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衷建:坚守极致,不负韶华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oke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蔓延至全球的疫情,让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一下子慢了下来,习惯着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幡然醒悟,驻足思考,这个时代,不顾一切追求效率与利益真的是对的吗?
  值得庆幸的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坚守着内心,不以单纯地逐利作为企业发展唯一目标,而是通过享受整个发展过程与对产品的构想,摆脱社会的浮躁,把自己爱的事情做到极致,把有内涵和价值的思想融于实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满江红家居馆、苏式生活体验基地掌门人——林衷建。
  温婉的转型
  初见林衷建,你一定会被他身上那股淡然笃定的气质所吸引,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他,举手投足间满是从容。林衷建来自有着1300年历史、具有“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古典家具收藏文化名城”称号的仙游县,他热爱着中国传统家具文化。
  2011年,在苏州竹辉路上,一家京式装潢的三层楼满江红金丝楠木馆高调出现在苏州百姓的视野中。那是林衷建和弟弟林衷清来苏州做中式家居的第一次试水。被称为帝王木的金丝楠木第一次以如此大规模的阵仗进入苏州,给苏州的中式家具业注入了强大的动能。
  一时间,满江红金丝楠木棺成为苏州乃至华东地区的“网红”。白驹过隙,时光荏苒。随着渐渐融入苏州生活,林衷建爱上了更温婉低调的苏州明式家具。“苏州明式家具精美细致,江南特有的古韵蕴藏其中,用大红酸枝、紫檀木、老榆木、花梨木等制作出的家具,选材考究,制作精细,装饰精微,雕饰精美,散发出传统江南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于是在2016年,“满江红金丝楠木馆”转型成为“满江红家居馆”,专注做苏作明式红木家具,并将场馆从竹辉路搬至现在古今交融的园区。今年,满江红家居馆联合了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现代苏州杂志社共同打造了“苏式生活体验基地”,将属于苏州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中国文化与家居相融合。
  “红木是生长缓慢的珍稀资源,除了能带来经久耐用的使用愉悦度外,它的魅力还在于其可传世的艺术收藏价值和无可匹敌的升值潜力。希望我们满江红可以做出百年老店、百年品牌。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工艺精湛、品质高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工艺家具。不仅为人们提供优质的产品,更希望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红木家居文化。”
  近乎执念的匠心
  對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在满江红家居馆,记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那份近乎执念的匠心。满江红家居对自己的产品品质和细节有着极致追求。虽然国标要求是97%的白边率,但满江红选择的原材料则是100%无白边的芯材,从生产、雕工、打蜡等方面,更是严格到近乎疯狂,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产品品质。
  对传统工艺的坚守,让林衷建埋头认真做家具。而这份匠心,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工艺的境界无止境,知识的更新不会停息,我很享受保持这一种学习的状态,也正是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让我对品质有着更严苛的追求。”
  林衷建回忆自己刚来苏州时,抱着对苏作工艺的崇敬,拜访过苏州很多手艺人,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许建平大师,并邀请其成为满江红的工艺顾问。当时,许建平大师拿出一把四出头官帽椅,要求满江红在最短时间内复制出一把一模一样的,制作工艺过关了,才会答应担任满江红的顾问。
  “这既是许老师的坚守,也是对于我们的考验,我们凭借自己的实力通过了测试,也受到了许老师的诸多指导。像许老师这样的苏作手艺人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无论市场形势如何,人总喜欢好的东西,我也一样,说我固执也好,不变通也罢,追求极致完美是我九年来一直做的事情。匠心经营,满江红出产的是有品质有文化的产品,我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
  坚守只为对传承负责
  在林衷建看来,苏州作为产生中国古典家具最早流派的核心地域,一直很低调。在大力复兴传统文化的当下,不少苏作精品在不断问世,但对于苏作家具文化重视度似乎还是相对薄弱,这让现在的不少苏作精品,际遇有点像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林衷建认为,“苏作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工艺艺术的一大流派,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苏州的家具行业从业者有责任传承和振兴这一流派中的精华,不仅应有文化梦想,还要有商业梦想,靠商业梦想做大产业,借助产业发展传承和弘扬文化。”
  “苏州人,内敛低调,他们深信不用拼命地打旗号,懂行人也会认你。”但林衷建觉得,家具文化传播,还是要有紧迫的责任感。“我们也明白真正的好东西,无需多言,我们希望可以找到懂得欣赏的买家,对于满江红来说,我们不仅仅是卖家具,还是为家具找到一个懂它的家。”
  “做红木家具,我更看重的是,要对历史的传承负责任。为此我们满江红将一如既往坚守匠心,千锤百炼,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苏作家具艺术传播下去,让传承后继有人。在这里我们也希望更多的苏作家具从业者可以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林衷建由衷地说。
其他文献
文化艺术空间,可以是场馆,也可以是多个场馆的空间集聚。当旧厂房的工业气息与现代化的艺术气息相结合,这里便化身为艺术文化、创意潮流的代名词。  已经忘记了是第几次走进这里,早前一提起艺术空间、艺术集聚区,大家总是会不由得想起北京的798、宋庄。其实在苏州的东南角,也有这样一个艺术集聚区,叫东坊艺术空间。这片空间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为依托,是目前苏州市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艺术创作基地之一。  老厂房化身
