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意义”这件事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xLiuN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天,看到一组数据,讲真,当时我就震惊了: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这组数据来自一个题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演讲者是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徐凯文。这组数据是这位教授调查的结果。
  对于这组调查数据,我不知道是否非常准确。但我想,这组数据有它的价值。它撕开了一些口子,让我们认清到:呀,连北大的学生都这样,这个问题该重视。
  可以說,这个调查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我归纳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对未来的无能为力。”
  是啊,我们对未来无能为力,所以才认为学习无意义、人生无意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实如此。举个例子:
  以前,我们经常说一句话: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曾经是真理。至少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是的,90年代、80年代、建国、民国,可以一直推到夏商周。“学而优则仕”“鲤鱼跳龙(农)门”“范进中举”,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宋代小朋友很小就要读一首名为《四喜》的诗。诗里说:“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乃人生四大喜之一。我是90年代中期上的大学,那时候,谁家里出了个大学生,绝对是一件大事,方圆十里要放鞭炮,感谢祖上积了阴德。
  现在呢?显然不是的。大学扩招制度,让曾经非常热门的两个词“天之骄子”“象牙塔”再也不提的(我估计很多80后、90后都不知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现在上了大学,不仅变得稀松平常,甚至成为负担。高学费、高生活费、毕业意味着失业,这都是看得见、看不见的负担。
  读书不再是平民子弟进入社会上升通道的重要方式。平民子弟,要想改变命运,越来越难。
  有人可能会说,平民子弟對未来无能为力,容易理解。那富家子弟、富二代、官二代,为何他们也觉得学习无意义、人生无意义呢?不难理解。对于富家子弟,生活优越,一身名牌,连内裤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挫败,他们不知道目标在哪里,宛如一叶孤舟漂浮于无尽的海面上。他们精神虚空,无处寄托,这不是什么稀奇事。
  我们可能还必须要有一个准备,那就是,这种普遍存在的这种“无意义”感,会持续很长时间。为什么?听我分析——
  大概10年前,日本作家三浦展一本《下流社会》的书在岛国畅销一时,它反映了一个残酷现实:长时期的和平经济建设发展,社会却出现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倾向,日本国曾自以为傲的1亿中产阶级正逐渐演化消失,出现“上流”和“下流”的两极分化,少部分变得更加富有,而大部分却向下沉沦。社会的新生力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不像父辈那样握有大把机会,并能顺利实现阶层上流,反而面临就业难和婚姻压力的困扰,不得已,他们放弃抵抗,甘愿进入“下流社会”的行列。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L型,即意味着中国经济不会有类似于当年邓小平搞市场经济这种大变革,也不会有类似于2008年投入4万亿元货币这种大刺激,暴富机会变少。按日本这位作家总结的规律,中国阶层固化日渐明显。穷人想变富人,大门基本关闭了。
  阶层固化,人自然容易滋生“无意义”的感觉。
  怎么办?
  认知是很重要的一步,即认识到“无意义”背后的原因、时代背景。先认知,再面对。
  如何面对?
  未来能改变命运的人,不再是靠胆大或者敢冒险,而是靠智识:智慧、知识。知识改变不了命运,但要改变命运必须要有知识,就是这个逻辑。
  同时,更高层面上认识“人生”和“意义”。有人生就有意义,或者说活着就是价值。这一点,我结合一部电影,可能讲得更形象。
  这部电影叫《阳光小美女》,美国很老的一部公路片。电影里的一家人都是失败者,从爷爷到父母到舅舅到两个孩子(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电影接近尾声时,男生和舅舅有过一段长长的谈话——
  哥哥说:“有时候,我希望我能一觉睡到18岁……躲过那没用的高中,还有其他一切,通通躲过。”
  舅舅是这么回答他的:“你知道马赛尔·普鲁斯特吗?法国作家,彻头彻脑的失败者,从没有过一份真正的工作,得不到回报的单相思,同性恋。花了20年来写一本书,几乎没有人读,但他也可能是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作家。
