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为基点 拓展课外阅读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ai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精读课文时,有意识地与课外相关内容链接,适时进行扩展性阅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一、同题阅读
  我们语文教材上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我们有许多名家名篇与这些课文同题,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适时地向学生推荐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教版第九册有一篇课文《变色龙》,这是一篇科普类的文章,专门向学生介绍了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等特点。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对变色龙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我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了契科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契科夫笔下的变色龙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就像变色龙一样在伪装、变化。如果没有学习教材上的《变色龙》,学生读契科夫的这篇小说就有一定的难度,可是学完课文之后再来读这篇文章,学生理解的难度就降低了,他们很自然地就把文中的人物与变色龙联系在了一起,懂得了为什么这篇小说以“变色龙”为题,变色龙的寓意是什么了。这种“课内学一篇,带一篇,甚至几篇”的方法,以一化十、以十化百,可以打通学生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渠道,使学生走出狭小的教材阅读圈,徜徉于广阔的文学艺术殿堂。
  二、原著阅读
  为了便于孩子们学习,入选教材的许多课文,编者都进行了适当的修改,这为我们的补充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有些课文仅仅是名家名篇的有限节选,只是提供了精品的某些点。我们要通过点带路,借助课外阅读找到线,看到面,抱住体,才能形成好的阅读素养。
  苏教版第十册《月光启蒙》原文叫《月光母亲》,编入教材后最大的改动是删去了原文的开头。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把这个开头当成补充材料呈现给孩子们,激荡起了孩子们的情感涟漪。学生在学习前一部分歌谣、民谣时无比快乐,在这种情境下,我把原文的开头“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出示出来,再让学生反复诵读,再出示:“母亲,您可曾记得……”让学生说话,学生对“母爱”的感悟更深刻了。这样设计让让学生走进背景,走进原文,这种拓展将文本深藏的情感挖掘出来,在浓浓的人文情怀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将学生的情感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完成与作者心灵对话,心灵碰撞。此时,孩子们对母亲的“爱”已经被激发,推荐阅读写母亲的文章林莉的《小巷深处》、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寻梦》、海尔塔·格兰特的《看望》、陈运松的《妈妈喜爱吃鱼头》、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独一无二》等已经水到渠成。
  读原有著作可以对作品有更深层的、更全面的理解,对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物的性格特点会了解得更深刻,特别是原著语言对学生的熏陶和习作能力的提高,更是改编作品和节选作品是很难达到的。
  三、主题阅读
  现行语文教材大都是以“组”为单位编排的,低年级多半是把内容相似或相近的文章编为一组,组成一个教学单元;高年级则是以某个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为轴心,把几篇课文编为一组的。但是,但由于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一单元只能容纳三四篇课文,这就很难收到预想的效果。教学过程中,可以按每组教材的特点和教学重点,选择适量的名篇佳作让学生阅读。如苏教版第十册第四单元主题为“世界各地”,由3篇状物散文组成,分别是《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展现出劳动者的聪明与创造智慧。围绕这个主题,我又选择了《威尼斯的小艇》《长城》等开阔学生的眼界。这样的主题阅读,一方面增强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一方面使课外阅读更加系列化。
  四、补白阅读
  补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补充课文以外的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处理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拓展语文的学习外延,它不仅可以丰富文本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表达与理解能力,是文本的深化、巩固、发展、补充与延伸。其实,有很多文章与诗歌,不仅仅需要在某一方面补白来充实它的内涵,而是在很多方面都需要用补白的方式来处理,需要在描写、情感、情节、意境上对隐含文中的空白内容加以合理的补充,才能让学生更实在地领略出文章所包含的真实情感和深刻旨意。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有一首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引导学生感悟这首诗中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教学的重点,特别要弄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和“寒”的真正含义。但仅仅就56个字讲,学生是很难领悟到这一点的。所以,我就抓住文中隐含的“暖”和“寒”这个“点”,带着孩子们读《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等,大量阅读这些故事,学生就会对这一中国革命史上乃至世界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了解得更加全面、深入。
  像这样的“留白点”教材中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适时地“补白”,就一定能挖掘出更多的“宝藏”来。
  上述的阅读内容,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学生对此是有浓厚的兴趣的,在情感上是有共鸣的,而且因为是基于教材这个“点”发散的,所以阅读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相同或相似,为老师的检查也提供了便利,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了实处。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语文老师都能这样做,那么课外阅读的效果肯定要“更上一层楼”。
  (江苏省建湖县森达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中医药是我国特有传承至今的传统医药,属于典型的传统知识,她在保障生命健康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和法律制度的改革,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未能很
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呢?  确立“大纲”的指导性,吃透听说读写要求。“大纲”不仅规定了小语教学听说读写的总的要求,而且还规定了各个年级阶段的分要求。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吃透总要求,还要吃透所任教年级教材的听说读写要求,在大纲的指导下,制定听说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反之,如果
目的:抗血小板聚集是被循证医学证明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并被最新的缺血性卒中防治指南推荐。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的常用药物,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风的发生率及死
【摘要】现代教育管理要具有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内容,创新方法,更新手段,保持先进性。要树立可持续管理观念,致力于制定、实行公平的政策,创建具有持续性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进行持续性调整的机制,以实现管理效能整体性提高的目标。  【关键词】浅析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今,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
人们常说,“一个好老师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人的一生中能遇上一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做一个好老师”是我一生的追求,走进每一个孩子心中,记住每一个孩子,并让每一个孩子记住我,是我最大的愿望。  从教十二年来,每次站在讲台上,一声:“孙老师,您好!”那稚嫩、响亮、整齐的问候已鼓涨起我幸福的心,沐浴在孩子们纯真的目光中,我感受到自己担负的重任。当孩子们长大后再翻开“童年”这本书时,看到的该是什么
语文课上,最美的声音是读书声。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心灵与作者对话。在朗朗书声中,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波涛中受到美的熏陶。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外显形态之一。
头脑不是一个填充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情知教学就是能点燃火把的一根火柴。它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情感,又注重学生认识,以情促知,以知促情,情知交融,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情知互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具体落实?我在这几年工作中利用听课的便利条件,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现把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一、激发情感,搜寻旧知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讲过:“教师唯一的工作是帮助学生成功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电针对兔实验性干眼症模型泪液分泌量、泪膜稳定性及泪腺和眼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研究电针对实验性干眼症的干预效应;通过观察NF-κB p65、TNF-α、IL-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的知识体系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感悟语文的价值”。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是说我们所接触的语文知识以及所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那么,
“淅沥沥——”我走出了学校,可是却发现下起了雨。雨是多么神秘的东西呀!我的名字在也有一个“雨”字,也许这就是我喜欢听雨的缘故吧。  雨总是那么奇妙,有时像花针,有时像黄豆,有时还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这次下雨了,我自然很高兴,于是约了几位同学去雨中寻“美”。听听雨的歌唱,触摸雨的娇姿。  我们拿着一把伞走出了家门,聚在了一起。我仔细地看着——慢慢地,慢慢地,我们忽然发现树叶变得更绿了,绿的扎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