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语言的魅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u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演绎师生智慧的舞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像火种,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兴趣之火;像石块,去激起学生心灵海洋的兴趣之浪。
  曾经有项调查主题为“你最喜欢的学科课堂”。语文课堂“不幸”被学生们评为倒数第二。老师们抱怨自己的学生胆子小,上课没人举手发言,没有积极性;学生说,语文课只有老师作报告,越听越没劲,师生对课堂的气氛都感到不满。最优美、最生动的语言文化课程让学生如此反感,让语文教育工作者颇感尴尬。
  要想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教师的课堂语言有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话语飘香满堂彩。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要注意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幽默风趣的语言制造“轻松”
  
  “没有趣味,课堂就失去了活力。”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善于借助幽默艺术的语言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如沐春风般的境界中求知,解惑,受业。
  如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果园。这个学生读完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这位同学读得多好,陆晓荣同学听得都入了迷了。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文章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
  教学幽默可以使教学的内容趣味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之对自己的学习更加充满信心。德国著名演说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让人容易接受。”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
  当然,幽默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为搞笑而搞笑,那样虽然会笑声满堂,但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我们在运用幽默时也应该注意几点:
  ①要联系课文内容。相声演员姜昆的相声让人百听不厌,其成功的一点是常把他自己放到段子中解嘲:掉老虎洞里了,关在电梯里了,进派出所又“二进宫”了等。上《社戏》,不妨说说自己穿开裆裤时的顽皮;分析《故乡》中的杨二嫂,不妨把自己当作一个现成的“圆规”。引起同学们哈哈大笑,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否则就纯属搞笑而不叫幽默,也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
   ②运用的时间适当。比如说在刚上课时、学生疲倦时、不守纪律时、课文内容枯燥时、老师为难时等。而不是满堂都是“幽默”,那样也就不是幽默了。
  
  二.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得风趣。语言生动形象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活力之所在,它使语文课堂放射出异彩。“语文就应该是一首诗,语文的最好境界也是诗意的。”创意的课堂是我们所追求的,诗意的课堂更应该是我们所追寻的。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辨清“鸟”和“乌”,就说:“小鸟身上长着花羽毛,它头上黑黑的眼珠,我们一眼就能看到,所以‘鸟’字里有一点;可是乌鸦全身长着黑羽毛,它的黑眼珠我们看不到了,所以‘乌’字里没有一点了。”这样,既形象又有趣的说法能不产生生动美吗?形象的语言,既能使学生掌握生字,又能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一位教师在讲解“点的轨迹”时,就扬起手中的蓝色粉笔头,放低声音,轻轻地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一只刚从墨水瓶里爬出来的小虫子。现在我让这只小虫子在距离定点A30厘米处爬行,它蠕动着身体爬呀爬呀,身后留下了点点墨迹,它向前缓缓爬动着,这点点墨迹便又连成了一串。你们看呀,这小虫子运动留下的串串墨迹,就是它的运动轨迹。那么什么叫点的轨迹呢?就是书上写的。”听了这段话,学生都笑了,因为书上那句绕口令式的定义叫他们难以理解,而经过老师几句具体形象的描绘,他们不仅理解了这个定义,而且还将其深深印入脑海。
  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课堂上也出现了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三.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引起感情“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景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诱发学生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花。学生受到熏染,产生愉悦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
  教学《乡愁》这一课时,我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古语说:‘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没有思乡之愁呢?多少海外赤子抱着落叶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拳拳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的手中。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想起你总是魂牵梦萦,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如此充满感情的导语,一下子就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创设了恰如其分的课堂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在上《死水》时这样介绍闻一多生平:“诗人闻一多,追求艺术完美,编织鸳鸯蝴蝶的美梦;学者闻一多,埋头于纸堆中,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开发祖国宝藏;战士闻一多,在民族危亡关头,拍案而起,怒对国民党的手枪……”精心设置的诗化语言,借助铿锵激越的声调,形成感情节奏的热浪,震撼着学生的心扉。增强了语言的抒情性,语言的感染力。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形式上内容上去接受知识,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令人叹服。”
  
