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拿波里的悠久历史与绮丽的自然风光孕育了独具魅力而久经传唱的拿波里民歌。大量当地民歌喜爱用的一些创作手法逐渐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拿波里民歌特色。鲜明的曲式结构,独特的音阶旋律进行以及歌唱家对拿波里民歌的诠释,体现了人们的情感及城市特征。拿波里与拿波里民歌相辅相成的发展着,带给了人们无限的美好向往。
【关键词】拿波里民歌;特色;演唱
拿波里是意大利的第三大城市,一座仅次于罗马和米兰濒临那不勒斯港湾的美丽港口城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依山傍水的城市让这里的人们激情活跃又温婉可爱。人们可以自由的弹着六弦琴或曼陀铃面朝大海,吟诵或高歌拿波里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迎接太阳的洗礼。
拿波里民歌带给人们的是听觉与视觉的享受。从歌曲旋律进行、调式调性及音响效果中能感受到当地人民的悠闲与热情,仿佛能看到让人流连忘返如画般的山水。许多著名歌唱家都喜爱并将拿波里民歌作为保留曲目,他们歌颂着拿波里民歌的魅力及拿波里美丽的风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城市与当地民歌是如何相互影响并彼此发展着。
本文将对尚家骧编译的《意大利歌曲集》的第三部分近代民歌做着重研究。近代民歌部分一共收录了14首拿波里民歌,我们将从中分析了解到最具代表的拿波里民歌特色。
一、以级进的音阶贯彻旋律
1.旋律进行以二度级进为主,用最柔和的音阶排列出一段段平缓曲线,从而增强了旋律的歌唱性,也更符合歌唱者的演唱需求。
2.在一个乐句中也会用到三、四、五度音程。在音值、音程度数上前疏后密或前密后疏的安排,自然的形成了拿波里民歌旋律起伏线的特色。
例1:《明亮的窗户》
①
歌曲开始的第一小节便是二度级进向上的长音阶,梯步似的推进给人一种欲将心事娓娓道来的期待。
由B、C、D、E、F组合成的二度级进短音阶形成的平缓曲线,将情绪变得回环曲折,正如歌词所描写的那样“她孤独离开人间多么悲伤!伴随着死者长眠多么凄苦。”
例2:《负心人》
歌曲开始三小节将整首歌曲的基本旋律走向及情感基调有了大致的陈述,并在前两小节也为歌曲第二部分的歌曲情绪及音程关系做了铺垫,此处的前疏后密表现在音的时值和音程度数上,在乐段中形成对比因素,使第一部分旋律更独特,更具延展性。第三小节是第一部分的缩影,第一部分以二度级进的上下回旋波动为主。
例3:《啊,我的太阳》
这首歌曲多用二度、大三度,明亮的大三度与二度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朝气与柔情的歌曲气质。以两小节为一个乐句,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规整排列,结合二拍子的G大调框架,加上第二部分的前两个乐句的高音区陈述,表现了大气、宽广、明亮的气息。尽管歌曲以二三度为主,但表达的情绪与意味并不比不断的跳进表达的强烈来得少。
例4:《请你告诉她》
以二度级进为主,形成旋律小波浪。密集的短时值后紧接大它两倍的时值,表达出了哀叹之情,以及歌曲的情绪基调。
第二部分音符没有第一部分密集,度数也从二度上下级进变成三度为主的上下小跳,将情感渲染得更加宽广。
例5:《只为了你,露齐亚》
歌曲开始三小节是整首歌曲布置结构的一个初步展现,疏密适当,上下二度小波浪与音阶的结合。
前短后长的逆分节奏形态,突出了低吟的气息,与歌词的直白相呼应。降号调与二度为主的旋律进行,以及二分音符延留,使歌曲多了一份忧伤的诉求。
二、结构、调性、旋律形态
1.拿波里民歌以二段式结构为主。惯用二段式的结构表达歌曲需要的内容及情感,形成了拿波里民歌的典型特征。第一部分A喜用aa的平行乐段或在不同音高的再现。
2.在调性安排上,多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使用,一般是同主音小调转同主音大调。在旋律及和声的安排上既有前调的延伸影子又有新的因素发展,为拿波里民歌增加了独特的色彩。
