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思想政治教育弥足珍贵的资源。在充分分析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以香山文化资源为例,总结提炼其蕴含的博大精深,提出通过深挖地方文化价值、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形式、打造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注重校园文化育人等途径,促进地方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关 键 词] 地方文化;思政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4-0004-02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地方优秀文化历经历史长河的沉淀,以其独特的历史传承性、现实鲜活性和地方特色性等优势,蕴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其价值,丰富教学内容,就能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更容易接受地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一)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思想”含量
思政课最根本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政课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灵魂,才能与学生同频共振,思政课的“思想性”才能达到有效发挥。地方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千年积淀传承下来的优秀道德文化、行为规范等,更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认同,激发大学生去领悟和思考,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有助于学生对思政课理论性的有效把握
谈到“理论”,总会被人们贴上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标签。尤其是思政课专业理论,更让学生觉得大而广泛、难懂难记。思政课理论不仅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义,而且包含了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学生既要学通理论,又要了解历史,还要着眼现实,才能掌握思政课理论的核心要义。如果能够将地方历史文化与思政课专业理论有效融合,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归纳提炼其中蕴含的理论精髓,就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把握专业理论知识。
(三)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全部使用统一教材,这对有效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高校办学方向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理论性、抽象性过强的不足。如果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中,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加之地方优秀文化已经植根于人民之中、生活之中,便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產生共鸣,从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四)有助于思政课教师针对性地分类施教
思政课要想让学生真正入脑入心、终身受益,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大学生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增强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当前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薄弱、动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将地方优秀文化有效融入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的魅力、接受思想的熏陶,在寓教于乐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二、作为地方文化的香山文化所蕴含的思政课教学资源
香山文化在地域上包括今日中山、珠海、澳门在内的香山[2],以方言文化、民俗文化、洋务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名人文化和思想文化七个部分组成的统一体为内容构成,具有“传承性、包容性、先导性、民生性、创新性和开放性”[3]。香山文化作为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地方优秀文化,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弥足珍贵的资源。笔者主要总结概括了以下几种精神。
(一)“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曲民族觉醒和救亡图存的民族大合唱。孙中山先生振臂高呼,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陆皓东成为第一个为共和革命牺牲的人;以苏兆征、杨殷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积极组织工人运动、开展土地革命等,最终慷慨就义。可以说香山文化洒满了革命先烈的鲜血,凝聚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华民族力量。
(二)“天下为公”的博爱精神
“天下为公”集中体现在孙中山先生道德信念、精神境界和实践活动中。在道德上,主张“公爱而非私爱”,倡导“救世之仁、救人之仁、救国之仁”[4];在实践中,主张“其为国为公,天下从之;其为己为私,则天下弃之”[5]。孙中山先生的这种“家国情怀”,洋溢着追求民族平等、国家富强、社会太平、世界大同的博爱精神[6],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香山涌现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买办和工商实业家。如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南京路上相继出现的“中国四大百货公司”,它们的创始人正是具有超凡智慧和魄力的香山华侨。据初步统计,祖籍香山的中国近现代文化历史名人不下100位,其中荣膺某一领域“第一”的名人就有近30位[7]。这种创新精神是香山文化的特质,也是当今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愈挫愈奋”的进取精神
中国近代史就是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历史。作为香山文化的代表人物孙中山,他率先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领导包括大批香山人氏在内的志士仁人,创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十次武装斗争,屡败屡战,最终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呼唤“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种“不以挫仰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却”,愈挫愈奋的进取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人民在新的长征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跨越。 (五)“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
在历史进程中,香山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遭遇了多次的人口迁徙和社会融合,形成了一个兼容并包、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体系[8]。如至今依然盛行的龙舞、狮舞、鹤舞、赛龙舟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既蕴含了古老的民俗风情,又融入了新的时代发展元素,因而显得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了香山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
三、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途径
(一)深挖地方优秀文化价值
高校思政教师与专家,要有意识地关注和结合地方优秀文化开展研究,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项基金或政策,鼓励学者开展地方优秀文化的价值研究。高校要成立思政研究工作室,从地方文化研究协会、高校科研院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领域聘请和选拔科研骨干,联合开展研究;要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和运用价值,群策群力,研究探索出一套彰显地方优秀文化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开发具有地方优秀文化特色的思政教材,有效实现地方优秀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
