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一个普通女人的玫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小说家,是美国南方文学复兴的最杰出代表。他的作品生动地再现了美国南方贵族的没落与衰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就是这样一部短篇小说,它记述了南方某贵族家族中最后一个成员艾米丽小姐一生悲苦的生活。本文旨在结合小说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立足于人本主义的自我理论去体会《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把艾米丽当成一个普通的女人去分析玫瑰的意义。
  关键词:玫瑰 尊严 爱情 渴望 普通女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部小说代表人物威廉·福克纳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很多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具有哥特式恐怖氛围,甚至认为艾米丽是残忍的,变态的。然而,当我们细读全文,结合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从人本主义角度去体会,我们可以发现,玫瑰其实就在主人公艾米丽小姐的心中,代表着她的尊严、爱情和渴望,是艾米丽献给自己的玫瑰。
  二 人本主义理论综述
  人本主义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代代表人物为C.R.罗杰斯。他们提出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健全的机体,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人本主义提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包括自我观念、积极关注、自我和谐、自我实现四个要点。自我观念是个体在其生活环境中对每一经验的评估及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积极关注就是个体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如果获得外界的积极关注越多,他的自我观念将会越来越明确,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自我和谐是指一个人自我观念中没有自我冲突的心理现象,向当事人提供一个和谐环境,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促进其对自我的积极探索,形成健康和谐的自我观念,发挥其实现自我的潜能等能有效减少不和谐。自我实现是指个体趋向完美、趋向实现、趋向自我的保持与提高的倾向,它是激发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马斯洛认为,需要是人内心世界核心的东西,人的一切意志和认识都受其统摄。需要包括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前者是作为生物的本能或冲动,又称作生理需要;后者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同层次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以人为本就要抓住人本性的基本需要进行研究。
  立足于人本主义的自我理论去体会《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我们就会发现艾米丽的一生其实就是为了寻求一个自我,一个普通女人的自我。
  三 自我观念:维护尊严的玫瑰
  作品中,艾米丽是南方没落贵族格里尔生家族的继承人,独自一人守着“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19世纪70年代风味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的南方贵族遗留下来的满载着行将灭亡的南部种植园奴隶制与蓬勃发展的北方工业文明激烈冲突的深宅大院。在这场冲突中,“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只有爱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不仅房子成了“丑中之丑”,而且,艾米丽小姐也变成了“我们”的议论对象。这时,艾米丽的自我观念就发生了扭转。
  作为没落家族的一个弱小女子,任何抗争都是回天乏力的。艾米丽的行为与其说是为了家族的利益,不如说是为了个人的尊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尊重的需要。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是人的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是人的外部尊重。当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但是艾米丽的一生却没有得到作为人应该得到的尊重。首先是在她年轻时代,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使她那作为女性的一生平添波折”;其次,在父亲去世后,她遇到了自己心仪的男子荷默·伯隆,但是“我们”却说“就是悲伤也不会叫一个真正高贵的妇女忘记‘贵人举止’,尽管口头上不把它叫作‘贵人举止’”,称呼她为“可怜的艾米丽”,甚至找来了她的亲属和圣公会去逼迫她放弃爱情。再次,当她不顾身份地位和人们的议论,满怀喜悦地订购了银质的男士盥洗用具和男士服装准备结婚时,荷默却抛弃了她。
  帮助形成健康人格的积极关注在这里却演变成为种种指责、刁难、阻挠,于是,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人,“她把头抬得高高——甚至当我们深信她已经堕落了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她比历来都更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仿佛她的尊严就需要同世俗的接触来重新肯定她那不受任何影响的性格”。所以,小说中的艾米丽特立独行,怪癖乖张,甚至公然对抗收税官。但是艾米丽的尊严只在死后才得到,“现在爱米丽小姐已经加入了那些名字庄严的代表人物的行列,他们沉睡在雪松环绕的墓园之中,那里尽是一排排在南北战争时期杰斐逊战役中阵亡的南方和北方的无名军人墓”。
  四 自我和谐:追求爱情的玫瑰
  当一个人自我观念中没有自我冲突时就实现了和谐。对生理、心理成熟的正常人来说,爱情便是实现这种和谐的一剂良方。福克纳在小说中并没有详细描述艾米丽如何受到追求,但行文中却提到她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当她去买毒药时三十出头,却依然削肩细腰;而那些参加葬礼的老年男子特意穿上了刷得很干净的南方同盟军制服在走廊上、草坪上纷纷谈论着爱米丽小姐的一生,甚至还相信和她跳过舞,甚至向她求过爱。可见艾米丽年轻时应该是和普通女子一样受到很多男子的倾慕或追求。
