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洲可持续性设计教学模式及其启示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lerian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适应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大学教育所需,基于特色教学法,欧洲各大学对可持续性设计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果。本文以建筑设计工程专业为例,将可持续性设计课程划分为专业课程(设计课程/studio)、其他核心课程、可持续知识与理论、其他教学整合法和技能培训四个部分,分析总结了其教学模式及教学特点。文中结合中英两所大学建筑设计专业课程进行具体分析,建议中国可持续性设计教育借鉴欧洲教学模式,强调教育方法的专业针对性与实践性、跨学科统一性、教学递进性和终生延续性,加强团队合作化训练、提高整合与研究能力。
  关键词:特色教学法;可持续设计;设计工作坊教学;教学整合方法;课程设置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1-0054-05
  收稿日期:2014-10-25
  基金项目:湖南大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资助基金2013“绿色建筑技术研究”(2013-018)。
  作者简介:谢菲(1973-),女,湖南邵阳人,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讲师,主要从事可持续设计与建筑教育研究。
  目前的能源危机、全球变暖、控制技术依赖等等问题引起世界急剧变革,直接影响到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学家伯曼(Z.Bauman)认为世界在转型期,所有事物处于一种类似流体的时刻变化中[1]。这种“流态”时代使知识的产生和传授模式发生变化,呼吁新时期教育关注具有专业实践技能和自主研究分析能力的人才培养。面对教育转型,中国教育部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针对原教育模式培养下的问题,该计划提出中国工程教育急需培养有工程专业针对性、技术实践创新才能的工程师。而教育界提出倡导“(专业)特色教学法”[3](Signature Pedagogies)。该教学法强调新时期高等教育要发展专业与职业培训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弥补传统以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的不足[4]。此教学法在欧美高等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特别反映在建筑工程行业新兴的可持续性设计方面的教育研究和专业教学模式上。吉布森等[5]认为,建筑可持续设计教育在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所需的创新性工程技能和职业态度上具有领航者意义与特定价值。
  因此,本文从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的视角,结合笔者在中国及英国的实践体验,将有关的学科建设课程模式进行一定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比较,以期为中国可持续性设计教育的发展和新型设计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一些参考。
  一、欧洲可持续设计教育与发展—— 以诺丁汉大学为例
  据学者[6](S.Altomente)针对40个国家(其中欧洲国家30个)建筑教育机构和执业者的网络调查结果:88.1%受访者认为普及可持续性知识与研究,发展可持续性设计教育,进行可持续性设计提高建筑工程能效成为当前建筑工程等相关行业发展的核心需求。
  与以往不同,可持续设计教育强调将环境科学知识和技术与建筑工程设计跨学科整合,拟通过积极的设计实践和早期可持续知识教育来推进建筑节能和人们环境意识。现以诺丁汉大学的可持续设计教育为例(该校2009年作为欧盟建筑教育研究机构合作者,组织并主持了欧盟内外的可持续性设计研究,有十几年可持续性设计教学与研究经验),从中窥探欧美国家可持续设计教育发展的一些特点:
  其一,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适应建筑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化设计所需。建筑工程集成化设计要求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设计人员跨专业配合和参与设计全过程,需要具有“研究型”设计执业者团队合作[7]。
  其二,教学结构是基于“(专业)特色教学法”展开。“特色教学法”源自高等教育强调专业实践性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于2005年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理事长、前史丹福大学教授Lee Shulman提出。该研究认为,不同的学科专业教学中存在很多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方法(比如设计学科的设计工作坊等),如果有意识加强这类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对专业实践和研究所需的特定思维习性和技能进行培养,是常规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特色教学法在教学结构上总体有四个层次:表层结构,即以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为主线组织教学,如设计工作坊、现场调研等;深层结构,指课程设置和教学支撑的技术手段;默认结构,即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教育纳入教学核心;“影子”结构,则重视与其他常规教学方法的综合和补充。
  其三,课程设置模式将可持续科学专题知识学习和设计实践技能训练课程以不同教学方式按教学阶段进行整合,形成以可持续设计为主题,设计工作坊(Design studio)特色教学方式为核心来组织教学与课程。
