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l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绘本阅读是一种从图文符号中获取信息,再将图文信息解码,内化成自己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获是多元的。2020年防疫期间,“赣教云”播出的绘本故事课,从语文的角度去讲述绘本故事的精彩,显示出别样的色彩。这些别样的语文课,它的语文味儿潜藏何处呢?
  《蚯蚓的日记》是一本容量大、内涵丰富的绘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蚯蚓的开心、调皮、害怕、难过的生活场景,也展现了生活里的诸多乐趣。故事的蝴蝶页中,前页和后页各有七幅独立的图,组合起来就是蚯蚓的生活剪影,与其中的十八则日记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男生形象。每一幅图都是一则日记,都是训练“说”的好材料。图片所附文字简洁,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也为表达训练提供了极好的素材。这些简介在暗示学生,写日记是既简单又有趣的事情,从低年级学生视角,一语道破日记的神秘。在执教《你会写字吗》一课时,张伟霞老师从方素珍的儿童诗《不学写字有坏处》入手,引导学生将诗改编成故事,引出绘本《你会写字吗》。学生在老师绘声绘色的语境中陶醉一番后,再回到诗中,深切体会“诗情画意”。最后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进行仿编:“(蚂蚱)写信给(蛐蛐),他在叶子上咬了(六)个洞……”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非常愉快,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有诗有故事有情境,文学素养的培养在“玩”中启程。《蒲公英的孩子们》中的“变化无常”对学生来说,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变化无常”在一二年级的语文视野里是个比较抽象的词,一幅图很难表现“变化无常”,此处图文配合非常默契,语文价值很大。张老师在此处补充了两则趣味日记,用极具渲染力的语言,使“奔奔”勇敢、不怕困难的形象扎根于孩子们心中,趣味十足,语文味儿十足。
  一棵幼苗要长得壮实,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通过土壤进行营养渗透,而不会把肥堆在叶上或挂在干上。这是一种最自然最安全的方式。在张老师的这几节课中,很少见常规的显性的“听、说、读、写”模式,而是以非语文的形式来实现语文素养训练目标,这正体现了从土壤根部着手的培养方式,进而实现学生的稳步成长。
  绘本故事让语感自由行走在“听”与“说”之间。不同的绘本故事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智慧。《你会写字吗》中,故事的焦点落在三字式词或短语上,如“三个洞”“看不懂”“大笨蛋”“猪八戒”“对不起”等,语言清澈、透明、简约,韵律感很强,且富有情趣。学生模仿创造的“耍无赖”“很后悔”“快来吃”等,也说明他们已经内化并懂得输出了。《蒲公英的孩子们》一课,张老师以轻松神秘的叙述性语言,讲述四个孩子的经历,同中有异,异中求同。有序通顺地把话说完整,这正是低年级学生所需。《蔬菜的化装舞会》中时尚的生活化的语言,有很强的时代感和代入感。人物对话优雅甜美,青葱先生和豌豆小姐的对话充满对对方的友好与欣赏。他们优美的体态语、丰富的表情语以及恰当的称呼、亲切的问候,通过张老师的叙述,其美感直抵心灵。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口语交际示范课。《蚯蚓的日记》则是以诙谐、幽默的小男生味儿十足的儿童语调,传达出乐观、向上的态度,给学生一种与小伙伴儿聊天的校园印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味、获得这种潜藏的语感。
  讲绘本故事有别于一般的讲故事。绘本故事拥有图片语言系统和文字语言系统,图片语言系统对故事的扩容和延展使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生长性。而文字语言系统对图画的扩容和延展又使图像空间更立体。网络环境下讲绘本故事,学生一边听,一边观察图画,从中提取各種信息,实现价值观与逻辑思维的启蒙,从而获得想象力、洞察力、创造力、表达力的成长。《蒲公英的孩子们》一课,张老师将飞飞在海鸥背上的画面做了渲染和超拔,将学生带进一个有声有色有动感的想象空间。《蚯蚓的日记》中,封面上那只不起眼的瓢虫在书中出现了三次。在封面和封底出现时,蚯蚓正在写日记,瓢虫在不远处的叶片上一动不动,配上日记里的文字“我有一种被偷看的感觉……”,学生都露出了会意的微笑。当蜘蛛教蚯蚓在树上学倒走而摔下时,那只瓢虫又出现了,此情此景,瓢虫是笑是急还是……?这种阅读与理解、观察与思考是显性语文难有的。正所谓伟大的故事必有伟大的力量,这是助推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重要力量。
