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_t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备课环节
  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节选的《夏本纪》和《理水》两篇选文虽然都选取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但是文体各异,表现不同,适合寻找学习主题,拟定核心议题,构成群文阅读。
  高二学生修完必修课程,已经初步具备阅读浅易文言和鉴赏小说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筛选信息、概括分析、探究比较的思维能力。转入选修课程学习,需要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经验。选择意义关联、特质迥异的文本,构成群文阅读,能够让学生获取多文本体验和感悟,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准备:⒈课前诵读选文一《史记·夏本纪(节选)》,熟读书中所附译文,概括每段内容,积累文言字词,初步了解《史记》体例。请学生结合选文2—5段,筛选信息,列表对比鲧、禹治水情况描述的异同点,分析选文是如何表现大禹的高尚品质的。⒉课前阅读选文二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故事新编·理水(节选)》,梳理小说情节并完成文后练习题,了解《史记》对后世文学发展与创作的影响。
  二、教学环节
  主题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了解《史记》体例,理解大禹形象,探究大禹治水故事蕴含的文化精神。
  核心议题:通过“比对读议”,围绕两篇选文中大禹形象、大禹精神和大禹文化的形成、演变与发展,理解大禹治水故事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意义。
  学习任务:1.比较两篇选文在塑造大禹形象方面存在哪些异同。2.比较两篇选文在表现大禹精神方面各有怎样的侧重。3.通过阅读比较,探究大禹治水对民族精神的意义。
  任务一:比较两篇选文在塑造大禹形象方面存在哪些异同。
  1.浏览选文一,筛选信息,列表分析鲧、禹治水异同,分析人物形象。
  选文一交代大禹治水历史背景,通过正面详细描写大禹艰难的治水经过,平定水患的历史功绩,突出大禹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崇高精神,并借助鲧、禹治水对比,四岳推荐,帝舜深信,群臣追随,从侧面加以映衬,表现大禹的聪明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受人敬佩的部落首领、名垂千秋的原始帝王、德泽后世的道德楷模、开启文明的人文始祖形象。
  2.速读选文二,梳理情节,列表概括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选文二虚构历史场景,描述回到水利局里的考察员大摆筵席;闯入水利局里的大禹商讨治水方案。通过外貌描写展现了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粗手粗脚、风尘仆仆的治水英雄的外在形象,运用语言描写,简短有力却突出大禹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借助群丑对比映衬,突出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一个敢于抗争的革命家、注重实际的实干家、锐意改革的改革家形象跃然纸上。
  3.综合两篇选文,比较在塑造大禹形象上存在的异同(10分钟)。
  司马迁博采文献,串联完整了流传的故事,完成了大禹形象人格化和历史化塑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古代帝王、道德楷模、人文始祖的光辉形象。鲁迅故事新编,古今交融,采取细节虚构,掺入现代词语,使用杂文笔法,再现大禹治水的历史场景,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赋予大禹形象时代精神,寄托鲜明的革命理想,将大禹信史人物形象再造成为内涵更为丰富的文学人物形象。
  任务二:比较两篇选文在表现大禹精神方面各有怎样的侧重。
  ⒈筛选信息,概述大禹治水的精神动力来自哪些方面。
  ①“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②“禹为人敏给克勤……为纲为纪”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④“薄衣食,致孝于鬼神。”⑤“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⑥“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⑦“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夏本纪》中大禹治水的不畏艰难、乐于奉献的精神动力源于对天命君命的虔敬臣服,为君效命;感念先人治水无状的忧虑,为父雪耻;源于自身的道德责任,为民造福。《理水》中大禹治水的公而忘私、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源于救民于水火的责任,不满现实的激情,锐意革新的理想。
  ⒉大禹治水的故事富有哪些精神内涵?依据文本信息加以分析。
  ①“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体现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②“卑宫室,致费于沟淢”“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体现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朴素精神;③“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体现出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④“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体现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⑤“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体现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⑥“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体现出善于反思、敢于创新的改革精神。
  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是大禹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自禹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为实现伟大理想而不屈不挠、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任务三:通过阅读比较,探究大禹治水对民族精神的意义。
  1.结合两篇文章思考:大禹能称得上是“中国脊梁”吗?他是怎样支撑起了华夏民族的?
  ①从古代到现代,从历史到文学,大禹形象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融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承载于大禹这一形象之中,赋予了大禹中国脊梁的新的文化内涵。②鲁迅赞颂大智大勇、自苦实干、公而忘私的大禹,意在借古代的英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激发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启发国民直面现实灾难,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英人物身上汲取力量。
  鲁迅塑造大禹形象,体现了鲁迅在内忧外患、灾难频发的严峻形势下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的现实理想。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大禹精神总是不断吸纳,与时俱进,成了支撑华夏民族的力量源泉。大禹精神孕育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同时也孕育了这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和文明。
  2.从古至今,还有哪些人也是这样的 “脊梁”?