  具体分析诺丁汉大学建筑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如表1)可以看到:诺丁汉大学建筑设计专业课程围绕可持续设计和知识主题,分成可持续设计类的环境科学与设计课程、以实践为主线的设计工作坊教学和其他有关的核心课程三个主要部分以及灵活开放的综合教学组织方式(例如低年级的专业选修课、高年级的专题研修课,以及不同阶段穿插的可持续设计主题的开放拓展课程)。整个教学模式突出可持续性设计专题,具有跨学科教学特点,课程综合度高。在各阶段教学内容安排上,初期是专业知识渗透式教学;中期注重专业实践技能和跨学科整体认知体系建立;后期则是应用实践渗透式教学和研究思维培养,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创新性研究能力。
  二、可持续性设计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构成
  就欧洲大学可持续设计教学方法和总体组织进行系统分析,其教学模式的内容和基本构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教学组织表层结构:设计工作坊
  设计工作坊主要分为实践教学和业务实践两种形式。设计工作坊实践教学方式就是工程设计类专业(建筑设计、土木工程等)的特色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较早培养工程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习性,同时又能维护和培育设计专业教学特有的创意资产[9]。它根据教学专题和研究课题组织教学,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教学分组,配置学科资源。学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自主选择进入不同的教学工作坊,形成类似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团队关系和合作工作环境,这使学生能够尽早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应用有关知识,寻求复杂实践问题的解决策略。此形式教学内容灵活,服务于学术目标,更关注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8],能有效整合交叉学科教学资源。   (二)跨学科教学知识构成:可持续性设计
  结合目前可持续性设计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笔者从知识认知关系角度加以了总结概括(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可持续性设计跨学科知识体系的特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可持续性科学与理论知识、分析的研究方法和辅助工具、建筑设计及应用研究。这种多学科的知识构成需有效整合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方能成为统一连贯的教学体系。
  (三)教学深层组织结构:课程设置整合模式
  跨学科、多学科、学科交叉性的专业教学不是将有关学科内容机械叠加,因此如何有效系统地将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训练整合成为统一连贯的教学体系是可持续设计教学创新的难点,而灵活设置综合性课程就是针对这类跨学科专业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策略和方法。
  教学中常采用的整合方式有:其一,以学术交流、学科交叉为导向的,比如讨论会;其二,合作交流、综合技能培训兼而有之的设计工作坊、短期工作营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其三,以知识面拓展和研究为目标的选修、研修课程。这些方法有助于消除学科壁垒,消除产和教之间的障碍,为培养学生处理多学科综合问题的设计整合能力和良好执业习惯奠定基础。
  以设计工作坊教学为特色的可持续性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设计工作坊教学方式、其他核心课程、环境设计与科学知识、整合教学方式和技能培训四个部分。依照环境设计与科学知识(可持续设计)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关系一般可以归纳成五种课程设置基本模式(见图2):模式一,平行展开设置模式,而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有关的学术交流方式整合;模式二,部分整合设置模式,其中,可持续设计教学分成主题模块结合学术交流和知识拓展课程,与其他课程分阶段整合;模式三,各教学课程完全整合模式,以设计工作坊教学为核心整合有关可持续设计教学内容;模式四,周期交替模式,可持续设计教学和设计工作坊实践课程按学习周期反复交替设置,通过讨论交流方式联系各个周期学习内容,巩固教学效果、鼓励反思;最后为灵活的选修模式,整合方式与模式一类似,但有关教学主要以选修、研修形式开展,课程整合形式更灵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发展。这五种模式中,模式三整合度最高,而模式四灵活性大,由此可见发展整合性好、灵活度高的可持续设计课程组织模式,有必要强化设计工作坊特色教学方式,鼓励可持续设计教育有关的开放拓展类选修课程建设。各学院可以结合教学各阶段培养目标,有侧重点发展其中一类教学整合模式,以形成不同特色的综合型教学氛围。
  (四)教学持续发展技术支撑和协同作用:网络教学平台及终生学习
  网络教学资源和媒体技术通过电子网络能够最大可能地协同教学过程中各参与者,推进教学资源的整合效率,培养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对网络技术和门户资源的不同程度结合,可以推进可持续性设计教学课程设置模式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特别是高级学习阶段,网络资源是拓展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学生借此持续自主地发展对可持续性设计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理解,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结合可持续性设计教育的发展目标[5],其特点可以概括为:(1)教学组织以问题为导向、实践主线由专业特色教学法主导,激发学生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2)教学知识构成多学科性,着重培养跨学科思维。(3)课程设置模式的整合性:发展多学科知识体系与整合教学方式,着重综合设计能力和执业习性的培养。(4)协同合作的教学技术支持平台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5)教学目标和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导向。