  这些绘本故事语言简洁,是故事超浓缩的精华和主干,句与句之间常伴随画面的切换而留下明显的痕迹。而这些有“断痕”的画面和句子,看似残缺,其实极不简单。《蚂蚁和西瓜》中,蚂蚁推西瓜的组图幽默有趣。作者只用了四个拟声词,便将丰富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嗯——”一只蚂蚁用尽全身力气;“嗨哟——”两只蚂蚁齐心协力;“嗨哟——”一群蚂蚁齐心协力;“噗——”一群蚂蚁累倒在地。仅仅六个字,四幅生动的小图,一个充满乐趣的推西瓜的过程清晰展现。此处文断意相连,中间留给学生足够想象与表达的空间,不能不说这是绘本创作的神来之笔。这个环节,张燕老师慧眼识金,引导学生观图,品词,结合生活经验表演,将孩子们带进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语境中,体会断痕处的奥妙,实现一个由感悟到创生的过程,设计的智慧由此彰显。《蒲公英的孩子们》中四个孩子的经历,在文字与文字之间,也留有明显的断痕,故事采用反复的形式,告诉学生上一个故事的结束即为下一个的开始。《蚯蚓的日记》记录蚯蚓的生活,书中的日记与蝴蝶页的图好比一个一个颗粒,合则为生活全景之网,分则为每日生活之志。《蔬菜的化装舞会》中美好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那么明朗。这些断痕是通过故事的图画、文字和老师的讲述体现的,这些痕迹就存在于学生那种模糊的特殊感觉中,我们不必惊扰它,让它在今后的语文路上慢慢地生长。
  在这些课中,老师们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故事续编、仿编、创编。张燕老师的《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一课,采用传统游戏折“东南西北”,与父母一起用“东南西北”来选择次日购买的蔬菜,模仿绘本的句式,劝说他人不挑食。《蚂蚁和西瓜》一课,张燕老师巧妙地将提取信息与创编语言的训练融入到“迷你西瓜书”的制作中,在实践中实现语文能力的生长。而《蒲公英的孩子们》一课,老师则以故事续编与仿编为基础,达成语言训练的目标。《蔬菜的化装舞会》一课的语文活动则采用了办“蔬菜画展”的形式,让学生用蔬菜进行艺术再创。学生用蔬菜拓印、拼图、组合等形式设计作品,再造情境,用说和画的形式输出自己的语言。《你会写字吗》一课,课堂活动制作毛毛虫,看似与故事无多大关联。但制作过程中,在孩子们的脑海,定有隐隐约约的诗和故事在跳跃。如果缺乏这个课堂背景,即使产生了语文思维,这种原生思维离诗和童话也会很远。
  阅读从故事开始,激发阅读兴趣,从听故事开始;引导读整本书,从讲绘本故事开始。我们不难看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执教的老师们进行了多种阅读方式的渗透。《蚯蚓的日记》教学过程中,老师将3月20日日记与8月1日日记比较,且图和文多处呼应,同一本书内部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一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形象逐渐清晰。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在比较中发现,在思考中发现,阅读成了一件极其快乐的事。课后,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蜘蛛的日记》《苍蝇的日记》,在第一篇的引力下实现了群文阅读。《蔬菜的化装舞会》与《一园青菜成了精》结成互文阅读,学生了解更多蔬菜的特征,获得另一种滋味的语言审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引导学生读整本书,让学生爱上阅读,这样的语文特别又有味。


  预测作为阅读策略,在部编教材中的地位非比寻常。但预测策略的学习却不只是三年级同学才能做的事。《我幸运的一天》这个故事有明显的预测线索,多个预测点,是学习预测的优质教材。邓雨轩老师抓住故事同中求异、异中有同的结构及跌宕起伏的情节,准确找到预测生长点,帮助学生打破由情节控制的阅读瓶颈,让学生在这里过了一把预测的瘾。张燕老师执教的《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和史延丽老师执教的《神奇的雨伞店》,无论题目、扉页还是内容,都很好地运用了预测策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图画与文本结合,对后续内容进行猜想、印证,获得阅读的幸福感。指向“预测”策略的别样语文课堂,自然能赢得学生的高度认可。
  小绘本有大智慧,特色语文课里有乾坤。让充满语文味儿的课堂在充满养料的土壤里生根萌芽,学生们这一颗颗幼苗自然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药都小学)
其他文献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加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温儒敏先生说“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明显增加,这是部编版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之一”[1],笔者认为这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丰厚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最纯粹的语言艺术,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习惯、审美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吟诵诗歌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
期刊
一、文本、教材分析  《狼》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导语提示道:“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在这一单元的课文中,有的表达对动物的喜爱、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体现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学习这些课文,可以激发学生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培养学生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1]。而此单元要落实的语文知识则是
