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局》的碎片性解析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863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碎片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作为荒诞戏剧的特征之一,碎片化在塞缪•贝克特《终局》体现的淋漓尽致。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西方社会的重重危机,荒诞几乎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荒诞派作品风行一时,在西方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就碎片性在荒诞派戏剧《终局》的体现,加以分析,从一个侧面去观察荒诞派戏剧。
  关键词:终局;碎片性;荒诞派
  
  在荒诞派戏剧的背景是在二战之后,整个世界惨遭战争的蹂躏,十八世纪的启蒙时期,和十九世纪的告诉发展所许诺给人们的自由,平等,丰富的文化和物质生活都随这战争烟消云散,而此时又不能返回理性时期之前的信仰时代,精神生活凌乱不堪。贝克特此时所思索关于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深刻的问题。生死只是人作为动物本能的趋使,因而生命的行为毫无意义。然而,人类并不能认识到自我的命运,更不能改变命运,反而制造一些虚幻的假象陶醉其中,即使濒于死亡线上,仍不自知。存在主义的思绪在其剧本潜藏,为荒诞派戏剧提供了一个总纲。因此荒诞派戏剧的艺术技法是反传统的。它采用离奇、荒诞的形式去表现荒诞主题,而碎片性成为其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之一。《终局》是贝克特得意之作,所以荒诞戏剧主要特征的碎片化,在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人物碎片化。剧中叙写的四个无助、病态、可笑的小人物,本身就是不完整的,且不说住在垃圾同里的两个人身体上的残缺,克里夫和汉姆心理的不健全成为了该剧荒诞之所在。主人公汉姆是个双目失明而且四肢瘫痪的患者,每天坐在轮椅上,靠仆人推着轮椅生活。为汉姆推轮椅的仆人克洛夫,也有一种奇怪的病症:只能站不能坐。更奇怪的是汉姆的父母,都曾在车祸中失去了双腿,每人坐一个垃圾桶里,不时地从里面伸出手向儿子讨食物,并拚命想拥抱接吻。四个残废互相看着别人忍受着痛苦,却又不能相助。他们什么期望也没有,连摆脱这种痛苦生活的方法——死亡也无法完成。四个人中唯有仆人克洛夫能够行走,他曾决心离开这间屋子,然而剧本结束时,汉姆发现,克洛夫仍然在门里站着。另外一方面,这四个人没有被放置与一个社会的背景下,除了人物身体和心理的残缺,人物丝毫没有典型性、代表性,以致该剧通过体现在人身上的这种碎片性,否定了传统戏剧,否定了体现在人物身上的袭自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尤其是与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往那种自省,进取的丰满人物形象被四肢不全,精神分裂的不晚整的人物代替,残缺的精神和物质使人成为了“宇宙的垃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如低等生物。所以这种对个体存在的生活问题的关注,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认识也许就在此得到体现。
  在戏剧中,人物的身份、关系与传统的期盼相背离。传统戏剧中体现人际关系,地位权威的主仆关系,是父子关系被颠覆。在剧中,
  汉姆:该死的当爹妈的!
  纳格:我的粥。
  汉姆:不会再有老人了!吃的,吃的,他们就想着这个!