  古有孔子、司馬迁、韩愈、苏轼、文天祥……近有戊戌六君子、秋瑾、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当今有抗洪救灾的英雄、水稻之父袁隆平、天眼之父南仁东……
  堪称民族脊梁者,除了要有非凡的才华,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与对民族深深的责任感。千百年来,大禹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在当代和平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有了崭新的表现。历史与现实并不缺乏丰碑、楷模,奉献和美德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基因,浸润在华夏民族儿女的血脉里绵延流淌,传承这样的文化,让我们更加充满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需要这些不屈的脊梁!
  (作者单位:王增周,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李孝勇,仪征市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下一个节目,有请世界著名魔法师尼卡,为我们带来魔法表演一一魔力风暴!”主持人话音刚落,舞台上就出现了一位瘦瘦高高的魔法师。他身穿黑色长本包,头戴高高的魔法帽。  “小朋友们,今天来点刺激的,我请大家参与‘魔力风暴’表演,怎么样?”  “哇——”大家兴奋地尖叫起来。  “首先,请大家告诉我‘风’是什么?”尼卡扬了扬眉毛。  “风是大气的流动。”  “风无色无味。”  “风没有形状。”  大家七嘴八
期刊
1994年中国大陆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随之兴起的网络文学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近年来,网络文学方兴未艾,一些玄幻小说逐渐脱颖而出,有的甚至改编成为了著名影视作品,俨然成为当下最受瞩目的文学创作类型之一。  兴起之初:玄幻元素的积累  通常认为“玄幻小说”是香港作家黄易提出的,意指“建立在玄想基础上的幻想小说”,由于文类定义模糊,凡无法明确归于传统文类的、带有幻想性质的小说,都被归于玄幻小说
期刊
你为什么总是给学生作文打七十分?你是在培养职业作家吗?你的作文教学要求那么高,是希望课堂作文出传世经典?  高中生作文一般七八十分,初中生作文也是七八十分,小学生作文也经常七八十分,偶尔得个八十五分,就挺当回事的,这几乎成了“常态”,许多老师已经适应了,从他们自己当学生时开始。中小学其他学科作业,几乎都可以也可能打满分,唯独作文,像是不能给满分。你这半生当语文老师,学生作文最高分就是八十五?偶爾给
期刊
一、前期准备  高一、高二系统的阅读使高三学生在阅读的量上有了基本的积累,他们已阅读了一系列的必读书目,如《诗经》《世说新语》《庄子》《自由在高处》《巴黎圣母院》和《慈悲与玫瑰》。同时我们在高二开展了系统的《旷代的忧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已经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基本能够独立进行阅读。但总体而言,高三学生阅读的深度不够,积累后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还不够灵活,所以要让学生从机械接受转为
期刊
《邓稼先》是杨振宁先生写的一篇传记文章,它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如果仅仅把文本当作普及邓稼先生平事迹的知识性文章,就有点“大文小用”了。这篇文章既表达了杨振宁对有着五十年情意的同乡、同窗、挚友的赞美、敬仰与怀念,也有他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与自豪。通过对语言的品咂
期刊
相信不少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刚学完了一篇文言文,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掌握得都不错,但等到学习下一篇文本或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同样的字词读错、不知如何解释的问题还是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我们文言文字词教学是有问题的,更准确地说是学生在文言文字词学习中迁移能力有所缺失。  迁移是“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的学习对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学习和行为的影响”[1],是学习中最常见的现象。孤立的、彼此间
期刊
人们常常把中国古代社会称为宗法社会,这样的说法虽然不符合我们现在对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科学认识,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却也表明了宗法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巩固了中国古代社会剥削阶级的世袭统治,因而能够长期往下流传,为历代统治阶级服务。  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有大宗、小宗的区别。大宗指的是一个家
期刊
每接一届学生,都会发现有不少人的作文是以排比句开头的,比如,写《故乡情思》,总会有“故乡是……故乡是……故乡是……”,或者“情思是……情思是……情思是……”这样一堆莫名其妙的句子,读得我一头雾水。  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人理直气壮地回答:“以前老师教的,老师说这样才有文采!”  有人不太好意思:“怕作文字数不够……”  于是,我专门用一节作文课来跟学生讨论“如何写好开头”的问题。  我先让学生
期刊
王安石、司马光之争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桩公案,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意义深远。《答司马谏议书》常被看作解读这桩公案的关键,历来受到重视,现在又成为高中统编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在《答司马谏议书》前后,王安石、司马光有关改革论辩的相关书信还有3篇,它们和《答司马谏议书》之间有着极强的逻辑联系,是一个严密的整体。  笔者在教学《答司马谏议书》时,注重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着力开展相关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索,
期刊
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缺乏,影响了听课评课活动的效果,也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大量的课堂教学诊断实践表明,正确选择诊断视角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学生视角  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诊断,就是站在学生立场上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判。这应该是课堂教学诊断最为重要的一个视角。学生立场,意味着一切从学生出发。  1.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  教学内容的确定,除了依
期刊