(二)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形式
当前,课堂仍然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地方优秀文化相结合,做到深入浅出,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枯燥的理论。如在讲授深化改革创新理论时,结合中山名人文化历史,让学生在了解名人事迹的同时深刻领会创新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主题演讲、读书汇报、主题辩论、才艺展示、微视频制作等形式让学生主动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将枯燥的理论讲授转变为学生自我探索性的学习,不仅能有效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而且有利于将思想理论知识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三)打造思政育人共同体
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实践能力强的高职学生更具有吸引力。高校应与地方有关机构通力合作,选取地方文化景点,如孙中山故居、杨殷故居、罗三妹山、中山市商业文化博物馆等既具香山文化特色,又彰显民族精神的景点,建成校外实践基地,供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利用传统节日和地方文化特色活动,如中山市一年一度开展的慈善万人行、五月端午赛龙舟以及舞龙、醒狮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感受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着力打造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育人共同体。
(四)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一方面思政课专任教师,要围绕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让思政课堂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文学色彩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由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组成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感人故事和地方的动人事迹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让思政课和思政工作更加贴心、走心。
(五)注重校园文化育人
高校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圣地,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引领高地,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努力建构课程、实践、文化等多元育人工作体系,将地方优秀文化蕴含的丰富的爱国精神、博爱精神、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开放精神与学校精神文化理念对接阐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本土化,营造高职特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要依托社团文化节、科技文化节、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积极融入地方优秀文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受教育;要定期举行讲座、论坛,如举办“香山大讲堂”,邀请中山知名人士、专家、学者讲述地方优秀文化,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认同优秀文化;要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电台、官网官微宣传倡导地方优秀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地方优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http://js.people.com.cn/n2/2019/0318/c359574-32751043.html.
[2][8]胡波.香山文化的现代诠释[J].学术研究,2006(6).
[3]王遠明.香山文化论纲[J].学术研究,2006(8).
[4]胡波.孙中山研究[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16:149.
[5]孙中山.批杨鹤龄函[A].孙中山全集[C],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叶桉.论香山文化与红色经典文化的渊源流变[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1).
[7]胡波.简论中山名人文化[J].开放时代,2005(增刊).
编辑 王亚青
[关 键 词] 地方文化;思政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4-0004-02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地方优秀文化历经历史长河的沉淀,以其独特的历史传承性、现实鲜活性和地方特色性等优势,蕴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其价值,丰富教学内容,就能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更容易接受地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一)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思想”含量
思政课最根本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政课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灵魂,才能与学生同频共振,思政课的“思想性”才能达到有效发挥。地方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千年积淀传承下来的优秀道德文化、行为规范等,更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认同,激发大学生去领悟和思考,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有助于学生对思政课理论性的有效把握
谈到“理论”,总会被人们贴上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标签。尤其是思政课专业理论,更让学生觉得大而广泛、难懂难记。思政课理论不仅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义,而且包含了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学生既要学通理论,又要了解历史,还要着眼现实,才能掌握思政课理论的核心要义。如果能够将地方历史文化与思政课专业理论有效融合,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归纳提炼其中蕴含的理论精髓,就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把握专业理论知识。
(三)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全部使用统一教材,这对有效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高校办学方向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理论性、抽象性过强的不足。如果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内容中,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加之地方优秀文化已经植根于人民之中、生活之中,便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產生共鸣,从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
(四)有助于思政课教师针对性地分类施教
思政课要想让学生真正入脑入心、终身受益,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大学生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增强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当前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薄弱、动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将地方优秀文化有效融入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的魅力、接受思想的熏陶,在寓教于乐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二、作为地方文化的香山文化所蕴含的思政课教学资源
香山文化在地域上包括今日中山、珠海、澳门在内的香山[2],以方言文化、民俗文化、洋务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名人文化和思想文化七个部分组成的统一体为内容构成,具有“传承性、包容性、先导性、民生性、创新性和开放性”[3]。香山文化作为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地方优秀文化,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弥足珍贵的资源。笔者主要总结概括了以下几种精神。
