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中西合璧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y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你可能不但有外国老板,还有外国下属,和职场中外国人相处的方式是越来越难了。刚刚进入外企的年轻人,要想有发展,一定要培养自己中西合璧的优势。
  
  若说和外国同事打交道,我有丰富的经验。
  6年前,我刚来到上海做传立总经理时,高层管理团队只有三位英国人、一位美国人,加上一位香港人和来自台湾的我,六个人中,外国人占了一多半。现在呢,虽然高层管理团队发展到十二人,但是其中外国人的总数还是没有变:两位英国人加上两位新加坡人,增加的是四位台湾同事和三位内地同事。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公司的壮大,管理层中的中国人多了,外国人少了,但是,和外国同事相处的功课却一点儿也不能落下,它甚至更难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下属变成了外国人,你不但要会“对上”,还要掌握“对下”。
  首先,对上——与外国老板共事的难度在于如何在外国老板和中国下属之间维持好平衡。外国老板喜欢看数字,作为需要关注全球所有分公司情况的高层,数字对于他们,就像是飞行员的仪表盘一样,是最真实可靠、能体现公司运营状况的指标;而中国员工则希望老板用人性化的方式来引导他们的工作,要人性化地带领中国员工完成外国老板下达的硬性指标,该怎么做呢?最近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月26日是群邑的慈善公益日,公司要求亚太区所有员工为慈善出力,作为整体中的一员,中国区是少不了的。但是,我们没有预算,计划在为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孩子们建立多媒体图书馆,钱从哪里来?当时我就想,何不在内部先举办一个拍卖、义卖会,一扫去年9月份经济低靡带来的情绪低靡呢?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让大家开心起来,筹蓄继续向前的力量。最终,我们筹得了40万人民币,外国老板看到了数字,中国同事也感受到了温情和人性的关怀。
  其次,对下——和外国下属以及同事相处的难度在于,在执行具体目标的时候,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会经常有些“突发奇想”和困惑需要你处理和解释。比如这两年,群邑意识到电视媒体的重要性,一直希望在这片市场有所作为,我们很多时候要来来回回和电视台的方方面面合作。我的一个英国同事就问我:“Bessie,能不能在中央电视台里找一个人,请他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事情呢?”我当时就笑了,问他:“对呀,那你是伦敦人,能帮我找一个能搞定伦敦市所有问题的人吗?”这样一讲,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并不仅仅是一个媒体,更多地是一个多职能的组合体。像伦敦市市长也不能搞定伦敦市所有问题一样,就算中央电视台台长也不会具体负责细节工作,只有一点点地做。对于这些年轻的没有接触过国营企业的外国同事,你要了解和尊重他们的“不懂”,要寻找连接点来解释差异,帮他们调个角度来理解,而不要给他们造成中国的事情很难理解的感觉。
  当然,和外国老板或同事相处的好处就是,一切在明处,对事不对人,即便针对某个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结束后还是照样“嬉笑打闹”。而中国老板则比较内敛,也许是为了不引起正面冲突和对立吧,他们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保持沉默或微微一笑,有时候需要请CFO等旁敲侧击侧才知道他的想法。中国老板一般要关系发展到非常稳定和信任时,才会和你关起门来吵,一旦这种关系建立起来,则往往是持久的;而对于老外上司,你不需要很长时间铺垫,很快就可以直来直去地沟通,只不过不太可能发展成“刻骨铭心”的关系。
  最后,无论怎么相处,中国员工一定要记得自己的优势在于对市场的敏锐度更强。明白各自的侧重点,你就找到了中西合璧的优势所在。
  
  (采访及整理/汤维维)
其他文献