3.旋律线条有弹性,级进与跳进的结合,跳进之后的级进以及级进后多为反向跳进,使得音乐不呆板,更具流动性与抒情歌唱性。
例1:《明亮的窗户》
①第一部分5—8小节与1—4是平行乐段。旋律的完全再现,歌词改变,对于叙事性的歌词,旋律的推动性减小了。
②
跳进加级进的搭配使旋律更具弹性并增强了内在动力,更具趣味性。
例2:《玛丽亚!玛丽》
①第一部分10—17小节旋律及伴奏是1—8小节的重复再现。
②第一部分为c小调,第二部分转为同主音C大调。第二部分左手伴奏形态不变,力度由f变为mf,音符时值没有这么细碎,气息较前半部分宽广,更抒情。
例3:《桑塔露齐亚》
①第一部分9—16小节是1—8小节的完全再现。第二部分25—30小节是17—22小节的完全再现。这首船歌比较特别的地方在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只有一句旋律和歌词的重复。舒缓悠扬的旋律与重复结构的配合正好适合于船上的歌唱,易唱易记。
②跳进以及第二部分开始力度为f与第一部分的p形成的鲜明对比,在情绪上得到了推进。
例4:《告别那波利》
①第一部分9—16小节旋律是1—8小节的再现,伴奏织体一样,只是有变化音的变化。
②弱起和大跳以及下行旋律,表达歌曲的伤感情绪。ff的力度,宽音程与附点的紧凑搭配使激动的情感得到了宣泄。该曲节奏密集,多用附点,乐句间鲜明的强弱对比,以及富有特色的八分音符与八分休止符交替的伴奏,将歌曲的感情及思绪刻画得更加精致,同时也升华了对家乡的不舍与热爱之情。
同主音大小调交替:
例5:《深夜歌声》
1—8小节在g小调上忧郁的低吟,从第9小节开始转入同主音G调,提高音区,似在孤独中悲鸣。 例6:《重归苏莲托》
第8小节开始转入同主音E大调,在情绪上与前7小节形成递进关系,是对家乡更实在更美好的歌颂。虽然旋律上变得开朗,但歌词却是即将离别的伤感,两者形成小反差,更能抒发强调对家乡的爱。
例7:《请你别忘了我》,《只为了你,露齐亚》
第一首从g小调转入G大调,第二首从b小调转入B大调。两者都是在第二部分转入大调,乐句的单位时值比第一部分大两倍或四倍,情绪更加开阔,忧转。
三、拿波里民歌的演唱特色
拿波里民歌有其独特的韵味。浪漫的气息,随性的自由,饱满的热情以及淡淡的丝丝忧愁。歌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从歌曲中能感受到来自海滨城市的美丽和人们生活的美好。这些特点足以让拿波里民歌在众多种类歌曲中独树一帜,流传于世。鲁契亚诺﹒帕瓦罗蒂对拿波里民歌甚是喜爱。在此列举两首帕瓦罗蒂演唱的拿波里民歌。
例1:《啊,我的太阳》
这首具有明亮光辉的歌曲仿佛是为帕瓦罗蒂量身定做的,歌曲的情感与他的声线相辅相成。第一段的演唱就像歌词描述的那样辉煌、灿烂,明亮的声音在某些个别音上做着自由的装饰音处理。
尤其是在此处高潮点有最明显的特殊处理。
将G唱成565的装饰音,并出现了高点。
第二段在高潮点之前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高歌转变成耳语似是述说,为歌曲增加了一份温暖。
例2:《桑塔﹒露齐亚》
在整首歌的强弱对比处理上将船歌的悠扬、舒展、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歌曲的中间部分开始逐渐慢慢的放慢速度,到最后速度比前段慢一半,绘画出了一幅船儿伴着歌声渐渐远去最后消失无影的画面。
拿波里民歌在歌唱中的情感处理可以像那里的人们一样自由随性,将自己置身于那美丽的海港城市,体验歌曲中包含的拿波里人民的情感。
四、小结
综上所述,拿波里民歌有其鲜明的特征。以二度级进为主,小跳音程为辅的旋律进行,既能表现哀愁、忧思,又能表现明朗、阳光、浪漫的气质。以降号调为主的调性,使拿波里民歌表现出更多的柔情,更具水的质感。歌词直抒胸臆,直接叙述思恋、忧伤、痛苦或愉快、美好。拿波里人民创作出了流传于世的美好歌曲,同样,拿波里民歌也让世人记住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对于拿波里民歌的研究还不仅局限于此,本文的浅析只是一个方面,还需更深入的发掘拿波里民歌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恩斯特·托赫.旋律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关键词】拿波里民歌;特色;演唱
