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素质,是指个体在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下发展而成的多方面主体性品质,包括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要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并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综合测评;综合素质测评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和测评意义
综合素质,是指个体在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下发展而成的多方面主体性品质。只有通过教育的开发,人才能由自然人向具有主体性的社会人转化。人的综合素质水平是反映人的社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可根据发展的不同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可将其综合素质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基础性素质是整体素质结构中处于基础的部分,既包括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础,也有形成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所需要的基础;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是指开展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素质。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简称综合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量值的综合评定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以评促改,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有利于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形成导向;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有利于促进高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还要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还有创新性素质。对辅导员来说,综合测评是一个很好的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和手段。
二、建立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从目前各高校综合测评的实施情况来看,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测评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建立一套适合高校具体情况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正面导向性原则。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等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起到导向作用。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的方向性,体现要求学生进入社会的社会性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标准的设置立足本校实际,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要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带动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
2.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应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
3.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应以本校学工部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系主任、辅导员等老师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的有力保障。
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要科学合理、紧密围绕并服务于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综合测评;综合素质测评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和测评意义
综合素质,是指个体在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下发展而成的多方面主体性品质。只有通过教育的开发,人才能由自然人向具有主体性的社会人转化。人的综合素质水平是反映人的社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可根据发展的不同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可将其综合素质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基础性素质是整体素质结构中处于基础的部分,既包括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础,也有形成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所需要的基础;专业性素质是指能较好地胜任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创新性素质是指开展创造性活动所需要的素质。每个大学生只有当这三部分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能说具备了一定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简称综合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量值的综合评定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以评促改,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有利于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形成导向;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有利于促进高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还要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还有创新性素质。对辅导员来说,综合测评是一个很好的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和手段。
二、建立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从目前各高校综合测评的实施情况来看,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测评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建立一套适合高校具体情况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正面导向性原则。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等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起到导向作用。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的方向性,体现要求学生进入社会的社会性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标准的设置立足本校实际,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要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带动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
2.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应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
3.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应以本校学工部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系主任、辅导员等老师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的有力保障。
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要科学合理、紧密围绕并服务于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