James  James满怀心事地走回自己座位,刚刚在大厦楼道里和同事抽烟放风的时候听说了一个Bad News,企业要进行大规模裁员,听说自己的这个部门要裁掉将近三分之一。James来到这家公司不过3年,他有些忧心忡忡。  James今年已经40岁了,属于外企中最危险的年龄。在这个年龄段,你若没有坐上经理的位置,很容易被薪水比你低、冲劲比你足的年轻人替代。即使你坐上了经理这个位置,这也是一个火山口
期刊
生活中有阳光和黑暗,若我们“太傻太天真”,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我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最真实的职场环境中的“险恶”部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至少要了解这些职场“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成长道路上摔跤的机会,才能让工作的财产增值。  《丁约翰的打拼》里虽然写了许多负面的案例,但我的目的绝不是教人学坏。我们体验黑暗,是因为我们憧憬光明。下面我试图从招聘陷阱、入职陷阱、成长陷阱和离职陷阱来说说职场
期刊
我们投资股市,是希望资本增值赚大钱,这种心情和我们投资工作是一个道理,没有人投资工作是为了降职减薪。So,当我们谈论“工作投资增值术”的时候应该想到些什么?商业观察家陆新之《一个外企女白领的日记》的作者绝望沧海《思科9年》的作者老晖、《浮沉》作者崔曼莉,将给你答案。    STAFFERS:在2009年要如何对“工作财产”进行增值?  崔曼莉:要看能不能维持现有的职位,或者谋得更好的职位,如果在二
期刊
以危机为名义的调整,非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人对其文化和执行力丧失了信心。    目前与一群老同学吃饭叙旧,席间有位老兄情绪有些低迷,细聊后方得知他所在公司不久前经历了很大的调整和裁员。虽然没有裁到老同学自己头上,但他所带领的部门受到冲击颇大,减员将近三分之一。眼看不得不送走一个个朝夕相处的下属和同事,作为性情中人的他,免不了感伤唏嘘一番。更让他不舒服的是,其实公司的经营情况还不错,业务没有
期刊
一个好的创意人不应该仅仅把时间花在对牢电脑做设计上,一个好的创意人应该是一个制作人(Producer),他能发现一个好点子,找出好素材,知道找谁来合作,还能控制流程,激励人员,达成目标,甚至做预算。    创意人员不能只是做创意就可以了,还要成为制作人,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你永远要与不同的人合作,固然有的创意人员喜欢亲历亲为,但是你总是要和印刷厂、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文案、摄影师、插画师等等打
期刊
世界上的面试只有两种,一种是被面试,一种是面试别人。第一种面试留下的都是惊险出汗的记忆,就不在此一一叙述。    至于第二种面试,是我最近几年经常需要做、也是感受最多的一件事。抛开专业笔试和业务知识不说,基本可以分成这样几类。一类是大忽悠型,这类人常常西服革履,耳麦的蓝光一闪一闪,有问必答,气贯长虹,铿锵有力,业内业外的无所不知。最神的一个甚至会看正在日渐“老迈”的80后风水,从我们报社的门朝哪儿
期刊
机会来的时候能做到“清等一会”的人,多半都有比较好的结果。    这些日子以来,“裁员”几乎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血雨腥风”确实让我有些崩溃。这让我想起了猎头行业的一些往事:2006年时某著名手机生产商S的某国研发部被同行O收购前进行了调整。我朋友Susan刚好在S的手机客户端研发部当Leader。当时,S公司首先砍掉了收购之后不会保留的部门,留下的员工则计划到O公司上班,S公司给留下的人两种选择
期刊
我和对面的Eva坐在新落成的北京柏悦酒店66层的“北京亮”餐吧。Eva捧着圆圆的瓷杯,轻啜着热气腾腾的卡布奇诺,时而远眺车水马龙的东西长安街,时而俯瞰对面的国贸大厦楼顶,完全一副沉醉的样子。Eva说:“我下周去泰国。”“啊?那儿现在那么乱你还敢去出差?”“谁出差呀,岛上过圣诞节去。”  哦,我实在难以将她与10年前的平凡女子联系起来。那时的Eva除了英文好、语言能力强,真的没有太多的优势,长相也是
期刊
容易受伤的人
期刊
好筹码不必重千斤,只要掌握四个重要条件:对方的欲求(“想要”)、我的周旋空间(“退路”)、充裕的“时机”和“信息”,就能撬松对方紧闭的大口。    筹码中最重要的,是“拥有对方所想要的东西”。不管是金钱、物质、某项技能、专业,或什么行为,甚至人脉,只要对方想要这东西,而只有我们能够提供,我们就有谈判筹码。  这里带出几个环环相扣的权力概念:首先我们必须要“有”这些东西,第二是对方必须“相信”我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