  ……
  汉姆:坏蛋!你为什么把我生出来
  纳格:我那时不可能知道。
  当这对在垃圾桶内父母讨食变得令人讨厌时,克洛弗便授命把桶盖盖上。父母将会是家庭的核心权威,在这里本来应该确定的身份和权威被打碎,传统社会中父权的权威,在这里已经荡然无存。这种人与人关系的碎片化,暗指着在现实中人际交往中的困难,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异化,崩塌。
  其次,语言的碎片话。在剧中,我们看不到什么剧情的发展,人物的闲话贯穿了全剧,唯一的大动作似乎是汉姆让仆人推着他的轮椅在屋子里打转转(他把这叫做“周游世界”)。之后又让仆人把轮椅转回屋子中心,为了保证自己的轮椅的确摆在了屋子中心,他不时拿出尺子量出屋子的中心位置。剧中常用艰涩、非逻辑的语言,在传统戏剧里的语言是有板有眼,富有逻辑性。复杂的情节、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在其中得以交代。然而荒诞派则不然。剧在开始的时候,主人公汉姆之口说道:“结局在开始时就出现了,然而还在延伸”。突然冒出的话语让人有写摸不着头脑,这里的结局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象征意义?荒诞派戏剧没有通常所说的戏剧情节,更没有一个贯穿全剧始终的中心的戏剧冲突,它的语言前后矛盾,根本没有逻辑性,甚至弄不清他在讲什么。戏剧情节的基础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可是该剧中的人物与人物之间,根本没有能够构成冲突的对立关系。在一些碎片化的话语中还暗示相互掌控的暗示这相互掌控的关系。如:
  克洛夫:你为什么留我?
  汉姆:因为没有别的人可留
  克洛夫: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可呆。
  汉姆:你还是会离开我的
  克洛夫:我正在试
  ……
  即是说,这种语言碎片性使观众融入到对剧内容的参悟。
  第三,时空场景的碎片化。剧中的场景设在一间没有家俱、位于大海与灰暗地面之间,一件只有两个窗户的空房间里,封闭的空间。与外界的关系完全断裂,没有时间的变化,没有空间的转化。当克洛弗“周游世界”的时候,抬起望远镜瞭望远方,也只能看到一篇荒芜,地平线上什么也没有。天空中也没有太阳或是月亮显示到底是白天还是黑夜,只有淡淡的黑色。连续的时空完全破碎,被剧中的光影搅合在一起,似乎形成了均质,以此构成四个人物的活动背景。这种安排体现着一种作者对非现实性和抽象性的追求。这种场景的碎片化,使虚拟的抽象变成了现实的虚无,起到了支持情节的发展和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纳格、耐尔两人在垃圾桶不断的讨东西吃,不厌其烦,汉姆坐在轮椅上和克里夫无聊的斗嘴,本来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空间中构建的意义被完全抽空,使观众直面剧中人物内心的焦虑,苦闷、迷惘。人物不停地叫着:“完了,完了,要完了,马上就要完了。”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可以在这种场景的衬托下,人物的叫嚷却可以直接引起观众去对剧所表达的内涵更深入的思考。
  
  结论:
  
  碎片化打乱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消解了中世纪以来建立起的理性。每个人的存在同整个生存的环境,或是互相敌对,或是陌生,人们被迫遭受到一连串非理性力量的压迫,受尽痛苦而无法反抗与解脱,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失败。因此,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诞的。这构成了荒诞派戏剧的潜在的基调。贝克特给人物安排的结局,大都是将死未死的状态。因为死亡毕竟还是摆脱荒诞世界的有效手段,而人们连这一点也难以得到。《终局》所期待的结局,也许始终不会出现,或许这四个人的出场已经成了他们的终局。另一方面,整个世界都是破碎的,无序的,这恰好是荒诞戏剧《终局》所处的时代的真实写照。“上帝是永恒的主宰,可是今天,他却不管事了。”在这个被遗弃的世界里,人们丧失了原有的依托,没有目标,没有归属,咀嚼着“荒诞”的滋味。精神世界的垮塌和破碎致使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冷漠,被被放大,重复,使整部剧充满了焦虑,迷惘,这正是《终局》这部荒诞戏剧所要表达的。在价值观,生命的意义,甚至是信仰,破碎之后,相对于迎接人生终局,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的回归。
  
  参考文献:
  [1]Kenner,Hugh. Life in the Box in Samuel Beckett's Endgame. Ed. Harold Bloom. 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8).Reprinted in Drama for Students,Vol. 18,Gale,2003.
