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证据开示问题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a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已经施行近两月。本次修刑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法,并通过完善证据制度、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强制措施、审判程序的公开等,加强了司法人权保障,标志着我国执法的文明和进步,其意义深远。所以,检察机关更有义务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刑事诉讼案件庭前证据开示制度。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是最高人民检察院近年来倡导的五大公诉改革之一,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庭前证据开示制度在刑事案件中很少采用。随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围绕律师阅卷等证据开示问题产生了很大的争议,证据开示已成为我国刑事诉讼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可能妨碍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的迫切问题,有必要加以探讨。
  一、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的定义
  证据开示(Discovery),在我国的法学著作中,又被译作“证据展示”、“证据告知”、“证据公开”或“证据发现”,其基本涵意是庭审调查前在双方当事人之间相互获取有关案件的信息。根据《布莱克法律辞典》,“Discovery”的本来的涵意是“了解原先所不知道的,揭露和展示原先隐藏起来的东西。”而在审判制度中,“它是一种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用于诉讼一方从另一方获得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其他信息,从而为审判作准备。” 证据开示,是指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供的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和信息的作法和程序。证据开示最初实行的是“单向制”,即只规定控方向辩方开示证据。随着刑事诉讼实践的发展,证据开示制度逐渐演化成“双向制”,实行控辩双方相互开示证据,以体现真正的“对等原则”。 证据开示制度设置的目的有三点,一是确认对立当事人之间的争议点即诉讼的焦点;二是得到与案件有关且为诉讼准备所必要的证据信息;三是获取在正式审理中可能难以取得的相关信息。
  二、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的缺陷
  1.由于无统一的立法规定,导致证据开示缺乏制度约束力。仅靠控辩双方的职业道德约束,难以达到有效性;有关“证据开示试行办法”规定“未经开示的证据不得在法庭上出示”,实际上也难以绝对禁止,缺乏实质性的约束力;2、《刑事诉讼法》第36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6条所规定的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和审判环节享有的阅卷权仅限于诉讼文书和技术性鉴定材料、主要证据复印件,而新《律师法》第34条规定辩护律师可以查阅与案件有关的所有材料。正因为两法规定不一,导致控方向辩方开示证据的内容操作混乱,不利于被告人充分行使辩护权。
  2. 诉讼各方对证据开示制度顾虑重重。检察机关顾虑有三:一怕律师会做出一些妨害证据的活动;二是担心公诉人和律师接触频繁会徇私枉法;三怕暴露软肋,庭审上陷于被动。辩护律师顾虑:向控方全面开示证据会使自己“弱上加弱”,同时言词证据的易变性会使自己陷入“窘境”。法院则担心法官不介入证据开示,若违反了相应的议定规则,法庭不知如何弥补和制约。其次,证据开示后距离开庭还有一段时间,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素质不高的律师,不择手段在犯罪嫌疑人之间恶意串供,指使证人翻证或向当事人泄露案情,甚至向犯罪嫌疑人家属泄露证人的基本情况,影响到证人的安全等,虽然有刑法第306条的制裁,但针对证据为一对一的案件,出现上述情况,会发生因证据无法核实而宣告无罪或撤案,放纵罪犯。
  三、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
  尽管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不可否认它确实是审判公正兼顾效率的基本保障。在当代社会,除了公正以外,效率已成为衡量一国刑事诉讼是否科学与文明的又一重要尺度,世界各国一般都将诉讼效率作为重要的价值目标加以追求。效率是诉讼价值的制约点,它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水平,促使有限资源产生最大化效益。
  在司法实践中,控辩双方都存在着一种寻求有利于自己意见、决定的证据或意见的趋向,而回避同自己意见相反的意见、证据。引入证据开示制度后,就能防止或弥合其诉讼行为在手段功能层次上的偏差或裂隙,并使行为目标功能正常发挥的有效的制度保障。另外,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的实行可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
  四、庭前证据开示制度对公诉工作的利好
  庭前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检察官出庭支持公诉,从而提高审判质量与效率。由于证据开示是双向的,检察官可以通过证据开示了解辩护人的辩护证据,特别是被告人不在现场和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等证据,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出庭准备。避免辩护人当庭出示这些证据,搞“突然袭击”,造成控方不得不请求延期审理或者面对被告人被宣告无罪的尴尬局面。在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引进了抗辩制的庭审模式,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合议庭当庭宣判的比例却不高。其原因除了法官个人的因素外,还在于法庭上控辩双方的证据往往不能得到充分展示,各执一词有关,法官为了避免错案,只好依靠也只能依靠庭审后的阅卷然后合议再行宣判。
  五、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范围及地点
  对于公诉方而言凡是在侦查、起诉过程中获得与案件指控事实有关的证据材料,都属证据开示范围,包括被告人供述与辩解、证人庭前证言、物证、书证、鉴定结论、视听资料,只要在法庭上应用的就应事先开示。对于这部分证据应分为主动开示、法定开示、强制开示。事前未开示证据,在法庭上不能使用。此外,不准备在法庭上应用的证据应辩护方要求也应当开示,这部分证据可分为应请求开示,被动开示。根据刑诉法规定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在侦查中也应注意收集无罪证据,因此检察机关不能隐瞒有利于被告的材料。对诉讼中涉及国家机密,以及对其他案件侦查可能造成明显损害的,检察机关可以不开示,由检察机关自行斟酌。对辩护方而言,其准备在法庭上使用的证据也都需事前向公诉方开示,包括庭前询问被告的笔录,获取证人的证言、书证、物证等。如辩护方作无罪辩护,其主张和基本依据也应向公诉方开示,使庭审在双方有准备情况下进行,使案件真实与正确适用的法理更容易被法官采纳。