拿波里是意大利的第三大城市,一座仅次于罗马和米兰濒临那不勒斯港湾的美丽港口城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依山傍水的城市让这里的人们激情活跃又温婉可爱。人们可以自由的弹着六弦琴或曼陀铃面朝大海,吟诵或高歌拿波里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迎接太阳的洗礼。
拿波里民歌带给人们的是听觉与视觉的享受。从歌曲旋律进行、调式调性及音响效果中能感受到当地人民的悠闲与热情,仿佛能看到让人流连忘返如画般的山水。许多著名歌唱家都喜爱并将拿波里民歌作为保留曲目,他们歌颂着拿波里民歌的魅力及拿波里美丽的风光,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城市与当地民歌是如何相互影响并彼此发展着。
本文将对尚家骧编译的《意大利歌曲集》的第三部分近代民歌做着重研究。近代民歌部分一共收录了14首拿波里民歌,我们将从中分析了解到最具代表的拿波里民歌特色。
一、以级进的音阶贯彻旋律
1.旋律进行以二度级进为主,用最柔和的音阶排列出一段段平缓曲线,从而增强了旋律的歌唱性,也更符合歌唱者的演唱需求。
2.在一个乐句中也会用到三、四、五度音程。在音值、音程度数上前疏后密或前密后疏的安排,自然的形成了拿波里民歌旋律起伏线的特色。
例1:《明亮的窗户》
①
歌曲开始的第一小节便是二度级进向上的长音阶,梯步似的推进给人一种欲将心事娓娓道来的期待。
由B、C、D、E、F组合成的二度级进短音阶形成的平缓曲线,将情绪变得回环曲折,正如歌词所描写的那样“她孤独离开人间多么悲伤!伴随着死者长眠多么凄苦。”
例2:《负心人》
歌曲开始三小节将整首歌曲的基本旋律走向及情感基调有了大致的陈述,并在前两小节也为歌曲第二部分的歌曲情绪及音程关系做了铺垫,此处的前疏后密表现在音的时值和音程度数上,在乐段中形成对比因素,使第一部分旋律更独特,更具延展性。第三小节是第一部分的缩影,第一部分以二度级进的上下回旋波动为主。
例3:《啊,我的太阳》
这首歌曲多用二度、大三度,明亮的大三度与二度的完美结合,体现了朝气与柔情的歌曲气质。以两小节为一个乐句,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规整排列,结合二拍子的G大调框架,加上第二部分的前两个乐句的高音区陈述,表现了大气、宽广、明亮的气息。尽管歌曲以二三度为主,但表达的情绪与意味并不比不断的跳进表达的强烈来得少。
例4:《请你告诉她》
以二度级进为主,形成旋律小波浪。密集的短时值后紧接大它两倍的时值,表达出了哀叹之情,以及歌曲的情绪基调。
第二部分音符没有第一部分密集,度数也从二度上下级进变成三度为主的上下小跳,将情感渲染得更加宽广。
例5:《只为了你,露齐亚》
歌曲开始三小节是整首歌曲布置结构的一个初步展现,疏密适当,上下二度小波浪与音阶的结合。
前短后长的逆分节奏形态,突出了低吟的气息,与歌词的直白相呼应。降号调与二度为主的旋律进行,以及二分音符延留,使歌曲多了一份忧伤的诉求。
二、结构、调性、旋律形态
1.拿波里民歌以二段式结构为主。惯用二段式的结构表达歌曲需要的内容及情感,形成了拿波里民歌的典型特征。第一部分A喜用aa的平行乐段或在不同音高的再现。
2.在调性安排上,多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使用,一般是同主音小调转同主音大调。在旋律及和声的安排上既有前调的延伸影子又有新的因素发展,为拿波里民歌增加了独特的色彩。
3.旋律线条有弹性,级进与跳进的结合,跳进之后的级进以及级进后多为反向跳进,使得音乐不呆板,更具流动性与抒情歌唱性。
例1:《明亮的窗户》
①第一部分5—8小节与1—4是平行乐段。旋律的完全再现,歌词改变,对于叙事性的歌词,旋律的推动性减小了。
