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八极拳功中的阴阳辩证观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feizi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学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阴和阳两个方面,正是这种阴阳双方的变化,才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阴和阳本来是抽象的名词,但可以用具体而明显的事物或现象来比喻说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盖水火不能相容耳,充分地揭示出了这对极为 明显的矛盾双方的特性。根据水火这对矛盾的特性,就可以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划分出阴、阳两大类来:凡类似“火”性的,如温热的、向上的、明亮的、兴奋的、向外的等方面,统属于阳的范畴;凡类似“水”性的,如寒冷的、向下的、晦暗的、抑制的、沉重的、向内的,统属于阴的范畴。
  阴与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阴也就不存在。阴和阳又是可以转化的,在相互转化中,阴阳之消长就会滋生出新意,从而使物质或现象产生质的飞跃。
  道家内功心法认为,人体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体。《素问·宝命全形论》亦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既然“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而且是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体,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阴阳于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客观存在及相互转化作用的积极面,就成为道家武学中的一个科学性的革命。
  开门八极拳始祖深谙阴阳之道,充分利用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阴阳二气生化无穷、妙用无尽的自然运动之规律,将之运用到养生、护体上来。并依据八卦卦象之属性的自然理能与人体八大凸兀部位的自然生理之机能科学的有机联系,开拓挖掘出人体八极潜在的阴阳互根之本能,并以濡养浩然之气为八极催发动力之源,从而在道家拳系中又产生出一枝奇葩——开门八极拳。
  开门八极拳注重内外双修,尤以内修为要,这从拳名的头两个字“开门”就可以看得出来。“开门”的含义在前面已经提到了,不在赘言。
  当然,作为“武”功,就离不开技击动作。关键在于,技击动作是套路中的招式招法熟记于心之运用,还是内功气旋力化自然感应之生发?
  如果是套路招式熟记于心之运用,则必需熟记若干个套路及招式,于技击时应付瞬息万变之战况。显然,在这种刻不容缓的情况下,大脑之反应根本不能及时作出调整,只能是下意识之抵抗。此为拳术之通弊。
  而内功的气旋力化自然感应之生发的技击动作,则是内在的“精、神、气”阴阳合德,通达全身,贯注八极之灵动感应。它可以在挨、傍、挤、靠的贴身触点感应之中,迅捷的转化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之现象,从而生发出有效的技击功力。此为拳功之妙果。
  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拳无功。拳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善于掌握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的自然辩证关系,科学合理的运用阴阳二气所濡养的精、气、神、力在拳功功法中的运动变化之奇效,使拳、功合道、默化生法为最终目的的修为之正道。
  阴阳八极拳功作为开门八极拳的拳理功法之指导,务必使习拳者明确阴阳关系在拳功中的利用是何等的重要,不仅体现在养生内功上,而且反应在拳功功法中。
  拳功中许多的现象,譬如技击功法,用阴阳规律一解释,一运用,就会收到立杆见影之效果。
  阴阳二气不仅主宰着人的生命,也控制调配着人的活动。无论是人体内在脏器的生命活动,还是人体外在的肢体运动之活动形式,都含有阴和阳这两大类性质的规律、运动、变化。
  道家的太极、八卦、阴阳易理及五行生化之机理在拳功中潜移默化之功效是相当神奇的。科学合理地结合人体生理结构功能之特性,充分利用道家养生功法涵养生命之源,滋补人体生理结构功能之旺健,从而使人体内三元大宝——精、气、神、力常盛不衰,身体各部位生理结构之功能通达而灵动、机巧而敏捷。于形变之间生法、力变之间化法是习练开门八极拳者首先应了解的基本知识。
  由于阴和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阴阳八极拳功灵活地将之辩证的运用于技击之中。
  比如,医学上将左视为阳,是因为心属阳,在胸左侧之故。
  而作为技击形态来讲,出于搏击之目的,就不能将左视为阳,而是将右视为阳。这是由“阳刚阴柔”的定义来决定的。
  我们知道,右手是人类的主动用手,属于积极的奋进型,具有快速的兴奋感。而凡积极主动的都属于“阳”的范畴。而左手属于护卫型的辅助用手,具有柔弱阴晦的性质,而凡阴晦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当然,作为习拳者,左、右手共具刚柔之功的方为大家。
  再如背与胸。医学上将背视为阳,是因督脉循脊背而上行;将前胸视为阴,是因任脉循腹胸前中线而上行之故。
  我们修炼内功仍需按任阴(前)、督阳(后)的医学观点进行阴阳互济之修养。但从拳功的技击形态角度来讲,就得辩证的按“前阳后阴”之定义而灵活运用之。
  搏击时,双方相对而立,背部在后,对方看不见,故为阴;胸部在前,彼此一目了然,故而为阳。
