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每个教师用心思考和探究:在我们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面对学生?如何面对课堂进程?面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又怎样让它成为有效的教育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这需要我们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别有用心”。
一、风平浪静——营造课堂动态生成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教学中往往有很多突发事件,我们不仅要临危不乱、沉着应对,还要积极捕捉教育契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地将课堂上的意料之外转化为意料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成长,在成长中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案例1]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课《夕照》第2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留心观察一下夕阳西下的景象,然后用画笔和颜色描绘下来。当我组织学生把桌子排成“∪”型时,我放在纸杯里的红、黄、蓝三种颜料被小倩一不小心打翻在地。在学生惊呼的同时,小倩已是满脸通红,低着头等我训斥。我火气有些上来,抬头想说她几句时,发现小倩因紧张而颤抖着身子,看到这种情景,我忍住了火气。随之低头惊呼:“看,地上的图案多漂亮呀,像什么?”学生全被吸引过来,似乎忘记了刚才的紧张气氛。赞美声此起彼伏:“真美呀,像一幅风景画!”“像一片美丽的树叶!”“像一朵美丽的鲜花!”小倩也加入进来:“老师,像灿烂的烟花!”……学生的想像力真丰富呀!这不正是老师所希望的吗?这堂课,我以此为契机进行导入,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几种颜色渗透后的变化过程,感受色彩变化之美。学生通过留心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根据不同的体会将它们画出来了。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画出了《夕照》的美景,画出了夕照的神韵,画出了不同的个性,画出了独特的感受。
[感悟]案例中,我抓住了一次“意外”因势利导,将一场“暴风雨”机敏地转化为“风平浪静”,烦人的“事故”变成动人的“故事”,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正如本案例那样,教育契机一直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可惜的是,当我们还在找寻时,一些最和谐、最真实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悄然从我们身边溜走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我们关注课堂细节,做一个有智慧的细心人,将意外“点石成金”,点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
二、优化资源——追求课堂动态生成的情境
生成性课堂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有效利用生成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挑战。面对课堂的交流互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原生状态的资源,我们教师要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判定,优化成有效资源,以便合理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2]《牛郎织女》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的略读课文,是一个在我国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应懂得这个民间故事寄托着人民群众怎样的理想,它赞颂了什么,鞭挞了什么?在我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一个学生提到了“老牛是‘色牛’”,“牛郎偷看织女洗澡是‘色狼’”。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这一番话的学生是受影视作品、图书漫画、现实生活某些不良现象等影响产生的固定认识。怎样摆脱这种固定认识的束缚,使学生对老牛、牛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理解他们是敢于向封建恶势力挑战的代表,是课文的重、难点。我及时优化课堂生成性资源,将牛郎的善良、勤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恶势力挑战等情节放大,请学生夸张地表演牛郎追赶织女到天河的情境,学生的理解思路一下子被扩展开来,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课堂效果十分理想。
[感悟]案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当新的学习需求、生成不断出现时,我及时跟进,利用课文的主要情节和学生感兴起的热点问题,让课堂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并共同走进一个不同以往的课堂情境,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想像、思考的空间,开拓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课堂内外做一个有心人,灵活判断、准确分析可以用于教学的资源,即时进行优化,合理开发利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序、富有生机。
三、巧用机智——调控课堂动态生成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它作为实施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等)进行语文教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深浅是教学效果的“晴雨表。”教师要关注课堂上的学生情绪,细心留意学生的各种反映,密切注意学生的神态变化,根据即时情况,运用教师智慧和教学机智,灵活地调控课堂教学。
[案例3]一次上语文课,当我理发以后走进教室,四年级的小学生就围过来。“老师,您今天的发型很好看,是‘山’字头”“老师,您的发型是麦当劳的‘M’字”。小学生真诚的笑容、可爱的话语,让我差点儿不能自己。得意忘形之后,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这堂课何不教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描写方法呢?于是,我大声宣布:“这堂课的内容就从老师的‘山’或‘M’字头说起,大家说行吗?”“行!”大家异口同声。我立即顺水推舟,学生们开始兴致勃勃地认真听我讲起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描写方法,有的学生还讲起了他们的亲身体验……当师生开始评价时,我就知道,这堂课没有白费。因为学生很快乐,当然我也非常满意。
[感悟]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应该是师生互动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学得开心、学有所成。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捕捉语文学习资源,体会到美无处不在,要想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学会急中生智、因势利导的教学技巧。教无定法。案例中,我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是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点时,我没有训斥,也没有一本正经地上课,而是机智地提出了老师的想法,引起学生的共鸣,随之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有机地整合教材内容,很顺利地调控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兴趣。
四、拓展延伸——丰富课堂动态生成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任何生成性资源,都应有这方面的体现。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应是学生真实的感受;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设计都应该努力促使学生健康向上。拓展是语文课堂内容的延伸阶段,也是促进学生认识深化、情感发展的方式之一。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合理开发,积极丰富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内涵,让课堂变得灵动而有生机。
[案例4]教室里飘荡着节奏欢快的《我想去桂林》的歌声,我正在上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课已近结尾,我和学生和着音乐认真地听、想……音乐渐停。我问:“你们听的时候,想了些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想去桂林。”“你们为什么想去桂林?”“桂林的山水太美了,太神奇了……”“你们能为桂林山水做些什么?”“我们要爱护桂林山水,像爱护母亲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学生的想法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活泼天真,我加以点拨,引发了他们对大自然、对环境、对生命的关注与感悟。
[感悟]案例中,我作了一个课堂延伸,引发了学生的深思。因此,在回归生活的大课堂中,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再也不是一条抽象的规范,而是深深地定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之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尊重学生的想法,真诚欣赏学生的创新萌芽,让师生在课堂生成中进行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享受对生命的感悟。
[反思与体会]有位教育专家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让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上洋溢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和谐氛围,构成语文课堂的动人乐章呢?
