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设计】:山西晋中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
【教学科目】:初二地理 ,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内容来自于学生课堂代家长提出的问题。山西晋中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它是一节课外探究的乡土地理课,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一些引种的基础知识。2.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转化为一种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耐心走访调查,虚心求教老农,细心观察分析,悉心研究活动成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学生学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感和实用感。2.为实际增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睦邻关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者特征分析】:在学生预习完地理课堂的书本内容后,常常会提出一些好奇心强的问题,作为教师,不但不能挫伤学生课外探究的积极性,反而应倍加珍惜这样的互动机会,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活动,热心地帮助他们查询资料,走访调查,寻找较佳的答案来弥补知识的空白。
【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着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使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为此,我就课外探究问题“山西晋中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专门备了一节课,可作为一节较为理想的乡土地理课来上,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又为农科研究提供了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1、教师通过投影新疆图片和歌曲导入:
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师原本的设计思路是重点讲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新疆农业及瓜果,矿产资源等方面,并请各小组将收集的内容展示出来。然后学生进行讨论来分析新疆的各方面内容,这样既让学生了解新疆,又可突破教学的难点。)
学生阅读课本: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结果在小组发言的过程中,突然引发起一场学生小组之间的争论,这是教师始未料到的,学生你一言,他一语,有的说新疆的瓜果没有咱们的红枣甜,有的说那儿的瓜果就是比咱们这儿的甜。)
2、为了让学生对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知识有所了解,教师让学生各小组展示了他们收集的有关内容并展示讨论。
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真是的,我们村的果农还要我们问一下,咱们这儿的枣树能不能移植到新疆,结出来的枣是不是也很甜?”
(起初教师认为是个别同学起哄,心里非常生气。但后来转念一想,新课程标准上讲“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师立刻调整自我心态和课堂结构,迎合学生的心理活动。)
3、就此问题,教师把学生以不同的观点分成了两大组:A组为山西代表,B组为新疆代表。
学生争论开始:具体论题① 山西省晋中区的枣树能不能引种到新疆。②有关两地糖类作物含糖量高低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4、教师积极参加大家的讨论,倾听大家的言谈,并加以指导和板书两组对话的内容。
A组:我们晋中盆地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
5、教师:“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来讲。”
全体学生:“哪两方面呢? ”
师:第一,应了解枣树的生长特点。山西代表组能谈谈吗?
(讨论片刻之后),山西代表站起来发言:“老师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枣树是一种耐寒抗旱的树种,根适宜疏松的土质,扎根很深,树皮厚冬季可保暖;夏季可防水分蒸发。”又有一名学生补充道:“管理上,枣树一年至少喷两次农药①农时立夏的前后喷一次,防治栆粘虫,否则会吃掉树嫩叶的。②农时的白露前后果实将红之时,再喷一次农药,可防治食心虫。”
6、师:“你们知道的真不少啊!”
B组(代表坐不住了),问道:“哪喷些啥农药了?”
A组:“到农资销售处咨询一下就知道啦。”
7、B组:“老师你讲的第二个注意点是什么?”
.师:“引种还需要考虑到纬度位置,海拔高低,气候条件等等,大家现在先讨论一下,并查查你们的地图册。”(教师指导,看地形图,温度带图,气候图,降水量图--)
8、师:(过了一会儿 ,各组准备差不多了。)“现在请A\B两组代表发言!”
9、师:“经过列表比较,我们大家觉得枣树引种到新疆能成功吗? ”
全体学生:差不多。
10、一个学生问道:“栆的含糖量到底那边更高些呢?”
另一学生说道:“你的忘心可真够大,初一我们就学了,新疆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比咱们这儿大,植物呼吸作用弱,有利于作物贮存糖分,所以自然是新疆的栆更甜一些哦”。
看看,他们俩互动开了,真是互通有无。你们可真棒!哈哈!为师放心啦!
11、师:“那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矿产资源还要不要讨论了?”
全体学生:“不用了,我们早在预习时记住了。”
(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作业:课后向老农讲解( 山西晋中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
本着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使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为此,我就课外探究问题“山西晋中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专门备了一节课,可作为一节较为理想的乡土地理课来上,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又为农科研究提供了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评价设计】:
1、本节课所有同学都参加了热烈讨论,而且帮助老农解决了实际问题,非常感谢大家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这个问题虽然提得比较突然,但是同学们真正学到了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相信大家今后还会有好多类似的问题提出来,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2、老师,这样的课今后我们渴望多上几节,大家都觉得非常实用,它有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创新和探索研究。
【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教师板书设计如下:
【结论】:
1、师:“经过列表比较,我们大家觉得枣树引种到新疆能成功吗?”
全体学生:“差不多。”(事实上,现在非常成功。市面上新疆大红枣价格:38元/斤)
2、一个学生问道:“栆的含糖量到底那边更高些呢?”
