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就像一束光去照亮城市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rui4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艺术家陈三石前不久在苏州三元美术馆举办了个展——纸上的歌唱,在现场,我们不仅看到了众多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也认识了不少先锋青年艺术家。在陈三石看来,一个有气质的,有文化涵养的城市,人才是城市配置中最重要的要素,不同文化领域的人才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而美术馆,就像一束光去照亮了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敞开了世界的大门,也照亮了苏州这座城市的历史长河。
  每一代人对文化的关注点不同,如何让这些文化人放大自身价值?各种文化场所的配置极其重要,布局合理,多层次、高品质、多维度的场馆功能,满足各阶层的审美需求。
  鼓励先锋文化落地,完善承上启下的梯队建设
  “苏州拥有2500年的文化历史,那些德高望重,有足够影响力的艺术家就像是城市的瑰宝,也是城市最厚重的底牌。明清时期,半壁江山的美术都由苏州人书写。当下,如何让苏州文化再次与这座城市的经济同频共振?我们期待新的,有足够影响力的文化人的出现,能够再次引领吴门文化,输出属于苏州的文化自信。”
  陈三石认为,如今年轻人关注的文化现象和生态,亦是时代最活跃的东西,“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一定是过去文化人留下的经典作品,而我们的努力,是为了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自己一点点的小溪,慢慢将形成一种文化力量”。
  他直言文化要有好的梯队建设和人才序列,才能够传承有序,年轻人是城市的未来,应当有一种自觉的担当以及承上启下的使命感,而社会也应优化各类文化场馆配置,鼓励先锋的东西落地。“个人在城市文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不可小觑,如何给予人才足够的尊重,让他能够安心创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留下文化人,也是留下城市文化财富。”陈三石如是说。
  润物细无声,引领公众对美的认知
  一个城市的文化就像一部交响曲,不同音符的跳跃感,给人以不同频率的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在陈三石眼中,审美对于年轻人精神气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他期望通过美术馆举办的多元化的,有思想性、有品质的活动,引领公众对美的认知。
  “艺术的门槛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地高,这些年,我们尝试着开展公共美术教育服务,从服務艺术家向服务公众转化,公共教育没有年龄界限,没有门槛,只要对美有追求,都可以走进美术馆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润物细无声,陈三石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在周末走进美术馆,亲近艺术。他相信,未来城市文化场馆将越来越多,活动越来越亲民,逛美术馆,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其他文献
未曾料到,在相城,能享受到罗马艺术殿堂的体验。坐在苏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以下简称“二宫”)的中厅台阶上,内心不禁窃喜,仿佛这里即将上演一场艺术盛宴,庄重而有仪式感。  还没开业,就不断有人前来咨询,“你们游泳馆什么时候开呀?”“五月一号能准时开业吗?”“以后家门口就有好去处啦!”不得不说,二宫的到来,具有标志性意义。4月28日,元和街道玉成路219号,二宫正式亮相,当日客流爆棚,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均
期刊
就像每座城市都应该拥有书店一样,每座城市也都应该拥有一间博物馆,它是连接一座城市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让城市里的人们透过文物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想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当地的博物馆。来到苏州,不少人会打卡“网红”苏州博物馆,而其实吴中区是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  6月28日,民心所盼下,万众瞩目的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馆试运营,7月1日起将正式开放参观。苏州吴文化博物
期刊
2011年,李公堤上的一头“中国金融牛”,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与讨论,这头“牛”通体呈铜绿色,眼神坚定地望向西南方向。在它的侧面,就是彼时刚揭开面纱的苏州基金博物馆。  这是全球首家以基金为主题的金融博物馆,也是金融博物馆打造的第二家专业金融教育公益博物馆。栉风沐雨9年时间,苏州基金博物馆已成为金融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交流与分享的平台。  与时俱进,更新博物馆之“魂”  早在2008年,金融博物館理事长
期刊
美术馆是一座城市创新、活力的引擎,也能是一座城市精神象征。历史悠久的苏州,不缺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空间,但在众多经典中,苏州美术馆的存在,依旧有着分外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回望 是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开端  两宋以来,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在文化艺术方面汇聚了全国的文人雅士,各类文艺活动也是层出不穷。民国初期,颜文樑、金松岑、徐詠青等大家怀着复兴中国美术文化,倡导美术教育、提高国民艺术素质的愿景,共同
期刊
今年5月18日,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迎来了四周岁生日,虽然它只有4岁,但它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一块不起眼的砖,为何能走进故宫?一片不起眼的窑村,为何能成为网红打卡地?走进博物馆,我们就像走入了时光隧道,触摸辉煌的历史,探索文化的变迁。  2018年,博物馆创新营销思路,以“网红”为营销切入点,打造“网红博物馆”,游客量超过30万。门口的艺术窑以及旋转楼梯,从秀美到旷渺,从幽深到高博,从廊腰缦回到平芜
期刊
2017年底,萧雁因《浮生六记》项目来到苏州,相较于北京的辽阔,上海的前卫,西安、南京以及成都的活力,她似乎更喜歡苏州的传统文化。在她看来,姑苏古城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做得非常好,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苏州人骨子里的精致,体现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座城市在当代性的表现上,个性并不鲜明。萧雁坦言,令人欣喜的是,今年以来,随着“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的启动,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多的当代性元素
期刊
近十年,苏州人越来越爱运动,这背后,有不断崛起的体育场馆的功劳。而在众多“后起之秀”中,苏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定处于C位——被称为“苏州鸟巢”,一跃成为苏州体育文化新地标,高规格赛事、大型演唱会的新宠……  自2018年6月以来,奥体中心凭借国际一流的功能设施、崭新的环境体验,征服了一批又一批的苏州人,成为苏州乃至全省体育场館中的“顶流”。  打造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奥体中心相对于苏州体育场馆
期刊
文化艺术空间,可以是场馆,也可以是多个场馆的空间集聚。当旧厂房的工业气息与现代化的艺术气息相结合,这里便化身为艺术文化、创意潮流的代名词。  已经忘记了是第几次走进这里,早前一提起艺术空间、艺术集聚区,大家总是会不由得想起北京的798、宋庄。其实在苏州的东南角,也有这样一个艺术集聚区,叫东坊艺术空间。这片空间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为依托,是目前苏州市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艺术创作基地之一。  老厂房化身
期刊
“广义上的城市文化种类繁多,餐饮、体育、旅游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美术馆、博物馆这类单纯的文化设施对于城市来说,则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刘佳看来,一座城市文化空间的不断增多,对城市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  “美术馆、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标配,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这些空间展现了城市形象,“质量与数量俱佳的文化空间,可以让城市脱颖而出,也能从侧面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他认为,经济基础决
期刊
“文化空间体现的是城市的文化性格。海纳百川,我在上海生活了20年,终于对这四个字有所感悟。”徐可说,如今在上海能找到各种文化体验形式,同时骨子里养成的“腔调”“洋派”“重视细节”,在上海的文化空间建设上都有很强烈的体现,与其他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  近二十年来,上海大量的文化空间的出现,也反映了城市居民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与需求。上海在物质生活不富裕的时代,文化馆、少年宫也是很多青少年想往的地方,近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