  三、中国可持续设计教学发展——
  以湖南大学为例
  与欧洲工程院校对比,中国教育机构缺乏设计工作坊教学一类文化,仍秉承传统理工科的理论教学分科授课模式。现以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为例(该学院2004年开展可持续性建筑设计教学,并主持欧盟Asia-link项目进行了跨学科建筑可持续发展课程与教育体系的研究),从其专业课程设置(见表2)讨论中国该类教学发展现状。
  上表中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几个明显特点:(1)可持续设计教学总体上以分科授课方式为主。(2)低年级缺少有可持续设计主题的环境设计和知识课程。(3)缺乏灵活多样的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性教学方式。以诺丁汉大学为例,其教学方式除了设计工作坊形式教学占课程比例59%,其他还有一些整合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其比例也在7%~10%左右。而结合中国土建类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主要课程[9]分析,湖南大学的课程设置中涉及建筑环境科学理论知识占10%上下,缺少综合性教学课程。(4)可持续设计教学在高年级知识综合能力和技能训练上没有相关的研究与拓展课程设置,缺乏教学延续性和网络技术手段支持。
  四、对中国可持续性设计教育的启示
  可持续性设计教育在中国是近十年才开始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比较欧洲的教育发展经验,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启示可供借鉴:
  (一)加强课程整合性,培养多学科知识整合技能
  目前中国缺少以跨学科可持续性设计教育为主的体系化、整合性的教学模式,这主要体现在学科理论知识分别授课,综合技能训练课程和综合教学明显不足,不利于学生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和项目集成设计能力培养。
  (二)增强特色教学,强调研究能力训练以及可持续设计价值观
  中国可持续性设计教学要注重专业技能培训的特色教学方法,引导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建议本科阶段鼓励开展跨学科团队合作和研究,开展研究方法论结合的专题训练课程,为将来学生学业深造或职业继续教育奠定方法论基础。
  (三)强调教学网络技术门户建设,发展终生自学习惯
  跨学科的可持续性设计教育要借助网络技术的协同作用,建立多学科交流平台,拓展学术资源。这种技术支撑手段有助于教学递进发展和深化学习层次,可以协助学生建立可持续性终身学习习惯。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可持续设计教育探索应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于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多学科整合设计与团队协作能力;其二,建立学科内外的跨学科交流平台和技术网络;其三,进行设计教学模式创新,重视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研究。作为教育者应该面对目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机遇,重视可持续性教育,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创新,以行动来推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Bauman,Z.Liquid times:Living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M].London,U.K:Polity Press,2007:1-2.
  [2] 中国教育部.教育部23日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EB/OL].http://www.gov.cn/gzdt/2010-06/23/content_1635114.htm, 2012-06-23/2014-09.
  [3] Shulman,L.S.Signature pedagogies in the professions [DB/OL].Daedalus,134(3),2005:52-60.http://gse.buffalo.edu/gsefiles/documents/about/, 2005-03/2013-09.
  [4] 张民杰.师资培育课程是否特色教学法?[J/OL].臺灣師資培育電子報,https://tted.cher.ntnu.edu.tw/?p=408,2011-06/2013-09.
  [5] Gibson,A.,etal.,Designing for sustainability:pedagogic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A].PLEA 2011-27th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Volume 1, PLEA 2011.83-88.
  [6] Altomente,S.Environment design in University curricula and architectural training in Europe,5th International Barcelona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EB/OL].http://www.guninetwork.org/resources/he-articles/ ,2010-11/2013-09.
  [7] Prasad,S.RIBA president talk [EB/OL].http://www.sunandprasad.com/issues/education-vs-practice/, 2008/2013-05.
