了哈瓦那双年展创立
期刊
                 
期刊
艺人:谢金燕  专辑:爱你辣  发行:乾坤唱片  很难想象她已为人母,年过三五,出道近二十年。说起谢金燕,许多人都先想起她那一双招牌美腿,肌肤没有随时光松弛,尤其适合在舞曲节拍里摆动,那么煽情却不色情。从以前的、等经典台妹舞曲,到睽违三年、亲自与吕晓栋、Tan联名担任专辑制作人的新专辑里单曲,只能令人赞叹谢金燕真是台式舞曲的最佳代言者。标示为谢金燕本人作词的MV在youtube上一发出,立刻引起网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探究汉英指示词“那”和 “that” 的异同点以及它们的对应翻译。通过列举大量的例子和分类深入分析,指出“那”和“that”这两个指示词之间的相同点之外,主要研究了汉英指示词“那”和“that”的不同点。研究结果表明“那”和“that”有以下几点不同:(一)它们在各自语言中的功能负荷量不同;(二) 人称指代不同;(三) “that”可用于替代句中名词,而“那”无此用法;(四)指示词
期刊
卢迎华:请你先谈谈你的教育背景。  鄢醒: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小学到大学学历完整。  卢迎华:最早认识你的创作是通过刘鼎的介绍,他给我看了你的网站,虽然我们当时都不认识你,但对你在学校里创作的一些装置和照片作品的趣味和气息产生了兴趣,能否谈谈在重庆时的工作状态吗?谈谈你当时的语境?我知道你是挺格格不入的。  鄢醒:没记错的话我们是去年四月在站台中国的“丛林”展上第一次见面的吧。我在重庆出生
期刊
我此生,注定要失败,除了失败,便无其它可书写。  多年来,我毫无节制的做着同一个梦。迷雾中的建筑,随着梦境推进,显现出一个愈来愈具体的空中楼阁。  我喜欢怀旧却又容易忘记过去的,但仍在努力回忆导致我青春期历史性滞后的那些碎片。  某年初,在大学学习油画的姐姐去北京看一个被称之为“中国现代艺术展”的时候,我便开始了我的第二次辍学。村里也即将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事件,一种叫电的东西即将在这个村庄显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