另一学生说道:“你的忘心可真够大,初一我们就学了,新疆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比咱们这儿大,植物呼吸作用弱,有利于作物贮存糖分,所以自然是新疆的栆更甜一些哦。”
【教学反思】:
课后我陷入了深沉的反思:虽然新课程改革近十年了,但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以及旧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将课堂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讲什么,什么时候干什么,甚至学生怎样回答都得设计好,学生在课堂好像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看似一切尽在掌握,但我们忽略了这个课堂的 “主人”是学生,学生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 ,被老师牵引束缚,那么在这个过程之中就抹杀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样就失去了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综合能力,发现自己,成就自己,提高自己的契机。也就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和具备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了。
再说,新课堂理论认为,我们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设计课堂。那么就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给学生留出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看法以及讨论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实施之中也可根据课堂情景,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科目】:初二地理 ,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内容来自于学生课堂代家长提出的问题。山西晋中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它是一节课外探究的乡土地理课,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一些引种的基础知识。2.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转化为一种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耐心走访调查,虚心求教老农,细心观察分析,悉心研究活动成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增强学生学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感和实用感。2.为实际增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睦邻关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者特征分析】:在学生预习完地理课堂的书本内容后,常常会提出一些好奇心强的问题,作为教师,不但不能挫伤学生课外探究的积极性,反而应倍加珍惜这样的互动机会,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活动,热心地帮助他们查询资料,走访调查,寻找较佳的答案来弥补知识的空白。
【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着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使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为此,我就课外探究问题“山西晋中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专门备了一节课,可作为一节较为理想的乡土地理课来上,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又为农科研究提供了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
1、教师通过投影新疆图片和歌曲导入:
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教师原本的设计思路是重点讲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新疆农业及瓜果,矿产资源等方面,并请各小组将收集的内容展示出来。然后学生进行讨论来分析新疆的各方面内容,这样既让学生了解新疆,又可突破教学的难点。)
学生阅读课本: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结果在小组发言的过程中,突然引发起一场学生小组之间的争论,这是教师始未料到的,学生你一言,他一语,有的说新疆的瓜果没有咱们的红枣甜,有的说那儿的瓜果就是比咱们这儿的甜。)
2、为了让学生对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的知识有所了解,教师让学生各小组展示了他们收集的有关内容并展示讨论。
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真是的,我们村的果农还要我们问一下,咱们这儿的枣树能不能移植到新疆,结出来的枣是不是也很甜?”
(起初教师认为是个别同学起哄,心里非常生气。但后来转念一想,新课程标准上讲“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师立刻调整自我心态和课堂结构,迎合学生的心理活动。)
3、就此问题,教师把学生以不同的观点分成了两大组:A组为山西代表,B组为新疆代表。
学生争论开始:具体论题① 山西省晋中区的枣树能不能引种到新疆。②有关两地糖类作物含糖量高低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4、教师积极参加大家的讨论,倾听大家的言谈,并加以指导和板书两组对话的内容。
A组:我们晋中盆地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
5、教师:“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来讲。”
全体学生:“哪两方面呢? ”
师:第一,应了解枣树的生长特点。山西代表组能谈谈吗?
(讨论片刻之后),山西代表站起来发言:“老师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枣树是一种耐寒抗旱的树种,根适宜疏松的土质,扎根很深,树皮厚冬季可保暖;夏季可防水分蒸发。”又有一名学生补充道:“管理上,枣树一年至少喷两次农药①农时立夏的前后喷一次,防治栆粘虫,否则会吃掉树嫩叶的。②农时的白露前后果实将红之时,再喷一次农药,可防治食心虫。”
6、师:“你们知道的真不少啊!”
B组(代表坐不住了),问道:“哪喷些啥农药了?”
A组:“到农资销售处咨询一下就知道啦。”
7、B组:“老师你讲的第二个注意点是什么?”
.师:“引种还需要考虑到纬度位置,海拔高低,气候条件等等,大家现在先讨论一下,并查查你们的地图册。”(教师指导,看地形图,温度带图,气候图,降水量图--)
8、师:(过了一会儿 ,各组准备差不多了。)“现在请A\B两组代表发言!”
9、师:“经过列表比较,我们大家觉得枣树引种到新疆能成功吗? ”
全体学生:差不多。
10、一个学生问道:“栆的含糖量到底那边更高些呢?”
另一学生说道:“你的忘心可真够大,初一我们就学了,新疆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比咱们这儿大,植物呼吸作用弱,有利于作物贮存糖分,所以自然是新疆的栆更甜一些哦”。
看看,他们俩互动开了,真是互通有无。你们可真棒!哈哈!为师放心啦!
11、师:“那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矿产资源还要不要讨论了?”
全体学生:“不用了,我们早在预习时记住了。”
(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作业:课后向老农讲解( 山西晋中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的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
本着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使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为此,我就课外探究问题“山西晋中的枣树引种到新疆能否成功”专门备了一节课,可作为一节较为理想的乡土地理课来上,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又为农科研究提供了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评价设计】:
1、本节课所有同学都参加了热烈讨论,而且帮助老农解决了实际问题,非常感谢大家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这个问题虽然提得比较突然,但是同学们真正学到了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相信大家今后还会有好多类似的问题提出来,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2、老师,这样的课今后我们渴望多上几节,大家都觉得非常实用,它有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创新和探索研究。
【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教师板书设计如下:
【结论】:
1、师:“经过列表比较,我们大家觉得枣树引种到新疆能成功吗?”
全体学生:“差不多。”(事实上,现在非常成功。市面上新疆大红枣价格:38元/斤)
2、一个学生问道:“栆的含糖量到底那边更高些呢?”
另一学生说道:“你的忘心可真够大,初一我们就学了,新疆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比咱们这儿大,植物呼吸作用弱,有利于作物贮存糖分,所以自然是新疆的栆更甜一些哦。”
【教学反思】:
课后我陷入了深沉的反思:虽然新课程改革近十年了,但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以及旧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将课堂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讲什么,什么时候干什么,甚至学生怎样回答都得设计好,学生在课堂好像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看似一切尽在掌握,但我们忽略了这个课堂的 “主人”是学生,学生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 ,被老师牵引束缚,那么在这个过程之中就抹杀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样就失去了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综合能力,发现自己,成就自己,提高自己的契机。也就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和具备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了。
再说,新课堂理论认为,我们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设计课堂。那么就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给学生留出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看法以及讨论的时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实施之中也可根据课堂情景,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