(一)“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曲民族觉醒和救亡图存的民族大合唱。孙中山先生振臂高呼,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陆皓东成为第一个为共和革命牺牲的人;以苏兆征、杨殷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积极组织工人运动、开展土地革命等,最终慷慨就义。可以说香山文化洒满了革命先烈的鲜血,凝聚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华民族力量。
(二)“天下为公”的博爱精神
“天下为公”集中体现在孙中山先生道德信念、精神境界和实践活动中。在道德上,主张“公爱而非私爱”,倡导“救世之仁、救人之仁、救国之仁”[4];在实践中,主张“其为国为公,天下从之;其为己为私,则天下弃之”[5]。孙中山先生的这种“家国情怀”,洋溢着追求民族平等、国家富强、社会太平、世界大同的博爱精神[6],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中,香山涌现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买办和工商实业家。如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南京路上相继出现的“中国四大百货公司”,它们的创始人正是具有超凡智慧和魄力的香山华侨。据初步统计,祖籍香山的中国近现代文化历史名人不下100位,其中荣膺某一领域“第一”的名人就有近30位[7]。这种创新精神是香山文化的特质,也是当今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愈挫愈奋”的进取精神
中国近代史就是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历史。作为香山文化的代表人物孙中山,他率先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领导包括大批香山人氏在内的志士仁人,创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十次武装斗争,屡败屡战,最终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呼唤“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种“不以挫仰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却”,愈挫愈奋的进取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人民在新的长征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跨越。 (五)“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
在历史进程中,香山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遭遇了多次的人口迁徙和社会融合,形成了一个兼容并包、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体系[8]。如至今依然盛行的龙舞、狮舞、鹤舞、赛龙舟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既蕴含了古老的民俗风情,又融入了新的时代发展元素,因而显得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体现了香山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
三、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途径
(一)深挖地方优秀文化价值
高校思政教师与专家,要有意识地关注和结合地方优秀文化开展研究,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项基金或政策,鼓励学者开展地方优秀文化的价值研究。高校要成立思政研究工作室,从地方文化研究协会、高校科研院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领域聘请和选拔科研骨干,联合开展研究;要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和运用价值,群策群力,研究探索出一套彰显地方优秀文化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开发具有地方优秀文化特色的思政教材,有效实现地方优秀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
(二)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形式
当前,课堂仍然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地方优秀文化相结合,做到深入浅出,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枯燥的理论。如在讲授深化改革创新理论时,结合中山名人文化历史,让学生在了解名人事迹的同时深刻领会创新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主题演讲、读书汇报、主题辩论、才艺展示、微视频制作等形式让学生主动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将枯燥的理论讲授转变为学生自我探索性的学习,不仅能有效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而且有利于将思想理论知识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三)打造思政育人共同体
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实践能力强的高职学生更具有吸引力。高校应与地方有关机构通力合作,选取地方文化景点,如孙中山故居、杨殷故居、罗三妹山、中山市商业文化博物馆等既具香山文化特色,又彰显民族精神的景点,建成校外实践基地,供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利用传统节日和地方文化特色活动,如中山市一年一度开展的慈善万人行、五月端午赛龙舟以及舞龙、醒狮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感受地方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着力打造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育人共同体。
(四)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一方面思政课专任教师,要围绕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让思政课堂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文学色彩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由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组成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感人故事和地方的动人事迹去教育和引导学生,让思政课和思政工作更加贴心、走心。
(五)注重校园文化育人
高校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圣地,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引领高地,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努力建构课程、实践、文化等多元育人工作体系,将地方优秀文化蕴含的丰富的爱国精神、博爱精神、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开放精神与学校精神文化理念对接阐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本土化,营造高职特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要依托社团文化节、科技文化节、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积极融入地方优秀文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受教育;要定期举行讲座、论坛,如举办“香山大讲堂”,邀请中山知名人士、专家、学者讲述地方优秀文化,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认同优秀文化;要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电台、官网官微宣传倡导地方优秀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地方优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http://js.people.com.cn/n2/2019/0318/c359574-32751043.html.
[2][8]胡波.香山文化的现代诠释[J].学术研究,2006(6).
[3]王遠明.香山文化论纲[J].学术研究,2006(8).
[4]胡波.孙中山研究[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16:149.
[5]孙中山.批杨鹤龄函[A].孙中山全集[C],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叶桉.论香山文化与红色经典文化的渊源流变[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1).
[7]胡波.简论中山名人文化[J].开放时代,2005(增刊).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