  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中有社会需求,其中包括“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每个女人都渴望爱情,即使是身为贵族的艾米丽也不例外。恋爱中的女人都是盲目的、疯狂的,当荷默·伯隆出现时,艾米丽也为之疯狂了一次。开朗外向的荷默·伯隆走到哪都是中心人物,备受喜爱,而艾米丽却孤独封闭、孤芳自赏。但是哪个女人不怀春?艾米丽情不自禁地被这种从未见过的魅力所吸引,身不由己地陷入爱情。艾米丽对伯隆的爱是深沉而热烈的,甚至为了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与他一起乘马车,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下,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艾米丽对伯隆的爱更是坚决而浓烈的,即便周遭的人都在纷纷指责她,她也依然昂着头和伯隆一起坐着马车出双入对。恋爱中的艾米丽是幸福的,甚至马车都很漂亮,马蹄声都很轻快。但当她决定为爱改变、放弃自己原来那种与世隔绝的塔中生活,与心爱的人结婚的时候,这种对新生活的希望却被伯隆残酷无情地打碎了。
  即便对今天的女人来说,放弃自己坚守并曾经那么信任的爱情也是要痛苦很久的事,更遑论一直处于父亲阴影下、刚刚敞开封闭多年的心扉、放弃自己贵族身份、放下自己尊严,初次体验爱情的艾米丽了。她高傲的心受到伤害,失恋使她的精神几乎崩溃。正所谓爱有多深,恨有多深——艾米丽用残忍的方法留住了心爱的人,留住自己赖以维系生命的爱情。
  福克纳没有写爱米莉的眼泪,没有写她的挣扎,他用平淡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叫作爱米莉的女子苍白而单调的一生,“打那时起,她的前门就一直关闭着。全镇实行免费邮递制度之后,只有爱米莉小姐一个人拒绝在她门口钉上金属门牌号。她就这样度过了一代又一代——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福克纳告诉我们:爱米莉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一个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男人的女人,一个爱上了她认为是惟一的男人的女人。她或许没有打赢这场战争,福克纳也不打算告诉我们任何世俗的理由。但是我们知道爱米莉把她漫长的一生献给了自己的爱情,用沉默坚守自己的爱情。于是我们会被这样的文字所震撼:“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五 自我实现:充满渴望的玫瑰
  在历史背景下,艾米丽别无选择地被冠以贵族小姐的名分,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在分析作品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批判的对象。如果只把艾米丽看成是一个普通身份的人,细读这些文字,我们不难看到爱米丽那颗温柔并且渴望着爱的心,因为自我实现是激发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基本推动力。
  艾米丽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尽管父亲赶走了所有青年男子导致她年近三十依然未婚,但是当父亲去世时,她依然认为父亲并未死,一连三天都是这样。一无所有的她,只好像人们常常所做的一样,死死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如果艾米丽对父亲完全是埋怨、怨恨的情感,那么当父亲去世时,她会早早地埋葬父亲。但是,她是一个普通女人或女儿,她的做法跟人们的做法是一样的,不愿看到亲人的死亡。她渴望有人关心她,即便这种关心是一种伤害。
  在父亲去世后,如果说她受到父亲的影响,就此想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那么也就不会有后续的事件,更不会有这篇小说了。于是福克纳写道:“她病了好长一个时期。再见到她时,她的头发已经剪短,看上去像个姑娘,和教堂里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像不无相似之处——有几分悲怆肃穆。”经历了沉痛和深思,她还是没能抵制对生活的渴望,又重新回到这纷繁的俗世生活。于是,福克纳又写道“她四十左右的那段约有六七年的时间。在那段时期,她开授瓷器彩绘课……”但是,“后来,新的一代成了全镇的骨干和精神,学画的学生们也长大成人,渐次离开了,她们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带着颜色盒、令人生厌的画笔和从妇女杂志上剪下来的画片到爱米丽小姐那里去学画。最后一个学生离开后,前门关上了,而且永远关上了。”这个世界丝毫没有理会艾米丽的渴望,无情地抛弃了她,最后导致她对一切无可留恋。
  人本主义认为,人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自身存在的意义,凭借个体的主动性与自由选择的能力来实现自我无限的潜力,建构与完善自我实现的人生。而艾米丽生不逢时,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爱情突变和自我观念导致她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人生。
  六 结语
  读这篇小说,结合福克纳美国南方作家的身份,我们难免会想到作者对南方的留恋等思想政治因素。然而,福克纳选择描述一个女人的一生,并且将小说命名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时,应该说也有出于对一个普通女人的同情、缅怀和敬意。玫瑰象征着爱情、爱慕和敬仰;玫瑰隐含着艾米丽的爱情、渴望和尊严。当艾米丽决绝地选择沉默,也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渴望又不可及的玫瑰;当艾米丽绝望地选择杀掉自己的爱人,也只是为了守护曾经全心付出的玫瑰;当艾米丽选择与爱人的尸体日夜同眠,也只是为了维护自己来之不易的玫瑰。于是我们发现,艾米丽用她的行动教会“我们”和我们: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使我们领悟到,艾米丽只是一个“自我”而已。
  
   参考文献:
   [1] 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
   [2] 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 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胡全生等:《20世纪英美文学选读——现代主义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毒蘑菇似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新华网,2009年9月28日。
   [6] 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7]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2008年版。