②
跳进加级进的搭配使旋律更具弹性并增强了内在动力,更具趣味性。
例2:《玛丽亚!玛丽》
①第一部分10—17小节旋律及伴奏是1—8小节的重复再现。
②第一部分为c小调,第二部分转为同主音C大调。第二部分左手伴奏形态不变,力度由f变为mf,音符时值没有这么细碎,气息较前半部分宽广,更抒情。
例3:《桑塔露齐亚》
①第一部分9—16小节是1—8小节的完全再现。第二部分25—30小节是17—22小节的完全再现。这首船歌比较特别的地方在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只有一句旋律和歌词的重复。舒缓悠扬的旋律与重复结构的配合正好适合于船上的歌唱,易唱易记。
②跳进以及第二部分开始力度为f与第一部分的p形成的鲜明对比,在情绪上得到了推进。
例4:《告别那波利》
①第一部分9—16小节旋律是1—8小节的再现,伴奏织体一样,只是有变化音的变化。
②弱起和大跳以及下行旋律,表达歌曲的伤感情绪。ff的力度,宽音程与附点的紧凑搭配使激动的情感得到了宣泄。该曲节奏密集,多用附点,乐句间鲜明的强弱对比,以及富有特色的八分音符与八分休止符交替的伴奏,将歌曲的感情及思绪刻画得更加精致,同时也升华了对家乡的不舍与热爱之情。
同主音大小调交替:
例5:《深夜歌声》
1—8小节在g小调上忧郁的低吟,从第9小节开始转入同主音G调,提高音区,似在孤独中悲鸣。 例6:《重归苏莲托》
第8小节开始转入同主音E大调,在情绪上与前7小节形成递进关系,是对家乡更实在更美好的歌颂。虽然旋律上变得开朗,但歌词却是即将离别的伤感,两者形成小反差,更能抒发强调对家乡的爱。
例7:《请你别忘了我》,《只为了你,露齐亚》
第一首从g小调转入G大调,第二首从b小调转入B大调。两者都是在第二部分转入大调,乐句的单位时值比第一部分大两倍或四倍,情绪更加开阔,忧转。
三、拿波里民歌的演唱特色
拿波里民歌有其独特的韵味。浪漫的气息,随性的自由,饱满的热情以及淡淡的丝丝忧愁。歌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从歌曲中能感受到来自海滨城市的美丽和人们生活的美好。这些特点足以让拿波里民歌在众多种类歌曲中独树一帜,流传于世。鲁契亚诺﹒帕瓦罗蒂对拿波里民歌甚是喜爱。在此列举两首帕瓦罗蒂演唱的拿波里民歌。
例1:《啊,我的太阳》
这首具有明亮光辉的歌曲仿佛是为帕瓦罗蒂量身定做的,歌曲的情感与他的声线相辅相成。第一段的演唱就像歌词描述的那样辉煌、灿烂,明亮的声音在某些个别音上做着自由的装饰音处理。
尤其是在此处高潮点有最明显的特殊处理。
将G唱成565的装饰音,并出现了高点。
第二段在高潮点之前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高歌转变成耳语似是述说,为歌曲增加了一份温暖。
例2:《桑塔﹒露齐亚》
在整首歌的强弱对比处理上将船歌的悠扬、舒展、起伏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歌曲的中间部分开始逐渐慢慢的放慢速度,到最后速度比前段慢一半,绘画出了一幅船儿伴着歌声渐渐远去最后消失无影的画面。
拿波里民歌在歌唱中的情感处理可以像那里的人们一样自由随性,将自己置身于那美丽的海港城市,体验歌曲中包含的拿波里人民的情感。
四、小结
综上所述,拿波里民歌有其鲜明的特征。以二度级进为主,小跳音程为辅的旋律进行,既能表现哀愁、忧思,又能表现明朗、阳光、浪漫的气质。以降号调为主的调性,使拿波里民歌表现出更多的柔情,更具水的质感。歌词直抒胸臆,直接叙述思恋、忧伤、痛苦或愉快、美好。拿波里人民创作出了流传于世的美好歌曲,同样,拿波里民歌也让世人记住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对于拿波里民歌的研究还不仅局限于此,本文的浅析只是一个方面,还需更深入的发掘拿波里民歌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恩斯特·托赫.旋律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