  证据开示地点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应在检察院作相互开示比较适宜。开示时间应在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公诉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应给检察机关与律师都留出一定的时间余地。同时为了确保证据开示程序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对违反证据开示程序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制裁的制度。违法制裁是基于对立立场进行信息封闭的基本手段。对违反证据开示的程序采用的措施主要有:(1)强制违反义务的一方向对方作庭前证据开示,并给对方一定的诉讼准备时间;(2)批准延期审理,待证据被开示并作一定的诉讼准备后再恢复庭审;(3)禁止违反义务的一方向法庭提出未经开示的证据。
  (作者通讯地址:达县人民检察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其他文献
一、诉讼回避制度内涵  民事诉讼回避制度是回避制度的一个分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者对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定义,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审判人员具有法定的情形,必须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所谓法定情形,是指法律规定禁止审判人员参加对案件审理的情形”。一种是“根据法律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某一案件的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时,退出该案件审理的原则和制度”。上
期刊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玉石,他将它献给齐国的大夫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人对子罕说:“我曾把这块玉石拿给做玉器的工匠看过。工匠认为这是一块非常难得的宝石,所以才敢拿来献给您,可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子罕说:“我为人处事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我把玉石收下,那么我们两个都失掉了宝。我不收,这样我们各人就有各人的宝石啊!”这是发生在2600多年前的事,尽管它跨越了漫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是众所周知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应当是全面的,全方位的,而不是针对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地方侧重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侧重于对具体案件的法律监督,而忽视了对蓬勃发展,势头发展强劲且众多新生矛盾和问题出现的广大乡镇农村的监督,有的地方甚至还是监督空白,这不能不说是法律监督的缺憾。而对在我国占人口多数,且出现了种种矛盾纠纷的广大农村,检察机关
期刊
随着淘宝、Ebay等电子网络销售商的兴起,人们的消费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网银、支付宝等网络电子支付手段的出现,使得支付方式更加多样化,这些改变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吸引了一批犯罪分子的注意,催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犯罪。  基本案情:张某原系某厨具公司的员工,2010年该公司为拓展业务,成立了网络销售部,开设淘宝网店销售企业产品,张某任销售经理,后张某因业绩不佳于2011年5月被辞退。离职后,
期刊
摘 要:盗窃罪是最常见的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之一,盗窃数额是据以定罪量刑的重要因素。认定盗窃数额一方面联系着刑法的基本理论,一方面紧密结合着具体司法实践,直接关系着盗窃行为的罪与非罪、盗窃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大小。实践中,对被害人与被告人所述数额不一致的情况下多以被告人所述的数额认定,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和探讨了该类盗窃数额的认定问题。  关键词:合理性;弊端;机制  盗窃罪是侵犯财产权的犯罪,也是典
期刊
一、“另案处理”功能异化的表现  (一)“另案处理”容易导致执法的滋意,影响法制的统一和权威  首先,“另案处理”没有法律依据,在适用标准、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审查批准程序等存在法律的空白,司法实践中往往以个人办案经验、习惯等对犯罪嫌疑人适用“另案处理”,这就很容易导致执法标准的不统一,执法的随意性较大,有违刑事诉讼规范化运作的理念。其次,公安等侦查机关在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时,对
期刊
摘 要:渎职犯罪是一种典型的职务犯罪,也是腐败犯罪中最常见的一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渎职犯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中,笔者拟从渎职犯罪的概念和危害性入手,探讨渎职犯罪的惩处现状,分析导致这种惩处现状的原因,最后归纳出加大渎职犯罪惩处力度的几个具体措施。  关键词:渎职犯罪;惩处现状;原因;措施  前言  惩处渎职犯罪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
期刊
摘 要:本文第一部分对一人公司犯罪主体认定所产生的争议观点进行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识别一人公司犯罪是否为单位犯罪的基本要件;第二部分对《单位犯罪解释》规定的三种法人人格否认的具体情形和适用场合展开分析,以期能及时揭开单位犯罪主体的“面纱”,正确区分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限,追究操纵“单位”的自然人或单位的刑事责任,以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  关键词:一人公司;犯罪主体;法人人格否认  对于一人公
期刊
摘 要: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首次将检察建议写入其中,并规定了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的情形既适用于检察机关的抗诉条件,也是其提出检察建议的条件,因此,当出现某一法定再审情形或者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时,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有提出检察建议和提请上级检察院抗诉的选择权,这就产生了如何选择的问题。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检察建议为主抗诉制度为辅和直接提请上级抗诉两种情形来协调使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公益劳动作为社区矫正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其开展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社区矫正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果。实践中,社区矫正中的公益劳动存在劳动时间难以保证、方式简单化随意、流于形式、一人服刑,全家陪同的情况。建议从立法规定,社工队伍的选拔管理培训力度,事务部门间的联系和沟通,对执行情况的的监督和检察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开展情况;报告  公益劳动作为社区矫正工作中一项基本任务和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