期刊
【设计背景】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篇表文,委婉地表达了因照顾祖母而暂时不能出而为官的诉求。作为教学文本,该名篇明显具有两个特质:用文言写就和鲜明的交际性质。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教授《陈情表》时,因没有抓住这两大特质,往往走进误区:一是无限放大“言”的层面,忽视甚至无视文言“文”的一面,将情思丰富的文言文上成了枯燥乏味的古汉语课,结果“言”“文”是两张皮,毫无关联。既不能由“言”抵达
期刊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由此,我们的语文写作教学应该追随现时的脚步,写所见、所思、所感。遭此旷古疫情,实是一大浩劫。语文人决不可在笔端沉默,语文教师更应该立足课堂,展开抗疫课堂的建构,丰富“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漪老师在谈教育现代化的诸多追求时说到,其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树立精神风范,发挥人格力量”[2]。即语文
期刊
专题教学又称“模块教学”,是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专题作为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专题教学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获取一般的语修逻文知识,不再是简单地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生搜集、分析和运用材料,以及探究、评价和鉴赏的能力上,突出的是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促进的是学生思维能力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提升”[1]。  对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
期刊
《老王》一文中人物的对话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显性的,即以引号来完全还原对话内容;另一种是隐性的,是间接引语,只是引述说话人的大致内容。对话的主体分别是作者和老王,作者和老李。文中的人物对话虽然或显或隐,但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聚焦人物对话,可以体察作者的愧怍之情。  一、“我”和老王的隐性对话  文章中“我”和老王的隐性对话有三处,我们逐一呈现,逐一分析。先来看第一处。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
期刊
孙绍振先生说:“对于文章的分析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段落大意,而是在全文中找出比较关键的语句,发现矛盾的端倪。”“有了矛盾就不难体悟个性的反差性,有了个性的反差性就不难把语言的学习和心灵的塑造、鉴赏能力和情感丰富的培养结合起来。只有有了个性的反差性,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才会产生一种迷恋、一种爱好。”[1]矛盾是文学作品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好的文学作品的情节一定是充满矛盾的,形象也一定是矛盾性的。所以语文
期刊
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一路走到哪里才算终点?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地方是永远不可能到达的,那么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却有永远不可能碰到的东西,永远不可能看到的风景,永远不可能做到的事,一想到这个,我就悲伤。  如果这时候有一个什么人,朝我走过来,要告诉我所提出的问题的全部答案,我想我不但不会感激他,我还会恨他;如果这个人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我想他会说,
期刊
曹丕《典论·论文》有云:“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1]高考优秀作文虽出自于青年学子之手,源自其五十分钟左右的考场建构,但能在恒河沙数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令阅卷者击节赞赏,获取高分,并垂范后学,仰止无数,一定有其共性与个性。本文将对2019年部分高考优秀作文进行分析,归纳出其共性与个性特征,探寻优秀考场作文的建构规律,以供广大师生资鉴。  一、高考优
期刊
【教材分析】  虽然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几经调整,但朱自清先生的《春》一直作为重要散文篇目被保留。在当前使用的部编本教材中,这篇课文仍以其独特的魅力被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样重要的位置上。《春》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巧妙地运用了写景技巧,极具艺术性地体现出了散文的诗意之美。而对于这篇脍炙人口的颂春名篇,我们应该如何展开阅读教学,以更好地落实单元目标,让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