  这种阴和阳的辩证关系,就是阴阳学说中的“阴阳互易”之思想。即在不同的环境、形势、范围中,对问题应有不同的理解、对待,而僵顽不化,不要教条主义。虽变,但不失其合理的成分。
  处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出于不同的目的,就必定要有不同的理论见解,这也是符合“阴阳转化”之理的。
  否则,将医学上出于治疗目的的阴阳定位之理论,原封不动的用到拳功的阴阳攻防之搏击目的中,肯定会乱了套。惟须遵循“前阳后阴”的搏击原则,才能给以解释,故在此说明。
  拳功中的阴阳之观念,并不是单纯地用以说明形体肢节的阴阳之定位,因为这些毕竟都是表象的东西。而更重要的则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运动由内及外的阴阳互根之变化对拳功功法感应默化之影响。这种阴性的动力潜能之力学运动之变化所释放出来的意想不到的神奇功法之能量,才是开门八极拳研修的武学之意境。□
其他文献
《精武》2001年第11期有篇署名韩起的文章《武术进奥运,花落谁家》,文中,他有个观点是:拳击打败了传统武术。  我不知其他读者有无认真细读此文,读后有又何感想,反正,我看过以后大不以为然:韩先生是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我不知道,他所认为的传统武术是个什么内涵,又是个什么外延,是指太极、形意,还是指少林、武当,包不包括大成拳等名门大派。若是,这些门派又怎么“普遍缺乏好手"?若是,又何谈拳击打
期刊
一、霸王举鼎    甲乙相对而立(着白衣者),两脚向左右分开,比肩略宽,双膝微屈,呈马步式站立。同时,双臂微屈,双手搭放在乙之肩头。乙(着黑衣者)把右脚放在甲两腿间,呈右弓步式,两手分别放在甲肋部,用力上托。甲则用力下坠。乙上托后缓力,再上托,如此反复(图1)。当乙疲劳时,改用左弓步,继续重复上述动作。  乙在用力上托甲时,要注意配合腹式呼吸,呼吸频率与上托甲的动作相一致。如果乙功夫很深,可以在乙
期刊
强瑞清(1861年~1947年),字祥云,河北省沧县自来屯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人,清末民初著名武术家,名标方志、功垂八极拳史的八极拳五世重要传人。  强瑞清祖籍沧县旧州镇强庄子村,后迁居南自来屯。他自幼从师八极拳四世传人,江湖人称“刘旋狐”的刘虎臣为师,因刘虎臣常年在外走镖,无暇顾及强瑞清,便将其推荐给师兄“大枪枭雄”曹井田为徒。曹见强瑞清体健精悍,天资聪颖,又勤奋苦修,且为人正直,是难得的
期刊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以奇妙著称于世。  武:简单的解释为勇猛、威武、胆豪。  术:技术、技巧、手段等。  有武没术或有术没武都不完美,都不符合辩证法。有武有术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  记得小时候,每天放学后和小朋友们在一砖宽的学校围墙上追逐嬉闹爬上跳下,没有一个小伙伴受大伤。更有甚者,有一个因父母离异、随奶奶生活的小朋友,胆儿大得出奇;一个
期刊
步法在实战中极为重要,它关系到出拳的速度、角度和力度,关系到全身各部位的协调和是否能够正确实施各种技战术。因此,武林中有“步不活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之说。李小龙也曾说:“手与脚之关系恰如炮台与大炮,随时保持适当之位置,以便给予敌方最大的威胁与打击;如果缺乏灵活有效的步法,一个人就像大炮无轮之无法移动。”八极拳擅长技击,这与它有灵活的实战步法不无关系。八极拳最利于实战的步法当推四六步、三角八棱步、
期刊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投资人大量的注资。两年前投资人还只能给李小龙的影片少的可怜的钱,现在他们大方多了。不但提供了大量的影片制作费,还与他签订了开放式的合同,一旦李小龙有新的要求,会即刻增加投资。著名影星索菲亚·罗兰的丈夫,意大利著名电影制作人卡罗·庞蒂也与李小龙签订了条件优厚的合同,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制作人也愿与李小龙合作。当功夫片旋风般席卷全球时,李小龙已当之无愧地站在了功夫影片的
期刊
有幸拜读《精武》第12期吴钩先生的《子虚乌有的“守洞尘技”》一文,情不自禁地热血沸腾,感慨万千!吴先生此一举,真是大快人心。面对今日武术界,不知各位武友又将是何种感触?或悲、或喜、或忧……  今日中国,无论繁华城市还是荒僻山村,无论白发老翁还是三岁顽童,提起“气功”二字,大多能谈之一二。可是,什么是真正的气功却少有道清者。这说明了什么呢?是人们学习的盲目,还是真功夫的神秘?这不能不让我们去思考。 
期刊
武氏太及拳创始人武禹襄是知识分子,他继承并且发展了王宗岳太极拳理论,在多篇著作里对太极拳阐释都有独到见解。武禹襄所写的太极拳理论文章,不是供人浏览,每一字有每一字的意思,不肯多用一字,要真正理解这些文字的涵义,往往需要熟练背诵,在背诵中体悟。  武氏的《太极拳论要解》是对王宗岳《太极拳论》做摘要释义,许多地方以“气”的观念说太极拳,仅一百多字的短文,“气”字出现就达七次之多,每一次出现都表达了不同
期刊
20世纪初,湘西出了一个神秘人物,他既不是当地的豪绅富商,也不是政界的高官要员,更不是打家劫舍的草莽英雄,而是一个经常出没于大街小巷、玩蛇讨钱的叫化头。此人叫秦布。他貌不惊人,身材瘦小,尖嘴猴腮,下巴上生一颗黄豆大的黑痣,痣上翘起三根奇特的痣。他平日腰间挂着一个竹篓,沿街向官吏富讨钱,篓内装着一条骇人的大蛇,借此威胁主人。  秦布剑原姓姚,是四川秀山县峨容镇的土家人,小名贵儿,因父亲参加太平军且战
期刊
螳螂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至今约有二百年的历史。相传明末,王郎与人比武落败后,返回途中于树下仰卧休息,忽见树上一螳螂用前腿快速准确地将一只鸣蝉捕获,顿有所悟。回家之后细心揣摩,苦修三年。再与旧敌较量,从容获胜。各种传说虽有差异,然大致相同,但有关王郎的生平事迹、创拳经过已无稽可考。  据《莱阳县志》(1935年版)卷三记载:“习螳螂术先是小赫山李秉霄。乾隆时随父亲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