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w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创新和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因此课堂上的创新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何为创新?首先从哲学意义来看,创新属意识范畴而非物质范畴,是人的素质结构之中的某种思维特征。它以人的创造性劳动为载体,外显为人的某些行为特征和能力,通过教育的作用,可以将创新基因激活;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人的发展存在最佳年龄阶段,在学生阶段的最佳发展时期,实施创新教育将会事半功倍。再从基础教育的实际来看,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其核心因素是创新思考能力,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创新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一个理性的说教,更需要创设一种教育情境,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增加感性体验。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这说明牛顿的伟大成就是在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础规律,并知道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智力和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而能力则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学过程应当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的三位一体的活动过程。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课堂教学
  课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状态基础上,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思想,深入地发掘教材内容,不断地赋予教材新意与活力,精心设计导入形式,使教学引入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构建和谐、民主、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交往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意识,并且尽可能地增加学生自己的探索知识的意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现他们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抛弃“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习惯,自己能看到做到的,鼓励学生自己去看、去做、去创新,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设疑
  质疑是动脑的表现,是创新的前提。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应用,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创造问题的情景,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索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还要在认识过程中,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要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从挖掘教材内容上、组织教学的形式上、选择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境地,使学生积极地思维,不断的发现和探索,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多变,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
  总之,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巧解妙算”等都得益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这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渐进的过程,但绝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只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点滴开始,就会“人人都是创新之人,处处都是创新之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只有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高度的创新敏感和创新能力,把创新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阶段的小学生要能表演歌谣或简单的诗歌30~40首,能演唱英文歌曲30~40首。这就说明我们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要将歌曲、歌谣引入小学英语课堂。这样不仅便教利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能开启心智,发展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小学英语以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要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歌曲、歌谣以它韵律优美、词句简单、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等特点深受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的振兴在教育,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教学活动的重要话题。那么,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呢?本人从事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本人认为,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
如同历史性“美丽的转身”,新课改循序渐进向世人露出“庐山真面目”——生命感和价值感。同样,新生力量亦一如细雨滋润着我教好小学语文的心灵之树,“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凸显出高山流水般灵动的晶莹剔透。  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把“拿《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来说,以桃花心木为主题,恐怕不是单纯地写树木。作者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你在学了《顶碗少年》《桃花心木》课文后,在习作中是怎
【摘要】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耗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如果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蹲下来看学生的作文,采取多种批改方式,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唤起学生写作的激情,学生会爱上写作的。  【关键词】作文批改 提高认识 培养能力    对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一直以来都让语文教师感到头疼,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就像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对学生原本就比较稚嫩的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也是从兴趣开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话题。那么,在农村数学教学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前提下,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下面结合我所学专业及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活动,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在数学被不少人误认为是枯燥学科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兴趣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的兴趣一旦引起,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学得十分积极主动。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下工夫。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更忘不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于是,作为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建立当代中国教育的创新体系,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
孩童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它可以开发人的良知和才能,使其身心得到全面成长与成熟,从而去实现成功人生的理想。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希望,幼儿时期,良好礼仪的培养应当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良好礼仪的形成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文明识礼的新一代,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在此,将礼仪教育中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以有胜无,营造礼仪文化氛围  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