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多处行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bao774313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通过古诗词塑造了许多儿童特有的真、善、美和奇、趣、乐形象。教师在教学这类古诗词时,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学生捕捉古诗词中自有的童趣、童真,从儿童认知水平、心理需求、能力发展出发?本文总结出了四种较为符合儿童天性的教学策略,期望在这一类型的古诗词教学中能渗透美育因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儿童;美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冰心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巧妙将“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化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因为儿童多的地方总是充满生机与趣味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儿童的古诗词,其中塑造了许多儿童形象。他们或充满奇思妙想(《古朗月行》),或勤劳淳朴(《四時田园杂兴》),或热情乐于助人(《回乡偶书》),或快乐自由(《村居》)……虽然时代变迁,儿童的生活方式早已发生变化,但从古至今,那一份属于儿童特有的真、善、美和奇、趣、乐是相通的。在教学这类古诗词时,教师若能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学生捕捉诗中自有的童趣、童真,从儿童认知水平、心理需求、能力发展出发,就会避免烦琐枯燥的讲解释义,让课堂成为“儿童多行处”。
  一、巧设“游戏”,直通生活,引入诗境
  儿童具有爱美、爱幻想、爱游戏的天性。教学描写古代儿童的古诗词,就应该采用符合儿童天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课堂上,教师借助辅助工具,引导学生可以听曲学诗,可以看图讲诗,可以歌唱诗词,等等。因为古诗词和学生生活之间是有距离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两者之间建立通道。“游戏”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使学生尽快进入诗歌情境。教师在课堂上要追求那种日常会话的“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在中高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用“词串”将学生引入诗词情境,能够使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与古诗词联结起来。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一开始,教师说出词串:“茅屋 、小溪、 青草、荷花。”接着提问:“同学们,听到这组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先恐后回答,用语言描绘出一幅江南田园美景。再辅以闲适悠扬的古曲渲染,浓淡适宜的画面闪现,将学生带进词所描绘的江南意境中。
  二、诵读为首,直面语言,趣理相生
  诵读是古诗词美育的基本策略。教学表现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歌,更是要将诵读策略放在首位,让学生直面诗歌语言。诵读方法很多,如聊读、朗读、品读、素读、画读等。每一种诵读法的使用,都应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并由词句引发、形成灵动的教学板块。教师可以在读中发问,例如教学《牧童》(唐·吕岩)时,教师发问:“你觉得哪些字音需要提醒一下?”“你认为哪些词句不好理解需要和同学们讨论一下?”“看谁能把当时的情景想象出来?”……这样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主体性。学生将目光聚焦于“铺”和“弄”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和讨论中,体会到原野上绿草茵茵,晚风中笛声婉转悠扬、时隐时现的美好意境。再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有感情地读诗句。这样的诵读有的放矢,诵读和讨论、想象相结合,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活动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行进。
  三、细研词语,直指心灵,显象悟意
  儿童诗的教学,就应该直指儿童的心灵。解读文本,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心灵世界。诗词教学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与肌理,质疑隐藏在诗词中的缝隙,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进入言语的心灵世界。仍以教学《清平乐·村居》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无赖”“相媚好”和“醉”字,通过细读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如,学生提出“醉里吴音相媚好”不好理解,教师没有就词解词,而是创设了“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的拓展情境活动,把“词”变成了一幕精彩的“活剧”,形象地理解了那种醉里欢笑的夫妇之情和单纯恬淡的自给自足之乐。在此基础上,抓住“醉”字,联系全文,补充背景,品味诵读,境界全出,学生体会到了文中老夫妇俩在“醉”,体会到了作者辛弃疾在“醉”,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己在“醉”——醉在和睦、和谐、和美的村居中,醉在浓郁的语文味儿中。
  四、课外拓展,直接应用,提高素养
  研究教材中描写到儿童的古诗词,我们会发现这些诗歌中有的是直接描写儿童生活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吕岩的《牧童》、袁枚的《所见》等。有的是借儿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例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学习这些古诗词,除了让学生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积累语言外,还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就古诗来学诗,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的。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适宜的拓展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开展儿童群诗主题阅读活动
  重组教材内的诗:《村居》《所见》《夜书所见》《小儿
其他文献
【摘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改革带来重大契机。本文阐述了作者在小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做法:运用信息技术精耕细作,精挑细选,把好课件质量关,提高学习效率;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活动情景,激发情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运用信息技术巩固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科学放映各课件。做到适时使用,适度使用,适量使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
【摘要】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成长中孩子的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人格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远远不足。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书中汲取到成长养分,我们必须推进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天地,让孩子插上阅读翅膀,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做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形成,
【摘要】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德育内容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中不能单一地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渗透德育内容,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效果。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爱国思想教育、科学思想教育、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教育,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利用文中内容创设情境进行熏陶,对英雄形象进行分析,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渗透,均可取得明显成效。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趣味生成过程,是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研读过程,是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实丰富的过程,是教师善于借助教学“意外”适时创造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蕴迁移运用过程……它的成功生成,不仅体现在趣味所营造出课堂外在活泼、热烈、有声有色的“面子”,更体现在“面子”背后,基于文字理解、表达、运用所需要思维力度触发心灵愉悦的“里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趣味生成;“里子”;“面子”  【中
【摘要】阅读是人们“学习与吸收”的主要途径,是“积累与积淀”的有效手段。就学校教育而言,阅读是语文课程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开展“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的有效载体,而且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平台。“过去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内容,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语文学习的教科书。”这就是说,在现代教育形势下,语文阅读既具有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多元化的活动内涵。正因为如此,只有坚持
【摘要】随文练笔是一种常用的读写结合的语言文字训练方式,能有效地架起阅读与作文的桥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随文练笔常陷入流于形式、追赶潮流的误区,形同虚设。本文将以小学高年段为例,围绕紧扣文本的生长点、动情点、重难點,找出恰当的随文练笔引爆点,有效落实随文练笔展开讨论。  【关键词】随文练笔;文本;小学高年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文练笔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语文教学的改革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家长和学校都认识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阅读作为一个关键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中突出阅读的重要性。所以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的设计,分析目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根据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摘要】打开语文课堂和生活实际的通道,让学生有相关的语言储备,培养孩子的主动参与意识,引导孩子会讲得体的话,善观窗外之景,能大胆地去体验与提问,从“修学游”中得到更多的乐趣,在生活中学好语文。  【关键词】旅游;课堂;语言;体验;发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学生参加校
【摘要】国家近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为学生学习减轻负担。与此同时,国家也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小学语文来说,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素质教育呢?本文从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出发,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谈谈如何开展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学习目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万
【摘要】西方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将其用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上,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作文是生活的反映,让学生写作就应该让他们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  【关键词】写作;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