  四.自然真诚的激励语言演绎课堂“精彩”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激励的作用甚大,善于激励的老师能从学生身上找到星星之火,扬起学生进取的风帆,让学生的智慧得以迸发。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吝啬赏识与赞许,应及时送上“你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你倾听得仔细,耳朵又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试一试,相信自己,老师知道你能行”……鼓励性的评价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有一句话这样说:“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磁性”的互动平台,妙用激励语,奏响学生生命的乐章,演绎课堂的精彩。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一个严肃而敬业的教师,应该像诗人那样遣词造句,挖掘“语言的金子”,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达到“片言可以明百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和艺术。真正做到“话语飘香满堂彩”。
  
  夏淑琴,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本文编校:高述新
其他文献
徐江,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教育家。2005年他以《中学语文教学无效批判》介入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来他十分关注中学语文教学,在《人民教育》《中国青年报》《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著名报刊发表多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在进行理论思考的同时,他与厦门集美中学、安徽桐城中学等多所国内重点中学积极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重构实验研究和阅读教学解读新思维实验研究,其研究成果收集于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笔者试以女权主义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鲁迅小说中的几位女性形象,以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在批判封建主义呼唤妇女解放中所倾注的心血。  让我们先极简略地回顾一下,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女性所处的
初中学生作文往往都希望教师指导,因为在他们看来,有了教师的指导,写作就会有素材,写作思路就会明朗,即使不太明白写作的学生,也能按照老师的指导来个“依葫芦画瓢”,最起码能完成写作任务。依据学生的需要,教师常常顺应“生意”,作前指导可谓精心准备,为学生指导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择材料,如何组织材料,甚至不惜提供范文或自己下水作文,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本领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写作能挥洒自如。  无可厚
[教学目标] 在情境学习中把握课文主旨,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并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视野,增强明辨是非的观念,让宽容的思想深入人心。  [教学方法] 自读、质疑、辩论。  [教学思路] 教学活动中,把课堂模拟成一个辩论场,引导学生在领会寓言故事主旨的基础上,反其意而用之,合理假想,大胆创设情境;并让学生自主充当角色,给学生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在思想上进行理性的交锋,在正义的审判中实现寓教于乐的
关于“互相”与“相互”,各类工具书的释义并不统一。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互相”释义为: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相互”释义为:两相对待的(未注明词性)。②《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互相”释义为: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相互”释义为:区别词,两相对待的(未收入作副词解释的情形)。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语文出版社)“互相”释义为:副词,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相互”释义为:
湖北省随州市第二中学位于随州市中心城区。随州自古即是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的“鄂北重镇”,这里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随州二中创建于1981年,是一所根植于随州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沃土中茁壮成长起来的一棵大树。30年风雨沧桑,随州二中已经成为鄂北地区名校、湖北省省级示范高中。随州二中语文组随着学校的强大如今也已成为学校学科教研组中的大组强组。全教研组现有语文教
最近在学习完钱钟书先生的《论快乐》后,让学生写了一篇命题作文“快乐有多久”。在作文中许多学生能从心态的角度阐述“心态”与“快乐”的关系,指出“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态,决定了快乐的长与短”,但在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时,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学生作文片段一  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终没能从郁闷中走出,以为死是保持洁净的唯一方式,最终投身于汨罗江中,痛苦地结束了一生。反之,如果他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尘世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个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其整体语文水准一般都是比较高的,因为阅读的过程是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多种智能因素综合发挥的过程,是变感性为理性、变浅显为深邃的习得过程。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人一辈子的大事”,这句话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暗示了阅读需要倾注大量的心智和汗水。  一.不尽如人意的阅读教学现状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读者与文字之间无声
严歌苓,著名旅美作家,被称为北美最有实力、最具影响的新移民作家之一,她的名字及作品已越来越走近众多读者的视线。出国前,她就出版过《绿血》等三部长篇小说,曾获解放军报最佳军版图书奖、全国优秀军事长篇小说奖。九十年代赴美后,她的小说在大陆、台湾、香港和美国频频获奖;她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也夺得多项大奖,引起强烈反响。如长篇《人寰》获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百万小说奖”;《谁家有女初长成》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都是同一个起点,就像同一首歌一样。因此,我们都需要学习、提升和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努力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从而“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的基本素养”。在这样的新理念支配下,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将如何实现“尊重文本,落实课标,夯实双基,提升素养”的新课程教学观呢?  首先,就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促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树立新的教师职业观,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