期刊
“广义上的城市文化种类繁多,餐饮、体育、旅游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美术馆、博物馆这类单纯的文化设施对于城市来说,则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刘佳看来,一座城市文化空间的不断增多,对城市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  “美术馆、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标配,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这些空间展现了城市形象,“质量与数量俱佳的文化空间,可以让城市脱颖而出,也能从侧面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他认为,经济基础决
期刊
“文化空间体现的是城市的文化性格。海纳百川,我在上海生活了20年,终于对这四个字有所感悟。”徐可说,如今在上海能找到各种文化体验形式,同时骨子里养成的“腔调”“洋派”“重视细节”,在上海的文化空间建设上都有很强烈的体现,与其他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  近二十年来,上海大量的文化空间的出现,也反映了城市居民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与需求。上海在物质生活不富裕的时代,文化馆、少年宫也是很多青少年想往的地方,近年
期刊
青年艺术家陈三石前不久在苏州三元美术馆举办了个展——纸上的歌唱,在现场,我们不仅看到了众多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也认识了不少先锋青年艺术家。在陈三石看来,一个有气质的,有文化涵养的城市,人才是城市配置中最重要的要素,不同文化领域的人才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而美术馆,就像一束光去照亮了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敞开了世界的大门,也照亮了苏州这座城市的历史长河。  每一代人对文化的关注点不同,如何让这些文化人放大
期刊
每逢周末,吴中区的山间、小镇、古村落、太湖边总是涌现出络绎不绝的游人,来自苏州本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游客尽情游览拍照,尽享初夏的大好时光。吴中区的旅游资源丰富,那是众所周知的,由于疫情的关系,今年外地游客少了一些,但本地游客的热度并没有减少。  近年来,吴中区在省、市两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泛休闲、轻度假、慢生活”为主题,坚持以环太湖为核心,以乡村振兴为根本,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推进旅游供给
期刊
旧时,老苏州们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很简单,听书、看电影、看戏,因此大家频频光顾的也就是茶馆、书场、戏院,能去的地方不过就这些。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人文化宫的到来,给当时的苏州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看电影、游泳、溜冰……大家的文化娱乐生活逐渐地丰富了起来。  以前,苏州的文化场馆不多,大多聚集在古城区。一到假日,这些场馆便挤满了来休闲、放松的人们。如今,苏州的文化艺术场馆品类丰富、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期刊
苏虹西路上有一片老厂房,是金鸡湖畔不可多得的工业地块,明年的这个时候,这里将诞生一个高附加值、高创新型、高带动型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成为金鸡湖畔最具价值的研发型生产载体空间。  苏州工业园区抢抓自贸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实施机遇,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用有温度的服务、有力度的政策、有强度的举措,绘制“产业用地供应图”,为优质项目落户提供充足空间。  苏州工
期刊
旷峰,北大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从军人到公务员再到创业者,他靠着一股子“偏执”与干劲,带着苏州大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冲进了国内MCN机构第一梯队。  回顾旷峰整个创业史,最核心的精神支柱就是他自身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旷峰坦言,这跟自己的部队经历分不开。  军人品质不褪色,创业加分  1999年,旷峰应征入伍,在部队近十年的时间,他一路从士兵升到中尉。最终,旷峰军人转业,也是因为他有着未完的梦想。  这个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苏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了90年代,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进入新千年,苏州人逐步意识到,如果单纯依靠外资,日后很难维持城市竞争力,于是开始布局创新型经济。  如何实现创新型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摸着石头过河”的苏州人,尝试探索各类科技载体平台,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注入动能。十余年来,苏城各类新型创新载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他们以各种形式,竭力为科技人才、企业服
期刊
一座城市的文化场馆数量多少,可以决定这座城市的文化气度。在文化场馆百花齐放的城市中穿梭,有一种内心油然升起的安定感。  苏州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传统文化更是厚重如斯。在苏州市著名书法家、苏州工业园区书法家协会主席钱玉清看来,一座城市的文化标配,要基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来打造,何时都不能遗忘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  文化场馆要让百姓受益  作为吴文化发祥地的苏州,早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镇。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