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小时候读关于毛主席的书,说他为了锤炼心境,故意到闹市读书。还记得中学时学到一句话,叫做“中隐隐于市”,说的是闹市之中亦可隐居。
见曹寅蓬的时候,先走进了一个带有日本风格的楼。进了电梯后,四面八方扑来的是镜子里映照出的重重叠叠的黑白格子,光怪陆离,让人目不暇接,有点眩晕的感觉。
到了曹寅蓬的家,终于安静了。这种突然的安静让人感觉到和外面的对比是如此强烈。曹寅蓬在自家房间门口的墙上,用玻璃罩起了一幅巨大的敦煌壁画,画中是两位体态丰盈、神态慈祥的菩萨。
他径直走到壁画旁边,站在画的最末端,说:“你看,这画中的线条非常深沉流转,真迹却在美国纳尔逊—艾琼斯博物馆!”语气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然后,进屋,上茶,开始讲禅,讲道,讲书法。他的思维跳跃性极大,语速很快,古今中外纵横捭阖,似乎想把所有知道的东西一时一并倾泻出来。不知是否多年的隐居生活所致,曹寅蓬的性格非常单纯,说话很直接,也很尖锐,毫无遮掩。
这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甚至可以归属于“偏激”。他说,从诗经上可以看出,无论我们的物质生活有多大的改变,人的情感与思想其实变化甚微。除了语言的变异之外,诗经、古诗十九首、子夜歌,花间词,敦煌曲子、白话小说,延续数千年的情感依旧是殊途同归、未曾变心。永远都是凡圣同一、智愚同一、善恶同一。“就像我们看到的一群蝼蚁,它们其间的凡圣、智愚,善恶都会在我们的不经意间被踩成肉泥。在自然看来,一切的差别之象都是人为的,都是在自寻烦恼也是自以为是。在里面看到的只有荒唐与可笑,悲哀与无奈。”
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壳内的人》。里面是他的一些感悟,一段一段的话,有点像哲学家的思想集。其实他也写小说,也可以把这本书写成小说,大约是感觉阐述太麻烦,才写成这样的吧,
“我一点一点退守,回到屋内,回到角落,这也算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描述吧。”他拿出这本书,送给我,说网上反映还不错,但出版社认为没有价值,所以就自己印了些,送给朋友看的,没有大量发行。
他非常推崇中国的两种艺术:一种是草书,另一种是围棋。“草书没有形式,可大可小,时疾时缓,行行逶迤,翩翩恣肆,表达的是心象”,并且,“白纸黑字,纯粹是线的艺术,一目了然”。而围棋则是一张棋盘,黑白两种棋子,表达的却是整个布局,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谓之神,是点的艺术。这两种艺术就是太极意象,黑白二子之间蕴有一线。
“我得感谢这种生活状态,或许只有在封闭的状态里才能静下心来研究,我把我的思想融入到草书的线条中。”
他说他暗含巉巗意象。巉巗,一种陡而孤立突出的岩石,兀兀重叠,有斩绝峥嵘之势,崇尚一种峻切之美,王羲之的丧乱帖就有这种风骨。他所画的灵鹫峰就很有“乱峰巉巗似槊,一水淡如油(宋·苏轼《壬寓二月寄子由》)”的意境。
曹寅蓬说,他的狂草学“羲献旭素”,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并融入了禅的精神。他自己认为这种书风似乎与晚唐五代的“深沉孤寂,哀惋凋零”的意境有所切合。
他的一篇小说,曾经被《飞天》杂志专门作为一种现象进行探讨,称之为“卡”的风格。杂志篇目如此评论道:“《玩具》中的K让人联想到《城堡》中的K,在《玩具》这篇小说中,K的状态直抵入存在的内核。”也就是说,很多人说他的小说很像卡夫卡,“但是我并不知道卡夫卡,也从来没有读过卡夫卡的作品,我甚至在2005年之前都不知道卡夫卡的名字”,他现在的状态其实依旧很“卡”,被卡在“冻结之囿”,尚未“解冻”。
他说,他从来不参加各种笔会,也从不参加各种应酬。他认为作品好不好,公众的目光自然是犀利的。他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都只是看起来有而已。这似乎很消极与悲观。