  [2] Homan ,Sidney. Endgame:The Playwright Completes Himself. Ed. Harold Bloom. 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88). Reprinted in Drama for Students,Vol. 18,Gale,2003.
  [3] Ackerley,C.J. and Gentarski ,S. The Grove Companion to Samuel Backett:A Reader's Guide to His Works,Life,and Thought . New York:Grove Press,2004.
  [4]萨缪尔(贝克特,《贝克特选集(4)》,赵家鹤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分析吴文英及其同时代词人词作情感表现的主要倾向,得出吴文英的情爱经历是其审美创作的主要内驱力的结论。而梦窗咏物词及梦窗情词则是梦窗审美创作情爱内驱力的充分表现。本文首先对审美内驱力进行界定,叙述梦窗的情爱经历,进而从梦窗咏物词及其梦窗情词来论述吴文英审美创作中的情爱内驱力。  关键词:内驱力;情爱;咏物词;情词    一、审美内驱力的界定    意象是诗词的基本符号。而艺术作品审美意象的形
期刊
摘 要:关于孙悟空形象的研究,是研究《西游记》主旨内涵的关键部分,而且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已阅读小说文本为基点,重点探究孙悟空形象“三般变化”的具体经过,以及这三个变化过程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以期对小说中孙悟空的形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三般变化    关于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来源及演化过程,很多学者已经做了十分详细的考证和研究,对此学界
期刊
摘 要:文学意义的生成在读者通过作品与作者的对话中完成,读者领悟感知作品中作者的审美意识,当作者的审美意识与读者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生活经验相吻合时,读者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共鸣,成为作者的知音。每个人的生活审美经验、审美意识的差异,导致文学审美阅读中的差异性。  关键词:读者;审美心理;对话;差异    1957年11月9日,《等待戈多》在旧金山圣昆廷监狱演出,观众是1400名囚犯。演出之前,演
期刊
摘 要:基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教学的现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学原则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
期刊
摘 要:诗以人的思想意识为内容,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媒介,以“诗境”为最高审美追求。将日常生活语言入诗,在这个审美创作过程中必然伴随诗句语音的变化、语义的改变、还有词语的重新选择组合,这也就是“陌生化”的过程。现代诗歌创作,特别注意审美意象和审美意境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对它们进行创新性的重新组合,这也就是审美意象的“陌生化”。在西方诗学史上,“陌生化”的理论萌芽于古希腊,直到20世纪才形成系统理论。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国内证券市场上不断爆发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恶性事件。会计造假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严重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的效力、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误导信息使用者,导致其遭受严重损失和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本文通过介绍系统讲述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常用手段,指出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危害性,最后就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管理建议
期刊
摘 要:依托国民教育资源培养国防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军人才建设的历史趋势,如何搞好国防生军事基础教育,是摆在地方院校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在分析国防生军事基础教育特点、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国防生军事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国防生;军事基础;创新    2000年5月,中央军委颁布《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确立
期刊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大家普遍关心的社会突出问题,尤其在金融危机形势的影响下,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就感觉十分的珍贵和非常不易。大学生如何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岗位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想就这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人生有很多转折,但对一般人而言,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员工就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需要做很多方面的转变和适应,才能胜任工作,健康成长,取得成就。本人认为具体应做好以下
期刊
摘 要: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生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事业单位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与财务管理有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事业单位财务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因此,做好事业单位财务控制是事业单位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控制;预算控制;风险控制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经济组织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管理者通过告
期刊
摘 要:调解制度是中国最具有文化代表性和最富有文化韵味的司法形式,其自身的价值与魅力也逐渐被法治化程度较高的欧美国家所认识。本文将从我国的历史以及文化的角度对传统调解制度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以对当代调解制度有借鉴之处。  关键词:调节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审视    调解制度是中国最具有文化代表性和最富有文化韵味的司法形式,一向被视为我国的优良司法传统,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我国传统的调解制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