(一)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课堂中,有时教师认为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答不上来,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估计不足。我想,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设不一致时,教师应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以学生的认知点来把握教学起点,给学生足够自由的教学空间,倡导用生成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二)关注学生灵感的闪现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胡思乱想”“天马行空”,这往往源于学生思维的灵感和生活环境,或许这就是一种“奇思妙想”。教师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精神的碰撞与交流,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以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濡染、审美的熏陶,以期“生成”,再蓬荜生辉。
(三)创设学校积极的教育环境
只有着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自在地发表见解,大胆、自主地决策;建立师生双方真诚、平等的民主对话,师生才能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才能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才能激活学生沉睡的潜能,才能唤醒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才会有一些真实的美丽,多一些不曾预约的精彩。
课堂始终是师生展现生命力的地方。教师对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巧妙、准确地把握,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才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师生在新课程实施中互动,在互动中同成长共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运用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使学生的灵性真正释放,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一、风平浪静——营造课堂动态生成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教学中往往有很多突发事件,我们不仅要临危不乱、沉着应对,还要积极捕捉教育契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地将课堂上的意料之外转化为意料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成长,在成长中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案例1]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课《夕照》第2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留心观察一下夕阳西下的景象,然后用画笔和颜色描绘下来。当我组织学生把桌子排成“∪”型时,我放在纸杯里的红、黄、蓝三种颜料被小倩一不小心打翻在地。在学生惊呼的同时,小倩已是满脸通红,低着头等我训斥。我火气有些上来,抬头想说她几句时,发现小倩因紧张而颤抖着身子,看到这种情景,我忍住了火气。随之低头惊呼:“看,地上的图案多漂亮呀,像什么?”学生全被吸引过来,似乎忘记了刚才的紧张气氛。赞美声此起彼伏:“真美呀,像一幅风景画!”“像一片美丽的树叶!”“像一朵美丽的鲜花!”小倩也加入进来:“老师,像灿烂的烟花!”……学生的想像力真丰富呀!这不正是老师所希望的吗?这堂课,我以此为契机进行导入,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几种颜色渗透后的变化过程,感受色彩变化之美。学生通过留心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根据不同的体会将它们画出来了。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画出了《夕照》的美景,画出了夕照的神韵,画出了不同的个性,画出了独特的感受。
[感悟]案例中,我抓住了一次“意外”因势利导,将一场“暴风雨”机敏地转化为“风平浪静”,烦人的“事故”变成动人的“故事”,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正如本案例那样,教育契机一直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可惜的是,当我们还在找寻时,一些最和谐、最真实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悄然从我们身边溜走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我们关注课堂细节,做一个有智慧的细心人,将意外“点石成金”,点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
二、优化资源——追求课堂动态生成的情境
生成性课堂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有效利用生成资源的能力提出了挑战。面对课堂的交流互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原生状态的资源,我们教师要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判定,优化成有效资源,以便合理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2]《牛郎织女》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的略读课文,是一个在我国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六年级学生应懂得这个民间故事寄托着人民群众怎样的理想,它赞颂了什么,鞭挞了什么?在我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一个学生提到了“老牛是‘色牛’”,“牛郎偷看织女洗澡是‘色狼’”。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这一番话的学生是受影视作品、图书漫画、现实生活某些不良现象等影响产生的固定认识。怎样摆脱这种固定认识的束缚,使学生对老牛、牛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理解他们是敢于向封建恶势力挑战的代表,是课文的重、难点。我及时优化课堂生成性资源,将牛郎的善良、勤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恶势力挑战等情节放大,请学生夸张地表演牛郎追赶织女到天河的情境,学生的理解思路一下子被扩展开来,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课堂效果十分理想。
[感悟]案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当新的学习需求、生成不断出现时,我及时跟进,利用课文的主要情节和学生感兴起的热点问题,让课堂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让他们感受和体验并共同走进一个不同以往的课堂情境,从而给学生提供了想像、思考的空间,开拓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课堂内外做一个有心人,灵活判断、准确分析可以用于教学的资源,即时进行优化,合理开发利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序、富有生机。