  [8] Coldham,S.Learning to be an architect:the office and the tudio[A].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work and learning[C].Roskilde,Demark.2009:7-8.
  [9] 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指导委员会,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筑学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
其他文献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应确立“以注册执业资格需求为导向、以工程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提高为本位”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为使这一理念由理论形态走向鲜活实践,在模式建构上要树立“适理论、强实践、多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科教育、职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建立“高效、规范、创新”的教育管理保障体系,健全“主体多元、标准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在实践路向上要大力推行“应用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适应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规律理论,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处理好“逻辑性”与“历史性”的关系;规律是带有一定程度(最低程度)价值判断成份的事实判断,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处理好“应然”与“实然”的关系;列宁“规律是关系”的经典论断是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分类依据,正确认识高等教育“适应论”必须正确解读列宁的“规律是关系”的经典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与高等
期刊
中州是河南的古称,也叫中土、中原,有时候甚至代指中国,意思是国之中,华夏之中。中州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有着厚重历史人文,自古被视为帝王之州。自西汉至北宋,中通正统王朝大都建都中州,是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天而立,以经营四方”,它涵盖了很多王朝代帝国的历史足迹。因此,中州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州人依照自己的生存方式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裴
期刊
英语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我国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对商务社交与英语教育的融合研究具有关键意义:英语教育与商务社交的完美融合不仅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潜在要求。  英国David King的《商务社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正是基于我国当前的时代发展要求和对外开放交流的大环境,对中国商务社交方面的英语教育展开
期刊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兼备的人才越来越被市场所看重。因此,各大高校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专业的建设,专家学者也为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纷纷出谋划策。语用学在语言学中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还相对较短,甚至还没有引起足够多的学者的重视,在很多环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每当某一语言现象无法通过常规的、被世人广为接受的理论加以解释时,却都可以在
期刊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州政府公共经费的持续萎缩,导致公立研究型大学的公共经费从“黄金时代”走向“紧缩时代”。公立研究型大学为了生存和发展,逐渐兴起了一场私营化教育改革浪潮,主要采取了提高学费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人事决策上更多地依赖兼职教师和辅助教师、积极争取社会私人捐赠资源(尤其是校友资源)、缩减教职员工工资和福利在预算支出中的比例以及扩大校园辅助性单位的收入等措施。由于公立研究型大
期刊
摘要: 儒家学说、儒学教育、科举制度是维系清代皇权政治的重要措施。其中,儒家学说是清王朝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教育是传播儒学与培养儒学人才的途径,科举制度是选拔儒学人才的制度保障。在三者关系上,儒家学说是意义所在,居于主导地位;儒学教育承担传承儒学并培养儒学人才的职责,居于中心地位;科举制度是选拔儒学人才的制度保障,是维护意义与选拔人才的手段。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科举制度不断被强化,进而主宰了儒学和
期刊
摘要: 19世纪初,一些在德国游学的美国青年陆续回国,并供职于精英大学,继而掀起一股教育改革浪潮。其中,留学生乔治·蒂克纳先后两次在哈佛发起教育改革倡议,呼吁教职员工仿照德国教育实施改革。迄今为止,不少学者认为这场由蒂克纳发起的教育改革是美国大学向德国现代大学转型的典型事件,并将蒂克纳的改革解读为仿照德国式现代大学展开的改革行动。实际上,蒂克纳并非以德国式现代大学为蓝本改造哈佛教学制度,而是以德国
期刊
摘要: 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与评价其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在第二届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价高层论坛暨《大学教育科学》卅周年刊庆中,专家学者围绕该问题展开了研讨。与会者从政府、社会、高校以及个体这四个相关的利益主体出发,总结归纳了各主体的责任:政府应宏观调控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应坚持大学的多元评价,大学应重点关注人才的培养过程,个体应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快
期刊
摘要: 21世纪的人才是创新创业型人才,三螺旋理论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协同机制的理论基石。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利于发挥各育人主体的资源优势,激活资源存量,放大资源效能,实现协同方利益最大化。协同育人日益成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协同育人的关键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协同培养的体制机制,形成育人共同体,加强各协同方的联系、扩大耦合界面。高校、政府、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