他很欣赏法眼文益禅师语录中的一则:一日与南唐中主李璩论道罢,同观牡丹花。王命作偈,师即赋云:“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见曹寅蓬的时候,先走进了一个带有日本风格的楼。进了电梯后,四面八方扑来的是镜子里映照出的重重叠叠的黑白格子,光怪陆离,让人目不暇接,有点眩晕的感觉。
到了曹寅蓬的家,终于安静了。这种突然的安静让人感觉到和外面的对比是如此强烈。曹寅蓬在自家房间门口的墙上,用玻璃罩起了一幅巨大的敦煌壁画,画中是两位体态丰盈、神态慈祥的菩萨。
他径直走到壁画旁边,站在画的最末端,说:“你看,这画中的线条非常深沉流转,真迹却在美国纳尔逊—艾琼斯博物馆!”语气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然后,进屋,上茶,开始讲禅,讲道,讲书法。他的思维跳跃性极大,语速很快,古今中外纵横捭阖,似乎想把所有知道的东西一时一并倾泻出来。不知是否多年的隐居生活所致,曹寅蓬的性格非常单纯,说话很直接,也很尖锐,毫无遮掩。
这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甚至可以归属于“偏激”。他说,从诗经上可以看出,无论我们的物质生活有多大的改变,人的情感与思想其实变化甚微。除了语言的变异之外,诗经、古诗十九首、子夜歌,花间词,敦煌曲子、白话小说,延续数千年的情感依旧是殊途同归、未曾变心。永远都是凡圣同一、智愚同一、善恶同一。“就像我们看到的一群蝼蚁,它们其间的凡圣、智愚,善恶都会在我们的不经意间被踩成肉泥。在自然看来,一切的差别之象都是人为的,都是在自寻烦恼也是自以为是。在里面看到的只有荒唐与可笑,悲哀与无奈。”
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壳内的人》。里面是他的一些感悟,一段一段的话,有点像哲学家的思想集。其实他也写小说,也可以把这本书写成小说,大约是感觉阐述太麻烦,才写成这样的吧,
“我一点一点退守,回到屋内,回到角落,这也算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种描述吧。”他拿出这本书,送给我,说网上反映还不错,但出版社认为没有价值,所以就自己印了些,送给朋友看的,没有大量发行。
他非常推崇中国的两种艺术:一种是草书,另一种是围棋。“草书没有形式,可大可小,时疾时缓,行行逶迤,翩翩恣肆,表达的是心象”,并且,“白纸黑字,纯粹是线的艺术,一目了然”。而围棋则是一张棋盘,黑白两种棋子,表达的却是整个布局,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谓之神,是点的艺术。这两种艺术就是太极意象,黑白二子之间蕴有一线。
“我得感谢这种生活状态,或许只有在封闭的状态里才能静下心来研究,我把我的思想融入到草书的线条中。”
他说他暗含巉巗意象。巉巗,一种陡而孤立突出的岩石,兀兀重叠,有斩绝峥嵘之势,崇尚一种峻切之美,王羲之的丧乱帖就有这种风骨。他所画的灵鹫峰就很有“乱峰巉巗似槊,一水淡如油(宋·苏轼《壬寓二月寄子由》)”的意境。
曹寅蓬说,他的狂草学“羲献旭素”,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并融入了禅的精神。他自己认为这种书风似乎与晚唐五代的“深沉孤寂,哀惋凋零”的意境有所切合。
他的一篇小说,曾经被《飞天》杂志专门作为一种现象进行探讨,称之为“卡”的风格。杂志篇目如此评论道:“《玩具》中的K让人联想到《城堡》中的K,在《玩具》这篇小说中,K的状态直抵入存在的内核。”也就是说,很多人说他的小说很像卡夫卡,“但是我并不知道卡夫卡,也从来没有读过卡夫卡的作品,我甚至在2005年之前都不知道卡夫卡的名字”,他现在的状态其实依旧很“卡”,被卡在“冻结之囿”,尚未“解冻”。
他说,他从来不参加各种笔会,也从不参加各种应酬。他认为作品好不好,公众的目光自然是犀利的。他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都只是看起来有而已。这似乎很消极与悲观。
他很欣赏法眼文益禅师语录中的一则:一日与南唐中主李璩论道罢,同观牡丹花。王命作偈,师即赋云:“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