  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回首往事,审视从前所有痛苦的时光,觉得痛苦的那段才是他生命中最好的日子,因为那些日子塑造了他。那些开心的年头呢?你知道啦,彻底浪费了,什么都没学到。
  所以,如果你一觉睡到18岁的话,想想你该错过多少痛苦啊?高中可是大好的痛苦时光,你再也找不到更难忍受的日子了。”
  ——不要再说无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的男人像女人。”  我在旅途中,碰到个瑞典姑娘这么告诉我。因为她觉得中国男人虽然开始有钱,并开始注重言行举止,但是骨子里,不尊重人,不绅士。  姑娘的话让我很没面子、很尴尬。可是后来细细琢磨,发觉如果说屌丝是起点、绅士是终点的话,那么大多数中国男人,确实只能算是刚刚脱贫。在涵养和素质的大道上,我们还有很長的路要走。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伪绅士。  一切“伪”的东西都最具有迷惑性:男人们打
期刊
我的一个朋友,年初被招到一个编剧工作室,结果去了两天,她就蔫了。  一个同事的导师是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另一个同事拿了三个硕士学位;就连新来的实习生,比她小7岁,却阅片量惊人。  于是她越来越焦虑了,晚上回家焦虑得什么都做不了,连电视都看不进去,朋友圈也没有心思刷,全副身心都拿来焦虑了。  你是不是像她一样,很焦虑?觉得什么都来不及了?  别人8年前就买了房子,你来不及了;别人炒股赚了300万,你
期刊
终于留起了披肩发。  对茉茉来说,走到这一步,还真的很不容易。  我是说,在所有关于修理头发、挑选衣服、打扮漂亮……所有这些洋溢着浓浓女人味的事情上,很久以来我都是笨拙,且羞怯的。甚至,会常常不知所措地站在shopping mall的门口,望着里面流光溢彩的世界满眼恍惚,几番鼓起勇气最终还是未可,只会赶紧躲到熟识的书店里,自欺欺人。  好丢人啊!  就像第一次到达大城市望着ATM机发呆的乡下舅公。
期刊
“石头层层不见山,路途短短走不完,雷声隆隆不见雨,雪花纷纷不觉寒”,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守在我老家屋角的石磨。在30多年前的乡村,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我对这个老石磨,是既喜欢,又讨厌。  说喜欢它,是因为它最忙的时候,要么是欢欢喜喜的春节,要么是热热闹闹的祭祖月。祭祖的时候,我们要用石磨把新米磨成米粉,和着五花肉,做成一碗又一碗的“渣糊子肉”,即粉蒸肉。还有,我们要把头一天泡好的大米连同浸泡的水,
期刊
前情提要:  1.爆破犯作案前总会通知警方。  第一题:  济南 石晓龙  爆破犯根本就没想炸天机阁,扬言要炸天机阁,只是虚晃一枪。爆破犯通过每次埋放炸弹后通知警方的举动,让警方对他的声明深信不疑。再加上天机阁的重要性,使得警方把所有拆弹专家都调去了天机阁。这样,无论爆破犯的真实目标是哪,他都可以从容安排了,因为根本没有多余的拆弹专家能够赶来了。  台儿庄 张星灵  这里爆破犯的目的是最关键的。他
期刊
我姐刚结婚的时候和老公吵了一大架,原因很简单。他们计划家庭出游,要去的人有我姐姐,我姐夫,我姐夫的弟弟兩口子,还有公公婆婆。在出游一周前,我姐姐就问到底去哪里。我姐夫说,不知道啊,让我弟弟他们决定就好了。我姐说也行吧。一直到当天,要出门的当天才告诉她,要去崇明(上海附近)。我姐姐想说,崇明,我上学的时候去过200遍 ,根本不想去。我姐夫第一次劝说,算了,太远的话,老人也不方便。我姐想,行吧,就当是
期刊
“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开门七件事,头一件就是柴。柴禾与粮食一样,是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近来,常见报刊上写“柴禾”为“柴火”,谬也。禾,方音读huo,柴禾,是做饭和生火取暖所用树木、柴草的统称,因用以烧火,故错为柴火。  “是穷还是阔,先看柴禾垛”,柴禾的多少和柴垛的大小往往是衡量一个家庭贫富与否的重要标志。房前屋后,家家堆着柴禾垛。麦秸、高粱秸、蜀黍秸、豆秸,凡能烧火的物件,都收拢在一起,
期刊
刚出家不久,我的师父悟公上人就叮嘱我:要常常给家里写信,不要忘记父母,要劝他们吃素。佛教界有很多高僧大德把父母带在身边。像一代高僧明旸大师、蕅益大师、莲池大师,父母在的时候带在身边,父母去世后牌位用布包着仍带在身边,走到哪里挂单就把牌位供到哪儿。更不要说地藏菩萨了,他想尽一切办法累世为父母超度。  我妈妈去世了。我梦到她特别希望我们兄弟能吃个团圆饭,最好是火锅。我想,妈妈怎会要求我们吃火锅呢?她还
期刊
新年的一月,在农历却是岁末,这是公历与农历之别。  公历基本属于太阳历,农历则为阴阳合历。但公历的设置却也不是最严格的按照太阳轨迹制定的,其间也夹杂了宗教、人文的因素,来源于西方文明,主要是和基督教文化有关。如果要严格按照太阳轨迹历法,采太阳历,没有藏,就没有来年的生。姑娘的冬天依然露胳膊露腿,遭自己的罪,养别人的眼,实在  是不划算的事儿。元旦应当在12月22日,或21日,也就是冬至日,那是太阳
期刊
小时候每年春天,都会有卖小鸡的外地人到村里来,用车子驮着两大篓子小鸡,边走边吆喝,“小—鸡—啵,卖—小—鸡”。他们用苇编的短草席竖起来,折成螺旋状或花瓣状的几折,每个空里放上几十只小鸡仔,小鸡们你拥我挤、嘁嘁喳喳、探头探脑地张望着这个陌生的世界。有来买鸡的,拿着箱子或者带着篓子,挑挑拣拣地陆续把小鸡抓走了。小鸡小的时候不好分性别,卖鸡的会信誓旦旦地说他给挑的全是母鸡,可等养大了一看,一大半都扎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