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 返朴归真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fc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课堂,审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求教师们利用课堂,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种种规定和要求?怎样向语文课堂要效率?我认为,不妨“化繁为简”,“返朴归真”,创设简单的语文课堂,优化课堂结构,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返朴归真”,体现“简约之美”
  常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全面:从知识(字、词、句、篇)到能力(归纳概括、分析理解、语言表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零零总总,纷繁复杂。教学步骤程序化:导入—检测—新授—探究—总结—拓展。整堂课容量大,密度大。教师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到传统教学手段,学生们一会儿翻课本,一会儿做游戏,一会儿又挪位置交流讨论……这样的课堂效率高吗?平均到每个教学步骤的时间又有多少呢?想面面俱到,实际上是一面也顾不及,只是“走过场”而已。
  所以语文课堂应该“返朴归真”,体现“简约之美”。创设简单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得到扎扎实实地培养,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所保障和提高。
  二、如何创设简单的语文课堂
  1.教学目标简明,主次分明
  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在授课前应弄清楚自己该教什么,设计简单明了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教学目标设计须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简明、适度、有效。
  曾上过这样的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在知识、能力目标之外,设计了这样的情意目标:竖立正确的爱情观。可以说,教学目标设计全面,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为了达成情意目标,我安排了几个案例。结果是脱离了文本,将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
  因此,教学目标就应主次分明,语文课就应体现“语文味”。应以培养语文知识、能力为主,渗透情感教育为次,化平面为主体,有机结合,这样语文的“综合性”才能得以体现,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2.教学内容简约,取舍有度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对学生进行深入地研究。剪裁教学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发现哪些是学生困惑的,真正需要的,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价值,提高课堂效率。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倾注了作者强烈情感的佳作,思想内涵深刻。由于篇幅较长,可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抓住课文重要段落。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复述感人细节,或朗读精彩片段,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设计启发式话题,例如:“悲剧”体现在哪几方面?“伟大”又体现在何处?让学生有效地与文本对话。一方面,抓住重点段落,深入理解文本。可避免分析得太多,而对文本的理解浅尝辄止。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發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起来,说起来,议起来。在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又训练了语感,启迪了思维,获得了对人生深刻的感悟。
  3.教学用语简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学以“讲听”方式主宰课堂,有的教师一上课便开始“解题”、“介绍背景”、“归纳段落大意”、“分析课文”、“概括中心思想”、“讲解写作特点”,再布置“思考与练习”。而学生呢?从头听到尾,疲惫不堪。其教学效率低下是可想而知的。分析原因,教师等于“背台词作报告”,完全脱离了学生主体。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因此教师课堂用语要简练,适时点拨,巧妙启发引导,并灵活运用评价激励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4.教学媒介宜简,杜绝形式主义倾向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语文教师热衷于语文课堂形式的学习和更新,求新求异求精彩,致力于形式的尽善尽美,而忽视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
  走进课堂,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年轻的教师基本功扎实,课件制作精美。他们时而激情演讲,时而放声歌唱。在他们引导下的学生或唱或跳,看录像,演小品,精彩纷呈,热闹非凡,语文课俨然成了“综艺大舞台”。可这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吗?学生是“乐”了,可学生又学到了什么呢?只是形式主义的“作秀”而已。
  创设简单的课堂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不深入研究文本,仅抓住“核心”即可;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将课堂完全“让”给学生,“放鸭式教学”;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学习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一只粉笔一本教材闯天下”。相反,正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研究学生,学习新课程理论教法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设计出能切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高效率”的語文课堂。
  让语文课“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简单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深度,生活的广度,语言的力度,这是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镇第二中学(214211)
其他文献
对于被唤之日益风干,学生渐成木偶的语文教学,就必须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但这种积极思考的过程单靠外部施加压力是不能实现的,只有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积极思考才能有效的实现。因为在兴趣的诱发下,学生会更加干劲十足地学习,他们的感知会更敏锐,想象力会更丰富,我们整个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活色生香”。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 
期刊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怎样進行诗歌的有效教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将是我们不断探索的方向。很荣幸,全市初三语文教研活动,市教研室安排我上了一次研讨课。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我把《一个深夜的记忆》试上了三次,研磨了三次。《一个深夜的记忆》一课三上三议,为我打开了诗歌有效教学之窗,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磨课对教师成长的意义,也让我对现代诗歌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一次
期刊
何谓“写景”?笔者以为就是将眼中之景真实而又艺术地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言之有物,情景交融”。“情景交融”就是在描写景物时不单纯地流于描形摹态,更应将作者的情感融入其中,让笔下之物着作者之色彩,让作者情感的活水渗透其间,使得描摹之物不仅有鲜明的外在特征,更有“我之色彩”。观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景因情显,正如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方可动人心魄。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笔者以为可
期刊
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其宗旨就是关心人类幸福。中国的人道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在周代时,已有“惟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命关天”、“仁者莫大于爱人”等思想。由此看来,人道主义精神是一个让人类共同崇拜信仰的观念,在这个观念的意识作用下,人类的一切活动行为及其规范,都将在这个范畴内进行。 
期刊
文本细读源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流派——语义学。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文本细读就是读者徜徉在语言的途中,在语言之途散步,悠闲自在地散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细读这一媒介,它能够激发学生语文课堂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笔者结合朱自清的《背影》谈谈对文本细读粗浅的见解。  一、把握文本,捕捉文本切
期刊
随着课改的推进和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了解学生的初读体验,以学定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当学生阅读时,他与文本的交流便开始了,文中引人入胜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风光旖旎的山水、睿智独到的观点无不渗透进学生的脑海,形成学生对文本初步的认知。如果教师不去了解学情而盲目开展教学,势必会让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课前精铺:精设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养成学生积累语言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可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下面就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实际经验,谈谈养成学生积累语言习惯的一些形式和内容。  一、形式  1.品味  品味是积累的前提,积累是创作的基础。只有懂得什么样的语言是美的,才能在今后的阅读中懂得
期刊
《都市精灵》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与自然”主题下的一篇文章,是舒乙先生的一篇随笔。这篇文章传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传达的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的问题,更是提醒人类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文本解读要关注课文内容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更要关注文章本身的语言、手法和情感。带着借鉴,笔者再读《都市精灵》,发现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不仅有富于表
期刊
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教龄30余年,再主持一个“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回望他的教学历程,他一定有很多精神上的坚守,如敬畏自然和文化,仰望大家,不排斥书卷气质,不随波逐流,追求理想和时尚又不被时尚所湮没,接受新观念和新思想,了解和热爱自己生活的国家、城市、学校、家人……因为坚守,他一定有一种庆幸的快感。  这样的教师对自己“坚守”的精神内涵可能还很模糊,我最近连续写了“ 教师追梦”系列诗剧——“ 追梦”
期刊
“悬念”是指欣赏文艺作品时,观众、读者对故事情节发展或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期待心理。“悬念”设置的好,可以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环环相扣,吸引读者,突出文章中心、主人公的形象,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本人以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谈谈感想。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课文分析,第二课时分析写作特点,后者为教学重点。上课我就布置学生按各小组分段读课文(如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