   [8] 马楠:《凋落的玫瑰》,《新东方世界文化》,2008年5月27日。
   [9] 卡尔·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姜华,女,1972—,吉林通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鲍尔吉·原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较大成就的蒙古族散文作家。尽管身居城市、远离故乡,但作为成吉思汗的后裔,书写草原以及蒙古人的心灵世界,于原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他郁结于心无法化解的一个情结。在长大了的作者的主观回望中,童年已成为时间进程的一部分,浸透了由时间构成的人生体验的内容,由此作家笔下的童年意象便生发出伤感、诗意、别离与无奈等等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回家 家乡 童年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徐志摩是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他感情四外冲溢,在激情驱使下,就“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这些花雨内容斑驳陆离,思想复杂;语言浅显,多用口语,感情奔放;形式多变,追求艺术技巧。本文从诗歌的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解读《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浓烈深厚的情感。  关键词:情感 叙事 对比 想象 形式 用韵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第一次读到徐志
期刊
摘要刘延陵作为五四时期著名的白话诗人,不仅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的编辑工作,还在新诗创作、诗歌评论、外国诗歌译介等方面有积极的贡献。本文对刘延陵在新诗坛的活动轨迹进行了梳理,着重探讨了他的新诗创作,再现了诗人诗歌创作的先驱者形象。  关键词:五四诗人 刘延陵 白话新诗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先驱,他是中国第一代白话诗人、
期刊
摘要王家新诗歌在中国当代诗坛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价值被抽空、人文品格缺失的90年代及当下诗歌现实,更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其精神形态具体呈现为“漂泊者”对严酷命运的承受和对生命荒诞存在的抵抗。面对语言的召唤,一个孤独的游历者陷入了一种无限循环的“漂泊”与“返乡”之间永远的紧张与相反相成的纠缠之中。自此,灵魂便永不退场。  关键词:王家新诗歌 漂泊 承受 返乡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金锁记》展示了生存和人性的悲剧,更为重要的是,小说还揭示了这样一个答案:传统民间是如何华丽地完成了自己的都市转身。  关键词:《金锁记》 民间传统 都市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金锁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关注,傅雷认为《金锁记》具备了悲剧所应体现的全部审美特征,是一部有着尖锐的人性压抑与人性冲突的作品,而主人公曹七巧是人性恶的典型。《金锁记》不仅是一部家
期刊
摘要《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成功之作,也被评论界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小说主要刻画了两类性格反差极大的女性:一类是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传统女性”,一类是以安娜和其好友莫莉为代表的“自由女性”,这两类女性虽然都有对生活的追求,但却处于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之下,因而经历了不同的坎坷。本文将分析这两类性格异的女性,并指出这两类女性所代表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金色笔记》 女性
期刊
摘要戏剧大师曹禺采用话剧这一西方艺术形式,广泛借鉴外国戏剧艺术的技巧、方法并吸取其艺术精神。其中,《雷雨》等带有命运色彩的悲剧杰作受到西方命运悲剧尤其是希腊悲剧的影响。但是,这只是曹禺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更为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是曹禺自己独特的创造。他在现实主义美学、悲剧中“命运”观念的处理上都有突破与创新。而他最根本的创新之处是把外来的艺术养料进行了民族化的创造。  关键词:曹禺 命运观念 民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在《金色笔记》中塑造了拥有明确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安娜,她在摆脱了家庭束缚获取自身独立平等的存在之后,却陷入了更多的困境之中。莱辛借此对女性解放进行了探索,认为女性最终的解放不仅仅是走出家庭获取独立平等,而是必须与整个社会的解放密切联系。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金色笔记》 女性解放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以巨大的力量和勇气摔门
期刊
摘要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善于在运用传统叙事技巧时植入现代技巧,同时改造复活中国文学的传统手法,不仅使现代技巧借助传统形式获得读者的认同,更重要的是使传统叙事技巧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对接,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 传统技巧 现代技巧 植入 复活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张爱玲从小熟谙古典章回小说,同时对以毛姆、威尔斯等为代表的西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文本分析,对作品叙事中的文本空白和不定点进行了梳理和辨析,显示出“冰山理论”作为一种现代叙事手法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构筑作品意义的典型特色,同时揭示出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于客体世界确定性与主体世界模糊性之间叙述张力的多角度呈现。  关键词:“冰山理论” 叙事手法 不定点 文本空白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