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宏,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党委书记。全国“明远教育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首期“名校长领航班成员”,重庆首批小学正高级教师、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首届“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创新教育奖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少工委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教专委会副秘书长,重庆教育学会副会长、重庆小学校长联谊会会长、重庆基础教育课改联盟副理事长。
她一直坚守“教育是做的哲学”,带领团队,不断践行与丰厚着“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的静好,生长起一所小学文化的力量。
“我的爷爷奶奶住在一栋没有电梯且不方便加装电梯的楼房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上下楼越来越费力,于是我就有了发明一种上下楼梯助力装置的想法。怎么才能找到一种占用空间小、可以在家里安装的“电梯”呢?通过不断琢磨,我借鉴剪叉式升降机原理,最终确定了现在的方案……”
这是巴蜀园二年级周子涵小朋友在《一种帮助老年人和行动不便人员上下楼梯的助力装置》答辩现场的生动陈述。
寒来暑往,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巴蜀师生在重庆市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喜获佳绩,沉甸甸的奖牌背后是巴蜀教师践行“律动教育”理念、弘扬真与动巴蜀精神的生动体现。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正迅猛改变着未来世界的图景。虽然我们还难以准确勾勒未来,但未来社会的人才应具有创新、跨界、合作、分享等综合素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它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这是1932年《巴蜀建校宣言》中的一句话。几十年来,巴蜀人正是怀揣这样的理念一路前行,思考适应未来的人才培养。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巴蜀小学开展了四轮十六年的创造教育实验研究,成功激活了师生发展的内在力量与创造潜能。2000年以来,学校以新课改为契机,经过四阶段十八年的系统规划、选点突破、侧重研究、螺旋上升、应用反馈,形成了以“学科+”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模式,探索出“学科内融合”“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技术”等相应内容、教学、评价等要素,很好地破解了长期困扰基层学校的“分科”与“综合”如何平衡、 “评价”与“实施”如何协同等难点和瓶颈问题,始终回应“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的培养目标。
巴蜀人就是这样,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不断地从儿童立场上进行教育的革新,在行动中沉淀,在传承中发扬。“学科+技术”教学实施综合化过程中,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自主研发的“优卡学堂”平板电脑在线学习系统,实现了学生在线学习、游戏学习和泛在学习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线上课程超市,有效拉伸了儿童学习生活和沟通的场域,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成长;3D打印进课堂,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从动脑思考到动手操作,技术与思维的碰撞,学校成为学生的创客空间。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基于真问题,提倡问题驱动、全程评价、合作探究、跨界学习,以“学科+学科”“学科+生活”等方式,促进了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四年级的小朋友在“火”项目式学习中,老师退位,学生能自主探究,主动找空客机长探讨飞机上的防火逃生方法;一年级小朋友交上“植物朋友”之后,学会合作学习,一起观察、研究植物;三年级小朋友单是在飞的主题项目,就发散出几十个探究小项目,即使经历无数次失败也無法浇灭他们探索的热情。用scratch编程实现自己“飞”的创意作品;制作动画演示“防火逃生”;通过微信、携程旅行APP研究制定小组旅行攻略;用形色APP了解各种植物;用MV、美篇、HTML5等编码方式记录校园生活、设计毕业纪念册…-.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一系列的改革中,教与学关系变革带来的活力、学校内生成的发展的动力,为拥抱面向未来的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
未来已来,未来我来!新时代,以新的态度、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和新的实践去迎接它的到来!我们的先辈已经以自己的方式预言了世界的日新月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过有境界的幸福生活。”不断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革新技术,与时俱进,我们才能与这个世界“共舞”!
这是一个“人机共生”的时代;
这是一个“人机共教”的时代;
是一个“教育为根”的时代;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
我们用“匠心”的情怀、专业的智慧和热血的青春,去拥抱面向未来的教育的到来!
她一直坚守“教育是做的哲学”,带领团队,不断践行与丰厚着“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的静好,生长起一所小学文化的力量。
“我的爷爷奶奶住在一栋没有电梯且不方便加装电梯的楼房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上下楼越来越费力,于是我就有了发明一种上下楼梯助力装置的想法。怎么才能找到一种占用空间小、可以在家里安装的“电梯”呢?通过不断琢磨,我借鉴剪叉式升降机原理,最终确定了现在的方案……”
这是巴蜀园二年级周子涵小朋友在《一种帮助老年人和行动不便人员上下楼梯的助力装置》答辩现场的生动陈述。
寒来暑往,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巴蜀师生在重庆市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喜获佳绩,沉甸甸的奖牌背后是巴蜀教师践行“律动教育”理念、弘扬真与动巴蜀精神的生动体现。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正迅猛改变着未来世界的图景。虽然我们还难以准确勾勒未来,但未来社会的人才应具有创新、跨界、合作、分享等综合素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它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这是1932年《巴蜀建校宣言》中的一句话。几十年来,巴蜀人正是怀揣这样的理念一路前行,思考适应未来的人才培养。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巴蜀小学开展了四轮十六年的创造教育实验研究,成功激活了师生发展的内在力量与创造潜能。2000年以来,学校以新课改为契机,经过四阶段十八年的系统规划、选点突破、侧重研究、螺旋上升、应用反馈,形成了以“学科+”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模式,探索出“学科内融合”“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技术”等相应内容、教学、评价等要素,很好地破解了长期困扰基层学校的“分科”与“综合”如何平衡、 “评价”与“实施”如何协同等难点和瓶颈问题,始终回应“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的培养目标。
巴蜀人就是这样,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不断地从儿童立场上进行教育的革新,在行动中沉淀,在传承中发扬。“学科+技术”教学实施综合化过程中,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自主研发的“优卡学堂”平板电脑在线学习系统,实现了学生在线学习、游戏学习和泛在学习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线上课程超市,有效拉伸了儿童学习生活和沟通的场域,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成长;3D打印进课堂,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从动脑思考到动手操作,技术与思维的碰撞,学校成为学生的创客空间。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基于真问题,提倡问题驱动、全程评价、合作探究、跨界学习,以“学科+学科”“学科+生活”等方式,促进了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四年级的小朋友在“火”项目式学习中,老师退位,学生能自主探究,主动找空客机长探讨飞机上的防火逃生方法;一年级小朋友交上“植物朋友”之后,学会合作学习,一起观察、研究植物;三年级小朋友单是在飞的主题项目,就发散出几十个探究小项目,即使经历无数次失败也無法浇灭他们探索的热情。用scratch编程实现自己“飞”的创意作品;制作动画演示“防火逃生”;通过微信、携程旅行APP研究制定小组旅行攻略;用形色APP了解各种植物;用MV、美篇、HTML5等编码方式记录校园生活、设计毕业纪念册…-.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一系列的改革中,教与学关系变革带来的活力、学校内生成的发展的动力,为拥抱面向未来的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
未来已来,未来我来!新时代,以新的态度、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和新的实践去迎接它的到来!我们的先辈已经以自己的方式预言了世界的日新月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过有境界的幸福生活。”不断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革新技术,与时俱进,我们才能与这个世界“共舞”!
这是一个“人机共生”的时代;
这是一个“人机共教”的时代;
是一个“教育为根”的时代;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
我们用“匠心”的情怀、专业的智慧和热血的青春,去拥抱面向未来的教育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