三、巧用机智——调控课堂动态生成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它作为实施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等)进行语文教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深浅是教学效果的“晴雨表。”教师要关注课堂上的学生情绪,细心留意学生的各种反映,密切注意学生的神态变化,根据即时情况,运用教师智慧和教学机智,灵活地调控课堂教学。
[案例3]一次上语文课,当我理发以后走进教室,四年级的小学生就围过来。“老师,您今天的发型很好看,是‘山’字头”“老师,您的发型是麦当劳的‘M’字”。小学生真诚的笑容、可爱的话语,让我差点儿不能自己。得意忘形之后,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这堂课何不教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描写方法呢?于是,我大声宣布:“这堂课的内容就从老师的‘山’或‘M’字头说起,大家说行吗?”“行!”大家异口同声。我立即顺水推舟,学生们开始兴致勃勃地认真听我讲起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描写方法,有的学生还讲起了他们的亲身体验……当师生开始评价时,我就知道,这堂课没有白费。因为学生很快乐,当然我也非常满意。
[感悟]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应该是师生互动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学得开心、学有所成。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捕捉语文学习资源,体会到美无处不在,要想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学会急中生智、因势利导的教学技巧。教无定法。案例中,我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是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点时,我没有训斥,也没有一本正经地上课,而是机智地提出了老师的想法,引起学生的共鸣,随之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有机地整合教材内容,很顺利地调控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兴趣。
四、拓展延伸——丰富课堂动态生成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任何生成性资源,都应有这方面的体现。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应是学生真实的感受;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设计都应该努力促使学生健康向上。拓展是语文课堂内容的延伸阶段,也是促进学生认识深化、情感发展的方式之一。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合理开发,积极丰富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内涵,让课堂变得灵动而有生机。
[案例4]教室里飘荡着节奏欢快的《我想去桂林》的歌声,我正在上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课已近结尾,我和学生和着音乐认真地听、想……音乐渐停。我问:“你们听的时候,想了些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想去桂林。”“你们为什么想去桂林?”“桂林的山水太美了,太神奇了……”“你们能为桂林山水做些什么?”“我们要爱护桂林山水,像爱护母亲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学生的想法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活泼天真,我加以点拨,引发了他们对大自然、对环境、对生命的关注与感悟。
[感悟]案例中,我作了一个课堂延伸,引发了学生的深思。因此,在回归生活的大课堂中,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再也不是一条抽象的规范,而是深深地定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之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尊重学生的想法,真诚欣赏学生的创新萌芽,让师生在课堂生成中进行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享受对生命的感悟。
[反思与体会]有位教育专家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让学生兴趣盎然,课堂上洋溢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和谐氛围,构成语文课堂的动人乐章呢?
(一)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课堂中,有时教师认为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答不上来,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估计不足。我想,如果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与预设不一致时,教师应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以学生的认知点来把握教学起点,给学生足够自由的教学空间,倡导用生成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二)关注学生灵感的闪现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胡思乱想”“天马行空”,这往往源于学生思维的灵感和生活环境,或许这就是一种“奇思妙想”。教师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学生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精神的碰撞与交流,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以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濡染、审美的熏陶,以期“生成”,再蓬荜生辉。
(三)创设学校积极的教育环境
只有着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自在地发表见解,大胆、自主地决策;建立师生双方真诚、平等的民主对话,师生才能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才能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才能激活学生沉睡的潜能,才能唤醒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才会有一些真实的美丽,多一些不曾预约的精彩。
课堂始终是师生展现生命力的地方。教师对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巧妙、准确地把握,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才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师生在新课程实施中互动,在互动中同成长共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运用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使学生的灵性真正释放,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